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羅村實驗小學 張 艷
一直以來,語文習作都是教學重難點內容,但老師在精心準備的教學活動中,忽視了學生自主體驗過程,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將習作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自然化習作,就是要求學生從自身生活中,觀察、發(fā)現(xiàn),在習作過程中體現(xiàn)學生的想象力、情感與內心活動,展現(xiàn)小學生自然習作效果。老師應該轉變習作教學觀念,樹立自然化習作的教學目標,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成長學習規(guī)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積極組織多元化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觀察、體驗不同事物、生活、情感,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習作樂趣,找到習作靈感,積累習作素材與資源,在習作中灌輸個人情感與態(tài)度,從而讓習作更加充實、個性化。那么老師應該如何利用體驗式教學活動提升學生自然化習作能力呢?
習作素材缺乏是學生們習作水平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經常會問老師,我能寫什么,我覺得沒有什么值得寫的東西,不僅覺得沒有素材,更不會找素材。其實在小學生的生活中,有著豐富的習作素材,如身邊的景色、人物、小事件很多,但這些司空見慣的場景學生們卻因為缺乏觀察,忽視了生活中的美景與事物。首先,老師可以利用觀察類體驗活動,讓學生們學會關注、觀察生活,引導學生利用筆、照片等形式記錄生活中的美好,讓學生在熱愛生活的同時,發(fā)現(xiàn)并收集習作素材,從而讓學生們在習作過程中不再因為缺乏素材而無法下筆。然后,再告訴學生如何甄別什么樣的素材適合寫作,怎么樣處理這些日常生活中看起來很平凡的人事物,使之變得有意義,變成習作的素材。對于很多學生不知如何習作時,利用長期觀察積累形成自然化語言習慣、思路,自然而然進行創(chuàng)作。
比如,老師在教學《觀潮》《走月亮》這一單元時,單元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習作主題與單元內容一致,在剛拿到習作題目時,很多學生一籌莫展,不知推薦什么樣的地方,不知道如何去推薦一個地方等。面對學生的困惑,老師應該分析、了解學生,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注意觀察生活,像觀潮、走月亮都是生活中的小故事,當中融合了作者的濃厚情感與心理活動,讓簡單的生活小事變得更加充實、有趣。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走出教室,走到附近的公園等地方來一次戶外習作活動。引導學生們在戶外過程中注意觀察公園中的景色、人物以及發(fā)生的趣事,用心、用筆、用相機記錄眼中的美好事物,通過這樣的觀察類活動積累,讓學生們豐富自身見識,也積累更多寫作素材,在這個積累過程中學生就自然而然將案例、故事記錄到腦海,在未來習作中能夠自然運用。在相應的活動后,引導學生就此次戶外觀察活動以及生活中的觀察事物等,完成單元習作,為大家推薦一個心中的好地方。
自然化習作是引導學生們通過體驗實踐活動,自然積累習作素材,讓習作水到渠成。但由于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觀察、體驗,在習作過程中缺乏真情實感。老師通過組織觀察體驗類活動,為學生擦亮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通過長期的觀察、積累,自然而然積累習作素材,為習作提供靈感。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陶行知曾說過,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習作的情感更是學生對于生活的一種感悟,一種不同于他人的情緒的表達,情感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能捕捉的,而是需要細心觀察和有益思考才能獲取。在小學生習作過程中,缺乏習作靈感時候,可以回顧生活中的點滴去感受生活中的情感與美好,激發(fā)學生表達自身情感,讓習作內容更加充實感人。但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較少,在不同題材下習作內容也表現(xiàn)出質量高低參差不齊。首先,老師可以結合當下小學生的生活現(xiàn)狀,為學生組織生活化、多元化的體驗活動,如針對城鎮(zhèn)小學生組織農作體驗活動,為學生們組織尊老敬老活動,組織環(huán)保與衛(wèi)生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去體驗不同的生活,從而能夠擴充社會認知,增加情感體驗,能夠感受不同生活背后的喜怒哀樂。其次,教師需要教授給學生捕捉這些情感和表達這些情感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在感知這些情感的前提下,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并將這些情感體現(xiàn)在習作作品中,讓作品更加豐富多彩。
比如說,環(huán)保問題是近年來國內外關注的重點問題,氣候變暖、垃圾分類、減少碳排放、清潔能源等都成為熱點環(huán)保話題。老師可以結合環(huán)保問題進行一次習作活動,安排學生們一起走到社會各個角落去擔任環(huán)保衛(wèi)士,去觀察我們生活中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環(huán)保行為,了解垃圾分類,了解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時間、內容。通過扮演環(huán)衛(wèi)工人,讓學生們體會環(huán)衛(wèi)工人早出晚歸為城市作出的貢獻,了解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通過不同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們了解社會工作中勞動人民的職責以及勞動精神,了解環(huán)保工作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學會珍惜資源,在生活中做好不亂扔垃圾、垃圾分類,做好力所能及的環(huán)保宣傳工作。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的習作內容更加豐富,能夠不再生搬硬套案例,可以結合自身的體驗活動,自然習作,將所有活動經歷積累成個人習作思路。有的學生寫了自身經歷,有的則表達了對環(huán)衛(wèi)工人的感恩之情,有的在描述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時增加了遺憾、痛惜的情感表達,讓環(huán)保主題習作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習作內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大部分小學生存在的習作問題,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在習作過程中自然流露出情感,老師可以組織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能夠增加社會閱歷,提升認知與情感體驗,從而在習作過程中能自然而然,有感而發(fā),讓文章更加生動、感人。
傳統(tǒng)習作教學中,老師會強調習作要求、習作規(guī)范、習作結構及技巧等,這也導致同一個班級習作作品都顯得公式化、統(tǒng)一化,但是這樣的習作雖然看起來整齊劃一,花團錦簇,但是實際上卻是人云亦云的復制粘貼。而這樣的習作往往無法彰顯學生自然個性,且扼殺了學生的習作創(chuàng)意。對于小學生而言,還處于天真爛漫的年齡,習作思維、想象力與成人、老師存在客觀差異。老師如果按照自身習作思維來要求學生,會讓學生的創(chuàng)意與想象力被遏制。因此,在自然化習作教學理念下,老師首先應該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以及小學生的創(chuàng)意,在習作指導與評價中做到因材施教,組織個性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與習作題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習作興趣,讓習作成為學生學習中的趣事。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在體驗活動中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達自己,讓學生能夠從模仿別人到嘗試去表達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
比如說,在教學《盤古開天地》《精衛(wèi)填海》《普羅米修斯》以及《女媧補天》時,該單元主要是中外神話故事單元,這對于小學生而言,充滿了吸引力,老師可以結合學生們的喜愛主題,進行一次體驗活動,組織學生們進行情景劇演繹,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情景劇目,老師負責準備道具與場地,讓學生們通過情景劇中的角色扮演了解人物心理活動,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及喜好準備衣服,也可以改編情景劇內容,根據自身的創(chuàng)意、想象力去進行作品改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開動腦筋,自然而然根據自身想象以及活動安排去創(chuàng)作,鍛煉習作能力,能夠形成全新的習作作品。老師引導學生們根據自身情景劇體驗以及改編等進行習作記錄,不規(guī)定習作命題,學生們可以創(chuàng)作與這次活動相關的感受,可以是對情景劇的改編,也可以創(chuàng)作充滿想象力的神話故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既能夠鍛煉學生習作能力,又尊重了學生想象力、個性化,讓學生在活動中可以盡情想象,自由創(chuàng)作。
小學生由于學習背景、興趣愛好、教育環(huán)境等不同,存在習作能力差異,老師應該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學生習作教學過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不要求學生公式化寫作,而從習作的完整性、創(chuàng)意性方面思考,給予針對性評價與改善建議,從而為每個學生點亮習作燈塔,鼓勵學生不斷嘗試突破,保護小學生的童言童心,讓學生們大膽表達,呵護學生快樂習作。
習作習慣與思維培養(yǎng),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學生和家長不斷地堅持,讓學生愿意參加體驗活動,更愿意將自然化習作習慣與思維運用到體驗活動中。不僅對于當下小學生習作能力提升有著極大幫助,還可以養(yǎng)成學生積累習作資源,定期完成習作任務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可以通過日積月累的多讀多寫拓展自身的語文知識,幫助學生不斷進步。對于小學生而言,習作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可以為日后習作水平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但目前很多小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習作習慣與思維,無法將生活中的趣事、情感通過習作方式記錄下來,也無法做到習作與知識的融會貫通。作為小學語文老師,首先在習作活動組織時,可以在活動中滲透習作教學,引導學生將活動體驗與習作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在活動中積累習作資源的良好習慣,以及將活動體驗記錄創(chuàng)作為習作的良好習慣。其次,教師要和家長聯(lián)合起來,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開展自然化習作教學。教師給家長布置任務,家長督促學生去參加活動,并隨時詢問學生在參加活動時的一些想法和情感,促使學生養(yǎng)成自然化習作習慣與思維。
比如說,老師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組織一次以《歡度中秋》為主題的習作,老師組織中秋節(jié)活動,帶領學生們一起做月餅,讓學生們通過活動了解月餅及中秋節(jié)的關系、中秋節(jié)的來歷,中秋節(jié)的慶祝方式以及學生們對中秋節(jié)的美好記憶。引導學生們通過圍繞中秋去進行創(chuàng)作,在活動中需要指出,“大家好好體驗月餅制作過程,看看活動后你是否可以將月餅制作方法記錄下來呢?你在過去的中秋節(jié)中有些什么美好回憶?你理解的中秋節(jié)元素有哪些?你是否可以創(chuàng)作與中秋節(jié)相關的習作呢?”激發(fā)學生邊思考邊活動,通過活動思考如何去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回憶活動過程等,從而引導學生將自身的生活經歷與習作創(chuàng)作緊密聯(lián)系,為習作輸送資源,引導學生能夠及時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形成每日記錄的良好習作習慣,既能夠記錄生活中的美好,又讓習作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提升水平。
習作水平的提升離不開積累與練習,那么如何讓學生自然而然練習呢?老師需要花費一定經歷巧妙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明白習作與生活密切相關,形成自然積累習作資源的習慣,養(yǎng)成每日習作的良好習慣,為日后學習與提升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教師要開展基于自然化習作下活動體驗式教學模塊的研究,需要從體驗活動出發(fā),讓學生能夠從組織觀察中體驗活動,發(fā)現(xiàn)習作素材從而找到什么是能夠寫入作文中的東西;讓學生能夠組織生活化體驗活動,從而豐富習作情感,獲得更多需要抒發(fā)的情感,為作文增色。教師更需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組織體驗活動時主要挖掘學生的個性化。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利用體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然化習作習慣與思維,讓學生從體驗活動中獲得更多對習作有意義的事情。最后,讓我們努力使習作教學逐步走向生活化,改變學生作文的成人化和模式化,讓他們走出習作公式化、習作素材缺乏、習作內容空洞的困境,從多元化的體驗活動中找到習作的樂趣,激發(fā)習作靈感,養(yǎng)成良好的習作習慣,呵護小學生的童言童心,尊重學生自然化生長,保護學生創(chuàng)意與想象力,能夠結合活動自然思考創(chuàng)作,讓作品更加真實感人,讓習作回歸自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