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梅
(倉山區(qū)東升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上呼吸道感染在兒科臨床中屬于極為常見的病癥之一,因兒童人群的機體免疫能力較差,且呼吸道分泌性免疫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上呼吸道受病毒、細菌侵襲以后,可出現系列炎癥反應[1]。高熱、咽喉部位腫痛、咳嗽等均為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若病情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控制,伴隨感染進一步發(fā)展,可導致中耳炎、鼻竇炎等嚴重并發(fā)癥,對患兒的身心健康、成長等均存在嚴重不良影響。臨床相關統計表明[2],在兒科門診中,上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生占比超出60%。西醫(yī)臨床通過開展對癥治療的同時,增加抗菌藥物、抗病毒藥物治療疾病,氨酚烷胺顆粒為臨床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藥物,雖然可以緩解疾病相關癥狀,但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病原體等較多,且具有較大的變異性,僅常規(guī)應用抗菌藥物或抗病毒制劑等進行治療所獲效用有限,且抗菌藥物濫用可導致細菌耐藥,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難度[3]。伴隨臨床研究逐漸深入,發(fā)現應用氨酚烷胺顆粒治療的同時,同時服用小柴胡湯加味可以促進患兒咳嗽、發(fā)熱等癥狀改善,但是目前臨床中小柴胡湯加味治療題示疾病的相關研究較少[4]。本次研究就此展開分析,將小柴胡湯加味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作為研究重點,納入60例患者展開對比分析,詳細內容作如下闡述。
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當中擇取60例作為本文研究對象,其入院時間段介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間,以單雙號隨機分組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均納入30例患者。
對照組患者當中,包含16例男性,包含14例女性;年齡統計區(qū)間為4~13歲,均值為(8.16±0.49)歲;病程統計區(qū)間為1~9天,均值為(5.07±0.45)天;年發(fā)病次數統計區(qū)間為3~8次,均值為(4.22±0.37)次。
觀察組患者當中,包含18例男性,包含12例女性;年齡統計區(qū)間為3~15歲,均值為(8.23±0.35)歲;病程統計區(qū)間為1~10天,均值為(5.12±0.49)天;年發(fā)病次數統計區(qū)間為3~9次,均值為(4.25±0.41)次。
兩組于研究中所呈現的資料信息相比,差異小(P>0.05)。
入選標準:全身體格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等確診者;有咳嗽、發(fā)熱、流涕、咽喉部位腫痛及充血等表現存在者;胸部X線片檢查結果提示無異?;蛘叻尾坑屑y理增粗表現者。
排除標準:對研究中相關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肺炎型流感、中毒型流感者;臟器功能異常者;患有扁桃體炎、哮喘以及支氣管炎等嚴重病癥者。
所有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退熱、平喘、止咳和鎮(zhèn)靜等對癥治療。
對照組:本組納入對象使用氨酚烷胺顆粒(江西銅鼓仁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8170,6g/袋)進行治療,用藥方式為口服,一日兩次,每次用藥量為12g,將藥劑以溫水沖泡,充分混勻以后服用?;颊哌B續(xù)服用三天。
觀察組:本組上藥的使用方法相同,并取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柴胡、黃芩各取12~15g組成藥方,取藥材浸泡30min后煎煮,一劑藥煎煮三次,每次煎煮沸騰10min,每日一劑,一日兩次,連續(xù)用藥三天。
(1)統計組間癥狀消失時間,即記錄患者疾病治療過程中,咽喉紅腫痛癥狀、咳嗽癥狀、發(fā)熱癥狀、鼻塞流涕癥狀的消失時間。
(2)分析兩組別間的臨床療效,以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表示,觀察患者疾病治療期間的臨床表現,于用藥后24h~48h內,患者的體溫、白細胞總數均恢復至正常水平,咳痰、咳嗽等癥狀均完全消失為顯效;用藥48h~72h以后,患者的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白細胞總數恢復正常,咳嗽、流涕等癥狀明顯減輕為有效;患者用藥72h內,疾病相關癥狀未發(fā)生變化,甚至進一步加重為無效[5]。
(3)統計兩組患者在用藥治療過程中,腹瀉、頭暈、口干等不良反應癥狀發(fā)生情況。
(4)觀察兩組間的免疫指標水平改善情況,各項治療工作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的晨間空腹靜脈血,取血清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展開測定,并就組間測定值施以比對。
(5)統計組間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遵照試行版本《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當中涉及的內容,對咽喉紅腫痛、咳嗽、發(fā)熱、鼻塞流涕等癥狀嚴重程度予以評估,0分代表無癥狀,1分為輕度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4分為重度癥狀。
分析表1數據,觀察組患者用藥治療后,各癥狀消失時間和對照組相比較,均明顯更短,P<0.05。
表1 對比兩組癥狀消失時間
分析表2數據,觀察組同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占更高水平,P<0.05。
表2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n,%)
研究相關事宜開展前,組間C-反應蛋白、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比對無差異;各項治療工作實施后,以上各指標水平均呈回落至正常值,且以觀察組更占優(yōu)勢。分析表3數據,研究相關事宜開展前,組間IgA,IgG,IgM測定值比對無統計學差異,P>0.05;各項治療工作實施后,以上各項指標水平均呈上升表現,且以觀察組更占優(yōu)勢,詳見表3所述。
表3 對比兩組免疫指標水平變化情況
分析表4數據,治療前,組間各項中醫(yī)癥狀評分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項評分值均呈現下降表現,觀察組各評分值同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P<0.05。詳見表4所述。
表4 對比兩組中醫(yī)癥狀評分值變化情況分)
觀察組患者在用藥治療過程中,出現口干表現例數為2例,頭暈患者1例,腹瀉患者2例,發(fā)生率為16.67%;對照組中,頭暈、腹瀉、口干例數分別為4例、1例、1例,發(fā)生率為20.00%。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對無統計學差異(P>0.05)。
人體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狀態(tài)下,病毒、細菌等可進入至呼吸道,同時呼吸道當中原有的病菌可大量繁殖,進而演變?yōu)樯虾粑栏腥尽2“Y發(fā)生以后可導致自主神經功能性障礙等表現發(fā)生,使得支氣管痙攣,并誘發(fā)咳嗽等表現,對其機體成長存在嚴重不良影響[6]。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小兒占比較成年人占比高,同小兒人群呼吸道纖毛運動功能差、機體免疫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等因素有關,盡早明確患者的病情并且應用合理的治療方案,在緩解疾病癥狀,降低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方面有重要意義[7]。
小柴胡湯是一種由姜半夏、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姜棗等中藥材制備而成的中藥制劑,該藥物當中的黃芩具有燥濕清熱、解毒瀉火等作用,適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等病癥的治療;姜半夏具有燥濕化痰和消痞散結的功效,適用于止嘔、解毒治療中,對于呼吸道疾病亦有良好的治療效果[8];藥劑當中的主要成分為柴胡,具有解表、疏肝解郁、退熱疏散等作用,適用于感冒發(fā)熱等病癥的治療中;藥劑當中的甘草具有補氣益脾和祛痰鎮(zhèn)咳等作用,大棗當中富含糖類物質,對于其他藥材的刺激性有良好的緩和作用,且可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改善。由以上諸味藥材調配制作為小柴胡湯,可發(fā)揮散熱解表的作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治療中應用可以有效改善疾病癥狀,且中藥制劑的安全性較高。
IgG具有中和游離毒素水平、促使吞噬細胞能力提升等作用,于抗感染過程和體液免疫當中均充當重要角色;IgM可促使免疫系統激活,以獲得免疫防御的效果;IgA屬于局部免疫分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IgA、IgG、IgM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應用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方案,可以促進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改善。分析其原因,藥物進入人體后,可以激活抗體,促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效用增強,且藥物具有一定細胞毒性,可改善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此外,藥物可以調節(jié)患者機體當中的T淋巴細胞亞群,穩(wěn)定其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提高患者機體的抗感染能力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
病癥發(fā)生以后,局部氣道病原菌定植,促使機體當中炎癥因子釋放量增加,并且釋放至血液當中,誘發(fā)炎癥反應。小柴胡湯加味治療可減輕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機體炎癥反應,對病癥康復有利。
研究中,觀察組癥狀積分、癥狀消失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統計學差異,提示小柴胡湯加味治療可促進疾病相關癥狀改善,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同小柴胡湯具有散熱解表、疏肝透表等功效有關。
綜上,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應用小柴胡湯加味治療的療效顯著,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等缺陷,且未針對該用藥方案在減少病癥反復發(fā)作方面的效果,還需在今后臨床中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