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常
(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zhèn)衛(wèi)生院內科,福建 晉江 362246)
幽門螺桿菌(即Hp)為常見微厭氧螺旋形細菌,對生存環(huán)境具有嚴格要求,胃分泌消化性液體,常規(guī)微生物在胃部難以存活,但是Hp可在胃中生存[1],引起消化系統(tǒng)癥狀、炎癥和胃淋巴增生,是胃癌的主要誘因之一,屬于一類致癌物[2]。Hp感染較易誘發(fā)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患者中80%以上可見Hp陽性[3]。消化性潰瘍造成患者腹部不適,增加胃癌風險,降低生活質量,必須予以積極治療[4]。Hp+消化性潰瘍雖然可通過用藥有效治愈,但是較易復發(fā)。Hp+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可選擇三聯或四聯療法[5]。三聯治療效果低于預期,傳統(tǒng)四聯療法隨著阿莫西林的普遍應用出現一定的耐藥率。本文從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消化性潰瘍患者中選取Hp+患者218例,說明應用含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的新四聯治療方法,評價療效。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218例Hp+消化性潰瘍患者,A組108例(新四聯治療),性別:男/女=43/65,年齡(31~70)歲,平均(37.10±9.24)歲;病程(1.0~20.0)年,平均(7.23±0.64)年;潰瘍直徑(3.0~16.0)mm,平均(10.12±2.37)mm;潰瘍分布:胃潰瘍32例,十二直腸潰瘍66例,復合型潰瘍10例。B組110例(傳統(tǒng)四聯治療),性別:男/女=47/63,年齡(30~71)歲,平均(37.12±9.21)歲;病程(1.0~20.0)年,平均(7.23±0.64)年;潰瘍直徑(3.0~16.0)mm,平均(10.12±2.37)mm;潰瘍分布:胃潰瘍32例,十二直腸潰瘍66例,復合型潰瘍10例。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1)消化性潰瘍確診;(2)幽門螺桿菌感染確診;(3)溝通能力正常;(4)免疫機能正常;(5)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妊娠哺乳期;(3)藥物過敏;(4)精神、智力障礙;(5)中途轉院;(6)自主意識異常;(7)各種原因終止治療;(8)資料不全。
B組常規(guī)四聯治療:(1)抗菌藥物用藥:①阿莫西林膠囊(廠商:瑞陽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1926;規(guī)格:0.25g×50s),4粒/次口服給藥,2次/d。②克拉霉素片(廠商:廣東東陽光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1628;規(guī)格:250mg×6s)2粒/次,2次/d,口服給藥。(2)PPI用藥: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廠商: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683;規(guī)格:10mg×18s)口服,1粒/次,2次/d。(3)鉍劑用藥:枸櫞酸鉍鉀顆粒(廠商:悅康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5466;規(guī)格:110mg×26袋)2袋/次,2次/d。
A組新型阿莫西林四聯用藥:(1)四聯治療中,雷貝拉唑、克拉霉素、枸櫞酸鉍鉀用藥同B組。(2)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用藥: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廠商:SandozGmbH;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50630;規(guī)格:阿莫西林0.875g:克拉維酸0.125g/s)口服給藥,1片/次,2次/d。
全部患者持續(xù)治療2周。
癥狀積分:治療前后評估消化性潰瘍癥狀積分,分為局限性壓痛、燒心、噯氣、反胃4項,每項(1~5)分,無癥狀1分、有癥狀2分,癥狀程度按照輕度、中度和重度癥狀分別賦予1分、2分、3分,總分(4~20)分。癥狀嚴重性與積分呈正相關。
炎癥反應:治療前后進行血清炎性因子檢測,包括C反應蛋白(即CRP指標)、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
病菌根除情況:治療前后進行14C-尿素呼氣檢測,統(tǒng)計檢測結果。呼吸檢測后,低于50dmp視為Hp轉陰,Hp根除率=Hp陰性例數÷本組例數×100.00%。
臨床療效:治療后胃鏡檢查,進行療效分級。(1)痊愈:消化道潰瘍部位愈合,周圍炎癥消除;(2)顯效:潰瘍面基本愈合,炎癥反應明顯緩解;(3)有效:潰瘍面縮小超過50%,炎癥反應可見減輕;(4)無效:炎癥反應與潰瘍面無明顯改善,或見加重。有效率=[(1)+(2)+(3)]÷(本組n)×100.00%。
預后情況:治療后6m隨訪,統(tǒng)計Hp+消化性潰瘍復發(fā)情況。
治療前,組間癥狀積分相近(P>0.05);治療后,A組癥狀積分
表1 癥狀積分變化[分,
治療前,組間PGⅠ、PGⅡ、CRP相近(P>0.05);治療后,A組PGⅠ
表2 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
HP根除率比較,A組(96.30%)>B組(78.18%)(P<0.05);胃潰瘍緩解率比較,A組(84.26%)>B組(71.82%)(P<0.05);消化道癥狀改善率比較,A組(75.93%)>B組(58.18%)(P<0.05)。見表3。
表3 病菌根除與癥狀緩解情況[%(n)]
A組消化道潰瘍治療有效率(96.30%)>B組(71.82%),A組痊愈率(35.19%)>B組(21.82%)(P<0.05)。見表4。
表4 兩組消化道潰瘍治療效果[n,%(n)]
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26%)與B組(1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不良反應情況[n(%)]
治療后6m隨訪,A組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1.85%(2/108);B組復發(fā)18例,復發(fā)率16.36%(18/110);A組復發(fā)率(1.85%)3 討論
消化性潰瘍(即PU)是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胃、十二指腸為主要發(fā)病部位[6]。消化性潰瘍的常見誘因是消化道應激反應、胃腸道感染或非甾體抗炎藥長期用藥[7]。消化性潰瘍無特異性癥狀,患者通常出現上腹部不適或疼痛[8]。消化性潰瘍主要進行用藥治療,通過規(guī)范治療通??芍斡?。
四聯用藥中,通常為鉍劑、質子泵抑制劑與兩種抗菌藥物聯合用藥,阿莫西林為常用抗菌藥物,另一種抗菌藥物可選用克拉霉素等藥物。使用抗菌藥物、益生菌、鉍劑可保護胃黏膜,緩解消化道黏膜損傷。胃部為酸性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中鉍劑較易沉淀,構建彌散性保護層,保護胃腸道黏膜,加速黏膜潰瘍損傷修復。鉍劑還可抑制胃蛋白酶,激活黏蛋白與黏膜前列腺素2,消殺Hp,保護胃黏膜。較之常規(guī)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具有顯著應用優(yōu)勢,前者藥物成分單一,而后者屬于復方制劑,除阿莫西林成分外還含有克拉維酸鉀。克拉維酸鉀對β-內酰胺酶具有強效廣譜抑制作用,可作用于葡萄球菌和多種革蘭陰性菌。阿莫西林為青霉素類藥物,與克拉維酸鉀聯用,可克服幽門螺桿菌感染后β-內酰胺酶性耐藥,提高殺菌效果。部分患者阿莫西林膠囊耐藥,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抗菌治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耐藥風險較低,患者耐受性較好,長期用藥不易引起腹瀉腹脹或耐藥。
本次研究中,癥狀積分顯示,A組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用藥可促進潰瘍改善,減輕疾病癥狀,促進患者康復。B組治療后癥狀有所減輕,但是癥狀改善效果低于A組。
炎癥反應顯示,A組四聯治療后,該組PGⅠ、PGⅡ與CRP指標顯著降低,上述指標可反應消化道炎癥反應,指標降低表明炎癥反應緩解。炎癥反應是Hp+消化性潰瘍主要癥狀,炎癥緩解顯示病情改善。
綜上所述,含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的新四聯用藥可降低炎癥反應,根除幽門螺桿菌,緩解胃潰瘍與Hp相關性消化道癥狀,有效提高療效,未增加用藥風險,患者預后較好,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