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 -25日,“第三屆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暨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江蘇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造紙史與紙質文物專業(yè)委員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化遺產科學認知與保護研究基地主辦,來自中國、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蘇里南等7個國家100多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采取線上方式舉行。此次討論會設有造紙史和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文化遺產科學認知與保護兩個分論壇。科研機構、文博單位、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企業(yè)等有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同堂論道,就造紙史與紙質文物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其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山東大學鄧聰探討了世界樹皮布文化的起源、分布及不同地區(qū)樹皮布的文化特征,考察了樹皮布制作工藝的技術特點及制作工具的形態(tài)更迭,為探索歷史時期紙的起源提供新的思路。紙史專家王菊華認為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fā)明家不能貶低為改良者,我們應為蔡倫“正名”,她分析了“放馬灘紙地圖”,認為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紙。日本基金會亞洲中心坂本勇介紹了印度尼西亞、中南美洲和越南3個地區(qū)樹皮紙(beaten bark paper)的制作及使用情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李曉岑指出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保留澆紙法與抄紙法兩種不同體系的造紙工藝。西藏圖書館達爾文·尼夏對16世紀藏醫(yī)學史籍《藏醫(yī)學歷史總論》中有關藏紙造紙技術理論的相關記載進行翻譯、闡釋和討論。南昌工程學院賀超海通過文獻、檔案及前人調查資料分析了16~19世紀清廷內府西洋紙的來源、種類、用途等問題。復旦大學趙汝軒梳理了沉香皮紙的歷史資料,探討了其發(fā)展脈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張宇欣從文獻資料的角度對金粟山藏經紙的源流發(fā)展、造紙原料、造紙工藝等方面進行梳理。
南京博物院何偉俊總結了書畫類文物的3種修復技術路線,介紹不同紙質文物的修復重點。故宮博物院馬越基于清代宮廷粉蠟箋紙的科學分析,闡釋其加工工藝,提出其修復和保護方案。河南博物館金玉紅對《古蘭經》進行紙質分析,探討馬蘭草作為造紙原料的優(yōu)勢及其再利用的相關問題。江蘇科技大學龔鈺軒采用諸多科技手段對武威大藏經的紙張材料、制作工藝、書寫方式及病害等進行檢測分析。北京停云館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劉亞昭介紹了武威大藏經和云居寺紙經的修復情況,依托科技檢測的修復過程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技術與現(xiàn)代科技的高度結合。北京科技大學史姝璇對故宮裱糊樣品紙張材料進行剖面觀察、纖維形態(tài)分析,結合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等技術,確定4種故宮建筑裱糊工藝用紙的種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宇星考察了藏紙制作技術、傳承現(xiàn)狀,分析其制作及加工工藝,提出根據(jù)藏經不同病害應采取不同修復方法。北京聯(lián)合大學劉潤稼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與低場核磁共振儀測試相互對比觀察紙張孔徑結構,探討兩種測試方法針對紙張樣品孔隙情況測試的優(yōu)缺點與適用性。北京印刷學院尤迪對市售宣紙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提出在應用宣紙進行文物修復時,應將宣紙本身質量的不均勻性納入考慮范圍。
北京德承貢紙坊貢斌介紹了隴南皮紙基地、富陽竹紙基地等傳統(tǒng)造紙基地的建立、生產過程及古紙復原工藝,并分析古紙復原在當今藝術領域的應用場景。沂水縣墨林桑皮紙有限公司李慶亮介紹了沂水墨林桑皮古紙起源、發(fā)展、傳承的歷史,并從傳承人的角度對桑皮紙制作技藝的發(fā)展路徑提出具體措施。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韋娟娟對貴州黎平縣侗族傳統(tǒng)手工造紙進行實地考察,探討其歷史脈絡及制作技藝,分析其傳承方式及工藝特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廉欣悅從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兩方面對遷安高麗紙的起源和演變、制作的技藝和流程進行分析,對發(fā)展困境與拯救措施進行探討。
中國錢幣博物館周衛(wèi)榮回顧了紙幣誕生的歷史脈絡及其重要影響,分析紙幣首先誕生在四川的原因。山西大學厚宇德系統(tǒng)梳理了古代筆記史料中有關紙張紙名、技術、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內容,探討了古代紙文化的普及性。美國藝術史研究者陳潁分析了近幾十年來對倫勃朗版畫用紙的研究成果。紙文化博物館李寧勇介紹了紙文化博物館館藏的錯版《蔡倫像》郵票,詳細分析其發(fā)行始末。
第三屆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暨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討論會“造紙史和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分會場共有28場報告組成,對于追蹤造紙史研究的前沿動態(tài),探討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的科學技術,傳承、發(fā)展博大精深的紙文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