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早霞 馮小桐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西藏的國際傳播工作成效關乎向海外傳遞真實的西藏情況、為我國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以及塑造我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傳播工作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1]。部分美西方媒體出于意識形態(tài)偏見、西方中心主義和現(xiàn)實利益考量對我國西藏地區(qū)進行的歪曲報道,使我國涉藏傳播陷于“有理說不清,說了傳不開”、被動回應西方議題設置的局面,探索如何講好當代西藏故事已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議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針對新中國所面臨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戰(zhàn)略遏制和孤立政策的國際形勢,為向海外人民介紹新中國發(fā)展建設的真實情況,在周恩來總理的建議下,宋慶齡于1952年以“中國福利會”人民團體身份創(chuàng)辦英文雙月刊外宣雜志《中國建設》(China Reconstructs),該刊物重點針對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讀者展開傳播。1955年起該雜志改為月刊,1960年之后《中國建設》西文版、德文版、法文版等多語種雜志相繼發(fā)行,1980年《中國建設》中文版創(chuàng)刊,1990年 《中國建設》易名 《今日中國》(China Today)并發(fā)行至今。《今日中國》目前有英、法、德、中、葡、西、阿、土耳其文等版本,雜志行銷150個國家和地區(qū)。
《中國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典范,是“當時對外發(fā)行量最大的一本刊物,也是惟一能進入美國的中國出版物”[2],“在美國的書店、報攤上公開出售,中國的其他英文報刊都做不到這一點”。[3]西藏報道是《中國建設》中少數(shù)民族欄目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刊物以其獨特的傳播技巧,在其時美西方對我國實行戰(zhàn)略遏制和孤立政策、開展污名化宣傳新中國的時代條件下,對外講述了真實的中國故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國建設》外宣報道進入曲折發(fā)展時期,本文以1952—1966年《中國建設》中的西藏報道為考察對象,研究歸納其主要內容及其傳播策略,以期為講好當代西藏故事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建設》以民間立場“向國外讀者報道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真實情況”[4],“以社會主義建設為范圍,以生活為內容”,“是一本為了加強國外讀者對新中國的了解而辦的刊物”。[5]雜志的主要欄目包括致讀者、讀者來信、影評、中文月課、專題報道、漫畫等。1952—1966年《中國建設》中西藏議題新聞報道的采寫對象主要包括在藏的黨員領導干部、西藏藝術家、工人、農牧民、青年學生,寫作群體包括《中國建設》雜志、新華社、《中國青年報》《西藏日報》等部門的新聞記者和采編人員,西藏黨員領導干部,來華參訪的外籍人士,如捷克斯洛伐克通訊社駐北京記者卡雷爾·貝巴(Karel Beba)等。經統(tǒng)計,除讀者來信欄目外,1952—1966年《中國建設》雜志全文內容中提及“西藏”的篇目共計148篇,其中31篇為對西藏的專題報道。專題報道重點揭示了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對西藏人民殘酷剝削和壓迫的事實真相,以及西藏實現(xiàn)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當家作主的事實,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中國建設》較為詳細地向讀者介紹了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資源情況,包括西藏的水文地形、氣候礦產等內容。如,《第一條到西藏的公路》一文提及西藏地處青藏高原,“雪線海拔15000英尺,海拔18000英尺的地方終年積雪”[6]?!段骺担簭呐鄣阶杂伞芬晃膭t介紹了西藏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占中國領土的五分之一,它南臨印度、巴基斯坦和緬甸,北望戈壁和塔里木沙漠?!鞑赜衅鸱牟菰陀上鞴喔鹊臏\沼澤山谷”[7]?!对谖鞑氐目茖W家們》一文記述我國科學家在藏發(fā)現(xiàn)的豐富礦產資源,包括鐵、錳、銅、鉛、鋅、煤、油頁巖、瀝青、鹽、硼砂等,這些資源儲備將助力西藏建設銅、鐵、電氣、化工、水泥等工業(yè)。[8]《中國建設》關于西藏自然環(huán)境的描述向讀者展現(xiàn)西藏高寒氣候和高峻地勢的自然地理風貌。
《中國建設》對外傳播了西藏自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來,在交通、工農業(y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在交通運輸方面,《中國建設》以青藏公路、康藏公路的全線通車和北京—拉薩西藏客機航運試飛的首航成功介紹西藏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成就。如,《第一位到拉薩的乘客》一文以飛行員潘國定的視角記述1956年“北京號”客機從北京到拉薩航線的試航情況,他指出“在唐朝,商隊到拉薩的旅行通常需要3年時間,1954年青藏、康藏公路竣工后,乘汽車就縮短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現(xiàn)在乘飛機從拉薩到北京8小時就足夠了?!盵9]在工業(yè)方面,自西藏民主改革以來,西藏的鋼鐵廠、農具廠、水電站等基礎設施逐步建立;在文化教育方面,人民解放軍在拉薩廣泛建立了日校和夜校,“學習讀寫已經成為一場群眾運動”[10]。在農業(yè)方面,經過反復實驗,部分品種蔬菜在青藏高原成功種植,農學家和人民解放軍在拉薩實驗農場種植出大白菜、花椰菜、西紅柿等,打破了人們對高原不適宜蔬菜種植的舊有認知。[11]
西藏的人民解放軍為民眾排憂解難、得到人民擁護的事跡也是《中國建設》報道的重點內容。進藏解放軍修筑公路、開辦學校、為人民提供免費醫(yī)療、將自己的衣食儲存起來救濟藏族民眾、嚴格執(zhí)行中央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等,贏得西藏人民的廣泛擁護。藏民們說,“這些士兵像菩薩一樣善良。他們頭上閃著紅燈”(指解放軍帽子上的紅星)。很多藏民自愿幫助解放軍進行運輸和其他工作。[12]人民解放軍尊重西藏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雖然在許多地方,喇嘛們自愿要求他們搬進寺廟,但他們還是在露天扎營,而不是住在寺廟里,西藏人民從未見過如此紀律嚴明的軍隊,現(xiàn)在只要提到人民軍隊,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無論軍隊出現(xiàn)在哪里,都受到熱烈歡迎?!盵13]《中國建設》對外傳播在藏人民解放軍軍紀嚴明,贏得藏族人民廣泛認同贊譽的事實真相。
自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來西藏人民翻身得解放的生活故事,包括對舊西藏農奴的境遇和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擁有新的職業(yè)和自由、尊嚴生活的對比介紹是《中國建設》西藏報道的重要議題。在《西藏的農奴制即將滅亡》一文中,作者記述了西藏封建農奴主對農奴的殘酷刑法、1959年西藏農奴主參與武裝叛亂的史實以及西藏廢除農奴制、進行民主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14]《拉珠一家》一文以對在拉薩汽車修配廠的拉珠及其兒子達娃、洛桑,女兒巴桑、格桑等普通百姓生活的敘述,展現(xiàn)舊西藏封建農奴制的壓迫以及民主改革后的幸福生活。[15]《在拉薩的兩位姐妹》一文通過西藏電力女工瓊巴和查布夏成長為電氣工人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生活的變遷。[16]《從農奴到演員》一文以上海戲劇學院畢業(yè)的次仁多杰、強巴、洛桑次仁等人從農奴成長為出色演員的經歷,記述個體人物在民主改革后的生活變化。昔日是農奴的洛桑次仁在加入劇團之前很少笑,但為扮演松贊干布的角色,他反復練習直至最后擁有了自然而真誠的笑聲。[17]《中國建設》中講述的普通西藏人民的生活變遷故事,向海外讀者真實呈現(xiàn)自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來西藏人民的新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
對于西藏的歷史沿革、西藏文化及宗教保護等情況,《從拉薩到北京》一文指出,“西藏自從十三世紀以來就一直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18]。《西藏人民向前進步》[19]一文則向讀者記述近現(xiàn)代以來英國、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西藏的染指、干預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前后經過。在對西藏文化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護方面,1954年憲法頒布對保障包括藏族在內的我國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具有重要意義,《西藏大步邁向社會主義》一文,對外傳播了中央人民政府尊重西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修復大昭寺、拉薩清真寺等寺廟,保護歷史古跡和文物的相關事實。[20]《中國建設》對中央人民政府對西藏人民宗教和風俗習慣的保護傳承等內容的報道,有力證明了新中國保障人民基本權益、尊重民族宗教和風俗習慣。
《中國建設》講述的西藏故事注重“用事實說話”,對外傳播我國西藏的真實狀況。1958年毛澤東在武漢看到《中國建設》雜志,曾經談到“中國建設雜志用事實說話,對外宣傳就是應該這樣做?!盵21]具體而言,《中國建設》關于我國西藏報道的國際傳播策略呈現(xiàn)如下特征。
《中國建設》在講述西藏故事時注重民間言說主體的話語呈現(xiàn),以民間外交思維對外傳播我國西藏地區(qū)的建設事實?!吨袊ㄔO》以人民團體中國福利會身份發(fā)行,“最大的特點是其民間身份”[22]。而西方民眾喜歡看到媒體顯示其非官方的立場,認為只有這樣它們的消息才能客觀、公正、可信。[23]該刊物擅長以來華參訪的外籍人士、西藏百姓的主體視角呈現(xiàn)西藏的建設發(fā)展,以民間外交思維對外傳播西藏治理成就。如,捷克斯洛伐克新聞社記者卡雷爾·貝巴(Karel Beba)的《再訪西藏》[24]、西藏人阿旺桑布的《我們去北京》[25]等文章均以民間人士視角對外傳播西藏故事。西藏議題的國際傳播以民間言說主體和民間外交思維進行信息傳播,能有效增強議題的內容說服力和親和度。
《中國建設》注重把握言說對象的信息需求,善于運用西方受眾易于理解的概念實現(xiàn)精準傳播。伊斯雷爾·愛潑斯坦曾指出對外宣傳“我們要爭取更多的讀者,就必須了解他們在想什么”[26]?!白x者來信”欄目是《中國建設》進行讀者反饋、調整欄目內容的重要依據(jù)?!吨袊ㄔO》每期刊物都附加一張“征求意見表”征求讀者建議,一些有特殊內容的讀者來信會在編輯部會議上宣讀并作為選題的重要參考。[27]如,針對海外讀者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數(shù)量、地理位置等信息的需求,刊物即刊發(fā)民族學家吳文藻《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事實》[28]一文釋疑解惑?!兑恍╆P于西藏的基本事實》一文針對性介紹了西藏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和西藏解放的基本史實。[29]此外,《中國建設》還善于運用西方受眾容易理解的概念和知識背景準確闡釋主題內容,如《由公路去拉薩》[30]一文,作者將康藏公路與西方受眾熟悉的美國19世紀60年代修建橫貫美洲大陸的鐵路進行比較,將美國拓荒者與中國西藏的建設者們進行對比,證明社會主義中國真正實現(xiàn)了為人民服務。
《中國建設》講述西藏故事的言說過程主動設置議程,發(fā)掘西藏建設中蘊含的價值敘事。一般而言,公眾更傾向于關注和思考媒介投入注意和反復強調的議題,“媒介對某個議題的不同方面的報道方式——媒介的屬性議程——既影響我們看待事件的角度,也影響我們的觀點。”[31]媒介可通過提供某些消息而忽略其他,并對報道內容給予不同的重視程度來影響受眾對其他報道的重視程度。[32]《中國建設》以“西藏民主改革是人民的解放”“民主改革后西藏的變化”“西藏新面貌”“民族區(qū)域自治與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等為主題進行議程設置,發(fā)掘內蘊于西藏治理中的 “解放”“民主”“和平”“團結”“人道”等價值觀,通過數(shù)字對比、今昔對比、親歷者敘事等手法進行新聞報道,增強對受眾的道義感召力。1965年一位斯里蘭卡讀者來信就寫到:“了解西藏農奴從被壓迫到自給自足的崛起,這令人鼓舞,因為他們有強大的意志和決心。這個故事使處于過渡時期的、年輕的東方國家大開眼界。擺脫壓迫、自豪地擁有自己的土地,不僅為自己的利益而且也為兄弟姐妹們的利益而工作,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盵33]通過主動設置議程提供給受眾思考西藏議題的方式和框架,引導受眾形成對西藏議題的理性認知,發(fā)掘西藏治理中對“解放”“民主”“和平”等價值觀的敘事能有效增強涉藏國際傳播的道義感染力。
西藏故事的言說內容注重以人民視角切入,巧用圖片敘事引發(fā)受眾情感共鳴。講好普通人的故事“既是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更是一種觀察和解釋當今中國歷史性變革的敘述角度、正面塑造中國國際形象的敘事策略”[34]。在1955年《中國建設》創(chuàng)刊之初,有讀者來信就曾這樣寫到:“我相信,凡是讀過《中國建設》的人,都不會再相信我們在報紙上和廣播里聽到的關于貴國的邪惡謊言和誹謗。你們的照片——一貫是高水準的——充分說明了中國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因為他們掌握了權力。中國工人和農民臉上容光煥發(fā)的幸福,就是你們所走道路是正確的最好的證明?!盵35]《從農奴到演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進步》等文章以西藏人民參與戲劇表演、基層民主選舉投票展現(xiàn)喜悅笑容的彩色攝影圖片將受眾視覺審美需求與展現(xiàn)和平解放后人民幸福生活的媒介內容有機融合,摹畫了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新的生活狀態(tài);《解放的農奴之歌》《西藏農奴制即將結束》[36]等文章文本和圖片敘事則共同追溯了西藏黑暗殘酷的封建農奴制,圖片強烈的視覺沖擊使讀者對西藏人民渴望過上有尊嚴、和平穩(wěn)定生活的人類共通情感感同身受,深化了受眾的情感共鳴。
西藏故事的言說方式注重報道的平衡性,將問題與成就并舉進行說明。一位英國讀者曾在來信中這樣寫到:“……我喜歡你們對所遇到困難的評價方式,以及對現(xiàn)存缺點和落后的承認。”[37]《中國建設》以問題和成就并舉說明的平衡報道手法,提升了西藏議題對外傳播內容的信度。如《西藏人民向前進步》一文提及西藏人民購買力的提高及當?shù)厣藤Q的發(fā)展,指出西藏“與過去的條件相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承認西藏現(xiàn)存運輸條件仍存在限制因素、貿易方式上仍存在困難[38];《第一條到拉薩的公路》一文作者記述筑路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和工人在修建川藏公路時從選址到最終成功通車的過程,同時也不回避筑路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如泥石流、沼澤、山體滑坡等地質條件和現(xiàn)存技術條件的實際困難[39],問題與成就并舉說明介紹“兩路”修建的真實情況,增強了信息傳播的信度。
“西藏既是祖國的邊防前哨,又是祖國深遠戰(zhàn)略后方的西南屏障?!盵40]西藏的國際傳播工作對于維護我國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促進西藏與南亞等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往來、在國際舞臺呈現(xiàn)西藏發(fā)展的真實情況至關重要。講好新時代的西藏故事是我國邊疆民族地區(qū)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議題?!吨袊ㄔO》講述西藏故事的方法有以下五點啟示。
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需要以民間外交思維進行信息傳播,發(fā)揮民間話語主體的信息闡釋功效,增進海外受眾對涉藏信息的信任度和接受效度。從信息接受特征來看,海外受眾對政府機構和專業(yè)媒體持較低信任態(tài)度,官方媒體國際傳播發(fā)揮效能受限[41]。多元主體傳播可降低海外受眾對官媒的不信任態(tài)度,更為有效地實現(xiàn)信息說服。民間人士或民間組織從事的國際交流活動即民間外交,是官方外交的有益補充,有利于增進人民之間的友誼、夯實國家關系發(fā)展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42]。《中國建設》以海外友華人士、普通百姓等民間群體視角進行信息闡釋,發(fā)揮了民間主體信息溝通的橋梁作用。
全球傳播時代語境下西藏議題的國際傳播工作要求我們:第一,進行涉藏輿情調研,通過大數(shù)據(jù)技術等方式調研分析受眾的涉藏議題認知,根據(jù)受眾心理、信息接受習慣、媒介使用習慣等進行群體畫像,掌握其價值理念、思維方式等整體特征[43],預判受眾的可能立場和觀點,使西藏議題的對外傳播切合“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需要,實現(xiàn)精準傳播。第二,以受眾調查為導向,借助科技賦能“互聯(lián)網+”云平臺建立面向海外政治精英、專家學者、普通公眾、大眾傳媒的“分層傳播”體系。具體而言,針對海外政治精英,要注重以正式的語言風格和政治話語體系[44]重點闡釋中國共產黨的西藏治理理念、政策、發(fā)展模式,如,政府發(fā)言人的自媒體傳播方式;通過網絡平臺深化與海外學者群體的互動交流,重點闡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歷史交融發(fā)展的相關史實及我國西藏脫貧攻堅、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建設成就及經驗;針對海外公眾群體,則可通過西藏民間文化團體、對外友好協(xié)會等以民俗文藝展演等方式進行文化交流,對外宣介我國對藏香、唐卡、藏毯等民族特色手工藝品的傳承保護等問題,以藏文化傳播為先導講好中國西藏的文化故事;針對海外媒體,則要注重發(fā)揮西藏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智庫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主動進行傳播內容的議程設置,以我國自主的話語體系和議程框架回應國際社會中有關西藏的人權、宗教、民族關系等輿論熱點話題,引導公眾形成理性認知。此外,還要注重發(fā)揮“走出去”的企業(yè)、海外公關公司、華文媒體、中西方學者等多元載體的作用,以共同促進各國人民的發(fā)展與權益保護為對話出發(fā)點,“以民促官”爭取更多斯諾式的中國人民老朋友,增進海外對我國西藏治理的理性認知,化解分歧、深化共識。
新時代西藏故事的國際傳播要主動設置議程,系統(tǒng)化推進西藏治理敘事的內容生產以實現(xiàn)對海外受眾的觀點引導。媒介對主題的重視程度是受眾判斷一個主題是否重要的主要依據(jù),美國學者麥庫姆斯指出大眾媒體通過有選擇性的提供信息可以引導和形塑公眾態(tài)度,“媒介構造并呈現(xiàn)給公眾的是一個擬態(tài)環(huán)境,而這個擬態(tài)環(huán)境極大地塑造了公眾看待世界的方式。”[45]部分海外國家對我國西藏設置“生態(tài)破壞論”“漢族移民同化論”“入侵西藏論”等議程,以“人權壓制”“民族同化”“生態(tài)破壞”等框架模式進行虛假信息宣傳,使部分海外受眾受困美西方傳媒創(chuàng)設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而強化對西藏的消極刻板印象,而我國也因此陷入西方議程設置陷阱而被動回答和辯護。《中國建設》的外宣策略啟示我們要掌握議程設置主動權,圍繞 “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新時代的西藏青年”“西藏生態(tài)保護”“民族團結”等話題主動設置議程,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
第一,以“西藏今昔”設置議程,向海外受眾宣介舊西藏實行殘酷的封建農奴制度對人民權益的剝削和損害,講好歷史上西藏與中央行政管轄的關系,表明西藏地方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史實,對外傳播新時代西藏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及黨在義務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就業(yè)等方面對西藏人民權益的充分保障和尊重的事實真相,掌握國際環(huán)境中涉藏輿論斗爭的主動權。第二,以“脫貧攻堅”設置議程,對外講好黨對西藏人民權益保障的故事。中國西藏的脫貧攻堅戰(zhàn)為促進世界民族地區(qū)人權保障和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根據(jù)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西藏和平解放與繁榮發(fā)展》白皮書統(tǒng)計,西藏“截至2019年底,全區(qū)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qū)全部摘帽,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46]。脫貧攻堅是對外傳播中國共產黨西藏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對外宣介民族地區(qū)治理中國方案的重要題材資源。第三,以“鄉(xiāng)村振興”設置議程,對外講好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地區(qū)參與基層治理的實踐故事。西藏駐村黨員干部面對苦樂、得失、義利、公私等的考驗,發(fā)揚“老西藏精神”,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舍小家為大家,是對外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生動符碼,也是反擊西方涉藏污名化宣傳的有力事實依托。第四,以“新時代西藏青年”設置議程,展現(xiàn)新時代西藏青年投身現(xiàn)代化建設,展現(xiàn)西藏新青年奮斗圓夢、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青春之力。此外,“藏文化傳承保護”“人權保障”“宗教信仰”“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民族團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等內容也是涉藏外宣的重要議程主題,我國要積極掌握涉藏國際傳播的議程設置主動權,避免陷入“他者形塑”的被動局面。同時,還要注重把握好涉藏對外傳播題材內容的平衡性,以正面宣傳民族地區(qū)的建設成就為主,不回避民族地區(qū)建設進程中的問題,如部分區(qū)域發(fā)展尚不均衡、不協(xié)調,傳統(tǒng)生產方式等尚需轉變,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與經濟發(fā)展需有效協(xié)同等,增強對外傳播內容的客觀性和可信度。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是掌握涉藏國際話語權的關鍵,即“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47]。1952—1966年《中國建設》中的西藏形象主要基于“革命話語與解放敘事”[48]構建,與“內宣”話語有所重疊,即通過批判舊社會、謳歌新中國,展現(xiàn)西藏群眾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階級上翻身得解放,實現(xiàn)工農業(yè)生產的革新進步等內容。新時代,涉藏國際傳播要注重運用“發(fā)展話語與建設敘事”建設西藏新形象,通過闡釋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對外講述西藏推進脫貧攻堅與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的發(fā)展成就與經驗,通過概念生產、構建解釋框架、創(chuàng)新話語表述[49]等方式構建話語體系,掌握國際涉藏話語權。
第一,主動進行概念生產。“概念生產是觀點輸出的有效方式”[50]“民族同化”“人權壓制”“民主自由”等即是蘊含西方價值判斷的概念。新時代對外講述西藏故事,要求我們注重運用“共同富?!薄叭嗣癞敿易髦鳌薄爸腥A民族共同體”“全面小康”“為人民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等中國特色概念來闡釋并構建西藏議題的對外話語體系,實現(xiàn)涉藏外宣概念集群的組合輸出。第二,構建關涉西藏發(fā)展議題的解釋框架,以西藏等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治理績效、黨群關系、人民獲得感、民族團結、祖國統(tǒng)一、國家安全等多層級框架闡釋涉藏議題,破除西方所謂“民主自由論”二元評價標準和污名化形塑,掌握我國涉藏議題的話語權。第三,創(chuàng)新話語表述,發(fā)掘蘊含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之中、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底蘊的中國特色話語闡釋西藏治理,如反映西藏基層治理黨群相親的“結對親戚”①、民營企業(yè)以計天下利為己任、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萬企興萬家”的西藏實踐,在藏中國共產黨人發(fā)揚“老西藏精神”、踐行“以百姓心為心”“愛民如子”等蘊含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民本思想的“以人民為中心”執(zhí)政理念等都是對外傳播中國共產黨西藏治理故事的重要話語資源。
全球傳播時代,以短視頻為代表的視聽傳播形式在展示我國西藏發(fā)展變遷的生活化敘事方面,具有視覺吸引力強、滿足用戶碎片化時間的信息需求、強傳播性等特殊優(yōu)勢,視聽傳播已成為海外受眾解讀信息的新興方式。印刷媒介時代,《中國建設》通過展示節(jié)日慶典、農業(yè)豐收、衣食住行等人民生活場景的文字和圖片敘事,對外傳播民主改革后西藏民生發(fā)展進步的事實,贏得海內外讀者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智能傳播時代,5G、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加持,使短視頻媒介在傳播國家話語方面體現(xiàn)出日益重要的價值,對國際傳播形式的變遷發(fā)揮著重構性的作用[51]。國際傳播的視覺化轉向,給全球傳播背景下對外講好新時代我國西藏故事提供了新思路。
新時代涉藏國際傳播工作要發(fā)揮短視頻等媒介平臺博主內容創(chuàng)作生活化敘事的傳播優(yōu)勢,鼓勵引導博主生產高質量的短視頻內容,傳播民族美學、展示西藏民族文化魅力,通過個體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敘事增進與海外受眾的情感共鳴,提高傳播內容的影響力。西方新聞媒體的負面報道形塑海外受眾對我國西藏、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qū)形成消極刻板印象,造成部分受眾的信息判斷偏差和誤讀。短視頻博主以“民間立場、民間視角、民間表達”[52]釋放個體情感,展示普通人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的日常生活,能有效增進與受眾間的情感共鳴、發(fā)揮首因效應,整飭海外受眾對我國西藏議題的印象;通過短視頻內容的情景聚焦,讓受眾在沉浸傳播中縮短、減少解碼的過程,有利于減少國際傳播中的“文化折扣”、引導海外受眾形成對我國西藏建設發(fā)展真實情況的理性認知;通過評論、點贊等方式促進傳受方的雙向信息互動,實現(xiàn)內容生產者與用戶之間的人際傳播,拉進與受眾間的情感距離,能有效增進受眾的情感認同。此外,短視頻平臺用戶的每一次轉發(fā)和分享都會形成新的傳播鏈條[53],也有助于我國西藏議題內容的擴散和傳播。
具體而言:第一,要構建西藏議題對外傳播的短視頻自媒體平臺矩陣。在YouTube、TikTok等面向海外受眾的自媒體平臺,鼓勵西藏民間自媒體博主參與創(chuàng)設多賬號主體進行西藏故事的國際傳播,發(fā)揮自媒體平臺賬號集群化傳播合力。第二,官方宏觀敘事和民間短視頻博主微觀敘事有效協(xié)同進行西藏議題的內容生產,實現(xiàn)差異化傳播。政府主導下的短視頻創(chuàng)作可圍繞藏族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人民教育、醫(yī)療進步、鄉(xiāng)村振興等宏觀敘事內容精心設置議題,并可通過展示以西藏民族文化風俗等為主題的動畫短視頻增強西藏對外傳播的創(chuàng)意性;西藏民間短視頻博主則要發(fā)揮情感敘事優(yōu)勢,通過展示西藏美食、藏族服飾、傳統(tǒng)手工藝品等民族文化因素,以個體衣食住行變遷的生活化表達展示新時代我國西藏建設發(fā)展成就,增進海外受眾對我國西藏治理的感性認知和情感認同。第三,提升與受眾互動交流成效,主動講好西藏故事。鼓勵短視頻博主通過評論、轉發(fā)等方式提升與受眾的互動交流程度,增強用戶黏性,以少數(shù)民族博主真實可視的生活化短視頻作為回應西藏人權保護、民族關系、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涉藏輿論焦點議題的重要傳播手段。
新時代黨在西藏的治理故事,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以及對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踐行,反映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理理念?!吨袊ㄔO》將西藏人民翻身得解放與中國人民追求人類解放事業(yè)的價值觀敘事相聯(lián)系,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有讀者來信就寫到:“《中國建設》用生動的文字和圖片講述了中國革命在經濟、社會和人道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如果人們想要正確地看待中國的政治觀點,這是最必要的。”[54]這啟示我們進行新時代西藏故事的國際傳播,需要發(fā)掘蘊含于西藏治理之中的、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具有世界道義感召力的中國價值理念,形成具有廣泛說服力、能感召人心的中華話語闡釋西藏議題,實現(xiàn)“在人類的善良、同情和共同倫理中,從價值層面爭取情感的共鳴”。[55]
這要求我們,要注重以人類共同價值敘事為視角發(fā)掘西藏黨史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外宣資源。如,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為代表的“老西藏”群體,以誓愿解放西藏勞苦大眾、將紅旗插在喜馬拉雅山的忠誠愛國情懷,察民疾苦、為民解難,被藏族百姓親切稱為“菩薩兵”。以“老西藏精神”為代表的西藏黨史故事即是對外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xiàn)西藏和平發(fā)展、人權保障、社會正義、人民民主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重要敘事資源。新時代,在藏黨員干部傳承發(fā)揚“老西藏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助力西藏鄉(xiāng)村振興,在藏駐村工作隊走訪孤寡老人、關愛困難學生,建立“結對親戚”實現(xiàn)精準幫扶、解決百姓實際困難,幫助人民過上好日子,以實際行動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會理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切實保障西藏百姓的人權和尊嚴,昭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民本”“仁政”等德治思想,是對外傳播新時代西藏故事的重要價值資源。這啟示我們,對外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要積極發(fā)掘黨在西藏治理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文化根脈力量和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愛民情懷故事,以維護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中外對話的出發(fā)點,增進涉藏國際傳播話語的道義感召力。
講好新時代的西藏故事對于我國開展對外交往交流、保障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和諧穩(wěn)定、維護國家整體安全和增進我國國際話語權至關重要。新時代西藏治理敘事的對外傳播應以促進海外受眾形成對我國西藏治理的理性認知、爭取海外國家民眾的友誼和支持為著力點,為我國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面對西方以新冠肺炎疫情、新疆棉等話題對我國進行污名化及國際涉藏輿論場的復雜多變,我們要保持“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zhàn)略定力,繼續(xù)依托多元話語主體、主動設置議程、探索構建涉藏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發(fā)揮網絡空間短視頻生活化敘事優(yōu)勢、發(fā)掘西藏治理中的價值敘事,準確反映在黨的領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西藏社會建設的有序發(fā)展和全區(qū)各族人們團結一致、勠力同心、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時代新篇章,對外傳播黨在西藏等邊疆民族地區(qū)治理的有益經驗,為促進世界民族地區(qū)的普惠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注釋:
①西藏基層治理駐村干部開展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訪惠聚”活動,通過與藏族人民建立“結對親戚”,聯(lián)系走訪村民察民疾苦、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