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鴻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公務(wù)之余,他常到西湖游賞,留下不少題詠之作,《錢塘湖春行》便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詩。在白居易筆下,杭州西湖的早春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跟隨他的描述,領(lǐng)略別樣的春景吧!
■詩歌先讀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①北賈亭②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③,綠楊陰里白沙堤。
注釋:①孤山寺:在西湖的孤山上。②賈亭:即賈公亭,唐代杭州刺史賈全所建,今已不存。③行不足:百游不厭。足:滿足。
■妙語解詩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以鶯歌燕舞的動態(tài),把大自然剛剛從冬季的沉睡中蘇醒過來的狀貌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立春后,黃鶯歡快地鳴叫,它們千啼百囀,歌唱著春天的旖旎風(fēng)光。燕子千里迢迢從南方飛回北方。黃鶯和燕子都富于季節(jié)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因為是“早鶯”,故而爭搶著向陽的枝頭,一試它圓潤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需要啄泥銜草,搭建新巢。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沉寂,詩人又見“早鶯”“新燕”,免不了會生出春意乍顯的喜悅。
說“幾處”而不是“處處”,說“誰家”而不是“家家”,因為這是初春時節(jié)。幾處早鶯與銜泥的新燕,最先得到春的訊息,做了報春的使者。如果等到“千里鶯啼綠映紅”的晚春時節(jié),便成了“處處”的鶯、“家家”的燕,就失去了先機,少了驚喜。
東晉詩人謝靈運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季節(jié)變換和春天初至的喜悅,這兩句詩與“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在意境上頗為相似,但若論觀察之細(xì)致、筆觸之細(xì)膩,白居易的兩句詩似更勝一籌。
■詩意放送
孤山,屹立于西湖的內(nèi)湖與外湖之間,上有孤山寺。
賈公亭,依水而建,飛檐翹起,如同飛鳥臨于湖上。
趁著興致,一路登臨勝跡,一路賞玩春色。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孤山寺之北、賈公亭之西。這里視野開闊,放眼望去,春雨剛過,春水新漲,水面仿佛與堤岸平齊。西湖水勢充沛,天空云腳低垂。湖面之上,白云舒卷,重重疊疊;天空之下,碧波蕩漾,茫茫無際。天光與水色相襯,白得純粹,綠得幽深,令人沉醉。
再看近處,堤岸之上,幾只黃鶯飛向那向陽的樹木。冬寒還沒有褪盡,“向陽花木易為春”,它們也想先沐浴早春的陽光,沾沾這早春的喜氣吧!它們追逐著,嬉戲著,一路留下了清脆、婉轉(zhuǎn)的歌聲,給靜寂的西湖平添了幾分生機。
泥徑與淺水處,又有幾只初來的燕子在為筑新巢而銜春泥。“一年之計在于春”,這些燕子剛剛從南方飛回,便不辭辛苦,開始了一年的籌劃與勞作。俗語有云:人勤春早??磥恚嘧右彩侨绱税?!
興致越來越濃,讓車夫快馬加鞭,在這片湖光春色中穿行。只見春花漸次開放,快要迷住人的眼睛;初出的春草,剛剛能遮沒馬蹄。
最惹人喜愛的,是湖東的景物,實在是令人流連忘返、玩賞不夠。在那翠綠的楊柳之下,掩映著一條白沙堤。此堤平坦修長,連接著芳林,連接著草甸,似一條飄帶環(huán)繞著湖水,將諸多勝跡貫穿起來。又有那許多縉紳大夫、優(yōu)伶仆從、名門閨秀、歌姬舞姬,騎馬游春。他們或吟詠春色,或顧盼巧笑,景為人增添了歡趣,人為景增添了活力。他們見了太守的車馬,并無多少拘謹(jǐn),反而多了幾分愜意、幾分歡愉。
古人崇尚“與民同樂”,我今天看到萬物生長、百姓和樂,又能夠同這江南士人與佳麗一起游春,正是其樂融融??!
既然游興未盡,吟詠不夠,干脆讓車夫掉轉(zhuǎn)馬頭,再將這湖東風(fēng)物游覽一遭吧!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提升版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