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日本電影的風格化、類型化非常顯著,在題材方面,日本電影人偏向于創(chuàng)作生活類題材,把影視目光聚焦于社會構成的基層組織——家庭,或者把創(chuàng)作指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這與日本民族含蓄內(nèi)斂的特征是息息相關的。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日本電影在創(chuàng)作風格、敘事特點、鏡頭語言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國家的該類型電影,日本本土電影面向國家現(xiàn)實,并對其進行反思。尤其是二戰(zhàn)后拍攝的家庭題材電影,更是以審視的態(tài)度描寫日本家庭生活,借助微觀的家庭生活來折射宏觀的社會問題,鏡頭語言風格也相對一致,以細膩樸實又舒緩安靜的特點緩緩道來,成為觀眾了解日本生活與社會的主要途經(jīng)。
在生活類題材電影中,飲食與飲食文化是最常表現(xiàn)的元素。本文主要選取日本電影中極具代表性且口碑較好的《深夜食堂》《小森林》《小花的味增湯》等影片為個案,在這些電影中,通過電影的聲畫表達真實地再現(xiàn)日本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與飲食習慣,還可以透過飲食看到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理念,從而可以審視電影中美食意象的隱喻指向。
作為語言中的隱喻,其特征可概括為隱喻的媒介總是由話語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對象可能在話語描寫中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也可能由上下文語境提供,或根本不體現(xiàn)出來。在確立描寫對象時,語境比文字描寫本身起著更大的決定性作用。①隱喻是語言中的修辭手法,它同樣存在于非語言領域中,比如電影文本。電影中的美食不只是敘事線索,也是一種符號意象。作為象征符號,它一定要代表某種東西,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符號的闡釋者建立的。更因為象征符號是在社會和文化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所以其解釋是約定俗成的。②從這個層面來看,電影中的美食意象作為非語言隱喻,是飲食文化、電影敘事、社會文化等多種文化雜糅的結果。在日本美食類電影中,食物寄托著角色的各種情感,也帶給角色充沛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作為他們的心靈歸宿,不同層面的隱喻意義無窮,美食以其獨特的方式建構了影片中具有超越性的隱喻價值。
情感寄托?!懊褚允碁樘臁痹谌毡疽膊焕?,許多電影中都表現(xiàn)出了日本人對于食物的熱愛。在“食”方面,日本電影人拍攝了很多以食物為主線來敘事的影片,如《海鷗食堂》《烏冬》《小森林》《深夜食堂》《小花的味增湯》等,電影中通過日本最常見的食物壽司、梅子酒、咖喱、味噌等將日本家庭日常生活的形象白描出來,通過反復出現(xiàn)的蒙太奇手法傳遞一種治愈系感受,并將食物與個人情感嫁接。
在影片《小花的味增湯》中,患有乳腺癌的媽媽教小花做料理,從最簡單的味噌湯開始教起,這樣即使她離開了,食物的味道也能延續(xù)媽媽對小花的愛,也可以將溫暖伴隨在小花身邊。影片整體的風格與基調屬于平靜溫和的,在緩緩的敘述中,味噌湯作為一種連接母女關系的食物,成為小花情感寄托的重要因素。在是枝裕和導演的《海街日記》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是四姐妹聚在一起喝外婆釀的梅子酒,吃炸竹夾魚,還有自己腌制的咸菜等食物。這些簡單的情節(jié)并非只是起著單純敘事的作用,而是人物維系感情的紐帶,進一步表現(xiàn)出日本人對食物的依賴。
影片《海鷗食堂》的故事非常簡單干凈,片中每個人似乎都有自身的傷痛往事,中年婦女幸江獨自一人來到芬蘭開餐廳,影片中沒有明確交待她獨自來到異國他鄉(xiāng)開餐廳的理由,正是因為這種無法言說或者不需言說的敘事表達,給觀眾留下了自我想象與思索的空間,而幸江的勤奮以及她認真對待美食與生活的態(tài)度,正是她將自身情感寄托于美食之中或者是灌注于這件小小的餐廳之中的外在性表現(xiàn)。正子一直在照顧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相繼去世后來到芬蘭,似乎是一種解脫。影片情節(jié)的巧妙之處在于每次談及人們內(nèi)心的痛楚時,美食總是起到一定的轉移作用,從而構造出美食所象征的濃郁的情感力量。
精神力量。在日本人眼中,食物不僅是生活必備品,更是他們的精神動力,日本人從自然食物中汲取精神力量,食物是他們的治愈代表物。居酒屋是日本電影中最為常見的場景空間之一,忙碌一天的日本人在下班后約上同事一起去居酒屋喝一杯,配著簡單又精致的菜品,這就是大部分日本人解壓的主要途經(jīng),居酒屋是日本工薪階層發(fā)泄情緒、緩解疲憊與壓力的場所?!渡钜故程谩返闹饕獔鼍胺浅<杏诤唵危瑏韥硗念櫩团c喋喋不休的小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家小餐館中,在深夜食堂中穿梭的新客或熟客正是大部分日本人的縮影,他們總是忙碌到深夜12點,超負荷的勞動壓力與精神壓力使每個人看起來都稍顯疲憊又心事重重,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他們急需找到一個可以依賴與釋放的場所,而影片中的面積不大還略有些狹窄的居酒屋正好成為他們釋放壓力的避世空間。影片將當代日本人的高度緊張的生存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將日本人對飲食不可替代的依賴感傳達給觀眾。
類似《深夜食堂》這種以居酒屋為場所來展開敘事的電影不在少數(shù),居酒屋不只是吃飯的空間,同時也是強壓之下生活的日本人放松調解自身情緒的場所,從這個層面來看,居酒屋帶來的精神力量要超出飲食本身。
心靈歸宿。不同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食物背后,蘊含著本民族的文化習俗與民族意識,美食電影中正是借助一個又一個的美食意象來表達人性與人情,反言之,美食也與不斷適應快節(jié)奏生活中大眾的心靈相契合,成為他們的心靈歸宿,
將食物與隱喻結合得最為恰當?shù)漠攲佟渡钜故程谩?,影片以幾個小故事穿插一起講述發(fā)生在深夜食堂的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每一個小故事有代表性的主人公,每一個小故事也以食物名稱命名,“那不勒斯意面”“山藥泥拌飯”“咖喱飯”這些食物已成為一種象征性符號。以“那不勒斯意面”來說,這是玉子每次來必點的食物,從她口中得知這款意面是她老家的做法,可以看出看似崇尚金錢與欲望的玉子,內(nèi)心深處懷念著家鄉(xiāng)的味道。意面中蘊含著她的童年與美好過去,所以成為她始終放不下的食物,而意面隱喻的“家鄉(xiāng)情”正是可以激發(fā)觀眾共鳴的切入點。
《深夜食堂》中第二個小故事“山藥泥拌飯”以孤身一人來到東京并且被騙的栗山美知留為主要人物展開敘述,她無意間路過深夜食堂,趁著店主不注意吃了一頓霸王餐,但終究逃脫不掉內(nèi)心的愧疚,上門道歉并希望通過打工來彌補還債。在之后的打工日子里,她從店主身上學到了許多烹飪本領,自身性格也逐漸發(fā)生改變,并且在店主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這份工作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認可與救贖,同時也是她對大都市生活夢想追求的實質性表現(xiàn)。其中,落魄時品嘗的那一份“山藥泥拌飯”不僅滿足了她的味蕾,更充盈了其內(nèi)心,讓她在都市中找到一份安寧的同時也找到了心靈歸宿。
食物不僅是一種外在形式,其代表的飲食文化也能夠給人帶來適度的精神力量,成為支撐人精神的結構載體,也可以體現(xiàn)一個地區(qū)的民族性格與文化內(nèi)涵,象征這個地區(qū)乃至民族的集體記憶。食物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如何表達,以美食為主的日本生活類電影中便可以找到其表達方式。
健康至上飲食理念的詮釋。日本人飲食崇尚健康至上,反對速食主義。在電影中,家人認真做飯的情節(jié)很常見,而且經(jīng)常是一邊做飯一邊聊天?!恫铰牟煌!肥鞘侵υ:?008年拍攝的一部作品,廚房與餐桌是主要的敘事空間,食物在影片中承擔著家庭成員關系潤滑劑的作用。影片開始便是母親與女兒在廚房里面邊煮飯邊談論家常的場景,影片中不斷表現(xiàn)著一家人圍繞著廚房聊日常的情景,通過反復表現(xiàn)做飯這一普通生活,進一步表現(xiàn)出日本人對于飲食的重視?!渡钜故程谩窌ㄟ^鏡頭來表現(xiàn)老板做餐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人烹飪食物程序并不復雜,少油少鹽的做法也透露出日本人對健康理念的認知。
日本人很尊重食物,日本的飲食文化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仁義”理念體現(xiàn)于食物中便是減少屠殺,所以早期日本飲食中很少食牛羊肉,隨著營養(yǎng)知識的普及,意識到牛肉的營養(yǎng)價值才逐步開始接受牛肉。尊重食物的另一表現(xiàn)就是十分注重餐桌禮儀,并且在日本人看來,尊重食物就應該秉持一種感恩的情懷與態(tài)度。因此,日本電影中常有這樣一種情節(jié),如《小森林》中女主進食前總會對食物說“我要吃了”,吃飯變成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與食物的對話是日本人尊重食物的儀式化表現(xiàn),也是日本“萬物有靈”的物哀觀的表達。在《深夜食堂》中,孤兒美智留因為迫不得已而吃了“白食”,但即使吃“白食”也沒有忘記將餐具擺放整齊。這個情節(jié)設置十分巧妙,既反映出美智留對吃“白食”的愧疚,也折射出日本人對食物的態(tài)度,那是內(nèi)心深處不變的尊重與感恩。
內(nèi)斂與含蓄文化的表達。美食題材包含的意象不單包括食物,還有盛放食物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餐具也是極具象征意義的,透過餐具本身的呈現(xiàn),可以看到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與日本文化本身。日本電影中所使用的餐具大多都很精致,而且餐具容量偏小,從視覺感官角度來看,日本電影中餐具的簡潔美也為電影整體畫面風格增色不少。日本人對餐具的考究以及樸素的審美偏好也可以反映出日本人內(nèi)斂的性格,從中也可以透露出,日本人非常重視飲食餐具的選擇與使用,而且審美偏好基本一致,主要以樸素典雅風格為主,色彩多為淡色系,即便在餐具上點綴圖案也是以簡單淡雅并且充滿詩情畫意風格為主。
日本人飲食注重食物的藝術性,盤中的食物往往像是一件藝術品,散發(fā)著優(yōu)雅感。以人們慣常評判事物的“色香味俱全”的評判標準,日本飲食通常更注重“色”,暫且不說味道如何,食物外形的美觀是一定要講究。另外,料理的布局不是隨意擺放的,也是經(jīng)過精心的設計而成,“擺放藝術”也是日本飲食中的一大特色,可以說,日本的飲食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以《深夜食堂》為例,這個夜晚十二點開始營業(yè)的居酒屋只有一人經(jīng)營,老板、廚師、服務員三個角色集于一身,但多重身份并沒有導致經(jīng)營者的手忙腳亂,每次顧客點餐之后,他總是有條不紊做出一盤盤美食。在端上食物之前,導演會給該食物一個特寫鏡頭,將分量少但很精致的食物呈現(xiàn)出來。美食的擺放藝術正是日本民族含蓄的體現(xiàn)。
慢生活節(jié)奏文化的傳遞。電影《小森林》分為《夏秋篇》(2014)與《冬春篇》(2015),兩部影片都表現(xiàn)了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影片中的場景空間很簡單,通過種菜、做菜、吃飯、洗碗等極具日常化的瑣事來展現(xiàn)飲食與四季的關系。《夏秋篇》中出現(xiàn)了面包、甜酒、果醬、醬油、鱒魚等食物,《冬春篇》中出現(xiàn)了蛋糕、糯米團、土豆等食物,飲食是整個影片的全部。在這部以食物為主的影片中,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人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而態(tài)度的背后正是他們對生活態(tài)度的詮釋與表達,是對慢節(jié)奏生活的追尋與向往。
《小森林》通過四季的變更來傳達食物帶來的豐收與喜悅之情,影片中主人公市子生活的地方仿佛一片原始之地,與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化大城市格格不入,而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體驗正是“慢生活”的文化理念的最好詮釋。在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發(fā)展的日本,城市中千篇一律的機械生活方式已讓很多日本人感到疲憊不堪,而慢生活理念含有一種救贖之意,將人拉回純凈自然的境界,生活變得慢而簡單,從日常種植、收割、品嘗美食等細微的事情中感受慢文化帶來的變化與驚喜。從另一角度來看,影片倡導的慢文化也很巧妙地詮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是一種原生態(tài)理念的傳遞。從電影語言來看,片中也運用了許多特寫鏡頭來表現(xiàn)食物,并運用長鏡頭來表現(xiàn)烹飪過程,這種特別采取的技術手段與表現(xiàn)方式正是與慢文化的思想理念相契合。
日本飲食類題材電影以食物為符號,食物背后隱藏著的是各種各樣的人生感悟與不同人的生活情境,傳達出日本人真實的社會境遇與內(nèi)心情感。創(chuàng)作者將這類情感與各式食物相結合帶來想象性與描繪性的書寫,讓鏡頭前的觀眾感受到日本人深藏于食物中的文化內(nèi)涵與百味人生。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習慣之一,電影中的“飲食”常常蘊含著各種文化形態(tài),是人性、感情、社會文化的“隱喻”,食物就像人生百態(tài),在電影敘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指向作用。大眾的基本物質生活無非衣食住行這四方面,人類的生存依賴于飲食,飲食與生活有著最為直接緊密的聯(lián)系,而透過生活背后飲食又可以體認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
電影作為媒介載體,自誕生便承擔著宣傳與傳播的使命,電影的“再現(xiàn)”特點是其與其他藝術相區(qū)別的表征。因此,在反映生活的題材中,飲食是必不可少的影像元素,食物、廚房、餐桌等為代表的飲食文化就是電影不可或缺的表達符號,電影的再現(xiàn)又使飲食文化可以毫無保留的呈現(xiàn)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說,美食意象所起到的作用不僅是民族文化、飲食文化以及電影語言的融合,而是透過電影了解日本飲食與文化,透過鏡頭語言認識世界,這本就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日本電影本身就具有樸實平淡的特色,通過電影來感知日常生活,把電影作為日本人生活經(jīng)驗的敘事考察是有一定價值的。從研究視角來說,電影所承載的研究價值要超越電影語言本身,可以說,日本電影儼然是研究日本生活、日本社會、日本文化的理想影像文本。
注釋:
①②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