汪曾祺
我是1920年生的。3月5日。按陰歷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沾了這個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會忘記。
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本縣讀的。小學在一座佛寺的旁邊,原來即是佛寺的一部分。我?guī)缀趺刻旆艑W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將、四大天王、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十八羅漢、南海觀音。這些佛像塑得很生動。這是我的雕塑藝術館。
從我家到小學要經過一條大街,一條曲曲彎彎的巷子。我放學回家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鋪、手工作坊:布店、醬園、雜貨店、爆仗店、燒餅店、賣石灰麻刀的鋪子、染坊……我到銀匠店里去看銀匠在一個模子上鏨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旋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看燈籠鋪糊燈籠……百看不厭。有人問我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我說這跟我從小喜歡東看看西看看有關。這些店鋪、這些手藝人使我深受感動,使我聞嗅到一種辛苦、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了我的記憶,我的小說有很多篇寫的便是這座封閉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我自小學五年級至初中畢業(yè),教國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學問。他很喜歡我。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古文中,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
我讀的高中是江陰的南菁中學。這是一座創(chuàng)立很早的學校,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這個學校注重數理化,輕視文史。但我買了一部詞學叢書,課余常用毛筆抄宋詞,既練了書法,也略窺了詞意。詞大都是抒情的,多寫離別,這和少年人每易有的無端感傷情緒易于相合。到現在我的小說里還常有一點隱隱約約的哀愁。
讀了高中二年級,日本人占領了江南,江北危急。我隨祖父、父親在離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里避難。在庵里大概住了半年。在這座小庵里我除了帶了準備考大學的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沈從文小說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說得夸張一點,可以說這兩本書定了我的終身。這使我對文學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興趣,并且對我的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我父親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說:“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我的小說也有人說是不像小說,其來有之。
1939年,我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學。到昆明,得了一場惡性瘧疾,住進了醫(yī)院。這是我一生第一次住院,也是唯一的一次。高燒超過四十度。護士給我注射了強心針,我問她:“要不要寫遺書?”我剛剛能喝一碗蛋花湯,晃晃悠悠進了考場??纪炅耍稽c把握沒有。天保佑,發(fā)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我成不了語言文字學家。我對古文字有興趣的只是它的美術價值──字形。我一直沒有學會國際音標。我不會成為文學史研究者或文學理論專家,我上課很少記筆記,并且時常缺課。我只能從興趣出發(fā),隨心所欲,亂七八糟地看一些書,白天在茶館里,夜晚在系圖書館。于是,我只能成為一個作家了。
我讀的是中國文學系,但是大部分時間是看翻譯小說。當時在聯大比較時髦的是紀德,后來是薩特。我20歲開始發(fā)表作品。外國作家我受影響較大的是契訶夫,還有一個西班牙作家阿左林。我很喜歡阿左林,他的小說像是覆蓋著陰影的小溪,安安靜靜的,同時又是活潑的,流動的。我讀了一些茀金妮·沃爾芙的作品,讀了普魯斯特小說的片段。我的小說有一個時期明顯地受了意識流方法的影響,如《小學校的鐘聲》《復仇》。
1946年初秋,我由昆明到上海,經李健吾先生介紹,到一個私立中學教了兩年書,1948年初春離開。這兩年寫了一些小說,結為《邂逅集》。
自1950年至1958年,我一直當文藝刊物編輯。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我對民間文學是很有感情的。民間故事豐富的想象和農民式的幽默,民歌的比喻新鮮和韻律的精巧使我驚奇不已。但我對民間文學的感情被割斷了。1958年,我被劃成右派,下放到長城外面的一個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勞動。將近4年。
這4年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和農業(yè)工人(即是農民)一同勞動,吃一樣的飯,晚上睡在一間大宿舍里,一鋪大炕上(枕頭挨著枕頭,虱子可以自由地從最東邊一個人的被窩里爬到最西邊的被窩里)。我比較切實地看到中國的農村和中國的農民是怎么回事。
1962年初,我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劇,一直到現在。
(摘自《作家》1988年第7期,有刪減)
1.下列有關本篇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本篇人物傳記的敘事線索是以時間為線索,逐層寫明時間的變化、地點的轉移,敘事脈絡清晰。
B.本篇人物傳記在寫作上有著詳略得當的特點,如在小學時期,對從家到學校的大街進行了細致的描寫;1946年初秋到1948年初春的工作經歷略寫。
C.“我”能成為一個作家是因為“我”喜歡讀書,與童年的經歷沒有多大關聯。
D.“我”欣賞歸有光清淡的文筆,所以“我”的作品里都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
E.“我”畢業(yè)后從事了多種職業(yè),當過作家,教過書,當過編輯,還當過劇團編劇,這些工作多與文學有關,可見“我”對文學的熱愛。
2.根據全文概括“我”能成為一個作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篇人物傳記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談談采用第一人稱敘事的好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重要作用。請結合作者的成長經歷談談你是否贊同這一觀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本期中縫)
【馬克玉、王一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