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齊魯民俗體育的發(fā)展流變與傳承特點

        2022-03-03 10:07:54杜鵬躍
        民俗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體育

        杜鵬躍

        民俗體育,“是由一定民眾所創(chuàng)造,為一定民眾所傳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眾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如節(jié)日、禮儀等等)之中的一種集體性、模式化、傳統(tǒng)性、生活化的體育活動,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1)涂傳飛、陳志丹、嚴偉:《民間體育、傳統(tǒng)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8期。。自20世紀初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興起,民俗體育便引起了國內(nèi)學界的關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健康生活的提倡,民俗體育在學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討論。2019年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加強優(yōu)秀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保護、推廣和創(chuàng)新”(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年第26期。,使得“民俗體育”的價值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定,由此引發(fā)了又一輪學術研究熱潮。盡管如此,與民俗學所探討的其他領域相比,關于民俗體育的研究至今仍然較為薄弱。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對民俗體育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礎上,就齊魯民俗體育的發(fā)展流變與傳承特點等問題進行討論,希望對相關研究有所助益。

        一、“民俗體育”研究之現(xiàn)狀

        在現(xiàn)代學術意義上,中國民俗學和體育學對于民俗體育這一事象的現(xiàn)實關注與概念認知,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亦由此形成了較為豐厚的學術積累。

        早在中國民俗學誕生的20世紀初,“民俗體育”便經(jīng)由域外民俗學著作的譯介而引起國內(nèi)學界的關注。1914年出版的英國民俗學家查·索·博爾尼的《民俗學手冊》,將民俗分為“信仰和行為”“習俗”“故事、歌謠、俗語”三大類,而在“習俗”類中即有“游戲、體育和娛樂”一目。該書專列第十五章“游戲、體育和娛樂”,認為“大部分體育運動是帶有對抗因素的娛樂活動,因此列為競技之類。一切對輸者有罰,對勝者有賞的游戲都是競技”(3)[英]查·索·博爾尼:《民俗學手冊》,程德祺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4、205頁。。也就是說,“競技”屬于“娛樂”與“游戲”,是帶有對抗因素、區(qū)分勝負的娛樂或游戲。書中列舉的“競技”項目,包括摔跤、拳擊、擊劍、刺槍、斗雞、逗熊、斗牛、棒球、曲棍球、板球、捉迷藏、謎語、象棋、跳棋、莫利斯九人棋、十五子棋等(4)參見[英]查·索·博爾尼:《民俗學手冊》,程德祺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206頁。,并強調(diào)這些活動所具有的社會規(guī)約特色。

        1918年2月1日,劉半農(nóng)擬定的《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在《北京大學日刊》第61號上發(fā)表,并被視為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的發(fā)端。查·索·博爾尼的《民俗學手冊》,最先被介紹到中國,并為中國學界普遍接受,對我國現(xiàn)代民俗學的發(fā)展影響巨大。此后,我國民俗學界對“民俗體育”的分類,大都以這本《民俗學手冊》為基礎進行,將作為民俗現(xiàn)象的體育活動劃入“游藝競技”或“游戲競技”一類。如烏丙安就提出了“游藝民俗”的概念:

        從口頭文藝的“講”、“唱”,到民間游樂的“表演”,從少年兒童的“游戲”到男女成人的“競技”,都有多彩多姿的活動,很值得民俗學去加以探討。它們在民間的視聽生活中占據(jù)很重要的民俗地位,幾乎壟斷了民間全部娛樂。考慮到這種狀況,比較恰當?shù)摹⒋篌w上能概括民間文娛體育活動的詞語,以“游藝”為好。(5)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13頁。

        那么,具體有哪些民俗內(nèi)容屬于“游藝民俗”?烏丙安為此提出了劃分“游藝民俗”范圍的四個“基點”:

        非宮廷化的廣大民間層的表演活動;非宗教信仰的世俗生活表演活動;非劇場化,非大舞臺化的表演活動;非職業(yè)化的或半職業(yè)的民間文藝家的表演活動。(6)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19頁。

        根據(jù)這四個“基點”,他把“游藝民俗”劃分為“民間口頭文學活動類”“民間歌舞樂活動類”“民間游戲活動類”“民間競技活動類”“民間雜藝活動類”五大類別。其中,他對“民間競技活動”的定義是:“民間競技活動是指民間各種形式的體育、技巧的比賽活動而言?!?7)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23-355、346頁。同時,他又把“民間競技活動”細分為三個小類:

        一是以力為主要競賽內(nèi)容的“賽力競技”,如舉重、摔跤、投擲、拔河、爬竿、爬繩、扔沙袋等。

        二是以技巧為主要競賽內(nèi)容的“賽技巧競技”,包括踢球、踢毽子、跳繩跳馬、跳谷堆谷垛、跳牛、蕩秋千等“單一技巧”和馬術、騎射等“綜合技巧”。

        三是以技藝為主要競賽內(nèi)容的“賽技藝競技”,主要是民間的棋類、牌類活動。(8)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46-354頁。

        以上三類大致相當于后來“民俗體育”概念所涵蓋的范圍。盡管如此,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民俗體育”仍未作為專業(yè)術語被提出。

        最早提出“民俗體育”一詞的,是1997年郭曉峰發(fā)表的《試論民俗體育與全民健身》一文。(9)參見暴麗霞:《轉(zhuǎn)向與回歸:改革開放40年民俗體育研究的回溯與展望》,《體育研究與教育》2019年第6期。此后,圍繞這一術語開展的研究日益增多,具體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對“民俗體育”概念進行辨析(10)相關討論可參見涂傳飛、陳志丹、嚴偉:《民間體育、傳統(tǒng)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8期;陳紅新、劉小平:《也談民間體育、民族體育、傳統(tǒng)體育、民俗體育概念及其關系——兼與涂傳飛等同志商榷》,《體育學刊》2008年第4期;王俊奇:《也論民間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傳統(tǒng)體育概念及其關系——兼與涂傳飛、陳紅新等商榷》,《體育學刊》2008年第9期;張淼、李龍:《民俗體育、民間體育、民族體育和傳統(tǒng)體育的概念及關系辨析》,《搏擊》2013年第2期;羅孝軍:《民間體育、民族體育、民俗體育與傳統(tǒng)體育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辨析》,《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二,民俗體育與鄉(xiāng)村振興(11)參見王二通:《民俗體育文化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傳承與應用》《山西農(nóng)經(jīng)》2021年第17期;朱云:《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我國民俗體育傳承與發(fā)展研究》,《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2020年第2期;姚瓊、雷軍蓉、郭寧:《城鎮(zhèn)化進程中民俗體育的演變與發(fā)展》,《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張東徽、夏成前、徐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一項質(zhì)量互釋指向的混合研究》,《四川體育科學》2019年第6期。;第三,民俗體育與旅游開發(fā)(12)參見程紀香、關文濤:《貴州省民俗體育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凱里學院學報》2021年第4期;張立國:《民俗體育文化與旅游業(yè)高質(zhì)量融合的要素與路徑研究》,《當代體育科技》2021年第21期;王晉偉、肖紅青:《民俗體育文化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傳承與應用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高麗、張忠樓、楊慧馨:《山東民俗體育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第四,民俗體育與健身康體(13)參見趙賀、白春燕、杜赟鈺:《山西農(nóng)村民俗體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探索》,《當代體育科技》2021年第10期;張嘉信:《契機和挑戰(zhàn):民俗體育融入全民健身的思索》,《武術研究》2019年第5期。;第五,民俗體育與學校教育(14)參見陳黎:《傳承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校園民俗體育發(fā)展路徑研究》,《當代體育科技》2021年第14期;徐英微、遲明莉:《以高校為依托的民俗體育現(xiàn)代傳承之現(xiàn)實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4期;吳明恩:《中小學校開展民俗體育項目面臨的問題與策略研究》,《青少年體育》2021年第12期;焦蘇斌:《山東省民俗體育資源融入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探索》,《新西部》2014年第6期。。

        從以上梳理可以看出,關于中國民俗體育的研究發(fā)軔于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誕生之初,此后一直為民俗學、體育學等相關學科的學者所持續(xù)關注,有著較為豐厚的學術積累。然而就總體而言,相關研究比較偏重體育學的視角,多將其從民俗語境中予以抽離,而輕忽其與地方歷史社會生活的密切關聯(lián)。有鑒于此,本交嘗試將齊魯民俗體育置于孕育其生長的山東歷史社會生活中,對其發(fā)展流變、傳承特點等進行討論。

        二、齊與魯:民俗體育與禮樂體育的兩分與合流

        早在1900多年前,班固就在其《漢書·地理志》中為“風俗”一詞作了這樣的界定: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15)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62年,第1640頁。

        按照班固的定義,“風俗”的形成有著兩大成因:一是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系水土之風氣”;二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隨君上之情欲”。

        毋庸置疑,民俗體育是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共同塑造的。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獻征引,最早的山東人是距今二三十萬年前的“沂源猿人”,而從“沂源猿人”到齊、魯建國,則是山東歷史上的東夷時代。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考古發(fā)掘沒有提供與民俗體育相關的材料,只有在神話傳說中透露出零星信息。顯然,很多民俗體育項目都是從生產(chǎn)勞動、特別是漁獵活動演變而來的,其中東夷時代是齊魯民俗體育的孕育時期。齊、魯建國,山東歷史進入齊魯時代,相關民俗體育活動始見于文獻記載,使得我們得以管窺齊魯民俗體育之一斑。

        (一)齊地“民俗體育”

        周王朝分封給齊國開國之君姜尚的臨淄一帶,是一大片環(huán)海、多山的不毛之地,東面還有一個勢力強大的“萊夷”。在地瘠民寡、強敵虎視的局面下如何建國?姜尚君臣因地制宜,制定了以工商立國的方略。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

        太公以齊地負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yè),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16)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62年,第1660頁。

        也就是說,齊國利用濱海地勢,大力發(fā)展?jié)O業(yè)、鹽業(yè),而在大片鹽堿地上栽種對土壤適應性強的桑樹,養(yǎng)蠶以發(fā)展絲織業(yè)。通過魚、鹽、紡織品,與列國諸侯貿(mào)易以富國。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田和奪取了姜齊的江山,但其治國理民方略仍遵循舊制。

        與工商立國相輔相成的,是齊國“尊賢上功”(17)高誘注,畢沅校,徐小蠻標點:《呂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紀·長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23頁。的政治制度與“因其俗,簡其禮”(18)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480頁。的文化政策?!耙蚱渌住钡奈幕撸过R地保留了大量的東夷時代的民俗體育活動,促進了娛樂文化的發(fā)展?!稇?zhàn)國策·齊策》曾這樣描述齊國都臨淄的文化娛樂盛況: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19)劉向編集,賀偉、侯仰軍點校:《戰(zhàn)國策》卷八《齊一》,齊魯書社,2005年,第100頁。

        這段文字出自洛陽人蘇秦之口,他是當時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見過大世面,但臨淄之富庶、文化娛樂之盛況仍使他驚嘆不已。

        文中提及的斗雞、走犬、六博、蹋鞠(也稱“蹴鞠”)等,并非齊國民俗體育活動的全部。如據(jù)《管子·小匡》載,管仲治理齊國,要求推薦選拔拳斗能手,“于子之鄉(xiāng),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眾者,有則以告”(20)管仲撰,房玄齡注:《管子》卷八《小匡·內(nèi)言三》,四部叢刊景宋本。。“田忌賽馬”的故事,則表明齊地還有賽馬活動。另據(jù)宋人高承《事物紀原》記載:“秋千,《古今藝術圖》曰:‘北方戎狄愛習輕矯之態(tài),每至寒食為之。后中國女子李芝蘭乃以彩繩懸樹立架,推引之,謂之秋千。或曰本山戎之戲也,自齊桓公北伐山戎,此戲始傳中國。’”(21)高承:《事物紀原》卷八《歲時風俗部》,明弘治十八年魏氏仁實堂重刻正統(tǒng)本。當然,關于秋千的源起與傳播還有不同的說法,但齊桓公引入秋千傳說的產(chǎn)生,應與齊地民俗體育繁榮、特別是秋千活動長期盛行有關。

        (二)魯?shù)亍岸Y樂體育”

        隔了一座泰山,魯國另是一副樣態(tài)。在列國諸侯中,魯國與周禮的關系最為獨特。魯為周公封國,周公有叔父之尊、“攝政”之重,周成王特許魯國享用天子之禮樂。周公是周禮的制訂者,他為魯國制訂了以禮治國的方針?!秴问洗呵铩らL見》記載:

        呂太公望封于齊,周公旦封于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碧唬骸棒斪源讼饕?。”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22)高誘注,畢沅校,徐小蠻標點:《呂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紀·長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23頁。

        魯國地處內(nèi)陸,沒有齊國那樣發(fā)展海洋捕撈、煮海水為鹽的自然條件,但土壤肥沃,洙、泗諸水足資灌溉。自大汶口文化以來,這一帶地區(qū)就得到開發(fā),而重稼穡、尚耕織一直是周人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魯國在政治上推行禮治,經(jīng)濟上就不可能像齊國那樣大力發(fā)展工商業(yè),義、利不可兼得,農(nóng)耕乃必然選擇。在文化方面,則是變革當?shù)亓曀祝ν菩兄芏Y: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23)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第1524頁。

        在列國諸侯中,魯國推行周禮最力,成為禮治秩序最好的地區(qū)。漢人韋賢說:“濟濟鄒魯,禮義唯恭。誦習弦歌,于異他邦?!?24)班固:《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3106頁。魯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禮義之邦”。“禮義之邦”也作“禮儀之邦”(25)如東晉大儒范寧注《春秋穀梁傳注疏》卷二十《哀公》云:“魯是守文之國,禮儀之鄉(xiāng)?!?,其中“禮義之邦”所指稱的是禮的內(nèi)在特質(zhì)——倫理道德,而“禮儀之邦”則偏指禮義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禮儀、禮節(jié)或禮貌。

        與齊國文化的娛樂性不同,魯國盛行的是禮樂文化。

        禮的種類、名目眾多,向有“三百”“三千”之說。如《禮記·禮器》:“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薄抖Y記·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薄洞蟠鞫Y記·本命》:“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编u昌林從《儀禮》《周禮》《禮記》中檢索出約90項禮儀,(26)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55頁。其中某些禮樂就包含著體育活動,如“鄉(xiāng)飲酒禮”中的一項重大儀式是“鄉(xiāng)射禮”,有三輪射箭比試。楊寬指出:“鄉(xiāng)射禮實際上就是‘國人’在所居的‘鄉(xiāng)’中舉行的一種以‘射’為內(nèi)容的運動會?!?27)楊寬:《古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16頁。天子或諸侯舉行祭祀活動,有“大射禮”,也是三輪射箭比賽。天子、諸侯、卿大夫的宴飲之禮——“燕禮”,也有一項射箭比試,謂之“燕射”。在當時招待貴賓的儀式中,亦有比試射箭技藝的“賓射”。上述禮樂中的體育活動,即屬于“禮樂體育”。進入春秋時期后,禮崩樂壞,其主要表現(xiàn)是禮之義的破壞,只剩下揖讓周旋的禮之儀了。魯昭公即位第五年(前537年)訪問晉國,一舉一動都恪遵禮的要求,晉平公盛譽魯昭公精通禮樂,大夫女叔齊卻不以為然,直言“是儀也,不可謂禮”(28)左丘明撰,杜預集解:《左傳·昭公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737頁。。

        顯然,魯國的民俗體育似乎體現(xiàn)出相當程度的“禮樂”特色,但這也是以一般意義上的大眾生活為基礎的。《論語·陽貨》記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乎?為之,猶賢乎已。”(29)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中國致公出版社,2016年,第286-287頁。也就是說,孔子也主張閑暇時舉行一些博弈活動,即使與“禮樂”無關?!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30)韓非:《韓非子》卷十一《外儲說左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0頁。。也就是說墨子曾花費數(shù)年功夫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魯問》則記載說,“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31)唐敬杲選注,余欣然校訂:《墨子·魯問》,崇文書局,2014年,第147頁。。一般認為魯班與墨翟都是今山東滕州人,故從這兩個傳說來看,魯西南可能是風箏的起源地之一?!蹲髠鳌ふ压迥辍酚涊d,魯國兩大家族季氏中的季平子與郈氏中的郈昭伯斗雞,“季、郈之雞斗。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平子怒,益宮于郈氏,且讓之”(32)左丘明撰,杜預集解:《左傳·昭公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879頁。。為了取勝,季氏把芥子粉撒進斗雞的羽毛中,郈氏給他們的斗雞裝上金屬爪子。及至戰(zhàn)國末期,魯國的工商業(yè)也發(fā)展起來,“好賈趨利,甚于周人”(33)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3266頁。?!爸苋恕奔绰尻柸?,素以重商著稱:“周人之俗,治產(chǎn)業(yè),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34)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2241頁。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魯國娛樂性的文化也逐漸發(fā)展起來,使得魯國民俗體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三)民俗體育:齊魯文化的合流

        秦一統(tǒng)天下,齊國、魯國變?yōu)榭たh。在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帝國一統(tǒng)進程中,齊、魯文化的整合已是歷史發(fā)展必然趨勢。

        齊、魯文化融合的路徑,是齊文化認同于魯文化,其中有兩項帝國政策至關重要:一是從秦朝開始推行的重農(nóng)抑商,二是漢武帝實施的獨尊儒術。在這兩項政策的整合下,齊文化逐漸認同于魯文化。唐初,魏征等撰的《隋書·地理志》曾列舉齊人的三大變化:“男子多務農(nóng)桑,崇尚學業(yè),其歸于儉約,則頗變舊風?!?35)魏徵等:《隋書》卷三十《地理志中》,中華書局,1973年,第862頁。齊文化已經(jīng)基本上與魯文化合流,從而出現(xiàn)了“齊魯禮義之邦”。不過,這時的“禮義之邦”與“禮治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齊魯禮義之邦”的內(nèi)涵,一是崇尚倫理道德,二是言行舉止文質(zhì)彬彬,三是衣冠器物端正典雅。(36)劉德增:《鄒魯禮義之邦民俗的演進——以〈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為中心的考察》,《民俗研究》2016年第4期。因此,雖然齊文化認同于魯文化,但在體育活動上,則是魯國民俗體育中“禮樂”特色的喪失,齊地與魯?shù)毓餐呦蛎袼左w育。以魯國射禮為例,入秦漢以后即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射禮的變體——投壺。在漢畫像石刻與畫像磚刻中,屢見投壺的畫像。在山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中,“中華傳統(tǒng)禮射”項目就是射禮。不過這項射禮并非活態(tài)傳承至今,而是山東省圖書館根據(jù)古文獻記載重新開發(fā)的項目。

        三、齊魯民俗體育的傳承特點

        齊魯民俗體育項目豐富多彩,從歷史上發(fā)展而來的傳統(tǒng)項目較多:

        據(jù)統(tǒng)計,山東民俗體育項目共有120余項,包括武藝技巧(武術、秋千等)、歌舞觀賞(秧歌、樂舞、鼓舞等)、節(jié)慶活動(濰坊國際風箏會、泰山國際登山節(jié)等)、賽事競技(龍舟競渡、黃河擺渡等)、斗賽游戲(斗羊、斗馬等)和雜技游藝(抬杠、梅花樁飛叉、棋藝等)六大類型。(37)高麗、張忠樓、楊慧馨:《山東民俗體育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

        此處所依據(jù)的資料是葉濤主編的《山東民俗》第十章《民間游藝》第五節(jié)《民間體育與游藝競技》,該節(jié)列舉有秋千、舞術、拔河、棋類、斗動物與斗草、兒童游戲等六大類。(38)葉濤主編:《山東民俗》,甘肅出版社,2003年,第374-375頁。那么,傳承至今的齊魯民俗體育主要還有哪些?我們不妨以山東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為依據(jù),略窺一斑。

        迄今為止,山東省評選、公布了五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693項。其中“傳統(tǒng)體育與競技”有67項,具體項目名稱和申報地區(qū)如下:

        表1 山東省“傳統(tǒng)體育與競技”領域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

        第一,在693項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民俗體育67項,占總數(shù)的10%。

        第二,在67項民俗體育項目名錄中,武術類多達61項,占總數(shù)的91%。

        第三,在61項武術類項目名錄中,黃河與大運河流經(jīng)的縣市區(qū)占很大比例。其中黃河流經(jīng)的25個縣市區(qū)有23項,占總數(shù)的37.7%。對此,郝心蓮、陳青、舒有謨提出了“黃河武術”的概念(39)郝心蓮、陳青、舒有謨:《“黃河武術”的自然、文化背景》,中國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評審委員會編:《中國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84-88頁。,認為在黃河流經(jīng)的山東地區(qū),武術很是興盛。而在大運河流經(jīng)的18個縣市區(qū),也有13項,占總數(shù)的19.4%?!皟珊印苯徊媪鹘?jīng)的縣市區(qū)有4項,去除重復項目,“兩河”流經(jīng)的縣市區(qū)共計31項,占總數(shù)的50.8%;如果再加上鄰近“兩河”的幾個縣市區(qū),則有38項,占總數(shù)的62.3%。“兩河”一帶本就是山東武術最重要的傳播區(qū),也是山東武術最重要的發(fā)源地。如查拳,又稱“插拳”或“叉拳”,因多插掌而得名,源起于冠縣,在中國武術史上有“南拳北腿山東查”之說。再比如“子午門”,因每天于子、午兩個時辰練習而得名,也稱“梁山功夫”,是我國民間四大武術流派之一,而太平拳、水滸拳、燕青拳實際上都是“子午門”拳種。

        歷史上,黃河流經(jīng)的區(qū)域民生艱難,而運河流經(jīng)的集鎮(zhèn)貿(mào)易興盛,“兩河”一帶的民眾通過習武以謀生、自衛(wèi),推動了山東武術的發(fā)展。

        四、對齊魯民俗體育發(fā)展、保護的幾點思考

        齊魯民俗體育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發(fā)展與保護,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考。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應予特別關注:

        首先,需重視對武術之外的齊魯民俗體育的調(diào)研、發(fā)展和保護。在武術之外,齊魯民俗體育還有一些傳承至今的重要活動形式,但沒有引起重視。被忽略的齊魯民俗體育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類別:第一,棋類。棋類是齊魯民俗體育的重要構(gòu)成,如“五?!薄拔遄觾骸薄按筇舸缶铩薄氨锼琅!薄傍P凰棋”“下三”“雞貓蒜耗”等等。(40)葉濤主編:《山東民俗》,甘肅出版社,2003年,第373-374頁。但截至目前,棋類項目還沒有被納入山東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之中。第二,濰坊風箏是作為“傳統(tǒng)手工技藝”進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的,而放風箏、拔河等民俗體育項目雖廣泛存在于山東各地,但缺乏最具代表性的地區(qū),因而也沒有進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第三,兒童游戲中有很多屬于民俗體育的項目,如“跳方”“跳繩”“彈球”“挑急急會”“馬虎咬羊”“打尜”等等(41)葉濤主編:《山東民俗》,甘肅出版社,2003年,第375-378頁。,目前也沒有進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其次,齊魯民俗體育中最興盛的武術應得到更為全面、系統(tǒng)的保護與傳承。在民俗體育的保護、搶救、利用、傳承上,必須顧及與其“民俗母體”的密切關聯(lián)。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強調(diào)的那樣:“為保護(safeguarding)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我們需要采取與保護古跡、遺址和自然空間所不同的措施。為了讓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保持活力,保護必須與文化息息相關,并且必須在社區(qū)內(nèi)部和代際之間得以定期實踐和習得。”(4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何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巴莫曲布嫫譯,《民間文化論壇》2020年第1期。一旦離開了“民俗母體”,民俗體育就僅僅作為競力、競技或競智的活動形式而存在,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社會生活沃土。

        再次,山東的武術文化遺產(chǎn)主要集中在運河、黃河的流經(jīng)地區(qū),應花大力氣建設“兩河武術文化遺產(chǎn)生態(tài)保護區(qū)”。武術畢竟是一種文化,正如張士閃在其梅花拳研究中所注意到的,“長期流傳于華北鄉(xiāng)土社會之中的梅花拳,表面看來是一套‘擅長于步’、講究實用的武功訓練系統(tǒng),其實,它還是一種長期存在于民間社會的組織形式,而且代表著一種包括宇宙觀、人生理想、社會倫理、處世原則等在內(nèi)的文化模式”(43)張士閃:《禮與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國》,齊魯書社,2019年,第177頁。。就此而言,“兩河武術文化遺產(chǎn)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建設必須秉持文化整體觀的視角,對相關武術資源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挖掘、整理、保護與傳承。

        此外,民俗體育的保護、傳承還必須基于其特殊性。如前所述,在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民俗體育中,91%是武術,而武術項目的保護、傳承是有其獨特性的。對此,李成銀、張志成提出了“四層次論”:保護的核心是傳承人,第二層是技藝與理論,第三層是物質(zhì)層面的拳譜與器械等,最外層是精神層面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行為操守。(44)李成銀、張志成:《非遺視野下的山東傳統(tǒng)武術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他們注意到武術項目保護、傳承的獨特性,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其“四層次論”的保護結(jié)構(gòu)還可以進一步探討。筆者認為,武術項目的保護、傳承應以傳承人為中心,而傳承人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行為操守等則是關乎“武德”的關鍵要素,或可由此建構(gòu)一種精神與價值、技藝與理論、拳譜與器械三位一體的保護系統(tǒng)。

        猜你喜歡
        體育
        “體育”一詞概念流變與當代“體育舊體詩詞”的生成
        別讓體育和美育淪為一紙空文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11-25 09:16:00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我為體育狂
        論清末體育熱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休閑體育教學中“休閑”的詮釋與演繹
        ——評《休閑體育》
        高考需要包括體育嗎?
        體育教學如何更好地使用講解示范
        體育師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06
        韩国一级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日本香蕉久久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午夜激情视频在线看|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日韩女同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不下| 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大陆国产乱人伦| 日本做受高潮好舒服视频| 人妻精品丝袜一区二区无码AV| 麻豆国产成人av高清在线|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免费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亚洲国产精品500在线观看| 亚洲av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大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少妇毛片| 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s|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影院| 羞涩色进入亚洲一区二区av | 日韩精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春药| 国产又色又爽的视频在线观看91 |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久久| 青青草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性猛交ⅹxxx富婆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日韩不卡无码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品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最好看的中文字幕|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线| 不卡a v无码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