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立春一到,日變暖,風變柔,空氣逐漸濕潤,萬物陸續(xù)復蘇。因為疆域遼闊,大江南北的春天或許不會在同一天抵達,但在應時而吃上,中國人絕對是心有默契:來一摞春餅,把春天卷起來吃掉!
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傲ⅰ庇小伴_始”的意思,立春還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從周朝開始,立春那天,皇帝要計算好時辰,鄭重地舉行“祭日大典”。而春天是播種的關鍵時期,在農耕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普通百姓也十分重視立春,形成了不少有趣的民間習俗。
自先秦時期開始,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都會在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縣府的開耕儀式由縣官主持,鄉(xiāng)村的春耕儀式由民間組織主持。
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為象征,由春官執(zhí)鞭打牛,又叫“打春”“迎春?!保虻臅r候還會喊著吉祥話,如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谷豐登”等,既有規(guī)勸農事、策勵春耕的含義,也是一場喜慶新春的集體狂歡。
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制成“春雞”,釘在兒童的衣袖或帽子上。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女人們則戴春燕、春蝶和春蛾。立春戴春燕在晉代就已經相當普遍,《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鄙轿鳌兑沓强h志》載:“士女剪彩為燕,名春雞(燕),貼羽為蝶,名鬧蛾,纏絨為杖,名春桿,各簪頭上,以斗勝焉。”
立春日,宮廷還會擺設一場春宴,宴上擺著五辛盤,因為辛與“新”同音,寓意著迎接新的一年,吃這一場春宴,也叫 “咬春”。從北宋至明、清,都有皇帝在立春前后向百官賜春盤的記載。民間在立春這一天也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
另外,還有游春、報春、春社、貼宜春字畫、吊春穗等。從這些祖祖輩輩延續(xù)不斷的迎春活動中,人們得到一種生命活力的釋放,更獲得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
立春日吃春餅。羊角蔥(生吃)、青韭或蓋韭(爆炒)、綠豆芽、水蘿卜、醬肉、醬雞、醬鴨皆切絲,炒雞蛋,少加甜面醬,以荷葉薄餅卷食。諸物皆存本味,不相混淆,極香美,謂之“五辛盤”。
蘿卜絲不可少。立春食蘿卜,謂之“咬春”,春而可咬,頗有詩意。餅吃得差不多飽了,喝一碗棒渣粥或小米粥,謂之“溜縫”,如砌墻灌漿也。
——汪曾祺《四時佳饌》
關于“咬春”,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春盤’?!笨梢娞拼艘呀涢_始在立春日試春盤、吃春餅了?!蛾P中記》里說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當時的人不單是吃春餅,還將卷好的春餅作為禮物饋贈親朋。
在更古老的時期,春餅是“供品”,與女媧補天的傳說有關。
傳說上古時期,女媧以一片很大的圓形泥餅補好了天上的破洞,拯救了人類。為了紀念女媧,人們便用面粉制成一片片圓形的餅,以示不忘她補天的功德。宋朝之前,正月初七為“人日”,正月二十三為“天穿節(jié)”(女媧補天的日子),這兩天,人們會將春餅供于庭前,名為“熏天”“拜天”。
春餅從供品變成餐桌上的美食起源于晉朝。晉朝周處《風土志》記載:“正元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所以發(fā)五臟氣也?!泵鞔顣r珍對“五辛盤”的解釋是:“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以后春盤、五辛盤又演變?yōu)榇猴?。宋朝吳自牧在《夢粱錄》中這樣描述汴京的市賣點心:“常熟糍糕、瓦鈴兒、春餅……”
據(jù)說明朝第十代皇帝朱厚照非常貪玩,經常出游,不愿在用餐上耽誤時間,侍從們又怕餓著皇上,特意準備了薄餅,卷上蔥、醬、肉菜,既方便又美味,皇帝吃后大加贊賞,就將這種吃法帶回京城,誕生了最早的“皇家快餐”。明《燕都游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門賜百官春餅?!泵鞔蟪忌陼r行對此也有詳細描述:“紫宸朝罷聽傳餐,玉餌瓊肴出大官。齋日未成三爵禮,早春先試五辛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tǒng)習俗。
春餅好吃在于它的配菜,各地物產不同,配菜因地制宜,種類繁多。北京的有醬肉、春菠菜、綠豆芽、韭黃、香椿芽、粉絲等,到了沿海就可以加進蝦仁等海產品,長沙則有當?shù)氐奶禺a臘肉,江南一帶,會加進新鮮的竹筍絲,四川以及潮汕地區(qū)還有甜的餡料。但突出不變的是要有鮮嫩的時令菜蔬,包括新鮮的野菜,緊緊地抓住春天的味道。
春餅有蒸和烙兩種做法,但吃法一致,都是將炒好的菜放入薄薄的面皮里,卷而食之。
北京人吃春餅非常講究。春餅要求薄、透明、有韌性,而且要能一分為二地揭開。餅跟手掌大小差不多,卷好后放在嘴里,和嘴大小相當,方便咬。卷的時候先把甜面醬抹在餅皮上,放上羊角蔥打底,放上豆芽兒、黃菜等,再放上醬肉、驢肉、熏肚。卷餅講究餅皮左搭右,餅卷好后,封口朝向自己,左手在下托住餅底,右手拿著上邊。餅要把菜包起來,不漏不破,要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討個吉利。
材料:面粉300克,80攝氏度左右的開水160毫升,植物油(或熟油)適量。
第一步,開水燙面:在干凈的容器中加入中筋面粉300克,然后分幾次加入開水160毫升,邊加邊用筷子攪拌面粉,直到所有面粉均被攪拌成面絮,靜置一會兒。
第二步,揉面餳面:等面絮不燙手后,按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團,蓋上保鮮膜,靜置餳面30分鐘,然后取出,再次按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團,分成均勻的小面團。
第三步,搟成面皮:在案板和搟面杖上都均勻抹上一層植物油,把小面團搟成一個個薄面皮。
第四步,蒸制面皮:取一合適大盤,用毛刷給盤內均勻刷上一層植物油,把搟好的薄面皮平鋪到大盤內,給面皮表面刷一層油,繼續(xù)攤放第二張,直到全部攤好。起蒸鍋,加入足量清水,把大盤擺入蒸籠內,燒開后大火繼續(xù)蒸10分鐘,關火,5分鐘后開蓋,趁熱把所有面皮分開,蒸春餅即成。
第一、第二步同蒸春餅一樣。然后把兩個面團刷上油,疊在一起,摁壓成厚餅,再搟成薄皮,放入不粘平底鍋內(不用放油)開小火烙制,待表面鼓起大氣泡即可翻面,翻后再鼓起大氣泡時迅速盛出,趁熱從中間分成兩張,烙春餅即成。
“薄祿何如餅在手”,在“吃貨”文人眼中,家常春餅儼然人間至味。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把餅平放在大盤子上,單張或雙張均可,抹醬少許,蔥數(shù)根,從蘇盤中每樣撿取一小箸,再加炒菜,最后放粉絲。卷起來就可以吃了……
餐桌上布滿盤碗,其實所費無多。我猶嫌其麻煩,乃常削減菜數(shù),僅備一盤熟肉切絲,一盤攤雞蛋,一盤豆芽菜炒絲,一盤粉絲,名之曰“簡易薄”,兒輩輒歡呼不已,一個孩子保持一次吃七卷雙張的記錄!
——梁實秋《薄餅》
北平人吃薄餅,講究到蒸鍋鋪去烙,一斤面烙出餅來分八合、十六合兩種。兩頁為一合,烙的時候,中間用小磨香油涂勻,既取其香潤,又便于撕開,東北老鄉(xiāng)叫這種餅為單餅,其實是雙而不單?,F(xiàn)在臺灣的北方館都叫它單餅,有些年輕跑堂的,您跟他說薄餅,他真能把撕不開、卷烤鴨子的餅端上來,愣說是薄餅呢!
——唐魯孫《什錦拼盤》
裹在一起吃的東西,種類多得很。山東的烙餅卷大蔥,天津的煎餅卷攤雞蛋,外國的三明治、熱狗……比比皆是,但都沒有北京春餅那樣的效果。上述這些裹著吃的確實都是混合物,是一加一等于二。
只有春餅不是,春餅仿佛是綜合物,成者是絡合物,春餅是乘方,而且不是二次方三次方,簡直是九次方。
總之,八樣東西分別放入,夾在餅里,味道立刻大變。香得出奇,令人胃口大開。確實是一大發(fā)明,人們不能不為北京古人的聰明而折服。
——舒乙《春餅》
和面時,面粉和水融合,加上不斷攪拌,面粉內的蛋白質會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家俗稱的“面筋”。做面條、饅頭等面食時,面筋的含量越多,面條就會越筋道爽口,饅頭也會更加鮮香耐嚼;而在做餃子、春餅之類的面食時,面筋含量越高,放涼后就會越硬。
燙面時,面粉接觸到水的高溫,一部分蛋白質會被燙得失去活性,攪拌形成的少數(shù)面筋也被燙軟了,和好的面團就會特別柔軟,用這樣的面做的春餅才會香軟、不干裂。
37375019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