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寒食禁火:清明前一日或兩日為寒食節(jié)。相傳晉文公為悼念被火燒死的介之推,下令這一日要禁火,吃冷食。
元夕放燈: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這一天的晚上稱“元夕”,有賞燈、猜燈謎等活動。
上巳流杯:農(nóng)歷三月三日為上巳節(jié)。魏晉時期,王公貴族、文人雅士們在這天要臨水宴飲。眾人坐于環(huán)曲的水邊,將酒杯放入水中,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賦詩一首,稱“流杯”。
蒲:指菖(chāng)蒲酒,即把切碎的菖蒲放入雄黃酒內(nèi),據(jù)說可辟邪。
七夕穿針:農(nóng)歷七月七日為七夕節(jié)。女子在月下將彩色絲線穿入九孔針,向織女(又稱巧娘娘)乞求心靈手巧,故又稱“乞巧節(jié)”。
書云:觀察天象以占卜人事吉兇,并將其記錄下來。宋代人多用“書云”指代冬至。
《名物蒙求》的作者是南宋的狀元方逢辰。在古代,兒童入學之后,并不是馬上就學習“子曰詩云”之類的經(jīng)典著作,而是從生活中的禮儀學起,從自然和社會中的常識學起。這些關于自然和社會的名目、物產(chǎn)和特征,被稱為“名物”。該書介紹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名物知識,含天文、地理、鳥獸、花木、日用器物、耕種操作,以及當時社會上的親屬、家庭等關系之種種稱謂。除了講解豐富的名物知識,還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全書四言一句,朗朗上口,淺顯易懂。
【拓展】
月 令
“布谷鳴,收小蒜?!薄靶Q人簇,時雨降,可種黍禾。”這是古代月令書中描述農(nóng)?;顒拥木渥?。
月令是古人長期觀察星象與自然物候變化的經(jīng)驗總結,它指導人們在不同的月份從事不同的生產(chǎn)活動。很多節(jié)日的習俗,也和當月的自然物候相關。古代帝王的祭祀和歷法的編訂也要參考月令,以求順應天時。
《月令》本來是《禮記》中的一篇,它“以時系事”,即以四時為總綱、十二月為細目,記述天文歷法、自然物候、政治祭祀、民俗禁忌,尤其是農(nóng)事。古人認為,人類的各項活動,都應該順應時令的變化,每個月都有當“令”之事,帝王也要依此來安排生產(chǎn)生活,發(fā)布政令,故名“月令”。因此古人也用“月令”一詞,泛指每月的氣候和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