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是愛山水的。于是有杜甫獨上高臺的登高臨遠、潸慨而詩,有蘇舜欽師法自然的灑然忘歸、魚鳥共樂,有董源盡納江南山水的楮墨煙云、洲渚掩映……
山水在中國人的眼中,不僅是入勝的天地,也是心懷的綺夢。清人張潮論及山水時說,這世間“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畫上者妙在筆墨淋漓,夢中者妙在景象變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大抵如是。
山之巍巍、水之湯湯,是詩中或畫里至美的意象,是士人精神的棲息與情感的皈依,也是中國文化一種獨特的浪漫表達。宋代禪師青原惟信在給弟子講課時,總結自己“見山見水”的三重人生境界,恰與應目、會心、暢神的三重山水審美境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從觀其形,到感其愉,再到悟其趣,最終達到精神與自然和暢歸一的境界,這始終是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向往與追求。見山見水,亦是塑山造水。
因而,或偶然邂逅,或沉醉其間,山水之于中國人,不再只是悠遠而爛漫的景致,而且是與天地自然的唱和,以及與內里自我的釋解。
于是,孔子的山水成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品性相合;陶淵明的山水成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隱逸;王維的山水成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融于自然;林則徐的山水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家國情懷。這大概就是山水無盡處,皆為心旨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