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董乃斌先生學術年譜

        2022-03-11 13:10:34劉志強
        名作欣賞 2022年3期
        關鍵詞:研究

        劉志強

        1942年

        一歲。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日(公歷8月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蘇揚州。父董學熙,時年二十七歲,銀行職員。母楊朝云,時年二十二歲,家庭婦女。

        1947—1958年

        六歲至十七歲。在上海讀小學(大木橋路小學)、初中(向明中學、盧灣中學)和高中(日暉中學)。

        1958—1963年

        十七歲至二十二歲。高中畢業(yè),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在復旦學習五年。其間受教于多位老師,如朱東潤(傳記文學、陸游等講座)、張世祿(古漢語)、蔣天樞(楚辭、左傳)、鮑正鵠與潘旭瀾(魯迅及現(xiàn)代文學史)、王欣夫與徐鵬(文獻學、作品選)、趙景深與章培恒(中國文學史)、王運熙(中國文學史、批評史、李白)、蔣孔陽(西方美學)、胡裕樹與濮之珍(現(xiàn)代漢語)、袁晚禾與張介眉(外國文學)、樊英與夏仲翼(俄語)等。

        1963年

        二十二歲。8月,復旦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yè)。畢業(yè)論文題目:《司空圖〈詩品〉研究》。9月,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文學研究所(以下稱“文學所”,原附設于北京大學;1955年9月改屬中國科學院;1977年5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隨之改稱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入所之初,由古代文學組組長余冠英先生談話;隨后拜訪被安排為指導老師的錢鍾書先生。10月,赴山東黃縣參加為期一年的勞動實習,次年9月返所。

        1965年

        二十四歲。2月26日,隨文學所四清工作隊赴安徽壽縣參加“四清”運動(農(nóng)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6月1日回所,參加所內(nèi)日常工作與學習。如每周三組會(政治學習)時擔任記錄工作,編寫報刊古代文學論文選摘;試寫《中國文學史話》部分章節(jié);參與《唐詩選》后期修訂;編制《文學大事年表》(分擔隋唐段)等。期間偶有短期下鄉(xiāng)任務。但第二批四清(去江西)未參加,留所期間在老同志指導下,曾為《光明日報·文學遺產(chǎn)》寫稿,發(fā)表短文兩篇。

        1966年

        二十五歲。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文學所去江西的四清工作隊回京。學部出現(xiàn)造反派。文學所在何其芳領導下,投入對吳晗《海瑞罷官》的批判。應《文學評論》約稿,與沈斯亨合作撰寫批判文章。文成,經(jīng)毛星修改定稿,發(fā)表于該年《文學評論》第2期。《文學評論》隨即???。學部和文學所一切工作停止,轉(zhuǎn)入“文革”運動,直到1969年下干校。

        1969年

        二十八歲。9月,回上海,與程薔結(jié)婚。程薔1967年從復旦大學畢業(yè),于次年分配至遼寧平莊礦務局工作,時在該局五家礦中學任教。

        11月17日,文學所全體成員離京赴五七干校。干校在信陽地區(qū)的息縣,期間曾轉(zhuǎn)徙羅山、明港等地。

        1972年

        三十一歲。9月,文學所集體由干校返所?!拔母铩比栽谶M行,批林批孔批陳等。

        1974年

        三十三歲。12月,為解決“兩地生活問題”,經(jīng)何其芳批準,調(diào)離文學所,由何文軒介紹,與程薔同赴西安,入職西北大學中文系,工作到1978年4月。

        期間除上課外,曾到西北國棉四廠參與《三李詩選》編寫工作,分工負責李賀部分。同時參與的有傅庚生(負責李白部分)、劉持生(負責李商隱部分)二位教授,還有國棉四廠的工人和工農(nóng)兵學員。

        1978年

        三十七歲。“文革”結(jié)束后,文學所恢復業(yè)務工作,啟動中國文學通史(亦名多卷本中國文學史)的國家項目,需要人手,被借調(diào)回所參加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下設文學系,由文學所負責。10月,考入該系,導師吳世昌先生,攻治唐代文學。同時考入的有施議對、陶文鵬、劉揚忠、雍文華等。決定以李商隱詩歌為題撰寫碩士論文。期間,曾向錢鍾書、余冠英、陳貽焮、廖仲安、吳調(diào)公諸先生問學。

        發(fā)表論文《李賀詩簡論》(《陜西教育》1978:2)?!队吧鋯栴}小議》(《文學評論》1979:1,筆名郝兵)。

        1980年

        三十九歲。發(fā)表中篇小說《琴泉》(《鐘山》1980年第3期)。

        1981年

        四十歲。研究生畢業(yè),論文題為《李商隱研究》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所,在古代室工作,繼續(xù)投入《唐代文學史》的編寫。

        發(fā)表論文《唐人看甘露之變》(《中華文史論叢》1981:1)、《略論玉溪生詩解中的一種不良傾向》(《河北師院學報》1981:1)、《李商隱詩歌的主觀化傾向》(《唐代文學論叢》第1輯,1981年)、《李商隱悲劇初探》(《文學評論叢刊》第九輯)。

        1982年

        四十一歲,在文學所古代室。程薔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民間文學專業(yè),獲碩士學位,入文學所民間室工作。

        發(fā)表論文《中華民族的一曲悲壯頌歌——評長篇歷史小說〈金甌缺〉(一、二)》(《文學評論》1982:2)、《李商隱詩風格分期論綱》(《西北大學學報》1982:3)、《李商隱生年為元和六年說》(《文學遺產(chǎn)》增刊第14輯,1982年)、《試說李商隱的〈燕臺詩〉》(《唐代文學論叢》1982:2,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日本影印善本叢書中的〈趙志集〉》(《文學研究動態(tài)》1982:12)、《日本學者對李商隱研究的新收獲——〈李義山七絕·七律集釋稿〉簡介》(《文學研究動態(tài)》1982:23)?!对姼璧碾娪靶Ч罚ā督裎粽劇?982:1,筆名郝冰)。

        《略論玉溪生詩解中的一種不良傾向(兼談古典詩歌研究的方法問題)》,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2:5)轉(zhuǎn)載?!吨腥A民族的一曲悲壯頌歌——評長篇歷史小說〈金甌缺〉(一、二)》,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1982:6)轉(zhuǎn)載。

        1983年

        四十二歲,在文學所古代室。

        發(fā)表論文《論樊南文》(《文學遺產(chǎn)》1983:1)、《〈會昌一品集〉及李德裕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叢刊》第十八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稊⑹禄涸姼璧囊粭l新路》(《文譚》1983:7)。

        發(fā)表中篇歷史小說《菩薩蠻》(《綠原》文學叢刊第七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84年

        四十三歲,在文學所古代室。

        發(fā)表論文《李商隱散文簡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4:3)、《唐代新樂府和詩歌敘事藝術的發(fā)展——兼及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現(xiàn)象的探討》(《文學遺產(chǎn)》1984:4)、《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論盧仝、馬異、劉叉的詩》(《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一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1985年

        四十四歲。2月,文學所產(chǎn)生新領導班子,劉再復出任所長。所黨委決定成立“文藝新學科研究室”,被調(diào)任為該室主任,程廣林為副主任。原不定期內(nèi)部刊物《文學研究動態(tài)》改為《文學研究參考》雙月刊公開出版,擔任主編,并計劃編輯一套“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

        3月,著作《李商隱傳》(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發(fā)表論文《元稹其人》(《文史知識》1985:1)、《說許渾的〈咸陽西門城樓晚眺〉詩》(《名作欣賞》1985:1)、《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現(xiàn)狀和未來——在中國韻文學會成立大會上的發(fā)言》(《文學評論》1985:2)、《古典文學研究的當代性和新方法》(《文史知識》1985:10)、《李德裕的詩和詩中的李德?!罚ā短拼膶W論叢》第六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論李商隱詩歌的風格》(收入《中國文學史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發(fā)表中篇歷史傳奇《波影珠》(花城出版社《歷史文學》1985:1;《傳奇文學選刊》轉(zhuǎn)載1985:11)。

        《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現(xiàn)狀和未來》,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7)轉(zhuǎn)載、《新華月報》(1985:3)轉(zhuǎn)載。《古典文學研究的當代性和新方法》,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21)轉(zhuǎn)載。

        1986年

        四十五歲,在文學所新學科研究室。1月,該室申報的“文藝新學科建設工程”被批準為國家“七五”期間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與程廣林共任副主編,所長劉再復任主編。

        《文學遺產(chǎn)》改為雙月刊,主編徐公持,組成新編委會,列名編委。1月6—10日,出席在復旦大學舉辦的“首屆國際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發(fā)言題目《中國封建文化體系中的文學》,論文收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估計——首屆國際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1986)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2月,參加《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在京召開的古代文學宏觀研究問題座談會。

        發(fā)表論文《論中晚唐的邊塞詩》(《唐代文學論叢》第七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批評家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精神自由》(《批評家》1986:1)、《文學研究的深化與新學科的孕育》(《文學研究參考》1986:2)、《宏通而嚴謹?shù)臍v史眼光》(《讀書》1986:2)、《唐詩人許渾生平考索》(《文史》第二十六輯)、《論當代古典文學研究的體系》(《文學評論》1986:3)、《迎接交叉科學的時代》(《語文導報》1986:5)、《深入作家的心靈》(《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6》,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以筆名紀偉發(fā)表《夏志清發(fā)表長文談中國古典文學之命運》(《文學研究參考》1986:12)。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卷》宋代文學撰寫部分辭條。

        《論當代古典文學研究的體系》,《新華文摘》(1986:8)轉(zhuǎn)載。

        1987年

        四十六歲,在新學科研究室。3月20—24日,出席在杭州市舉辦的“中國古典文學宏觀研究討論會”。9月24—27日,文學所文藝新學科研究室召集“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譯著者,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和新的編委會會議。

        發(fā)表論文《漫話詠史詩》(《古典文學知識》1987:1)、《文學研究:深層文化意識的開掘》(《福建論壇》1987:1)、《中國韻文古典形式的命運》(《中國韻文學刊》總第一期,1987年)、《中國封建文化體系中的文學》(《中國文學研究》1987:4)、《論中國敘事文學的演變軌跡》(《文學遺產(chǎn)》1987:5)。

        《文學研究:深層文化意識的開掘》,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87:4)轉(zhuǎn)載。

        1988年

        四十七歲。調(diào)離新學科研究室,回古代室。3月27日,所長辦公會議任命為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5月,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fā)起了“中國宏觀文學史研討會”,同時成立了以陳伯海、董乃斌為首的“宏觀文學史叢書”編委會,審定并落實了若干選題。8月,文學所文藝新學科研究室和《文學評論》編輯部在青島共同舉辦“文藝新學科暑期講習班”,前往講課,題為《文學史哲學提綱》。

        發(fā)表論文《架設溝通古今的橋梁》(《文學遺產(chǎn)》1988:1)、《闡釋者的文化意識與心靈歷程——以李商隱詩歌之闡釋為中心》(《福建論壇》1988:1)、《儒學與文學》(《文史知識》1988:6)、《味無窮而炙愈出——話劇〈天下第一樓〉觀后》(《中國戲劇》1988:8)。與田耕宇共同為《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7)》(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一年研究情況綜述”的“晚唐文學”部分撰稿。為此年出版的《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撰稿。

        1989年

        四十八歲,在文學所古代室。

        發(fā)表論文《精神自由的強烈呼喚——論李商隱詩的主觀化特征》(《江海學刊》1989:1)、《李商隱詩的語象—符號系統(tǒng)分析——兼論作家靈智活動的物化形式及其文化意義》(《文學遺產(chǎn)》1989:1)、《幻夢與詩章:李商隱詩心抉微》(《陰山學刊》1989:3)。與盧興基出訪加拿大,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葉嘉瑩教授及阿爾伯特大學。歸來后合撰《加拿大的中國文學教學與研究》,刊于《文學遺產(chǎn)》(1989:4)。為王洪主編《古代詩歌精萃鑒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撰稿。

        《荒誕形式下的真理(話劇〈老風流鎮(zhèn)〉觀后)》,人大復印資料《戲劇研究》(1989:5)轉(zhuǎn)載?!独钌屉[詩的語象—符號系統(tǒng)分析——兼論作家靈智活動的物化形式及其文化意義》,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10)轉(zhuǎn)載。

        1990年

        四十九歲,在文學所古代室。11月21—25日,出席在南京市舉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唐代的節(jié)俗與文學》,論文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1992年)。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序》(《錦州師院學報》1990:4)、《傷今懷古意難平——讀張養(yǎng)浩小令〈驪山懷古〉、〈北邙山懷古〉》(《古典文學知識》1990:5)、《從史的政事紀要式到小說的生活細節(jié)化——論唐傳奇與小說文體的獨立》(《文學評論》1990:5)、《錦心繡口言簡意豐——張養(yǎng)浩〈雙調(diào)·雁兒落兼得勝令〉、〈慶東原〉賞析》(《中文自修》1990:7)、《落花可解詩人情——李商隱〈落花〉詩賞析》(《陜西教育》1990:12)。為此年出版的《元曲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先秦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唐詩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撰稿。

        1991年

        五十歲,在文學所古代室。

        發(fā)表論文《敘事方式和結(jié)構(gòu)的新變——二論唐傳奇與小說文體的獨立》(《文學遺產(chǎn)》1991:1)、《更全面地把握蘇軾》(《中國社會科學》1991:6)?!督艹龅耐硖圃娙硕拍痢罚ā吨袊膶W》英文版1991:3、法文版1991:4)。

        1992年

        五十一歲,在文學所古代室。晉升為研究員,同時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與程薔共同申報“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課題,被中華社科基金批準立項。

        11月12—17日,出席在廈門舉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六屆年會”,發(fā)言題目《女兒節(jié)的情思——唐人七夕詩文論略》,論文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1994年)。

        10月,著作《流金歲月》〔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出版。12月,著作《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參加北京大學王瑤先生主持的《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國家項目,負責郭紹虞部分。其文較長,除全文收入該項目最終成果外,節(jié)本以《郭紹虞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成就與貢獻》為題發(fā)表于(《文學遺產(chǎn)》1992:1)。

        為此年出版的陳緒萬、李德身主編《唐宋元小令鑒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撰稿。

        《郭紹虞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成就與貢獻》,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2:3)轉(zhuǎn)載。

        1993年

        五十二歲,在文學所古代室。與陳伯海等聯(lián)合發(fā)起的“‘文學史觀專題研討會”在福建莆田市舉行。3月18日,出席《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舉辦的“關于文學史學若干問題的思考”座談會。9月6—10日,出席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辦的“93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發(fā)言題目《論牛僧孺〈玄怪錄〉》,論文收入《93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開明出版社1996年版)。

        “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到1993年共出版27本,其中《文藝新學科導論》《主體論文藝學》《系統(tǒng)美學》《文學價值論》《比較文學類型研究》等論著19本,《美學文藝學方法論》《當代藝術科學新潮》《閱讀行為》《女權(quán)主義文學理論》等譯著8本。

        發(fā)表論文《唐人七夕詩文論略》(《文學評論》1993:3)、《唐代詩歌散文的小說化傾向——小說文體孕育過程論之一》(《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為此年出版的霍松林主編《歷代絕句精華鑒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撰稿。

        1994年

        五十三歲。是年至1998年,任文學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分工負責科研與外事工作,兼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院所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文學評論》《文學遺產(chǎn)》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及李商隱研究會會長等。

        張炯時任文學所所長兼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與鄧紹基、樊駿共同主持改編舊著為貫穿古近現(xiàn)當歷代及少數(shù)民族的《中華文學通史》(十卷本)。參與此項工作的組織并具體負責唐代卷。

        4月1—5日,出席由《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江海學刊》雜志社、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西北大學、漳州師范學院共同舉辦的“文學史觀與文學史學研討會”。11月17—19日,出席在浙江溫州舉辦的“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第二屆年會”,發(fā)言題目《李商隱與唐代民俗》。

        著作《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2月,《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30冊)出版。該書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室部分學者編纂,列為主編之一。

        發(fā)表論文《現(xiàn)代小說觀念與中國古典小說》(《文學遺產(chǎn)》1994:2)、《文學史家的定位──關于文學史學的思考之一》(《江海學刊》1994:6)、《夢后瑣言:話劇〈蝴蝶夢〉觀后》(《文藝報》1994:26)。與程薔合撰《唐代的士風演變與時代遷易》,發(fā)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1)。《俠與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收入許明主編《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

        《現(xiàn)代小說觀念與中國古典小說》,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5)轉(zhuǎn)載。

        1995年

        五十四歲。6月28日,出席在北京文采閣舉行的“漓江版‘古典文學名著評點系列首批圖書討論會”并發(fā)言。10月10日,出席在北京市由文學所及《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主持召開的“‘《文學遺產(chǎn)》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暨復刊十五周年慶祝會及學術報告會”致辭并發(fā)言,發(fā)言題目《分期與規(guī)律——建國以來文學史研究中的兩個問題》,致辭與論文均收入《〈文學遺產(chǎn)〉紀念文集——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暨復刊十五周年(1954—1963,1980—1995)》(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出席在??谑信e辦的“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發(fā)言題目《唐代文學的人文精神》,論文收入《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與錢理群共同主編《彩圖中國文學史》,7月由祥云出版公司(美國)出版,12月由祥云公司與和平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至2006年6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訂本。

        12月,與吳庚舜共同主編的《唐代文學史》(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同月,著作《文化紊流中的文學與文士》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學史家的定位(關于文學史學的思考之一)》,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5:4)轉(zhuǎn)載。

        1996年

        五十五歲。5月,由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和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共同設計并擬議合作的《中國文學史學研究》課題經(jīng)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審小組評議和規(guī)劃領導小組審批獲準立項,并被列為“九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之一,與陳伯海共同擔任課題負責人。

        9月12—17日,出席在烏魯木齊市舉辦的“世紀之交中國古典文學及絲綢之路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中國文學史百年──回顧與前瞻》。9月23—27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被選為新一屆理事會副會長。10月1—3日,出席在山東煙臺市舉辦的“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第三屆年會”,發(fā)言題目《建國以來的李商隱研究》。11月5—19日,應邀訪問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期間講演兩次,題目分別是《論草創(chuàng)期的〈中國文學史〉》《近年中國內(nèi)地的李商隱研究:狀況與前景》。12月17日,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授予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杜德橋(GlenDudbridge)先生“名譽高級研究員”的儀式,儀式結(jié)束后,主持為杜德橋先生舉行的座談會。出席在京郊大覺寺舉行、文學所文學理論研究室主辦的“文學研究學術史研討會”。

        8月,與程薔合著的《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997年

        五十六歲。4月15日,出席在北京市由《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組織的“《唐代文學史》研討會”,主要邀請在京的專家學者對該書進行評議。8月12—17日,出席由《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與黑龍江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在哈爾濱-牡丹江召開的“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研討會”。12月11—13日,出席在莆田市召開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上海社科院文學所、《江海學刊》雜志社、漳州師范學院和福建師大中文系聯(lián)合主辦的“文學史學研討會”。

        3月,校點《李賀歌詩編》《李商隱詩集》(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9月,著作《中華文學通史(第二卷)·唐五代時期文學》由華藝出版社出版。11月,與薛天緯、石昌渝共同主編的《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與陳伯海共同主編的列為國家“七五”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之一的“宏觀文學史叢書”,至此年共出版七種,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除自著《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一書外,尚有陳伯?!吨袊膶W史之宏觀》(1995)、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1992)、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1992)、陸海明《中國文學批評方法探源》(1994)、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1994)、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1997)六種。受傅璇琮委托組稿編輯《中華文學通覽》(十冊),由中華書局于本年出版。

        發(fā)表《訪臺歸來漫話——記臺灣中研院文哲所》(《民主》1997:2)、《97,文學史研究的展望》(《江海學刊》1997:3)、《論草創(chuàng)期的〈中國文學史〉》(《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5)、《詩美與力度:電視劇〈彩云追月〉觀后》(《文藝報》1997:8)、《〈中華文學通覽〉主編的話》(收入董乃斌主編《中華文學通覽》,中華書局1997年版)、《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出龍門——記文藝理論家何文軒》〔收入《西北大學英才譜(第三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97,文學史研究的展望》,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7:6)轉(zhuǎn)載。

        1998年

        五十七歲。5月6-8日,出席北京大學主辦的“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發(fā)言題目《融會舊學新知銳意開拓創(chuàng)造——論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漢學”研究》,論文收入《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5月11—14日,出席在沈陽市召開的由文學所與遼寧大學共同發(fā)起的“面向新世紀文學思想發(fā)展學術研討會”。9月22日,出席文學所主辦的“中國文學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10月1—3日,出席在河南省博愛縣舉辦的“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第四屆年會”。10月8—26日,應舊金山美華文學協(xié)會會長黃運基邀請,與所長張炯赴美訪問,期間參加黃運基主持召開的美華華文文學研討會等活動,結(jié)識劉荒田等旅美作家和學者,參觀斯坦福大學、舊金山大學。11月4—6日,出席在浙江海寧市舉辦的“紀念吳世昌誕辰90周年暨吳世昌學術思想研討會”,并撰寫會議綜述發(fā)表于《文學遺產(chǎn)》(1999:2)。

        1月,著作《陋室之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發(fā)表論文《關于“學術史”的縱橫考察》(《文學遺產(chǎn)》1998:1)、《史料·視角·方法──董乃斌、趙昌平、陳尚君關于二十世紀唐代文學研究的對話》(《文學遺產(chǎn)》1998:4)、《世紀之交的學術話題》(《紅巖》1998:6)、《綺才艷骨深情麗辭——李商隱詩選讀》(《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1998:23)。為此年出版的《曲與畫·元曲三百首》(上海辭書出版社)、《唐五代詩鑒賞》(上海古籍出版社)撰稿。

        《論草創(chuàng)期的〈中國文學史〉》,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8:1)轉(zhuǎn)載。《關于“學術史”的縱橫考察(之一)》,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6)轉(zhuǎn)載。《史料·視角·方法:關于二十世紀唐代文學研究的對話》,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10)轉(zhuǎn)載。

        此年12月,卸任文學所副所長,仍回古代室工作。

        1999年

        五十八歲,在文學所古代室。6月15日,在武漢大學文學院做演講,題目《古典文學研究者的“通”與“?!薄?,論文收入《近世名家與古典文學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9月13—16日,出席在廣州市、東莞市舉辦的“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9月20—24日,出席在武漢首義飯店舉辦的“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聞一多與唐詩研究的鑒賞學派》,論文收入會議論文集《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10月15日,出席在文學所舉辦的“‘五十年的文學世界學術研討會”。

        發(fā)表論文《關于李商隱無題詩的解讀》(《文史知識》1999:5)、《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系列詩文選讀》(《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1999:34)、《新世紀文學研究大勢管窺》(《人民政協(xié)報》1999/12)。與傅璇琮、許逸民等聯(lián)合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并為之撰稿。

        2000年

        五十九歲。10月16—22日,出席在武漢大學舉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致閉幕詞并發(fā)言。11月2—5日,出席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發(fā)言題目《從游戲到消解——關于金庸〈笑傲江湖〉的議論》,論文收入《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發(fā)表論文《唐詩研究的鑒賞學派與聞一多的貢獻》(《中州學刊》2000:2)、《出土文獻和學術方略》(《文藝研究》2000:3)、《理盡一言語無重出》(《中國文化報》2000/7/11)、《反思·重讀·超越——關于中國文學研究策略的思考》(《湖北大學學報》2000:4)、《論文學史范型的新變──兼評傅璇琮主編的〈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文學遺產(chǎn)》2000:5)、《文學史研究的民俗學視角》(《人民政協(xié)報》2000/9/29)。

        所指導首屆博士生陳飛畢業(yè),博士論文《唐代試策研究(《唐代官人文學研究》第一卷)》。

        《新世紀文學研究大勢管窺》,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1)轉(zhuǎn)載;《唐詩研究的鑒賞學派與聞一多的貢獻》,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8)轉(zhuǎn)載?!冻鐾廖墨I和學術方略》,《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4)轉(zhuǎn)載。

        2001年

        六十歲。5月,與程薔一起由北京調(diào)往上海,入職上海大學文學院。

        7月25—29,出席在溫州市舉辦的“第二屆謝靈運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謝靈運山水詩的現(xiàn)代解讀》,期間游雁蕩山。10月15—18日,主持在河南沁陽市舉辦的“李商隱與中晚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并為《論文集》作序,論文題目《李商隱與現(xiàn)代詩人戴望舒》。

        發(fā)表論文《王文濡簡論》(《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1)、《戲劇性:觀照唐代小說詩歌與戲曲關系的一個視角》(《文藝研究》2001:1)、《唐代文學史的編撰:歷史與現(xiàn)狀》(《學術研究》2001:3)、《關于文學史學史的構(gòu)想》(《中外文化與文論》第8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文學史的演進:范式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01:6)、《文學史豐碑的建與毀——論劉大杰先生的文學史研究》(《人文論叢》2001年卷)、《詩歌中的李商隱與戴望舒》(《人民政協(xié)報》2001/11/20)。為此年出版的《新講臺:學者教授講析新版中學語文名篇》(中央編譯出版社)撰稿。

        《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二等獎(2001年)?!短拼膶W史的編撰:歷史與現(xiàn)狀》,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8)轉(zhuǎn)載。

        2002年

        六十一歲。4月13-15日,出席在安徽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超越時空的心靈契合——論何其芳與李商隱的創(chuàng)作因緣》。

        《唐代美文的再檢視——兼談文學史的真實、完整和中國特色》(《古典文學知識》2002:1)、《李商隱和現(xiàn)代詩人戴望舒》(《天中學刊》2002:1)、《李商隱研究的新成果和堅實文獻基礎——〈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學術價值窺管》(《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2:8)、《樊南美文與中國文學的一個特點》(《文史知識》2002:9)、《〈李商隱與中晚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殷都學刊》2002:4)、《超越時空的心靈契合——論何其芳與李商隱的創(chuàng)作因緣》(《文學評論》2002:5)、《多元:文化的活力》(《社會科學報》2002/5/30)。為此年出版的《元曲一百首》(上海辭書出版社)撰稿。

        所指導博士生趙建梅、鄭暋暻畢業(yè),博士論文分別是《唐大和初至大中初的洛陽詩壇》《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研究》。

        《中國文學史的演進——范式的視角》(論文)獲上海市第六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2002)。

        2003年

        六十二歲。8月21—26日,出席在武漢大學舉辦的“第三屆‘《文學遺產(chǎn)》論壇”,發(fā)言題目《文學史無限論》。9月19—20日,出席在南京大學舉辦的“卞孝萱先生八十壽誕慶祝會暨文史結(jié)合的現(xiàn)代學術意義學術研討會”并發(fā)言。9月22日,出席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舉辦的“《中國文學史學史》專題研討會”,作為課題負責人對編寫情況做了介紹。9月24日,出席文學所舉辦的“‘全球化的情境下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12月4—6日,與程薔同赴香港,出席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發(fā)表《神話仙化的紀程牌——王嘉〈拾遺記〉的道教意識》《〈搜神記〉與民間信仰崇拜》,論文收入葛曉音主編《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月,與陳伯海、劉揚忠共同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1—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3月,主編《聚沙集——上海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論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5月,主編《唐宋名篇·唐詩卷》(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發(fā)表論文《人魚之變窺哲理——唐人小說〈薛偉〉的意義》(《古典文學知識》2003:3)、《劉荒田散文和中美文化比較》(《華文文學》2003:3)、《民間故事與古代小說》(《中文自學指導》2003:4)、《中國詩學之淵源論》(《文學遺產(chǎn)》2003:4)、《專精、淵博與貫通》(《文學遺產(chǎn)》2003:5)、《〈續(xù)玄怪錄〉的文本分析和篇目討論》(《文史知識》2003:7)、與程薔合著《民間敘事論綱》分上下刊于《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3:5),人大復印資料《古近代文學研究》(2004:4—5轉(zhuǎn)載、《文學史無限論》(《文學遺產(chǎn)》2003:6)、《“文革”前兩年古代組雜憶》(收入《歲月熔金:文學研究所五十年記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金庸小說生命力之淵源——從〈天龍八部〉說起》(《人民政協(xié)報》2003/10/28)、《攝影文學任重而道遠》(《中國藝術報》2003/12/19)

        《人魚之變窺哲理》,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8)轉(zhuǎn)載?!段膶W史豐碑的建與毀——論劉大杰先生的文學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2)轉(zhuǎn)載。《中國詩學之淵源論》,《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6)轉(zhuǎn)載。

        2004年

        六十三歲。2月16—19日,在紹興文理學院參加“東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暨越文化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東亞文化的比較研究與越文化問題》。11月3-8日,出席在廣州市舉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出席在浙江海寧市召開的“紀念吳世昌誕辰95周年大會”,并做學術講座。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的中唐文學研究會做演講,題目《中國唐代文學研究的一些情況》,后發(fā)表于日本京都大學《中國文學報》69冊。

        與黃霖共同編撰的《古代小說鑒賞辭典》上冊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發(fā)表論文《民間敘事與文人創(chuàng)作的交融與結(jié)晶——說無名氏〈大業(yè)拾遺記〉》(《文史知識》2004:2)、《廢名作品的文學淵源——以與李商隱的關系為中心》(《文藝研究》2004:4)。

        《中國文學史學史》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2004)、第十九屆北方15省市自治區(qū)社科優(yōu)秀圖書獎(2004)?!段膶W史無限論》,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1)轉(zhuǎn)載。

        2005年

        六十四歲。出任《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

        4月10日,“上海金庸文學藝術研究會”成立,被推為會長。此會舉行過一些活動,不久解散。

        5月18日,出席上海師范大學“紀念胡云翼先生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6月25日,出席復旦大學“慶祝王運熙教授80華誕學術座談會”。8月9日,出席在上海社科院文學所“上海文學特色暨《上海文學通史》研討會”。8月25日,出席在北京市舉辦的“‘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歷史與理論學術研討會”。10月25日至11月24日,出席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型演出活動”,發(fā)言論文《洪昇〈長生殿〉的文學淵源——以戲劇性的生長發(fā)展為中心》,論文收入《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著作《近世名家與古典文學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選編評注《李商隱詩》(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參與工作的整理本《中國香艷叢書》(團結(jié)出版社)出版。

        發(fā)表論文《李商隱與杜牧之比較——從李商隱贈杜牧的兩首詩說起》(《上海大學學報》2005:1)、《讀研古詩四部曲——以讀李商隱詩為例》(《人民政協(xié)報》2005/1/10)、《致葉嘉瑩先生八十華誕賀函》(收入《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暨國際詞學研討會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06年

        六十五歲。4月14—17日,出席在上海大學舉辦的“中文學科通識教育改革——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研討會”并致辭。5月16—18日,出席在廣西南寧市舉辦的“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全國學術研究會”,并做中心發(fā)言。7月23—26日,出席在南京大學舉辦的“中國詩學研討會”,發(fā)言題目《重讀經(jīng)典之王維篇》,論文收入莫礪鋒編《誰是詩中疏鑿手——中國詩學研討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8月17—20日,出席在杭州、金華兩地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文學古今演變學術研討會”。8月21-26日,出席在北京市舉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致閉幕詞并宣讀論文,發(fā)言題目《李商隱與杜牧之比較:從李商隱贈杜牧的兩首詩說起》,論文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二輯,2006年)。11月25日,出席在上海財經(jīng)大學舉辦的“‘文學遺產(chǎn)與古代經(jīng)濟生活研討會”。12月20日,主持在上海大學召開的“上海古代文學學會2006年年會”。

        11月,與王繼洪合作編選的《王維集》由鳳凰出版社出版,后曾多次重印。

        發(fā)表《學習〈錢偉長文選〉筆談》(《上海大學學報》2006:1)。為《東方叢刊》主持文學史學專欄,撰《主持人語》《文學史學:對象、性質(zhì)及其定位》《〈中國古代文學通論〉的特色與價值》等文(《東方叢刊》2006:2)。發(fā)表《論文本與經(jīng)典——關于文學史本體的思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4)、《筆談〈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文學遺產(chǎn)》2006:4)、《重讀王維之片得》(《中文自學指導》2006:4)、《知識性·思辨性·實用性》(《社會科學論壇》2006:5)、《經(jīng)濟視角與唐代文學研究的深入》(《學術月刊》2006:5)、《諸朝正史中的小說與民間敘事》(《文學評論》2006:5)、《〈中國文學通論〉筆談》(《社會科學論壇》2006:9)、與劉揚忠合作《充滿創(chuàng)新精神又適于應用》(《文匯讀書周報》2006/12/15)、與程薔合作《論海派文化中人際關系的契約性特征》(收入《海派文化與國際影響力》,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經(jīng)濟生活與唐代文學之解讀》(收入《中國傳統(tǒng)文學與經(jīng)濟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論文本與經(jīng)典——關于文學史本體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6)轉(zhuǎn)載。

        2007年

        六十六歲。11月23—25日,出席在杭州市舉辦的“首屆中國武俠小說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正史中的“俠”——兼論俠的正面意義》。

        7月,主編《中國文化讀本》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發(fā)表論文《〈鹿鼎記〉的歷史意趣》(《西南大學學報》2007:2)、與李孝弟合作《關于文學史類型的思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3)、《一部立意正大、創(chuàng)新性強的文學史新著——評徐培均主編〈中華愛國文學史〉》(《社會科學》2007:4)、《文學史學的創(chuàng)建和文藝學的離合》(《上海大學學報》2007:5)、《文學史創(chuàng)新與觀念變革》(《重慶大學學報》2007:5)。為此年出版的蕭滌非、劉乃昌主編《中國文學名篇鑒賞·詩卷》(山東大學出版社)撰稿。

        《諸朝正史中的小說與民間敘事》,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2)轉(zhuǎn)載。

        2008年

        六十七歲。被授予上海大學終身教授。向國家社科基金申報課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tǒng)研究”,獲得立項。

        8月2—3日,出席在南昌市舉辦的“‘跨媒介敘事學術研討會”。9月16—17日,出席在浙江海寧市興辦的“紀念吳世昌先生誕辰100周年暨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學習前輩精神,繼承學術薪火》。10月25—29日,出席在蕪湖市舉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四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致開幕詞并宣讀論文,發(fā)言題目《〈史通〉敘事觀在文學史上的意義》,論文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三輯,2008年)。12月16日,在海南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做學術講座,題目《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tǒng)》,講座由該學院副院長劉亮博士主持。

        6月,與李翰、李孝弟、程薔合撰的《文學史學原理研究》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發(fā)表論文《中國古代文論與敘事學問題》(《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8:1)、《王維的一篇妙文》(《文史知識》2008:2)、《漫說唐宋詩:異同與優(yōu)劣》(《古典文學知識》2008:4)、《論鄭振鐸的文學史研究之路》(《文學遺產(chǎn)》2008:4)、《吳世昌先生的學術精神》(《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6)、《文學史研究的敘事視角和貫穿線》(《人民政協(xié)報》2008/12/22)、《中國文學敘事傳統(tǒng)的一塊里程碑——論劉知幾〈史通〉的敘事觀》(《文衡》2008年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記憶中的許志英與我》(收入《往事與哀思——懷念許志英教授》,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閱讀是心靈的對話》(收入《心靈文本》,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為此年出版的吳小林主編《唐宋八大家文品讀辭典》(新世界出版社)撰稿。

        9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閱讀和欣賞》整理推出系列全集,曾為方明等播音的姜夔《揚州慢》、蔣捷《虞美人·聽雨》、王維《鹿柴》《木蘭柴》、韋莊《菩薩蠻》二首、《談元散曲》等撰稿。

        《關于文學史類型的思考》,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3)轉(zhuǎn)載。

        2009年

        六十八歲。應臺灣東吳大學邀請,赴該校中文系講學一學期。程薔同行。2月16日抵臺北。期間除規(guī)定課程外,參加各大學學術研討會,講學若干次。5月2日,應邀為臺灣地區(qū)“政治大學”的“百年論學”(中國古典文藝思潮研讀會第三十八次研讀會)做學術報告,報告題目《正史紀傳、歷史小說和民間敘事》。6月27日回到上海。

        12月12—13日,出席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文學史學科百年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論中國文學史抒情和敘事兩大傳統(tǒng)》,論文收入舉辦方印制的《中國文學史學科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發(fā)表論文《兩種擴展,兩種深入:2009年文學研究態(tài)勢預測》(《學術月刊》2009:1)、《思想與學術的優(yōu)美結(jié)晶——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讀后》(《文學評論》2009:3)、《論蘇軾〈赤壁賦〉的詩性敘事》(《文衡》2009年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史通〉敘事觀的文學史意義》〔《人文中國學報》(第十五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010年

        六十九歲。10月16—19日,出席在天津舉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中國文學史兩大傳統(tǒng)中的唐代文學》,論文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十四輯,2010年)。11月13—15日,出席在紹興市舉辦的“紀念陸游誕辰885周年暨陸游與鑒湖國際研討會”,發(fā)言題目《陸游詩敘事特征簡論——以〈三山杜門作歌〉為中心》,論文收入《陸游與鑒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發(fā)表論文《古典詩詞研究的敘事視角》(《文學評論》2010:1)、《李商隱詩的敘事分析》(《文學遺產(chǎn)》2010:1)、《論中國文學史抒情和敘事兩大傳統(tǒng)》(《社會科學》2010:3)、《〈后赤壁賦〉是寫夢之作嗎?》(《文史知識》2010:9)、《中國文學敘事傳統(tǒng)內(nèi)涵總說》(《文衡》2010年卷,上海大學出版社)、《美不勝收的唐傳奇》(《紹興文理學院報》2010年12月25日)。

        所指導博士生周興泰、冀運魯、柳卓霞、趙美玲畢業(yè),博士論文分別是《唐賦敘事研究》《〈聊齋志異〉敘事藝術之淵源研究》《〈新唐書〉列傳敘事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在泰國當代的傳播與影響》。

        《文學史學原理研究》獲上海市第十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著作一等獎(2010年)?!豆诺湓娫~研究的敘事視角》,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6)轉(zhuǎn)載、《新華文摘》(2010:13)轉(zhuǎn)載、《文學研究文摘》(2010:2)轉(zhuǎn)載。

        2011年

        七十歲。7月18—21日,出席在山東煙臺市舉辦的“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第八屆年會”。10月21—23日,出席在上海大學舉辦的“首屆中國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中國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博士生博士后論壇”并致開幕詞。11月9—10,出席在澳門大學舉辦的“‘金庸與漢語新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金庸小說和三教圓融》,論文收入朱壽桐主編《金庸與漢語新文學》(澳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12月17—19日,出席在復旦大學召開的“‘口頭敘事研究的途徑與未來展望學術研討會”并做主體發(fā)言。12月27—30日,出席在復旦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藝概·詩概〉的詩歌敘事理論——劉熙載敘事觀探索之一》,論文收入《視角與方法:復旦大學第三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發(fā)表論文《〈文心雕龍〉與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tǒng)》(《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3)、《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成就與貢獻》(節(jié)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5/17)。

        所指導博士生呂海龍畢業(yè),博士論文《〈史通〉與劉知幾文史觀研究》。

        《〈文心雕龍〉與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tǒng)》,《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4)轉(zhuǎn)載。

        2012年

        七十一歲,辦理退休手續(x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學敘事傳統(tǒng)研究”成果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由中華書局出版。

        5月29日,應邀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qū)逸夫圖書館6樓604會議廳為上外博士沙龍(第72期)做講座,題目《中國文學史抒情與敘事兩大傳統(tǒng)》。11月6日,出席在浙江蕭山舉辦的“從義橋漁浦出發(fā)——浙東唐詩之路重要源頭研討會”。

        3月,主編《文衡》(2010年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出版;同月,董乃斌主編并主撰,李翰、楊緒容、王繼洪、劉亮、周興泰、柳卓霞、冀運魯?shù)群现吨袊膶W敘事傳統(tǒng)研究》由中華書局出版。11月,著作《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修訂增補)與《李商隱傳》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發(fā)表論文《傅璇琮先生治學之道管窺》(《古典文學知識》2012:2—3),后收入《傅璇琮先生學術研究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藝概·詩概〉的詩歌敘事理論——劉熙載敘事觀探索之一》(《文學遺產(chǎn)》2012:4)、《蘇軾碑文漫賞》(《文史知識》2012:6)、《一部敘史與詠懷的文學史作》(《博覽群書》2012:12)、《建構(gòu)基于中國敘事傳統(tǒng)的本土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9/14)。

        所指導博士生尹冬民、樸美愛畢業(yè),博士論文《〈述書賦〉箋證》《〈太平廣記〉“預知未來”故事研究》。

        《古典詩詞研究的敘事視角》(論文)獲上海市第十一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論文一等獎(2012)?!丁此嚫拧ぴ姼拧档脑姼钄⑹吕碚摗?,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2:12)轉(zhuǎn)載;

        2013年

        七十二歲。8月10日,出席在“文學鑒賞辭典與文史中國:《唐詩鑒賞辭典》出版30周年座談會”。8月18日,出席在上海舉行的“首屆向全國推薦優(yōu)秀古籍整理圖書發(fā)布會暨2013學術出版上海論壇”。11月16日,主持在華東師范大學中北校區(qū)召開的“多重視角下的古代文學研究——上海古典文學學會2013年年會”。

        發(fā)表論文《劉鶚佚詩十一首小考》(《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3:2)、熊碧《兼容妝蓄,不斷創(chuàng)新——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董乃斌先生訪談錄》(《古典文獻學術論叢》第三輯,黃山書社)、《話劇〈李白〉之美》(收入《〈李白〉的舞臺藝術》,中國戲劇出版社)、《后出益精、特色鮮明的學術史大書——評〈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學科通志〉》(《光明日報》2013/4/28)、《將最新研究成果拿到課堂》(《社會科學報》2013/9/26)。

        所指導博士生蘇周永畢業(yè),博士論文《晚唐文章與政治的關系研究:以李商隱“四六駢文”與晚唐三家“刺世小品文”為中心》。

        2014年

        七十三歲。5月31日,由《云夢學刊》與《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聯(lián)合主辦的“科研項目與當代學術發(fā)展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致辭并作會后總結(jié)。10月11日,出席在蘇州大學舉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14日,在上海大學延長校區(qū)國際交流學院二樓會議室做學術報告,題目《中國文學史:從學習到研究》。

        發(fā)表論文《文獻資料的艱辛匯集別開生面的學術視野——讀趙義山等著〈明代小說寄生詞曲研究〉》(《勵耘學刊》文學卷2014:1)、《經(jīng)典當代價值之我見》(《文學遺產(chǎn)》2014:5),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14:12)、《古今演變和文學史貫穿線》(收入《實證與演變:中國文學史研究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春秋文學系年輯證〉:力求逼近春秋文學的真相》(《社會科學報》2014/3/6)、《開疆拓宇的小說寄生詞曲研究》(《中華讀書報》2014/4/9)。所指導博士生熊碧畢業(yè),博士論文《唐代奏議的文學研究》。

        2015年

        七十四歲。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詩歌敘事傳統(tǒng)研究”(15ZDB067)獲得立項。

        6月12—13日,出席在復旦大學舉辦的“首屆中華詩詞古今演變研究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為《賦比興與敘抒議》。9月26日,出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的“《井中奇書新考》出版暨《心史》初刻本影印座談會”。11月18日,在上海師范大學做《開卷有益和尚友古人——中華文史魅力漫談》的報告。12月19—20,出席臺灣“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做專題演講《從抒情敘事兩大傳統(tǒng)論中國文學史》,后收入李貞慧主編的會議論文集。

        8月,著作《錦瑟哀弦:李商隱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9月,主編《古代城市生活與文學敘事》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發(fā)表論文《古詩十九首與中國文學的抒敘傳統(tǒng)》(《北京大學學報》2015:5)、《關于中國歷代詩歌敘事研究的思考》(收入《古代城市生活與文學敘事》)、《悼念余恕誠先生》,收入《余霞成綺:余恕誠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想起他心中便升起莫名的悲哀》(收入《現(xiàn)象環(huán)與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欒勛遺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和實生物,剛健有為》(《社會科學報》2015/4/30)。

        2016年

        七十五歲。卸任《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

        發(fā)表論文《漫話律詩絕句的敘事》(《古典文學知識》2016:1)、《從賦比興到敘抒議——考察詩歌敘事傳統(tǒng)的一個角度》(《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6:1)、《“唯一”傳統(tǒng)還是兩大傳統(tǒng)貫穿?——從“抒情”與“敘事”論中國文學史》(《南國學術》2016:2)、《陳伯海先生學術貢獻的意義——為陳伯海先生八十壽辰及〈文集〉出版而作》(《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十二輯)、《陳伯海先生建立的“唐詩學”學科體系》(《學術界》2016:7)、《孟浩然的另一面——讀〈春情〉詩有感》(《文史知識》2016:11)、李翰《文學史家的治學情懷與學術視野——董乃斌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16:5)。

        《從賦比興到敘抒議——考察詩歌敘事傳統(tǒng)的一個角度》,《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6:2)轉(zhuǎn)載。

        2017年

        七十六歲。3月28日,出席在上海大學召開的“‘《詩經(jīng)》與禮制研究開題報告會暨‘首屆詩禮文化國際論壇”致辭并發(fā)言。7月1日,在上海大學召開“中國詩歌敘事傳統(tǒng)研究”中期成果匯報會,致辭并發(fā)言。10月10日上午,出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的“《文學評論》創(chuàng)刊六十周年紀念大會”,發(fā)言題目《雜憶“老文評”》,該文收入《〈文學評論〉六十年紀念文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10月10日下午,出席在文學所舉辦的“‘學科評論·十年前瞻古代文學高峰論壇”并發(fā)言。10月20—22日,出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的“第六屆敘事學國際會議暨第八屆敘事學全國研討會”并做主旨發(fā)言。10月27-29日,出席“第二屆中華詩詞古今演變研究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詩史言說與敘事傳統(tǒng)》,論文收入《中華詩詞研究》第三輯(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12月2—3日,出席復旦大學舉辦的“‘經(jīng)典形塑與文本闡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并發(fā)言,發(fā)言題目《闡釋之于經(jīng)典》。

        7月,著作《中國文學敘事傳統(tǒng)論稿》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為此年出版的《歷代絕妙好詞》(上海辭書出版社)、《元明清詞三百首鑒賞辭典》(文通版)、《元明清詞鑒賞辭典》(新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撰稿。

        所指導博士生曹淵畢業(yè),博士論文《晚唐三家研究——文學變革與時代變遷中的杜牧、李商隱和溫庭筠》。

        2018年

        七十七歲。1月7日,主持在上海大學召開的饒龍隼教授新著《元末明初大轉(zhuǎn)變時期東南文壇格局及文學走向研究》座談會。4月25日,出席在上海作協(xié)大廳舉辦的“‘中版國教杯第二十一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新聞發(fā)布會”。8月20—22日,出席在復旦大學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唐代文學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李賀詩的敘事意趣與詩史資格》。9月15日,出席在浙江海寧市舉辦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紀念吳世昌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11月23—25日,出席“上海大學古代文學學科高峰論壇(第三期)”并致辭。11月28—29日,出席“第三屆中華詩詞古今演變研究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中國詩歌傳統(tǒng)再認識——關于抒情敘事、表現(xiàn)再現(xiàn)的互惠與博弈》,論文收入《中華詩詞研究》第五輯(東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12月23—24日,出席在上海大學舉辦的“‘全清詩歌總集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學術研討會”,致辭并發(fā)言。

        發(fā)表論文《補課也是開新》(《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2018年第1輯)、《李白與詩史》(《文史知識》2018:3)、《〈詩經(jīng)〉史詩的敘事特征和類型——〈詩經(jīng)〉研讀筆記之一》(《南國學術》2018:3)、《古詩十九首與中國文學的抒情敘事傳統(tǒng)》(《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8:11)。為此年出版的《歷代名詞鑒賞·唐五代詞》(上海辭書出版社)、《歷代名詞鑒賞·元明清詞》(上海辭書出版社)、《唐宋小說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撰稿。

        所指導博士生黃立一畢業(yè),博士論文《中國古代詩學敘事觀之“事”內(nèi)涵及事情景關系研究》。

        2019年

        七十八歲。3月23日,出席上海師范大學陳飛教授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唐代文學制度與國家文明研究”開題會。5月23—25日,出席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及其敘事傳統(tǒng)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表主旨演講《文類遞嬗與抒敘博弈》。6月15日,出席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辦的“劉永翔、嚴佐之教授榮休儀式暨‘敘誼論學座談會”并致辭。6月22—24日,出席在華東師范大學中北校區(qū)辦公樓小禮堂舉辦的“‘近代士人的家國記憶與生活圖景——《中國近現(xiàn)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六輯)學術研討會”。6月29日,出席在復旦大學舉行的“《歷代小說話》及話體文學批評學術論壇”。6月30日,出席安徽師范大學“劉學鍇《唐詩選注評鑒》(十卷本)出版座談會暨唐詩選本學術研討會”并致辭。7月11—12日,出席“上海大學‘典籍文獻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構(gòu)全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論壇”,發(fā)言題目《文學史:作為課程或研究方向》。9月10日,出席在南開大學舉辦的“葉嘉瑩教授歸國執(zhí)教四十周年暨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中華詩教的崇高典范——葉嘉瑩先生詩的一生》。11月7日,出席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召開的“夏咸淳《明代學術思潮與文學流變》新書發(fā)布會暨文學史學研討會”。11月11—14日,去廣西平樂參加第十屆李商隱研究會年會,與會論文《李商隱的昭州詩》。

        發(fā)表論文《李賀詩的敘事意趣與詩史資格》(《古典文學知識》2019:1)、《從詩史名實說到敘事傳統(tǒng)》(《文藝理論研究》2019:1)、《史中含論、論從史出與以論帶史》(《東南學術》2019:4)、《我在文學所的學術經(jīng)歷》(《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2019年第2輯)、《〈王永寬學術隨筆〉序》(收入《王永寬學術隨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020年

        七十九歲。9月26日,出席在上海大學召開的“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文獻與古書形成問題研究‘東林學派文獻整理與文獻研究開題報告會”。10月23—24日,“第五屆中華詩詞古今演變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奉賢舉行,作題目為《詩歌敘事傳統(tǒng)的“技”“道”與倫理》的書面發(fā)言。11月21日,出席復旦大學舉辦的“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術座談會暨《錢鍾書的學術人生》新書發(fā)布會”,發(fā)言題目《回憶錢鍾書先生》。12月16日,出席在安徽師范大學舉辦的“《劉學鍇文集》首發(fā)暨出版座談會”并發(fā)言。

        發(fā)表論文《李商隱昭州詩,畢竟是寫詩啊——“解密李商隱”之一》(《博覽群書》2020:3)。

        2021年

        八十歲。1月9日,江西師范大學舉辦“新文科背景下的敘事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做線上發(fā)言,題目《關于中國詩歌敘事學的一點思考》。4月16—18日,出席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辦的“東亞唐詩學國際學術論壇”。5月18日,出席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辦的“紀念趙昌平逝世三周年追思會暨《趙昌平文存》出版座談會”。6月12日,出席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舉辦的“章培恒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座談會”并發(fā)言。7月31日至8月4日,出席上海大學“2021年明代文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第十三屆年會”并致開幕辭。11月20日,出席在上海師范大學(西部)會議中心二樓報告廳舉辦的“孫遜先生與古代小說學術研討會”,與傅剛共同主持及點評大會發(fā)言。

        發(fā)表論文《文類遞嬗與抒敘博弈》(《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21:1)、《劉學鍇先生的李商隱研究》(《名作欣賞》2021:3)。

        所指導博士生楊長正畢業(yè),博士論文《杜甫的敘事研究》。

        《文類遞嬗與抒敘博弈》,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21:7)轉(zhuǎn)載。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色偷偷激情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网站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亚洲а∨| 黄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偷拍熟女露出喷水在线91|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超清|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伊人中文字幕有码久久国产| 中文字幕乱码熟女人妻在线|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300部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91国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一ⅴa亚洲v天堂|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免费| 蜜桃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女优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看|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本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人人蜜桃麻豆 |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色婷婷久久免费网站| 日本人妻精品有码字幕| 人妻聚色窝窝人体www一区| 国产91吞精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