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楚
(西安高新第一小學 陜西西安 710000)
前言:學校作為育人的場所,不僅是知識和學生連接的橋梁,也是科學教育的主要陣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對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加深,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新鮮的事物抱有探索的心理。因此,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是一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趣味性課程,旨在提高小學生整體的科學素養(yǎng)。近年來,隨著教育觀念的改革,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顯現(xiàn)出來。學生不僅可以作為教學的參與者,還能夠作為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造者,科學的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在課堂中,大部分老師還是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對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不夠重視,再加上科技博物館中的資源利用率不足,無法和學校教育有效結合,所以導致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不高。因此,為了提升教育品質和推進課程的有效開展,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將科技博物館和學校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增加科學實踐活動設計,進而達到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
科學教育的改革就是從知識的拓展轉化為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進行課程改革的目的都是要提升國民的整體科學素養(yǎng),進而培育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科技地位。我國針對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也做了一系列的舉措,在2016年頒發(fā)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該方案重點強調了非正式教育對科學普及的作用,大力展開校內外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模式,鼓勵中小學利用科技博物館開展科學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建立館校共育的教育體系。另外,《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十三五”工作方案的印發(fā)》進一步促進了科技博物館和學校課程的結合,將科技博物館資源和學校課程有效銜接[1]。
館校合作是科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教育改革和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我國科學發(fā)展的一大動力?,F(xiàn)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單一的課堂教育已經(jīng)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這就需要學校將眼界放寬,將教育渠道放在校外的教學資源上。所以,科技博物館和學校的有機結合,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著積極的意義。
新時期的教育改革逐漸從理論教育轉化為以實踐探究為核心的過程教育,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進而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新時代的到來,促進了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對教育的發(fā)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在2018年3月20日,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印發(fā)了《中國科協(xié)2018科普工作要點》,其中明確指出,要強化各地科技博物館相關展品的研發(fā)力度,提高展教的活動服務水平和科普影片的創(chuàng)作能力。加大科技博物館和學校的合作力度,創(chuàng)新館校的合作模式,推動科技博物館教育的發(fā)展。另外,在《中國科協(xié)科普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中指出,要開拓青少年校外的科技教育渠道,鼓勵青少年多參加科技實踐活動,確保在校的學生每年都能參觀一次科技博物館,讓非正式教育充分發(fā)揮出輔助作用,建設健全的館校共育科學教育體系[2]。
以上可知,國家不僅重視小學科學教育的發(fā)展,也增強了對科技館博物教育的重視力度,科技博物館中豐富的展品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驗探究活動,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了解科學的奧秘。所以,館校共育是科技博物館教育和學??茖W教育發(fā)展的雙重保障。
科技博物館擁有大量的展品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如此恰好可以彌補學校教學的不足,讓科技館成了校園以外最重要的科學教育場所。由此可見,科技博物館和學校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學習足夠的技能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在科學的教育中,將學校資源和科技博物館資源有效整合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現(xiàn)階段人,們對館校共育的研究大多以科技博物館為主體,在實際的實踐活動中,很少考慮學生和學校的實際需要,這就導致在學校和科技博物館的聯(lián)合活動中,主動權大多掌握在科技博物館的手里,削弱了學生的參與感。另外,還缺少相關的將科技博物館教育活動納進學校的課程體系中的政策。老師對科學的教學內容和大綱比較了解,也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執(zhí)行者,在進行科學的實踐活動時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發(fā),考慮學生的需求,確保活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要充分考慮學校對場館利用的實際情況,重視科技博物館的資源結合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當今科技博物館的學習活動設計大部分是從科技博物館的角度出發(fā),傾向于全民化,活動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普及性,缺乏針對小學的活動項目,所以,如何讓活動內容更加符合小學的教學,合理利用場館的資源,讓小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新精神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3]。
現(xiàn)階段的館校合作中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學評價體系。對館校合作活動的評價主體很多都是館內人員,評價缺少客觀性,評價結果也值得懷疑。另外,科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大多不具備科學教育的專業(yè)性,其評價標準的專業(yè)性也有待考量。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館校活動的評級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在科技館的相關收獲,雖然大部人認可科技博物館和學校的合作方式,認為館校合作可以推動學校和科技博物館的共同發(fā)展。但實際上當今的評價體系對館?;顒雍蟮母淖兓緵]有給予關注。由此可知,從宏觀的角度看,我國的館校合作還沒有效啟動。最后,當今的館校評價方式仍然采用單純的調查問卷方式,問卷的內容是學生和老師對活動的感受,具有明顯的主觀性,缺少嚴謹度和科學性,同時大多數(shù)的調查問卷都采用統(tǒng)一模板,針對性不強可以獲得的有效反饋很少[4]。
(1)培養(yǎng)專業(yè)的教師隊伍
要想讓館校合作成功就一定離不開專業(yè)人才的建設。在小學教育中,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強,老師就是學生和科技博物館教育人員溝通的橋梁。所以,科技博物館和學校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小學科學教師的合作能力和對課程的設計能力。科技博物館可以派相關的教育人員到學校進行針對教師的科技博物館的教育課程,還要設計出可以供學校教師使用的教學案例。學校還可讓教師去科技博物館進行駐館學習,對新入職的科學老師進行崗前培訓、舉行課程設計的研討會等方式。另外,還可以參考西方的科技博物館建立相應的“教師資源中心”,讓教師參與到科技博物館資料的學習和開發(fā)中。這樣有利于老師對科技博物館的教育資源進一步熟悉,探究新學習方式,并通過科技博物館資源和學校的課程有效結合,為學生到科技博物館的學習打下基礎[5]。
(2)培養(yǎng)專業(yè)的科技博物館教育人才
館校共育不管是對學校,還是科技博物館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除了學校教師需要具備專業(yè)的知識和科學素養(yǎng)以外,科技博物館的教育人員也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首先,要增設高校中的科學教育專業(yè),以完善科學教育體系,培養(yǎng)科學教育的人才。其次,科技博物館的人才培養(yǎng)可以借助大學教授和先進的實驗設備來完成,因為現(xiàn)階段很多專家都樂于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無償?shù)姆瞰I給博物館,進一步促進了科技博物館的發(fā)展。將科研人員的學習方法和理念通過博物館傳授到小學課堂,以此來完成科學的傳播,讓學生對科學做到真正理解,接受處于最前沿的科學教育,進而提升科學素養(yǎng)。
科技博物館具備兩方面的優(yōu)勢,一方面是場地優(yōu)勢,另一方面是展品資源的優(yōu)勢。科技博物館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校不同,不論是什么類型的博物館都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自由討論、活動。另外,是展品資源優(yōu)勢,博物館有豐富的展品,與學校的理論學習不同,科技博物館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面對科學,立體的學習材料能夠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多角度互動學習,這對學生鍛煉實踐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讓學校對科技博物館的資源充分利用,就要充分發(fā)揮科技博物館資源的優(yōu)勢。科技博物館可以將館校合作的學習資料發(fā)布在網(wǎng)站上進行資源共享,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可以隨時查閱和學習。由于小學生的自我行為和情緒的控制能力較弱,去科技博物館學習可能會涉及組織紀律問題,所以科技博物館可以適當展開一些駐?;顒?,根據(jù)學校的教學目標,在學校展開綜合實踐活動,在做活動時,還可以邀請媒體進行宣傳,擴大自身的影響力[6]。
長期以來,館校合作都處于封閉的狀態(tài),科技博物館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互動性較少,這就導致了科技博物館掌控課程設計的能力比較弱,學校教育對博物館的利用率也比較低。所以,為了讓科技博物館的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效融合,科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可以邀請學校的科學老師按照課程標準,借助于博物館的資源優(yōu)勢,設計館校合作課程的內容。也就是說,要在科技博物館的教育資源中找到與科學課程標準相契合的點,從點出發(fā),讓科學教育從課本的枯燥中抽離出來,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和直觀[7]。
對教育的評估包括評估的主體、評估的對象、評估的內容和評估結果。館校合作的教育評價體系也不例外,但是由于館校合作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家庭的反饋意見也要納入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要包括館?;顒又袇⑴c者的自我評估,其次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政府和教育部門也要成為評價的主體,用以驗證館校教育的社會效益和教育成果。評價對象不能僅限于教師和學生,也要包括在館校合作中所產生的收益和后續(xù)的發(fā)展。評價的內容是整個評價體系的重點部分,要包括學生在館校合作中獲得的教育和科技博物館組織面的發(fā)展,其中對學生的評價不可以單一地用成績衡量,還要融入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感受和行為態(tài)度。評估手段可分為五個方面,即問卷、訪談、觀察、記錄和成果分析。最后,要根據(jù)預定的教育目標對整個評價進行整理分析得到評價結果,完成評價并不意味著館校共育教育活動的結束,其后的強化和對成績的反思可以讓館校雙方對自身的定位有一個更準確的認知,進而充分發(fā)揮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科學發(fā)展[8]。
綜上,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的科學教育體系占有重要地位,能夠激發(fā)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科學的理解能力。但是由于現(xiàn)階段小學科學教育的局限性,導致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在館校共育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實現(xiàn)科技博物館和學校的有效對接,讓博物館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為學生開發(fā)自主學習的平臺,通過學習科學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經(jīng)驗,提升館校共育的整體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