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寧波
(湖南工業(yè)大學音樂學院,株洲 412000)
紅色歌曲是中國特有的、珍貴的文化藝術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從創(chuàng)建到發(fā)展,再到壯大,以及進一步發(fā)展前行的藝術演繹。紅色歌曲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情感與精神,也有獨特的藝術形式與文化理念。以紅色歌曲為載體,有利于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推動黨建工作及社會精神文化宣傳的發(fā)展。尤其是在當今時代,多元文化思潮涌動,紅色歌曲中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對堅定信念、團結凝聚社會民眾精神、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建設有著積極作用。
紅色歌曲是指以革命精神、革命故事、革命情感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精神等內容為核心主題,融合民間藝術元素的一種歌曲藝術形式。紅色歌曲在革命時代出現,起到了宣揚革命精神與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紅色歌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繹也體現出了與時俱進的特征,融入了一些新的時代精神與元素,在中國社會文化宣傳建設中產生了積極作用。
偉大建黨精神是指中國共產黨在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質與文化信念,是黨建工作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從偉大建黨精神的具體內容來講,其主要集中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等方面。建黨精神對于共產黨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都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紅色歌曲中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但大多是內蘊的方式。經典紅色歌曲的傳唱范圍很廣,對宣傳偉大建黨精神和社會文化建設也有積極作用。不過目前,新時代的紅色歌曲創(chuàng)作遇到了瓶頸,需要引起關注與重視。
從目前紅色歌曲的傳唱情況來看,主要還是傳統(tǒng)的經典紅色歌曲傳唱范圍相對比較廣,甚至成為某一個時代的精神文化標簽。對中老年人來說,他們對《南泥灣》《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等紅色歌曲非常熟悉,這是因為他們生長的時代重視此類紅色歌曲的宣傳,《南泥灣》展示了偉大建黨精神中“堅守理想”的革命樂觀主義,《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則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中“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對中青年來說,他們對《打靶歸來》《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等紅色歌曲比較熟悉,這是因為受革命影視劇傳播的影響,《打靶歸來》展示了革命戰(zhàn)士堅持訓練、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氣質,而《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則表現了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一種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初期,在中國社會民眾能夠接觸的藝術文化作品中,紅色歌曲占的比例很高,加上各地政府及教育機構的有意識的推動,傳統(tǒng)的經典紅色歌曲的傳唱度也很高。對某些年齡段的中青年人群來說,一些經典的紅色歌曲甚至成了一種相同的文化藝術元素符號,即便是在普通的聚會上,若是有一個人開始唱紅色歌曲,很快就能夠引起同齡人的共鳴,甚至會演變成大合唱。雖然傳統(tǒng)經典紅色歌曲的傳唱范圍較廣,但更多局限于中青年群體,當代青少年人群中對傳統(tǒng)經典紅色歌曲的傳唱程度并不高。
傳統(tǒng)經典的紅色歌曲藝術成就高,思想境界高,文化內蘊豐厚,不僅適合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同時也非常受民眾歡迎。時至今日,大部分傳統(tǒng)經典的紅色歌曲,聽起來依舊讓人振奮,并且有一種歲月沉淀的文化韻味,因而能夠產生一種文化精神層面的影響力。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從弱小到強大,伴隨著中國革命事業(yè)與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一路成長,是因為它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優(yōu)良的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程中,在中國革命事業(yè)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發(fā)展歷史中,紅色歌曲都曾經發(fā)揮過非常重要的影響與積極作用。比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僅歌曲旋律朗朗上口,而且歌詞簡潔直白,展示了共產黨和革命軍人的要求與氣質,同時也注重群眾關系,展示了“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革命時期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一些理念、政策與精神,都被創(chuàng)作成歌曲,然后通過傳唱的方式進行宣傳,成本低,效果好。
在早期的紅色歌曲中,表達“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相對比較多,如《八角樓的燈光》等,展示了追求革命真理,堅守革命理想,為中國革命事業(yè)奮斗的一種精神。在后期的紅色歌曲中,既有追溯革命時代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涌現出了更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的精神追求,比如《大實話》,它是電影《焦裕祿》中的插曲,主要展示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即“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的體現。到了改革開放時期,《春天的故事》之類的紅色歌曲,既有時代元素,又有紅色精神,頗受主流文化與社會民眾歡迎。社會在不斷發(fā)展,紅色歌曲中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需要傳承下來,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未來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民眾文化精神價值觀成長引導的需要。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推進,人民群眾的生活日益變得富裕,不僅有著更加豐富充實的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也更多了。由于文化藝術消費的市場化趨勢變得更為明顯,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和青少年兒童有著極度豐富的多元化藝術消費選擇,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國內的流行藝術。當然,其中有不少經典的充滿人文精神及藝術品位的音樂作品,但是也不乏一些內容低俗的音樂藝術作品。
在這種情況下,紅色歌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繹遭遇了現實瓶頸,不僅作品創(chuàng)作的數量在減少,而且傳唱度高的經典作品更少。近年來,除了《萬疆》等極少數紅色歌曲作品之外,很少出現真正傳唱度高的紅色歌曲,這對于通過紅色歌曲來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是不利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紅色歌曲與流行音樂不同,它的題材相對而言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要求滲透紅色文化精神,因此對年輕音樂人的吸引力不強,他們更愿意自由創(chuàng)作。同時,在市場化競爭環(huán)境下,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會更多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紅色歌曲雖然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但不一定會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這就導致藝術創(chuàng)作者不愿意投入時間與精力創(chuàng)作紅色歌曲。當然,還有一點因素也不可忽視,那就是中國紅色歌曲創(chuàng)作人才沒有真正深入群眾,去體驗感悟真正的革命精神,對于偉大建黨精神沒有真正去學習領悟。因此,即便偶爾有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也難以創(chuàng)作出精品紅色歌曲。革命影視劇中的主題曲和插曲,本來也是紅色歌曲創(chuàng)作與演繹的重要契機,但近年來革命影視劇中很少出現經典紅色歌曲,一方面是革命影視劇的歌曲創(chuàng)作沒有注意這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創(chuàng)作質量也不盡如人意,因此在傳唱度方面遠不如經典的紅色歌曲,這也是一個不足之處。
以紅色歌曲為載體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效路徑,這是因為紅色歌曲與偉大建黨精神之間有內涵的契合性,同時紅色歌曲對當今社會民眾的精神意識與文化價值觀念有積極引導作用。因此,通過不同路徑與維度來推動以紅色歌曲為載體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紅色歌曲從誕生到傳承,再到發(fā)展,都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道路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有著密切的關聯。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發(fā)展要求,也就催生了不同特征與內容的紅色歌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紅色歌曲可以視為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程中的一種文化與藝術的外在宣傳,紅色歌曲與偉大建黨精神在內涵底蘊上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革命時代,面對艱苦的斗爭形勢,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革命信念,堅持追求革命理想,不放棄為國家民族奮斗的革命事業(yè)。同時,要有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才能夠度過艱難的革命歲月。在當今社會,革命工作與社會主義事業(yè)面臨著各種觀念的沖擊,也有各種誘惑,唯有踐行初心,才能在新的時代無愧于共產黨員的稱號。每一首紅色歌曲的創(chuàng)作與宣傳,都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宣傳方面的意義考慮,這就意味著兩者在本質內涵上是相通的。
不同時代的紅色歌曲,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偉大建黨精神,同時也起到了宣傳黨的精神與文化的作用。兩者從誕生到發(fā)展,都融合在一起,并且在內涵上高度契合。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以紅色歌曲為載體來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是可行的。
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具體路徑有很多,如開展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學習或實踐活動等。然而,從社會傳播的廣泛性來講,紅色歌曲是最有效的路徑。
首先,大部分人都有聽歌和唱歌的意愿,若是紅色歌曲符合個體藝術審美需求,自然就愿意去聽,去傳唱,在傳承過程中,自然會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元素。比如,在聽《十送紅軍》時,不僅能夠感受到江西地區(qū)的民歌藝術氣息,而且其中滲透出來的軍民團結、軍民魚水情等精神文化氣質,也體現了“不負人民”的群眾情感與群眾路線思維;《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韻律一響起,很多人腦海中就會立刻浮現出《鐵道游擊隊》的畫面,感受到歌曲中流露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除了傳統(tǒng)的經典紅色歌曲之外,還要不斷根據時代要求創(chuàng)作出更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吸引更多的社會民眾去欣賞傳承,從而在其中感受到偉大建黨精神。
其次,紅色歌曲是一種文化符號,也是一種精神基因,其都與偉大建黨精神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廣泛傳唱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既表示了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豐功偉績,也體現了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還有《瀏陽河》,不僅展示了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而且也展示了革命領袖對革命事業(yè)的作用。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需要一些共同的文化符號與精神基因,而紅色歌曲能夠很好地承擔這一使命。
由此可見,以紅色歌曲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是可行的,這是一種利用文化藝術手段來滲透文化精神的方式。
根據過去的經驗,要想傳承偉大建黨精神,需要從教育階段入手。個體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其所接受的文化熏陶與藝術陶冶,都會成為個體的文化精神認知的基礎。傳統(tǒng)的經典紅色歌曲之所以傳唱度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這些紅色歌曲是那個時候學校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代教育中雖然有更多元的藝術內容,但是紅色歌曲的教育依舊很重要,尤其是為了讓學生感悟到偉大建黨精神,更有必要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多維度融入紅色歌曲學習內容。
在義務教育階段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歌曲,由于中小學生年齡不大,不需要刻意給學生講述偉大建黨精神,而是要讓他們去感悟歌曲中的文化體驗。當他們慢慢喜歡上紅色歌曲后,再講述一些與紅色歌曲相關的革命故事。有一些經典的革命電影,如《地道戰(zhàn)》《閃閃的紅星》等,里面的主題曲或者插曲都是傳唱較廣的紅色歌曲,在引導學生學唱紅色歌曲時,可以讓學生欣賞一下相關的影視作品,從而初步建立一種理解的基礎場景。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高中乃至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理性思維,這個時候給他們闡述紅色歌曲中的偉大建黨精神,他們就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尤其是進入大學階段,紅色歌曲與偉大建黨精神的融合教育方式很多,既可以是歌唱比賽,也可以是社會實踐,還可以是各種征文活動,能夠進一步推動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歌曲中所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從而實現傳承。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積極與世界互動,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但是,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講,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有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與精神意志。在中國,偉大建黨精神就能夠提供這樣一種精神意志與價值觀的引導。
從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來看,它是積極、勇敢的,也是有理想信念的,更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紅色歌曲中滲透有偉大建黨精神,因此傳唱紅色歌曲可以很好地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從而推動中國社會民眾的積極價值觀的建構,同時也有利于改善民眾的精神意志。
在中國革命時期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當之無愧的領導核心,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并正在積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形成和沉淀了偉大建黨精神,紅色歌曲與偉大建黨精神在內涵上有著深度契合,在傳唱紅色歌曲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對偉大建黨精神的一種宣傳和傳承,這對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是有價值的,對于國人的精神意識與價值引領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