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 倩
近年來,在信息化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輔助工具進入人們的視野,且已經(jīng)成為輔助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資源。生物是一門系統(tǒng)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保證教學質量,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選擇微課及微課程,使知識點簡化并充滿趣味性,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面向的對象不同。微課面向的對象是教師或學生,而微課程面向的對象相對比較廣泛,可以是教師、學生,也可以是其他教育工作者或學生家長。其次,適用性不同。微課主要用于課堂教學,而微課程不僅可以用于課堂教學,還可在課外使用。微課主要用于課前的預習、課堂的講授、課后的鞏固,而微課程除了具備微課的這些功能,還可以用于各種會議的文宣、新知識的自學等。最后,內容不同。微課主要是講解教學知識點,還包含課堂練習、實驗操作過程、學習評價等。微課取材于教材,可以濃縮課堂教學內容。而微課程內容更為廣泛,不僅涵蓋了課堂教學內容,還包括了班級和學校的各項管理,以及教師、社會、家長及學生間的相互交流等。
在信息化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傳統(tǒng)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淡薄,導致在應用微課與微課程過程中,無法保持高度的敏銳性,同時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獲取教學資源。此外,一些年輕教師雖然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并未充分開發(fā)微課及微課程的功能和作用,從而無法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偠灾诔踔猩锝虒W中,部分教師對微課及微課程的認識不足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微課及微課程教學推廣受限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因信息化教學備受關注,教師逐漸開始接受并應用微課和微課程來開展初中生物教學。但因應用微課和微課程的時間較短,許多教師對應用微課和微課程的原因及其使用范圍、使用方式等缺乏正確的認識。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在應用微課與微課程開展生物教學時以講授為主,而很少運用探究學習類、演示類、啟發(fā)類和自主學習類微課形式。另外,在部分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雖然運用了多種形式來開展微課和微課程,但均未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導致教師的教學有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
微課與微課程是信息技術發(fā)展與教育變革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對于提高初中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主動構建良好的微課與微課程教學環(huán)境,在不斷的實踐和應用中,進一步領悟微課與微課程教學的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方面增強微課與微課程的實效性。
初中生物的概念性知識較多,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不僅不利于學生記憶,還容易導致課堂氛圍枯燥乏味,使教學喪失有效性。對此,教師可以使用微課,將概念性的知識制作成圖片或視頻,呈現(xiàn)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程搜集更多相關的教學資源,以此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保證設計的微課及微課程能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對生物概念的理解程度、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以及遇到問題能否獨立思考并運用所學知識自行解決等。教師在進一步了解學生情況后,再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和問題,運用微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基礎知識。
例如,在第三單元“生物從環(huán)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本班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了解不足以及應用知識的能力不足,同時還缺乏自主推導的意識。對此,教師可以“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為核心設計微課教學方案,同時創(chuàng)設簡單的教學情境與問題,并引導學生觀看紀錄片《植物的秘密生活》。在觀看微課視頻前,教師可以提出要求:“同學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以總結一下植物生長需要哪些因素,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會釋放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邊看邊思考,并與周圍的同學展開討論。學生在觀看視頻、思索與交流后表示:“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雨水、土壤等,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條件下完成,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還會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此時,教師可以總結:“植物的生長必須要有光合作用,而植物的光合作用離不開光能和二氧化碳。”由此引出植物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從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微課的應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整節(jié)課中均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并思考視頻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大致總結出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而教師的詳細講解會加深學生對概念的印象,這有助于學生鞏固相關知識。
實驗教學也是初中生物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往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活動多以課本知識的學習為主,實驗類型較為簡單,實驗大多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或是以教師操作學生觀看的形式進行。這無法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教學中。另外,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中,教師通過分析實驗過程與實驗現(xiàn)象而得到實驗結論,這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而使用微課與微課程開展實驗教學,教師可以在進行實驗操作的同時,向學生進行展示,這種方式可以彌補單一實驗教學的不足,使課堂氛圍更活躍,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高。
例如,在第三單元第四章“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的教學中,教師以“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作用”這一實驗教學為例,將青菜分別放入裝有土壤浸出液、無土栽培營養(yǎng)液和蒸餾水的燒杯中,將它們放置在相同光照、濕度環(huán)境下,一周后觀察青菜的變化。課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微課程進行預習,結合教學內容自行搜索與課程內容有關的知識,并在課堂上與教師、同學分享。學生通過搜索可以知道,農民伯伯種植農作物所用的含有氮、磷、鉀等的肥料均屬于無機鹽。接著,教師可以將“青菜生長實驗”制作成視頻,在課堂上通過快放的方式,讓學生直觀的觀察,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在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的青菜生長最為緩慢,而另外兩個燒杯中的青菜生長速度比較快。通過播放實驗視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實驗結論:“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绷硗?,在確定土壤浸出液與無土栽培營養(yǎng)液是否存在無機鹽的實驗中,教師可以將實驗具體的步驟、注意事項等,通過微課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根據(jù)視頻進行操作。此時,教師可以在一旁指導,便于了解每名學生對實驗要點的掌握情況,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微課與微課程雖然面向的對象是教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等,但是其應用的有效性和推廣范圍取決于教師。為進一步提高初中生物教師對微課與微課程的重視程度,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應該共同努力。學校應該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科育科研工作氛圍,使教師充分了解微課與微課程的優(yōu)勢與應用的要點。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培訓、宣傳及教師教學實踐等活動,加深教師對微課與微課程教學的認識,從而保課教學的有序開展,充分發(fā)揮微課和微課程在初中生物教學方面的積極作用。例如,學??梢岳没ヂ?lián)網(wǎng)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向教師宣傳符合初中生物教學需求的微課與微課程,還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國培、省培、校本培訓等培訓活動。培訓應以微課與微課程的本質內涵、教育價值以及如何開展微課和微課程等內容為主,培訓可以采用線上培訓或線下培訓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選修與在崗研修相結合的形式。在培訓結束后,學校應組織考核,加深教師對微課與微課程的認識,使教師學以致用,在日常教學中能夠充分發(fā)揮微課與微課程的作用。
新時代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主,初中生物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還需要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微課與微課程可以向學生呈現(xiàn)生動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通過驅動性的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其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探索深奧的生物知識。另外,微課與微課程還能夠拓展教學資源,推動學生進行深度探究,其對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第二單元第二章“生物與環(huán)境”一課的教學中,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視頻:浩瀚無垠的星空中懸浮著一顆行星——地球,它孕育著無數(shù)的生命,人類在地球上繁衍生息,這一過程既神秘又復雜。教師通過帶領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產生好奇,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你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地球上所有的角落都有生物嗎?”學生會帶著教師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課程的學習,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可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