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毅凡,何勝虎,王大新,劉 娟,戴承曄,徐笑挺,張 晶(通信作者)
(1 揚州大學臨床醫(yī)學院<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 江蘇 揚州 225001)
(2 大連醫(yī)科大學揚州臨床醫(yī)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1)
冠心病是指冠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冠脈管腔不同程度狹窄,繼而出現(xiàn)心肌缺血、缺氧引起胸悶胸痛等癥狀的心血管疾病。據(jù)統(tǒng)計,中國近5 年的死亡患者病因統(tǒng)計中,冠心病死亡患者占總?cè)藬?shù)近20%。盡管PCI 以及新治療手段不斷應用臨床,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卻仍沒有下降的跡象[1]。因此進一步深入探討冠心病患者不同程度冠狀動脈病變的機制,尋求相關標記物,從而為積極防治尋求靶標,顯得十分重要。上皮細胞間質(zhì)化(EMT)是細胞特性由上皮樣向間質(zhì)樣轉(zhuǎn)變的過程,細胞特性的改變使其更具有遷移及侵襲性,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病理的改變,包括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脈疾病的發(fā)生[2]。本文通過檢測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E-cadherin、N-cadherin水平,進一步探索其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選擇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2020 年4 月—12 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 例作為研究組,并根據(jù)Gensini 積分將研究組分為:輕度病變組(19 例)、中度病變組(21 例)、重度病變組(20 例);另選行冠脈造影陰性30 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吸煙飲酒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情況見表1。納入標準:①研究組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術需提示患者LAD、LCX、LM、RCA 以及其他分支中,至少存在1 支血管狹窄程度≥50%;②年齡18 ~80 歲;③具有胸悶胸痛等心絞痛癥狀;④左心功能正常;⑤近3 個月內(nèi)未進行過手術治療者;⑥對照組人員體檢未合并其他疾病;⑦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質(zhì)性心臟病;②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惡性心律失常、肝腎功能不全、腫瘤、結(jié)締組織病、外傷、結(jié)核等;③患者情緒、精神障礙,存在抑郁者無法配合。經(jīng)蘇北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倫理審批號:2020KY-072),入組病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1.2.1 冠狀動脈病變分級及評分 將病變血管狹窄程度評分與病變節(jié)段對應賦值相乘后,為該病變節(jié)段評分,評分相加即為該患者Gensini 積分。分值≥3.0 且<26.0 分為輕度動脈粥樣硬化,≥26.0 且<41.0 分為中度動脈粥樣硬化,≥41.0 分為重度動脈粥樣硬化。根據(jù)該積分將研究組患者分為輕度病變組、中度病變組、重度病變組,見表2、3。
表2 病變血管狹窄程度評分
表3 病變節(jié)段對應賦值
1.2.2 E-cadherin 和N-cadherin 檢測 所有患者入院后空腹抽血,離心后取血清標本,于-80 ℃冰箱凍存待測。測量時,采用ELISA 試劑盒測定E-cadherin、N-cadherin 血清水平,所有測定步驟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SNK-q 檢驗;計數(shù)資料頻數(shù)、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雙變量Pearson 相關分析統(tǒng)計病變與指標相關性。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中重度病變組、中度病變組、輕度病變組外周血E-cadherin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N-cadherin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各組E-cadherin、N-cadherin 水平比較(± s)
表4 各組E-cadherin、N-cadherin 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相比,* P <0.05。
組別例數(shù) Gensini 評分/分N-cadherin/(ng?mL-1)E-cadherin/(ng?mL-1)對照組301.93±0.7312.03±7.1816.05±5.71輕度病變組 1914.08±9.70*14.67±6.70* 14.14±5.96*中度病變組 2131.29±.06*17.38±8.11* 12.32±6.18*重度病變組 2053.86±14.98*19.32±8.80* 10.93±5.45*F 144.4384.2293.623 P<0.0010.0080.016
Pearson 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Gensini 評分與E-cadherin 濃度呈負相關(r= -0.487,P<0.01),與N-cadherin 濃度呈正相關(r= 0.532,P<0.01)。隨著患者冠脈病變程度加重,E-cadherin 含量逐漸降低,N-cadherin 含量逐漸升高,見表5。
表5 Gensini 評分與E-cadherin、N-cadherin 水平相關性分析
冠心病作為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近些年來其發(fā)病率以及致死、致殘率在全球高居第1 位。據(jù)統(tǒng)計,在發(fā)達國家中發(fā)病率高達6.4%,其中半數(shù)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3]。隨著冠脈病變程度的加重,冠脈血流儲備分數(shù)降低,患者胸悶胸痛等癥狀頻發(fā),導致了嚴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在丹麥的1 項調(diào)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青年人猝死的發(fā)生率與冠脈嚴重程度有關[4]。在其他研究中也證實了房顫、心力衰竭患病率均會隨著冠脈病變程度增加而升高[5-6]。因此進一步明確冠心病患者不同冠脈病變程度的發(fā)病機制,尋求防治的靶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EMT 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機體中不同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均與EMT 有關,如腫瘤的惡性侵襲、肝臟纖維化、心臟瓣膜病以及耐藥性的增加等[7-10]。在EMT 中,細胞特性由上皮樣向間質(zhì)樣轉(zhuǎn)變,E-cadherin 表達下調(diào),N-cadherin 表達上調(diào)。在上皮細胞中,E-cadherin 與胞質(zhì)中β-連環(huán)蛋白(β-catenin)形成復合物,錨定與細胞骨架上,從而確保細胞極性及正常形態(tài),參與了細胞間的緊密連接。當發(fā)生EMT 后,E-cadherin 表達下調(diào),細胞骨架中的肌動蛋白重組,細胞之間的連接轉(zhuǎn)變?yōu)榱隋^定在粘著斑復合物的張力絲[11]。間質(zhì)標志物N-cadherin通過極化Rho 家族GTPase 信號(如Rac1 和cdc42)促進細胞集體遷移,增加了cdc42 和Rac1 活性,使前導細胞邊緣形成突起,導致細胞遷移能力增強[12]。
冠脈中主要存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冠脈病變的加重可能與EMT 介導的細胞異常遷移有關。在氧化應激、炎性因子及危險病理因素刺激下,平滑肌細胞從完全分化狀態(tài)切換到增殖狀態(tài),內(nèi)皮細胞則轉(zhuǎn)化為間質(zhì)樣特性。這2 種細胞表型的轉(zhuǎn)換,一方面通過增加對脂質(zhì)的攝取,與細胞外基質(zhì)蛋白和白細胞的黏附形成膽固醇沉積物,構成了冠脈病變的病理基礎[13];另一方面細胞間連接作用的降低,促使細胞向冠脈組織侵襲,加重了冠脈病變程度[14]。
結(jié)果顯示,隨著患者冠脈病變程度加重,患者外周血中E-cadherin 含量逐漸降低,N-cadherin 含量逐漸升高;回歸分析提示N-cadherin 和E-cadheri 的表達與冠脈病變程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表明冠心病不同程度冠脈病變機制可能與EMT 相關,從而為病變的有效干預尋求新靶點,可繼續(xù)擴大樣本量,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EMT 相關標記基因E-cadherin、N-cadherin 可能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存在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