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谷雨
(合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解釋文化傳播的一種新理論,試圖從歷時和共時的視角對事物之間普遍聯(lián)系以及文化傳承這種特殊的進化規(guī)律給予詮釋[1]。
模因論的核心術語模因(meme)首次在《自私的基因》中被提到,仿造基因(gene)的構詞法而得?;蚴羌毎幕締挝?,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單位,二者有相似之處。本文擬結合模因這一語言文化因素,依據(jù)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中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英語演講教學思路,旨在為提高演講教學效果、促進語言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在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過程中,語言是重要的載體,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通過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篇等呈現(xiàn)出來。何自然等人早在2003年就研究了模因論與社會語用之間的關系,分析了語言的模因現(xiàn)象,指出語言經(jīng)過個體模仿,再復制擴散到群體中去,如同“病毒感染”[2]。根據(jù)模因論,語言模因的傳播過程需經(jīng)過同化、記憶、表達和傳輸4個階段[3]。這與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的認知階段,即識記、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4]相契合。語言模因的同化和記憶階段是指模因成功地進入新的個體記憶系統(tǒng)中,從語言教學視角來看,就是新的語言形式被學習者記憶和理解。在不斷重復和強化的語言練習過程中,這些語言模因?qū)λ拗鞯挠绊懽兇?,并逐漸內(nèi)化,該過程滲透著“運用、分析、評價”等認知活動。最后,語言模因儲存被提取,經(jīng)過適當“改變或創(chuàng)造”進入能被他人感知和接收的外部世界,語言交際由此發(fā)生,而模因也借此機會從一個宿主傳播到一個或更多的宿主中去。
模因論與語言文化以及教育目標體系三維關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更好地實踐Swain提出的語言輸出假說,即可理解性輸出。文秋芳教授指出這種輸出練習是語言習得的關鍵,學習者在該過程中不斷檢驗目的語語法、詞匯及語用的得體性,促進目的語運用的自主性,從而提高目的語水平[5]。
教育部公布的《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教育要適應國家經(jīng)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而英語演講所需要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符合這類國際化人才特質(zhì)?!坝⒄Z+演講”這一特殊課型,集聽、說、讀、寫、視幾大語言技能為一體,在激發(fā)學生練習口語的積極性、增強表達自信心和提高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有效性已被很多學者驗證[6-8]。演講所需要的邏輯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近年來也得到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界的普遍關注[9]。從語言文化視角來看,語言模因的復制性和傳播性為英語演講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模因論證實了語言背誦的重要性,因為反復記憶可以使模因深刻地儲存在宿主的認知系統(tǒng)里,而經(jīng)過重組和建構,語言模因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傳播,因此科學地利用模仿與背誦這些教學手段能極大地提高語言系統(tǒng)各模塊的學習效果,包括語音語調(diào)、語法結構和詞匯句式等[10-12]。這些研究基礎為英語演講教學設計的不斷完善提供了依據(jù)。
雖然基于模因論的英語演講教學研究日趨深入,但指導學生辨識和運用語言模因提高英語演講能力的教學策略還有待探索。本文以一學期的英語演講教學為例,聚焦個別教學單元內(nèi)容,依據(jù)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將語言模因的習得過程與認知階段相結合,構建英語演講教學設計,旨在為學生提供以語言模因為驅(qū)動的自主學習路徑。
根據(jù)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認知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別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谀R蛘摰挠⒄Z演講教學設計旨在幫助學生辨識、理解和記憶優(yōu)質(zhì)的演講語言模因,繼而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模因,組織演講語篇。其中,開展課堂思辨活動尤為必要,學生在運用演講模因過程中分析和評估語言的適切性和得體性,完成了認知的高階訓練。筆者基于多年英語演講教學經(jīng)驗,根據(jù)自然語言中教育和知識傳授、語言本身的運用及信息的交際和交流這3種模因傳播途徑,實踐了一學期演講教學。教學設計由以下3個階段組成:
語言模因首先需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13]。在英語演講學習中,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根據(jù)演講交際功能分辨優(yōu)質(zhì)的語言模因,繼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以教學單元主題“演講開篇”為例,Stephen Lucas在教材《演講的藝術》中列出4項交際目標[14],如表1所示。
表1 英語演講開篇交際目標及策略
我們選取楊瀾的演講CulturalProgramsandthe2008OlympicGames開篇部分作為分析案例,將其中有助于構建語義關系和增強篇章意義連貫性的語言模因及與之對應的交際策略進行歸納整理(表2)。
表2 楊瀾演講開篇交際策略及語言模因
學生在掌握演講開篇的交際目標和策略之后,辨識、理解和整理楊瀾演講相應的語言模因,包括詞組和句式。對于這種簡單的認知活動,學生可以在課前或課后的自主學習中進行,教師利用線上教學平臺或者線下課堂給予及時反饋,進一步解釋與補充語言模因。
模因論的核心是復制傳播,因此背誦在英語演講教學中的作用凸顯。與傳統(tǒng)的背誦不同的是,演講模因的復制要與不同的語境相結合,宿主對模因的記憶有較明顯的選擇性,繼而組成新的模因語塊和句型來實現(xiàn)交際目的。教師圍繞單元主題,篩選恰當?shù)难葜v案例,在進行“輸入性”語言模因的分析和梳理后,引導學生有效利用自己的感性經(jīng)驗選擇語篇中符合教學主題的語言部分進行背誦,這個階段融入了“分析”這一教育目標,為后期的語言“運用和創(chuàng)造”奠定基礎。以馬丁·路德·金的演講“IHaveaDream”為例,選取最后以“I have a dream that...”為首句的若干段落,組織學生從邏輯層面對段落內(nèi)容進行討論,分析得出:演講者對“dream”的表述是按照空間范疇由大到小排列,從“國家”到“佐治亞紅山區(qū)”,再到“密西西比州”,最后是“自己的家”,但都圍繞“種族平等”這一核心進行。這種句式并列、內(nèi)容遞進的演講不僅能夠打動受眾,其內(nèi)在邏輯和關聯(lián)也能幫助學習者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探索性地闡述“what is my dream”,嘗試復制相似的句式和修辭手法。
復制語言模因并不是簡單機械地背誦,而是要融入理解和分析的認知過程。學生根據(jù)演講教學主題,將語言的形式、內(nèi)容和演講交際功能結合起來,整理和記憶演講模因。
經(jīng)過前面兩個階段,學生接收了大量演講模因的輸入,積累了許多標準語塊和句式,進一步建構自己的演講語篇,學習認知過程進入“運用和創(chuàng)造”階段。以信息類演講主題“介紹我的家鄉(xiāng)”為例,學生借鑒楊瀾演講的開篇語言模因進行演講表達。學生原始撰寫:“Welcome to my hometown ×××.There are big mountains and the scenery is very beautiful.I believe that you will like them very much.My hometown is famous for traditional activities,such as dragon dance and parade in ancient costumes.People get crowded then and you will get excited about it.”?;谘葜v模因仿寫:“You are going to have a great time in my hometown ×××.Many people are fascinated by the beautiful mountainous scenery.There are a lot more wonderful and exciting events waiting for you,such as dragon dance and parade in ancient costumes which will amaze you and delight you.”。
從仿寫部分的英語句式和詞匯、短語使用不難看出,基于模因的再創(chuàng)造使得演講表達更準確和精練,語言內(nèi)容也更豐富。借鑒優(yōu)質(zhì)的模因語塊可以彌補外語習得者構建目的語時的欠缺和不足。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進行“運用和創(chuàng)造”這個高階認知訓練后,學生能增強組織目的語的敏感度。此外,課堂小組討論和同伴評價活動也有助于學生使用語言模因并進行分析和反思。
1.學生語言準確度提高
90%以上的同學在期末課堂反思報告中反饋,按照交際功能對演講范例中的語言模因進行歸納、整理和記憶,有助于提高演講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和豐富性,緩解了“有內(nèi)容但不知道如何組織目的語”的壓力,“積累和背誦”也增加了語言實踐。課堂演講活動也反映出,經(jīng)過模因式教學指導后,學生的語言學習和模仿不再盲目。優(yōu)質(zhì)的模因語塊和句式在不同演講主題和情境中反復出現(xiàn),語句銜接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在演講模因重組和傳播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反饋和同伴評價中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表達,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2.學生演講交際意識增強
演講不是單向的語言表達,應重視交際效果,需要演講者緊扣交際目的,引發(fā)和促進互動,從而形成動態(tài)語境。模因教學以小見大,圍繞詞匯、句式和語篇,引導學生以交際效果為導向,關注開篇、結尾及段落銜接等,體現(xiàn)了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課后,鼓勵學生以TED Talks為例,按照科學、文化、藝術、生活和個人成長等主題,根據(jù)個人興趣查找演講資料,在興趣的驅(qū)動下積累演講語言模因,有效吸收、復制、創(chuàng)造和傳播語言模因變體,不斷增強自我學習能力。
教學設計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一學期的教學實踐不足以全面、客觀地論證模因論在演講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還需要將模因論的指導策略落實到每一個教學單元,反復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也應重視模因?qū)W習反饋,充分考量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yè)中理解和記憶語言模因的能力。要提高模因辨識敏感度和語言的復制能力,學生需要大量的視聽和閱覽實踐,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學習,并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
學生在反思報告中提出,具有較高思辨性的說服類和辯論類講稿的語言模因應用難度較大,即興演講和回答問題時語言模因的運用和再創(chuàng)造更富有挑戰(zhàn)性,這說明教學設計需要在強化學生語言模因的綜合應用及提高學生邏輯思辨能力方面進行調(diào)整。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內(nèi)化目的語和傳播語言模因?qū)⑹俏覀兘窈蟮哪繕恕?/p>
英語演講本身就是語言模因復制、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過程。作為外語習得者,中國學生完全依靠自己的語法知識構建英語演講語篇難度較大,難以把握英語的準確性和適切性。模因論這一文化傳播理論為語言教學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覆蓋了整個學習認知階段,為英語演講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