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莉·西爾弗頓 譯/鄢宏福 仲文明
【1】抵制文化由來已久,指有些人認為某人或某品牌言行不當或立場錯誤,從而加以抵制。“從根本上說,抵制文化與羞恥感有關(guān)?!庇睦韺W會特許心理學家、《如何構(gòu)建健康大腦》的作者金伯利·威爾遜認為,“當我們覺得自己違反公認的社會法則并在群體中失位時,羞恥感隨之產(chǎn)生?!蓖栠d說,進化心理學家認為羞恥感關(guān)乎人的生存——在遠古時代,一旦犯錯遭到部落驅(qū)逐,個體生存就岌岌可危。
【2】盡管古往今來都存在因犯錯而遭社會排斥的風險,盡管我們總是義正辭嚴地呼吁關(guān)注不公行為,社交媒體卻催生了一種極其惡毒的暴民正義,不停地危害我們本已不堪重負的心理健康。
【3】威爾遜表示:“社交媒體讓公開羞辱變得大眾化(我們可以肆意羞辱他人),同時擴大了其波及范圍,不顧實際情境,不留緩和余地,不講半分人情,可能本為一時輕率之舉,卻留下無法消除的記錄?!彼J為網(wǎng)絡抵制給心理健康帶來的最大隱患之一就是“群攻效應”。短短幾分鐘,當事人就會遭遇無數(shù)言語攻擊?!皩υ獾健种啤娜藖碚f,這種感覺就像受到全世界的攻擊。”旁觀者則感覺自己隨時可能成為下一個群攻對象。
【4】目前,抵制文化常常以匿名形式存在,受從眾心理驅(qū)使,并呈現(xiàn)非此即彼的極端姿態(tài)——“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庇纱丝梢?,如果有人做錯了事,或者支持我們可能不喜歡或者不贊成的人或事,那么我們必須立即與之分道揚鑣。不允許立場模糊:他們遭到抵制,徹底完蛋,他們的名字被加上“徹底涼涼”的話題標簽,對他們蓋棺定論。
【5】然而,指責不良行為固然重要,但這種鼓勵人們急于抵制、吝于原諒的文化十分危險。這造就一種氛圍,不允許任何人糾正自己的行為(他們當初就該明白自己這么做不對),也不允許他們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倒不是老生常談,畢竟犯錯是人之常情。人之為人,就是會在錯誤中得到成長和鍛煉。
【6】“抵制文化往往剝奪了遭抵制者作為人的最基本權(quán)利,即做出道歉,得到寬恕,”威爾遜解釋說,“因為憤怒的暴民阻斷了救贖之途?!钡狼缚炝藭徽J為缺乏誠意,道歉慢了則被視作屈于脅迫,幾天、幾周甚至幾年后,仍有可能被翻舊賬。
【7】“抵制”倒也有幾個好處。與古時的放逐制度一樣,羞恥感帶來的恐懼可以約束我們的行為。而且,它能讓原本勢單力薄的人得到發(fā)聲機會——對國際大品牌等社會上更有權(quán)勢者產(chǎn)生實際影響。
【8】然而,盡管公開羞辱可以降低個體重犯錯誤的幾率,消費者的意見也能給相關(guān)公司帶來重大積極的轉(zhuǎn)變,大多數(shù)抵制文化的受害者卻并非有權(quán)有勢的人或品牌。每有一位名人簽署公開信反對抵制文化,就有十名脆弱的個體默默承受著巨大創(chuàng)傷。
【9】最終,針對影響相對較小的偶然性言行進行的集體欺凌和抵制(根本沒有改正的機會),通常比該言行本身造成的傷害更大。難道僅僅因為一條推特,一個人就該聲名狼藉,丟掉賴以為生、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難道他們的人生就該支離破碎,他們的家庭就該遭到侵擾,他們的郵箱就該收到大量死亡威脅嗎?
【10】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有賴于靈活變通、共情同理、相互理解,還有賴于道歉和寬恕,而且(就像寬嚴相濟的刑罰制度一樣)將錯誤視作契機,讓人改過自新,而非對人濫施刑罰。談及抵制,不要屈從網(wǎng)民的壓力——應該自己調(diào)查判斷,給人道歉的機會。我們都曾說過蠢話、做過蠢事,令自己后悔不已。我們都犯過錯誤。我們都該得到一次修正錯誤的機會,在網(wǎng)上也應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