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第一中學 牟麗紅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對學生學習提供的助力越來越小,會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因此,高中生物學教師要對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層次的研讀,并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特點等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探尋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如此才能讓學生不再厭倦生物學課程的學習,而是積極地進行生物學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效率、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實現教育學的雙贏。
在新課改背景下,無論是在何種學科的課堂中,學生都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也只有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會取得比較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而學生是否具有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與教師個人的教學思維密切相關。在新課改背景下,雖然大部分教師都掌握了新的教學理念,但部分教師由于深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個人的教學思維還比較固化。所以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十分重視自身的教學地位,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這樣的課堂教學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會影響最終的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學教學應以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因為只有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才能表明生物學教學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師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培養(yǎng)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習慣。但就目前的高中生物學教學來看,部分教師仍存在重理論教學而輕實踐教學的問題,即使部分教師重視實踐教學,所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也不足。而這其實就是教師深受高考影響的體現,這部分教師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教學活動的實施,都以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為主,一切為考試服務。由于長期接受理論學習,學生便會習慣此種學習模式與思路,缺乏實踐的意識,無法將掌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的生物學教學便失去了教學的本質。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已經習慣了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還會沿用以往的單一講解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只對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行記憶,不會主動進行思考。由于長期采用此種固定學習模式,學生無法獲得成功學習的喜悅感,也無法體會生物學課程學習對個人發(fā)展有什么作用,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低。逐漸地只會將生物學學習看作是一項學習任務,越來越不看重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這必然會阻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只有革新單一的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生物學課程學習的樂趣,越來越享受生物學課程的學習。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教學改革的速度加快,新教學思想也不斷出現。高中生物學教師作為一線教育者,在教學改革工作的落實過程中,只有先革新自己,才能更好地以自身力量推動所教學科的革新,從而在與教育改革同步前進的過程中,實現構建高效化生物學課堂,為生物學領域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更好的基礎。因此,高中生物學教師要及時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優(yōu)化,如此才能推動高中生物學教學改革,以更好強化生物學教學的效果。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在學習了新理念之后,要及時對自身的教學思維進行轉變,如此才能準確定位自己教學引導者、參與者與組織者的角色,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探索的時間,使其更好地感受生物學學習帶來的快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的職責則重在對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引導、對學生學習中的疑惑進行啟發(fā),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進步,取得越來越理想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分化”一課時,由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將課件引入教學中。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先為學生播放課件,課件內容就是小雞從破殼到成長為大公雞或母雞的整個過程。在學生觀看課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在學生無法準確回答問題時,教師順利引出“細胞分化”這個概念。在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教師為學生展示癌癥相關的資料,學生會發(fā)現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描述不同,鼓勵學生圍繞兩者之間的差異進行探究。在這樣的生物學課堂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者,教師始終發(fā)揮著對學生學習思路、方法等的引導者角色,這會提升生物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不僅讓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節(jié)課的內容,還讓學生在本節(jié)課學習中收獲了快樂,能夠為學生后續(xù)的生物學學習做好準備。
生物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生活,這就要求教師明確理論教學中的不足,要注重對實踐性教學內容的引入,以便學生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植物細胞的吸收和失水”知識點時,如果教師單純對這個知識點進行講解,那么學生的理解難度較大,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引入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大家平時吃拌黃瓜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撒了食用鹽之后,盤子里的水會越來越多?”又如,在教學“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情境:“我們去采摘草莓的過程中,會發(fā)現有些草莓還沒有摘就自動掉落了,這是為什么?”引入生活化問題的過程,也是將學生帶入理論結合實際生活學習的過程,能加深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其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這些知識點相關現象和問題時,能更為準確地解釋與解決問題。
除了在課堂中引入生活現象外,教師還要善于設計多元化實踐活動,以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對生物學課程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生物學課程的重視度,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光合作用”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前往距離學校最近的農業(yè)大棚參觀,學生在參觀中會主動對大棚栽培的措施與原理進行真正意義的理解。又如,在學習“傳統(tǒng)發(fā)酵技術”之后,教師也可以專門抽出時間,帶領學生對本地區(qū)較大規(guī)模的酒廠進行參觀,參觀之后鼓勵學生在家中嘗試制酒……在這樣趣味化的生活化教學之中,學生的理論始終與實踐進行了結合,這讓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學習更加深入與透徹,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并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情境教學法的形式有很多,如演繹情境、多媒體情境、問題情境等,所以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擇情境教學形式,如此才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例如,在教學“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課時,不管教師用多么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學,也無法真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與共鳴,但如果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環(huán)境被破壞前后的視頻,那么就能讓學生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之下真正意識到不保護環(huán)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實現培養(yǎng)學生愛護環(huán)境的意識。
高中生在生物學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僅靠學生自己解決,其難度必然較大,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入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適合自己的小組中學習。例如,在教學“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一課時,在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入對實驗的設計、操作、實驗數據記錄以及實驗總結之中,讓學生在互幫互助、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共同成長。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環(huán)境下,高中生物學教師要不斷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理念、教學思維、教學模式等的桎梏,為學生構建全新的生物學學習環(huán)境,以全新的生物學教學模式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引導和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