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瓊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SPOC是針對小規(guī)模人群開展的校本化課程,將網絡學習與實體課堂相結合的一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它比MOOC更加具有針對性,能有效針對特定學生群眾體設置教學內容,它既有在線的自主學習,又有面對面的交流、反思,教師能根據教學效果不斷的調整學習內容和方式,檢測教學效果?;赟POC混合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深層次的學習。將其應用于古代漢語課程,既能更高效的實現“因材施教”,主要表現在學生課前利用網絡平臺如超星學習通完成部分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的內容更加深入,課后作業(yè)、答疑指導更加靈活和高效,打破時間和空間教學壁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大大豐富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學習更加深入,更好的實現課程目標。
1.1研讀課程目標,進行學情分析。
古代漢語是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它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提高古文閱讀能力,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教學能力,了解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做好準備。
師范院校六年制師范生的學生從地方初中生擇優(yōu)而來,定向培養(yǎng),畢業(yè)后回當地教學,他們先接受兩年中職師范教育,對口高考后再讀四年制本科,所以他們初中基礎和學習習慣例較好,進入中職師范后,教師技能如唱、跳、畫、寫、說等進步很大,但語文學習時間比四年制高招師范生短,語文素養(yǎng)比四年制高招生差,古書閱讀能力較弱,而在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比例越來越高,對老師的古詩文功底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他們的古代漢語只上一個學期十八周,一周三學時,學時遠遠不夠,在這樣的背景和條件下,如何提高學生古文素養(yǎng),為以后教授古詩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積極探索基于SPOC的混合式古漢語課程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古代漢語教學效率和效果,實現課程目標,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1.2選擇合適平臺,豐富課程資源。
目前可選擇的SPOC教學平臺較豐富,我們選用的是超星“學習通”,上傳相關的課程資源,如課程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視頻、課后習題、階段測試題、參考書目文獻等,再利用其它平臺的一些優(yōu)秀資源,如中國大學慕課里有一些古漢語精品課程,其中武漢大學王統(tǒng)尚、王玥雯等老師講授的《古代漢語》是國家精品課程,講解生動,內容豐富卻通俗易懂,讓學生有選擇的學習。還可以讓學生拍攝一些講解相關知識點的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既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點教學的能力,又能豐富課程的資源。
1.3優(yōu)化課程設計,調整自學任務。
在開課之前,教師應該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好課程流程,設制各階段性學習目檔,課前自學的小目標,為實現這個小目標而準備相應的視頻,檢測習題,設置思考題,每堂課的教學目標,進教師對以前課程設計進行優(yōu)化,提前發(fā)布相關知識點的視頻,布置自學任務。比如在講漢字的形體演變的時候,提前讓學生先看甲骨文、金文、篆書有關的視頻,讓他們了解對甲骨文、金文、篆書的概念和產生的時代,上課時學生討論它們的特點,演變的基本規(guī)律,后面發(fā)現如果適當縮短視頻時長,讓學生再臨摹幾個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在寫的過程感受漢字形體演變的規(guī)律,更加有利于后面討論的深入。不斷的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優(yōu)化課程設計,調整自學任務,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講解文選的時候,先讓學生完成背景知識的學習,對文選有一定的了解。
2.1講授重點難點,組織課堂活動。
因為學生在課前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大多數時間偏重于答疑解惑,總結歸納重難點,比如在講解繁簡字時,因為學生在上課前自主學習中,已經對繁簡字的概念和來源有了一定的了解,重點講解繁簡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區(qū)分古代一些字義完全不同,只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這些字的簡化字形體一樣,比如“谷”和“穀”在現代漢語中都用“谷”表示,但它們在古代漢語中意義完全不一樣,“谷”意為“山谷”,“穀”意為“百谷總名”,“后”和“後”在現代漢語中都用“后”表示,但“后”在古漢中表示“帝后、皇后”,“後”在古代漢語中意為“后面,前后?!睂W生討論生活中為了追求某種效果,將簡體字一鍵繁化,從而出現一些錯誤,比如“海水不可鬥量”中的“鬥”是“斗”的錯誤寫法,“斗”本義是舀酒勺,引申為量器,用于漏斗,一斗米等,“鬥”本義是爭斗,“鬥”和“斗”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字。
線下課堂進行深度互動,包括小組作品展示、學生分析文選、討論疑難問題,讓學生選一個感興趣的知識點,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拍攝教學視頻,時長不能超過五分鐘,課堂上展示給大家看,比如一個小組拍攝四分鐘的小視頻《中國漢字-夫、走、吹》,學生入鏡表演,配音,書寫古文字流暢工整,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夫、走、吹等字的本義和它們字形的演變,老師課后點評,同學們對視頻非常感興趣,又獲得了新的知識。討論文選中的重點詞句,比如《季氏將伐顓臾》中”無乃爾是過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大部分同學經過線上學習后仍對它們的結構和意義感到疑惑,經過討論后能正確理解。
2.2梳理知識體系,布置拓展作業(yè)。
古代漢語學習內容有通論和文選,通論包括文字、詞匯、語法、音韻,通論和文選交叉學習,學生自主學習線上課程視頻一般控制在十分鐘左右,完成一個小目標,線下對這些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摸底,更重要的是梳理知識體系,比如《寡人之于國也》包涵了詞匯、語法等知識點,課堂上進行匯總,把古今詞義有差異的詞語找出來,找出其中有賓語前置、詞類活用等的句子。
比如在線下古代漢語《緒論》后布置了一個討論作業(yè):“談談生活中跟古代漢語有關的現象和例子”,有湖南學生留言,南方自已的方言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比如“街”字,在南方方言里念“gai”,去逛街叫做“逛gai”,“鞋子”,南方方言“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孩子”其實是“鞋子”。
3.1作業(yè)鞏固檢測,拓展閱讀。
古代漢語的內容離我們平時生活比較遠,對古文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長期的練習和閱讀,課堂時間有限,布置學生線上做課后習題、線上自我檢測、課后閱讀背誦,比如講完“六書”后,讓學生課后閱讀《說文解字》相關章節(jié),線上做習題檢測,分析一些古文字的結構和功能,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閱讀學者寫的相關論文,進一步加深對“六書”的理解,提升古漢語的研究能力。講完《鄭伯克段于鄢》后,學生課后背誦該課文,并閱讀《左傳》和參考文獻;對于一些知識點,學生自分組拍小視頻講解,比如《弈秋學射》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課文,其中“惟弈秋之為聽”是賓語前置,學生拍小視頻講解,從這個故事拓展到古漢語中的四種賓語前置,既幫助學生鞏固了知識點,加強了對古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提高學生古文教學能力。
3.2完善評價機制,總結反思。
基于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更方便的了解學生的各種學習信息,及時的做出反饋和調整自已的教學計劃,比如文字階段性測試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對一些古文字的“六書”歸屬還有疑惑,所以在后面的文選講解中,增加一些字的“六書”分析。完善評價機制還包括線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有利于教師對自已的教學進行反思。
基于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了《古代漢語》的教學效果,更好的利用線上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和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古文閱讀能力,將來更能適應語文文言文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