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東方朔畫贊碑》全稱《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晉夏侯湛撰文,顏真卿46歲楷書。唐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刻立于東方朔故里山東德州,元代移至城內(nèi)。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地震,碑身半截埋入土中。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此碑被熱愛顏書的縣令汪本莊挖出,并修碑亭保護(hù)。全碑36行,行30字,字徑約10厘米。經(jīng)剜刻已面目全非,現(xiàn)傳宋拓佳本。
【觀典賞析】《東方朔畫贊碑》為顏真卿早年代表作之一。顏真卿書寫時正值壯年,神明煥發(fā),意氣凌云。此碑雄壯厚重,峭拔開張,每一個字都有“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氣象,就像莊重的朝臣或威嚴(yán)的壯士,有頂天立地的氣概。顏書在美學(xué)上屬壯美一類,因此,許多巍峨莊嚴(yán)的建筑上所配書法,多從顏?zhàn)秩》āK吸S庭堅稱此碑“筆圓而勁,肥厚得中”。蘇東坡曾學(xué)此碑,并題贊說:“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此碑為清雄。字間不失清遠(yuǎn),其后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非自得于書,未易為言此也?!碧K軾認(rèn)為此碑是顏諸碑中最為清晰的。明人贊此碑“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作品概況】《爭座位帖》亦稱《論座帖》《與郭仆射書》,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顏真卿寫給定襄王郭英義的書信手稿,爭論文武百官的座次問題。行草書,傳有七紙。墨跡不傳,刻石存西安碑林。該帖與顏真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稱為“顏書三稿”。
【觀典賞析】《爭座位帖》信筆疾書,蒼勁古雅,為世所珍。全篇勁挺豁達(dá),姿態(tài)飛揚(yáng),圓勁激越,筆勢與文辭顯現(xiàn)了其剛勁耿直、樸實(shí)敦厚的人格。因是草稿,信筆疾書,許多字與行寫得豪宕盡興,姿態(tài)飛動,虎虎有生氣,無意筆墨,卻滿紙郁勃,忠義之情、剛烈之氣充之于心、賦之于文、形之于書。文中理正、詞嚴(yán)、文厲、書憤,洋洋千文,如長水蹈海,無可阻擋,遂使歷代書家無不為之服膺傾倒。宋米芾說:“《爭座位帖》在顏?zhàn)顬榻芩迹凶?,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于意外。”清楊守敬說:“行書自右軍后,以魯公此帖為創(chuàng)格,絕去姿媚,獨(dú)標(biāo)古勁?!薄稜幾惶放c《蘭亭序》合稱“雙璧”,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
【作品概況】《中興頌》全稱《大唐中興頌》,元結(jié)撰文,記平定安祿山之亂、頌唐中興。顏真卿親歷平叛之事,成為寫《中興頌》的最佳人選。大歷六年(公元771年)刻于湖南祁陽浯溪崖壁之上。顏真卿63歲楷書,摩崖刻石,字徑20厘米。宋代拓本,麻紙,黑墨精拓,裝裱成冊,共兩冊,共166頁,每頁縱29.3厘米,橫15.5厘米。
【觀典賞析】《中興頌》是顏書法進(jìn)入成熟時期的典型代表,“《中興》以后,筆力迥與前異”。書法奇?zhèn)ズ甏?,用筆健挺樸質(zhì),不屑修飾,點(diǎn)畫圓渾厚實(shí),粗壯而不臃腫。字形以寬闊取勢,四周向外拓張,捺腳重拙含蓄,確立了格法嚴(yán)謹(jǐn)?shù)奶瓶L(fēng)格。碑面大,字形大,更顯正大渾闊,表現(xiàn)出一種氣度恢宏的威武剛烈風(fēng)度。傳宋黃庭堅曾幾次親臨學(xué)顏?zhàn)?,在摩崖后部位刻有黃庭堅的題字,贊嘆“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名崖《頌中興》”。明王世貞稱此碑“當(dāng)是魯公法書第一”。錢邦芑稱此碑“為平原第一得意書”。佇立摩崖之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人文、風(fēng)光、文學(xué)、藝術(shù)和曾經(jīng)的歷史風(fēng)云的最佳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