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薇 鄭云宏 費松琪 杜衣杭,3
(1.北京交通大學附屬小學,北京 100044;2.中國音樂學院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875;3.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北京 100073)
音樂是聽覺藝術,能夠滿足人的聽覺審美需求,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辦公廳發(fā)文指出,美育對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義務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通過音樂作為載體實現(xiàn)以美育人的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
“雙減”是指面向義務教育階段,遵循教育規(guī)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減輕家長負擔,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發(fā)揮學校主體作用,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半p減”政策的提出與實施,對學校美育的時間、空間和能動性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對作為美育載體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學音樂美育要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勢,從課堂教學、校內藝術社團和多元藝術實踐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發(fā)揮教育工作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校內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優(yōu)秀的教師勝任素質在音樂和藝術美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育人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時刻關注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的核心問題。
音樂課是小學生接受系統(tǒng)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雙減”強調校園教育的回歸,在相對穩(wěn)定的師生結構中開展美育的互動與實踐,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投入音樂的學習,符合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在主動、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下,以教師為主導的鑒賞、體驗和合作式音樂教學,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應有的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和自主性,構建良性循環(huán)的課堂音樂美育環(huán)境。
音樂的美感需要在具身體驗中通過感知和行為而獲得,體驗式教學是理解音樂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突出情緒和情感的體驗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藝術美的認知,提升的學生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音樂的學習注重在表現(xiàn)、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通過直接經驗獲取,從而建立對藝術美的認知。欣賞、演示和行為參與是體驗性教學的核心要素,教師在欣賞過程中,除了借助音樂作品進行聆聽、聯(lián)想、分析、模仿、評價外,還可以借用詩歌、舞蹈、美術、戲曲等藝術形式進行輔助,通過豐富的藝術形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使學生形成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課堂上實際音響和視覺示范能夠讓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經驗,教師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通過范唱、范奏、朗誦傳達給學生,有助于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升教學效果。行為參與是對學生內生性音樂感知能力的檢驗,體驗式的演唱、器樂演奏和綜合性視聽藝術表演等形式,把學生從固定座位上“解放”出來,將身體動作、視聽知覺和思維邏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生動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藝術感知能力在邏輯思維中的遷移。
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音樂律動和游戲化教學,突出了實踐教學的互動性。律動是人體隨音樂做出有規(guī)律的協(xié)調動作,學生能夠在音樂聆聽的同時通過肢體自覺表現(xiàn)出來,從而感受和表達音樂的關鍵要素。律動實踐將肢體、視覺、聽覺和情感融為一體,實現(xiàn)空間意識、知覺深度和情感體驗的有機融合。在教學中要多發(fā)揮“通感”的作用,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項感官。例如,歌唱欣賞曲目的旋律主題或主要片段、用樂器演奏樂曲主題或片段;再如,參考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教學方法,結合音樂節(jié)奏或律動進行身體動作或表演,隨著律動做拍手、晃動、轉身、踏步和跑跳等,做一切可以相互配合的即興動作。采取上述方法,可以避免依靠過于單調的聽覺感受和語言講述產生的呆板乏味現(xiàn)象,使課堂教學氣氛生動活潑。游戲化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興趣,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設計游戲規(guī)則,在角色扮演、限時問答和進取闖關等環(huán)節(jié)中,將音樂知識和技能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小學階段是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雙減”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分配到包括音、體、美等各個學科中,因此遵從音樂教學規(guī)律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使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在音樂課程的進階教學中得以實現(xiàn)。
理論不僅對于音樂的學習很有必要,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可遷移的學習能力更有益處。在“雙減”政策實施以后,教研組根據具體情況修訂音樂教學大綱,開展適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理論教學研究,針對審美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相應的可操作化建議,將國內外經典作品根據復雜程度和文化深度進行難度劃分。在教學中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音樂結構及作曲家特征向學生普及音樂理論知識,同時以音強、音色、音長、音高等物理屬性對音樂藝術本體進行解構,強調聽覺在音樂欣賞中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理解音樂是如何從其物理屬性特征向情感體驗轉化的審美規(guī)律,在青少年階段初步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藝術觀和世界觀。另外,大量研究表明,通過音樂學習對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記憶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將已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理解性表達,將復雜多變的五線譜音符和記號進行特殊性記憶,有助于在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積極作用。
在作品案例選擇方面,注重用藝術的紅色基因講好中國故事。音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載體,通過音樂建構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取向,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內心深處培養(yǎng)家國情懷。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講述了我們從哪里來,應往何處去,在《黃河大合唱》中領略祖國山河氣勢磅礴的壯麗圖景,堅定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和保家衛(wèi)國的必勝信念;在《長征組歌》中體悟親人的送別、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卓絕、勝利會師的動人心魄。新時代主旋律音樂同樣也是鮮活的育人教材,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的閱兵音樂,由1300人組成的聯(lián)合軍樂團演奏,作曲家們?yōu)檫@次閱兵創(chuàng)作的《鋼鐵洪流進行曲》《東風浩蕩進行曲》《沖上云霄》展現(xiàn)了新時代軍人風貌和大國氣概。所選取的作品多是大型聲樂套曲,由歌詞和旋律組成的作品能夠豐富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要素,在教學中以領唱的方式帶領學生感知作品的旋律,采用模唱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歌詞內涵的認知,兩者相互作用建立起感性旋律與符號化歌詞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上升到情感的層面。以音樂作品講述中國故事,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紅色種子,讓愛國主義、民族情懷、崇高理想在小學生心中牢牢扎根。
校內藝術社團是指學生因某已門類的共同興趣而自發(fā)管理、自由參與的團體組織,以學習、體驗和展示藝術才能與風采為主要動機和目標,且不受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約束?!半p減”政策的實施,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社團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發(fā)揮空間。作為第二課堂美育的重要陣地,音樂社團通過編創(chuàng)、排演多元的音樂作品,拓展音樂學習的形式,將課堂中的理論教學和體驗式教學延伸,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音樂社團的組建得益于管理機構的支持、學科融合的建設和充足的師資力量。創(chuàng)建音樂社團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與自我檢視的平臺,從而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彰顯校園文化特色對全體學生的育人作用?!半p減”政策實施后,藝術實踐類課程每周的能夠增設至2-4課時,為精心設計的音樂社團排演活動提供有力的時間保證。音樂社團活動內容要根據準確合理的階段性目標而設定,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協(xié)作中完成合作性教學。以管樂社團實踐為例,器樂常常以小組制的互動性教學形式開展。在教師設立課程中短期目標后,學生按照任務復雜程度、技能的進階性和崗位的角色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排演,在此過程中包含知識的交流、技能的互動和情感的深化,充分調動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動態(tài)要素,從而實現(xiàn)相互促進的教學目標。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對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指示,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動文化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因此,校園音樂社團的排演活動,應當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開展。
具有中華文化基因和革命紅色基因的作品選取,是藝術社團美育的關鍵。兩年一度的市區(qū)級藝術展演活動指定作品一般會選定由我國當代優(yōu)秀作曲家創(chuàng)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管樂作品。如管樂合奏曲目《打起手鼓唱起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創(chuàng)作室陳黔(1962-)創(chuàng)作,采用當代音樂的寫作技法和演奏法表現(xiàn)同名新疆民歌的旋律。熟悉的旋律和復雜的管樂演奏技法,能夠將優(yōu)秀的民族藝術和現(xiàn)代視聽文化有效地結合起來,約3分20秒的曲目時長也更適合小學生的演奏習慣和生理特征。
同樣由陳黔作曲的管樂合奏作品《篝火-阿細跳月》,取材自彝族三弦舞的民族民間音樂,采用現(xiàn)代管樂描繪彝族人民在月光下圍著篝火歡樂起舞的景象。作品的原始形態(tài)三弦舞是集合歌舞樂于一體的藝術形式,改編后的管樂合奏由長笛、單簧管等木管樂器演奏優(yōu)美的旋律,與小號、長號等銅管樂器所演奏的高亢段落形成對話式結構。打擊樂器組在常規(guī)管樂團編制中的定音鼓、小軍鼓和大鼓等基礎上,加入康佳鼓和邦哥鼓再現(xiàn)彝族原生態(tài)舞蹈中的節(jié)奏部。在排演實踐中,通過知識講授和鑒賞的方式使學生對彝族民族風格和三弦舞的樣態(tài)先行認知,在對三弦舞的肢體動作進行模仿的過程中開始逐漸融入器樂的演奏,使得歌舞樂在個體表演的過程中融為一體。在色彩打擊樂如康佳和邦哥鼓的演奏中,舞蹈化的肢體動作不僅可以使樂器的發(fā)聲更加自然,讓學生在互動式的演奏過程中體驗藝術所營造的快樂,更能夠以身體實踐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我國民族藝術和非遺文化的認知。此外選取具有紅色基因的音樂作品,用藝術講好中國故事,是塑造學生高尚道德品質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手段。
在教師正確有效的引導下,學生在藝術社團中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知識、技能,深化對藝術美的理解,并能夠形成知識和能力在學科類教學中的正向遷移。小學階段的器樂學習不僅著眼于技術技能的培訓,更注重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培養(yǎng)。
音樂通過聽覺通道表達人類內心世界的感受,以器樂復雜技術的駕馭、多變旋律的轉化和富于表現(xiàn)力的音響效果。因此器樂演奏技能的訓練有助培養(yǎng)學生手腦眼耳手等方面的協(xié)調能力、反應能力、認知廣度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尤其對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器樂的學習能更好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并將相關的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方法中,在藝術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中,形成健全人格。
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主體,不僅在教書育人中向學生傳達知識信息,也時刻在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思政教育,充分發(fā)揮音樂和藝術在價值觀引領中的作用,將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趣味與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結合起來。小學階段是學習習慣和認知能力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教師通過溝通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情景意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方面時刻影響著學生。教學中雙向交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在享受音樂美感的同時,全方面提升個人的非技術技能,達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有利于為日后能獨立自主、服務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音樂社團不僅承擔著服務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功能,還肩負著傳承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責任,推動“以美為媒”的美育價值與德育意義相結合的育人實踐。經過精心設計的排演方案具有崇高審美價值和格調高雅的內容,在作品的演奏過程中,通過內容的理解和視聽審美體驗,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作為音樂課堂的延伸,通過視覺與聽覺結合、極具渲染的表演方式,觸發(fā)具有鼓舞人、激勵人內在的力量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和價值激勵,達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fā)創(chuàng)新性思維、升華道德品質的教學目的。
“雙減”政策的落地與實施為小學音樂美育提供了更大發(fā)展的空間,通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形式、豐富教學的內容和校內藝術社團的實踐三個方面,有助于提升小學階段音樂教學的質量,豐富藝術的學習的內容,堅守第二課堂的美育陣地。所提出的方案能夠推動音樂課程改革20年成效在教學一線中的實踐,也為關于藝術社團的適人化建設提出了更多思考空間,在減輕學科課業(yè)負擔的同時,讓學生收獲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