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在人們的心目中,科技進步有助于人們更加清晰地認知自身和周邊的世界,更好地應對或減少自身和世界面臨的問題,減少蒙昧和無知以及由無知引發(fā)的焦慮和恐慌。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科學樂觀主義過于天真了,《恐慌帝國》一書的作者更是不遺余力地對這種樂觀主義大潑冷水。
之所以給科學打上雙引號,是因為作為發(fā)達昌明的現(xiàn)代社會標配的所謂科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其實是一種跡近偽科學的存在,其所指導下的西方社會的世界觀和生活觀充滿了各種偏見與謬誤,而這種偏見與謬誤反過來又助長了他們的焦慮乃至恐慌,進而又讓科學在某種程度上被污名化。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當真正科學的進展吹散一些固有的蒙昧迷霧之時,似乎又往往制造了新的偏見和傲慢,或者催生了新的偽科學。
在殖民地時期,科學的這種助長焦慮和恐慌的作用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比如所謂“熱帶醫(yī)學”的誕生就特別能說明這一點。之所以強調(diào)醫(yī)學的熱帶屬性,是因為殖民者在從非洲到南亞和東南亞的地域面臨著相似的疾病挑戰(zhàn),比如瘧疾、霍亂、鼠疫等等,因此傾向于認為這些疾病更多的與熱帶環(huán)境有關,比如污水、瘴氣等,而殖民地原住民不健康的衛(wèi)生習慣和充滿腐壞物質(zhì)的居住環(huán)境,加劇了種種熱帶病的泛濫。
吊詭的是,西方人根據(jù)錯誤的歸因法采取的“科學”防治措施,對于一些熱帶病的防治確實起到了一些效果,比如更清潔的飲用水,上下水系統(tǒng)的建造,污水處理,以及為了防治瘴氣而對沼澤濕地等的排干等等。更有甚者則是遠離原住民社區(qū)及其污濁的環(huán)境,比如去印度北部的高原清涼地帶消暑避夏等等。
后來人們當然知道這些舉措之所以起到一些作用是因為歪打正著,比如更清潔的飲用水和上下水的分離以及哪怕簡單的污水處理,都能減少霍亂的傳染,而沼澤濕地的排干則減少了瘧蚊的孳生,去高寒地帶也能一定程度上遠離蚊蠅滋擾。而這些“歪打正著”一方面加固了殖民者對原住民不講衛(wèi)生的偏見;另一方面對自身不得不長期身處這樣的熱帶環(huán)境難免心生焦慮,而一旦各種傳染病和疫情暴發(fā)則立馬會產(chǎn)生一種被包圍和被淹沒的恐慌。
后來隨著細菌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疾病的真實根源,西方殖民者也通過注射疫苗等醫(yī)學手段增強了征服“熱帶病”的信心。然而這種樂觀主義情緒沒能持續(xù)太長時間,不久之后關于病毒學的進展又讓殖民者們焦慮和恐慌起來,原來原住民的身體里有這么多的病毒,某種意義上就是移動的病毒庫,而他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無疑更增加了其成為細菌和病毒攜帶者的機會。
在殖民者眼里更為致命的是,不少原住民還抗拒強制注射疫苗、強制檢疫和隔離等種種代表著現(xiàn)代科技文明進步的舉措,后者視之為殖民者借機加大對其身體和社區(qū)的控制力度。諸如此類對抗和對立情緒的升高,無疑又為殖民者的焦慮和恐慌提供了助燃劑。
不僅醫(yī)療相關的科技進步會助長人們的焦慮,整個社會的加速運轉(zhuǎn)和互聯(lián)互通程度的提升也會起到這樣的作用。接下來上場的焦慮和恐慌加速器和助燃劑,是現(xiàn)代交通工具和信息及影像傳播技術,前者大大增加了細菌和病毒在人類社會躍遷的速率和機會,后者則以可視化的方式極大地拉近和壓縮了人們的認知空間:一種疫病險情可能會瞬間抵達并大范圍擴散的焦慮和恐慌模式就此建立,至今揮之難去。
《恐慌帝國》里關于電報和新聞報道在疫情應對中的曖昧角色提供了很好的解說。一方面及時的訊息為更有效應對疫情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們又對焦慮和恐慌情緒的擴散“居功至偉”。如何拿捏其間的平衡點,至今仍是挑戰(zhàn)各國政府與社會的棘手難題。
令情形更為復雜糾結的是當局對信息的管控與濫用。《恐慌帝國》里就指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衛(wèi)生當局為了提升疫苗普及率,有意通過各種媒體傳播“渲染”迫在眉睫的病毒威脅。不難想見,類似操作事后一旦被揭露出來,會給各種陰謀論提供何等充沛的彈藥,如果一些批次的疫苗再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那負面觀感又會加倍。此次新冠疫情中不少美國民眾對注射疫苗的抗拒之情令世人非常訝異,除了一些無良政客和民粹分子的議題操弄,其實背后也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而圍繞科學與焦慮及恐慌之關系的另一個堪比哲學意義上的命題是,我們永遠不能指望科學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人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如此,科學的進步永遠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此前的一些科學成果和醫(yī)學成就會被局部證偽。這一方面會在一定時段和一定程度上動搖人們對科學的信心和信任,一方面又會以某種吊詭的方式證實一些看似異想天開的陰謀論。
比如在關于艾滋病的溯源中,人們發(fā)現(xiàn)艾滋病毒在非洲大陸進入擴散活躍期,恰逢1910年代西非瘧疾疫苗加快普及的時期,當時一些針頭消毒不夠?qū)е铝税滩《镜臄U散。那時人們既沒有認識到不潔針頭會導致病毒通過血液交叉?zhèn)魅?,也沒認識到艾滋病毒的存在,此事便沒有引起重視。
而當時非洲原住民對疫苗的抗拒主要是怕注射過程會令不同部族間血液混雜,導致高貴部族或部族中高貴人士的血液被玷污。這種“愚昧”自然會被殖民當局的醫(yī)療官大加譏諷。然而,后來艾滋病擴散和疫苗注射之間的關系又以多么反諷和詭異的方式反證了原住民的“愚昧”認知是有道理的,殖民者欲玷污原住民血液的圖謀終于“真相大白”了。
可以想見,相關認知模式和情緒一旦攜起手來,所造成的新時代蒙昧主義及其導致的焦慮和恐慌會有著怎樣的社會殺傷力。
總之,科學無論是作為客觀規(guī)律還是人類認知客觀規(guī)律的工具而存在,都不是發(fā)生在純真的空間里,終究是在具體的人類社會環(huán)境和人們的認知模式里發(fā)揮作用,也因此必然會受到這樣那樣的觀念掣肘和扭曲,來自利益集團的種種扭曲性操作,則無疑更加劇了各種陰謀論。
過往的歷史總是會在現(xiàn)實中發(fā)出冗長的回聲。此次全球疫情便再次暴露了潛伏多年幾乎已經(jīng)被人們所遺忘的圍繞疫病生成及其應對的東西方之間深深的猜忌、偏見和歷史傷痕。
也因此,人類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固然是無止境的,在應用科學解決自身和世界問題的道路上也永遠會面臨種種觀念與實踐挑戰(zhàn)。換言之,科學與我們的焦慮和恐慌似乎將注定永遠一路攜手前行,這或許也是現(xiàn)代性的宿命之一。
《歷史上的企業(yè)家精神》
作者:[美]戴維·蘭德斯 等
譯者:姜井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定價:128元
本書首次匯集眾多主流經(jīng)濟史學家,探討古往今來的企業(yè)家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全書詳述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和新巴比倫時期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描述了從中世紀至今企業(yè)家在歐洲和美國創(chuàng)新活動中發(fā)揮的關鍵作用,考察了企業(yè)家精神的重大貢獻。書中隨處可見豐富翔實的歷史案例和事件,令人耳目一新又不乏啟示意義。
作者:[美]彼得·弗里切
譯者:扈喜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定價:79元
本書中,作者用冷靜且客觀的筆調(diào),為納粹的意識形態(tài)如何一步步在德國占據(jù)主導地位進行畫像和分析。其中披露的日記和信件揭示了德國人的恐懼、欲望和疑慮,也展示了納粹概念如何滲透普通德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從全新層面探討了德國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的。
《紐約巨像》
作者:[美]科爾森·懷特黑德
譯者:應晨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定價:56元
作者是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獎雙冠得主,在這本散文集中,他以全知視角打量紐約城內(nèi)的重要地標性建筑,如港務局車站、中央公園、百老匯、布魯克林大橋等,蕓蕓眾生的一張張面孔在詩歌般的語言中不斷流動,他們懷揣著自己的激動、野心、戰(zhàn)栗、焦灼甚至恐懼,在這座夢想之城中追逐著幻想和疲憊。
《螞蟻的世界》
作者:[美]愛德華·威爾遜
譯者:高瓊華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2年2月
定價:68元
作者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螞蟻研究翹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本書中他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螞蟻世界,許多鮮為人知的螞蟻躍然紙上:“白蟻克星”馬塔貝勒蟻,非洲最兇猛的螞蟻戰(zhàn)士;哥斯達黎加的角窩蟻,世界上節(jié)奏最慢的螞蟻……這是每一個昆蟲和自然愛好者值得擁有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