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云
紫砂壺藝術歷史悠久,是能夠體現中國純手工制壺工藝與茶文化特質的重要藝術作品。從整體藝術表現上進行分類,紫砂壺分為光器、花器與筋紋器三大類型,共同彰顯了紫砂壺藝術的美學特質,也是紫砂壺創(chuàng)作理念的統(tǒng)一表現。筋紋器又稱“筋囊器”,是模仿自然界中瓜果、花卉的筋囊或層次創(chuàng)作而成,從這一方面來說,筋紋器具有自然美;筋紋器的線面結構突出,從這一方面來說,筋紋又具有現代幾何美。因此,筋紋器不僅展示了中國人樸素的自然審美理念,也包含著理性的幾何精神,更顯示出紫砂壺藝術的智慧。
花卉是筋紋器最常表現的對象,此件《六瓣梅》就以梅花為主題,通過泥料、造型與筋紋的配合表現出梅花的嬌美與生命力,傳達獨特的中國“梅精神”,這也是創(chuàng)作者選擇梅花作為藝術主題的主要原因,以此彰顯了紫砂壺藝術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品質。
梅花綻放于寒冬臘月之時,在純潔的冰雪世界中身著紅衣,煞是亮眼,盡顯對寒冷的不屑和勇敢的精神。“白雪紅梅”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經典場景,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氣質,此壺所著力表現的也正是這“紅梅”,主要通過泥料得以彰顯。
紫砂泥中有一類泥料含有豐富的鐵元素,經過高溫燒制后便會呈現出紅色,用來表現梅花之容是再合適不過的。此壺泥料就有著紅潤的色彩,并綜合了具有泥土特征的棕色,形成了富有中國古典氣息的顏色。泥料的質感細膩,又經創(chuàng)作者的細心調和,呈現出柔和的光澤,顯示出六瓣梅花瓣的豐潤,一方面,泥料的完美無暇象征梅花的純潔與堅貞,另一方面,泥料細致的光澤感又象征著梅花的生命力,構建起“紅梅最好花正盛”的藝術場景。
此壺在造型上首先表現出盛放的梅花之型,再由筋紋勾勒出花瓣的具體層次,有梅花那端莊、獨立的姿態(tài),也有梅花綻放時那強勁的生命力量,靜中有動,生機盎然,由中可見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基本理念:在重視構建藝術美的同時更注重內在的“靈魂”,力求形神俱佳。
壺的頸肩與主體部分之間有著清晰的層次,與壺身主體相比,壺的頸部要較為纖細一些,且較為短促,自然連接著壺的肩部,形成了完美端莊的頸肩部分。壺的肩部與壺身主體之間構成了圓潤的轉折,向下運行并逐漸向內收緊,形成了圓形的平底,保證了作品的穩(wěn)定。從整體上看,作品的結構收放自如,各處轉折清晰而流暢,從任何一面看,壺都是左右對稱的,顯示出結構自信,這是一件完美的紫砂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其中蘊含著中國人中規(guī)中矩、講究對稱的審美思想。
壺身的造型是對梅花形態(tài)的藝術性提煉,壺底部是梅花的花萼部分,最為寬闊的壺身主體象征綻放開來的梅花花瓣,壺頸部則象征花蕊,十分形象,體現出創(chuàng)作者的模仿能力和扎實的美術功底。
圓形壺蓋造型簡單,與壺頸部完美貼合,僅留有一條細細的接縫,體現出工藝的細致。的子頂部圓潤寬闊,下部纖巧,如小小的梅花花苞,使用效果也比較好。的子、壺蓋與壺身之間層次分明,節(jié)奏均勻,從壺鈕頂部到壺的底部呈現出流暢、起伏的藝術線條,在視覺與觸覺上均能帶給人極佳的享受。纖長的三彎流與耳狀環(huán)形端把簡約精致,弧度精美,對稱鑲嵌在壺身左右兩側,如曼妙的梅花枝條,在寒風中舞動。
作品的造型已基本勾勒出梅花盛開的姿態(tài),充分展現了紫砂壺結構的嚴謹與線面的美感,令人能感受到紫砂壺與生俱來的高雅、端莊的氣質。
此壺既名為“六瓣梅”,那么在造型上必定是分為六瓣的,創(chuàng)作者運用了六條筋紋,將壺身、壺蓋與壺鈕皆分為均勻的六瓣,且做到了上下完美對應,盡顯筋紋工藝的特征與水準。
壺中的筋紋均是凹紋,在壺表面形成了清晰的凹痕,每一條凹痕的深淺都是分毫不差。在筋紋的襯托下,每瓣壺身都變得異常飽滿,是一片片豐潤的梅花花瓣,它們緊密、有序地排列著,讓這花朵充分綻放開來,為人們帶去芬芳,帶去精神品格的啟示。
筋紋是依靠純手工打造而成,也就是說,壺中那如同“復制”而成的筋紋都是創(chuàng)作者一條條打造出來的,要做到完全一致可見其工藝難度,對創(chuàng)作者的耐心與基本功也是極大的考驗,尤其是那小巧的壺鈕,表面的筋紋也相當清晰,是作品工藝價值的有力保證。
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象征堅貞、勇敢、高潔等美好的品格,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創(chuàng)作者在塑造此件作品時,也關注到梅的精神品格,那盛放的姿態(tài)、標致的造型與有力的筋紋無一不彰顯著梅之品格,讓人們在品壺賞梅之時更能獲得精神的熏陶。
結語:本文對《六瓣梅》紫砂壺的泥料、造型與筋紋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其藝術特色,揭示了筋紋的工藝特征與梅所象征的精神品格。筋紋工藝看似簡單,實際上頗有難度,創(chuàng)作者通過靈活運用筋紋設計不僅能實現自己的藝術意圖,也是對這一工藝的有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