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美國教授A女士,生于前蘇聯,上世紀90年代到美國,專注研究自己祖國解體后的地區(qū)局勢。認識三年來,我們的每次聯系都伴隨著沿前蘇聯國境周邊的又一次沖突局勢: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阿富汗,哈薩克斯坦,烏克蘭……
A的專業(yè)是國際政治,但最關心的是沖突地區(qū)的個體。每場危機都有不同的歷史成因和域外參與者,但對身處其中的人而言總是相似的:斷水斷電,糧食短缺,家園被毀,親友生死不明。到底存不存在“文明的”沖突?她認為:不存在。
“戰(zhàn)爭意味著國際秩序的真空,參與方總會在真空中試探文明的底線,唯一的解決方案是通過軍事力量把秩序重新帶回來。”她總是說。從國際法等專業(yè)的角度看,在沖突中和沖突前、后恢復秩序的方案有十多種,如何使用和安排要通過精密而復雜的計算。A不信這些。
她不否認的是:除了地緣政治、大國博弈,文化中的“尚武精神”也是前蘇聯周邊地區(qū)沖突頻發(fā)的原因之一。每當被問到“能不能終結沖突”,她都會笑道:從族群矛盾的角度看,“這都是蘇聯都沒能解決的問題”。
但世界必須終結這些沖突。紅十字國際委員會2021年警告,從沖突局勢席卷的人口數量及地區(qū)分布的廣泛性看,全球已經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人道危機。過去三年僅歐亞大陸腹地的沖突就已影響到了這塊大陸上的絕大多數國家。
不過,當我把“終結戰(zhàn)爭”的問題拋給《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時,他覺得這些統(tǒng)計數據是“誤導”。他說,在如此短的時間跨度內,有太多隨機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真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過去的一萬年里,武裝沖突越來越少”。
為什么會減少?部落社會中暴力死亡的人口比重是現代國家的10倍至100倍。在新幾內亞島等“現代原始部落”,戴蒙德發(fā)現:那些“連酋長都沒有”的原始村落之間的關系不斷變化,但沒有領導者來約定和執(zhí)行和平,所以戰(zhàn)爭不斷發(fā)生且無法停止。
他因而覺得,有和平協議,且“有領導者來執(zhí)行,能防止個別頭腦發(fā)熱者重新開始戰(zhàn)爭”,是現代社會能避免戰(zhàn)爭的關鍵。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緊張關頭,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向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發(fā)送了一條信息,主要是威脅性的內容,只有一句表示和解的話??夏岬蠜]有回復赫魯曉夫的其他內容,只回應了那句緩解局勢的話,談判立刻就出現轉機。這里領導的藝術在于:只對表達和平的話作出回應。”
6/2022 總第1032期
根據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開展新聞記者證核發(fā)情況自查工作并重申有關規(guī)定的緊急通知》(《2009》299號)、《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關于2009年換發(fā)新聞記者證的通知》、《關于期刊申領新聞記者證的有關通知》、《關于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單位申領新聞記者證的通知》要求,我單位《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有限公司已對申領記者證人員的資格進行嚴格審核,現將我單位已領取新聞記者證人員名單進行公示,公示期2022年2月28日~3月6日。舉報電話為010-88311761。
已領取新聞記者證人員名單:徐天、李明子、楊時旸、閔杰、王晨波、劉婉媛、胡韻、宋春丹、韓永、陳俊丹、謝瑩、周群峰、錢煒、蔡如鵬、陳惟杉、李紅笛、賀斌、李志全、徐明、邱宇、易子伊、安然、霍思伊、姜璇、陳曉萍、仇廣宇、黃衛(wèi)、張韻、田昊、王妍、李佳。
《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