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城市接駕山小學 孟 醒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基礎。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從學生發(fā)展和文化傳承的角度明確要求,教師應加強識字教學指導,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且漢字結構比較抽象,學生在枯燥的識字寫字中無法調動積極情感,導致識字效果不佳。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在識字教學時采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而趣味識字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趣味識字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開展各種識字活動,調動學生的識字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思路。根據(jù)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趣味識字教學。
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及由此形成的漢字構造是教師展開識字教學的重要基礎。根據(jù)《說文解字》中記載,漢字造字規(guī)律主要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六種方法,而教師在開展趣味識字的過程中,可以從呈現(xiàn)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入手,引導學生追根溯源,學習漢字。
第一,教師可以利用圖文對照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握漢字結構特點。漢字中有很多象形字,這些漢字“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的輪廓或本質特征十分貼近。因此,教師講解漢字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具體的形象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適度聯(lián)想中掌握漢字結構。例如,在學習“月”“日”等漢字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畫,為學生展示月亮,并說明月亮有圓缺之變,一彎新月當空掛,十分貼近漢字的形狀;太陽是圓形的、飽滿的,象太陽之形。這樣學生可以將抽象的漢字符號和形象具體的圖畫聯(lián)系起來,加深對漢字的印象。
第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字義進行聯(lián)想,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漢字結構。一些漢字是采用象征或指事性的符號來呈現(xiàn)的,如“上”“下”“本”“立”等字。這些漢字從形狀上難以理解,如果從字義出發(fā),展開適度想象則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趣味。例如,在學習“上”“下”時,教師可以借助在上面和下面的物體進行形象化演示,讓學生掌握上下的空間概念,然后將其轉化為抽象的漢字符號;在學習“刃”字時,可以在“刀”字的基礎上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刀具最鋒利的地方就是“刃”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并通過適度聯(lián)想將抽象枯燥的漢字變成一幀幀活潑的畫面,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氛圍中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第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漢字的結構組合,以掌握會意字的結構特點。會意字在《識文解字》中被表述為“會意者,比類合誼”。就是說不同的漢字符號組合起來構成的新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漢字符號和字義之間建立聯(lián)系,讓學生分解生字的各個部件并理解其中含義。同時通過聯(lián)想,讓漢字在腦海中運動起來,讓原本靜止的漢字成為一個生動的畫面,并組合成一個新的漢字。例如,在學習“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塑造兩個面向不同方向的人,兩個人背道而馳,則指明了方向;在學習“即”時,則將左邊字符想象成一個裝滿食物的容器,右邊的字符想象成一個跪在地上吃東西的人,而這兩個字符組合起來,就是靠近,也就是“即”。這樣的趣味設計可以讓學生探究字源,因形索義,深化對漢字結構的理解,提高識字效果。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很難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上。因此,如果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一味講解,同時語言缺乏吸引力,學生很容易溜號。所以,教師可以抓住學生愛玩、好動的天性,設計趣味識字活動,構建生動、有趣而又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吸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識字效果。
第一,教師可以設計“猜謎語”活動進行識字教學。謎語簡短有趣、內容豐富多樣、啟發(fā)性強,深受學生喜愛。因此,教師可以將謎語引入識字教學中,調動學生猜謎的興趣,并在解讀、理解謎語的過程中,掌握漢字的結構與含義。如教師可以將“生”字設計為“一頭?!钡闹i語;可以將“畫”字說成“空山中間一方田”的謎語;可以將“碧”字編成“王姑娘,白姑娘,一同坐在石頭上”的謎語;等等。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謎語,交流互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會新字,并形成自主思考,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第二,教師可以設計“唱兒歌”活動進行識字教學。兒歌是將識字教學轉化為音樂智慧最直觀、最方便的形式。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說愛唱,對音樂十分敏感,因此在朗朗上口的兒歌中能調動其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暈”的時候,教師給出兒歌:太陽當頭照呀,我的車兒地上跑,撐起一頂小傘兒,就呀么曬不著。在學習“明”的時候,教師給出兒歌:太陽哥,月亮弟,輪流值班兒照耀大地,哥哥在西邊還未走,弟弟在東邊早升起,哥倆會心地笑一笑呀,笑出一道風景好亮麗。這樣,學生通過反復歌唱的方式,加深對新字的印象,同時也能逐漸理解漢字識記的關鍵點,加強記憶。
第三,教師可以設計表演活動進行識字教學。在趣味識字中,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引導他們運用肢體語言來理解、記憶漢字。這樣則可以打破識字課堂的單調與僵化,讓學生在邊念邊動、邊玩邊記中學習漢字,掌握漢字。例如,在學習“呆”“哈欠”等字詞時,學生通過嘴巴張大,像個木頭一樣保持不動,或者伸伸懶腰、打個哈欠來完成表演。這樣學生通過動作演繹,可以調動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效果。
漢字來源于生活,是人們長期生活實踐的總結、積累與提煉。同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漢字也是信息傳遞的主要工具,在不同的語境中漢字的價值才能得以呈現(xiàn)?;诖?,在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識字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充分運用生活資源,利用熟悉的場景調動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讓學生在豐富識字量的同時也能強化生活體驗、深化對生活的認知。
第一,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趣味識字。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生活,為學生搭建展示、表現(xiàn)的平臺,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識字趣味,激發(fā)識字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對班級墻的設計,引導學生展示漢字的趣味設計,呈現(xiàn)漢字的藝術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融入校園活動,參與識字比賽,或者通過校園中的各類景觀積累漢字,擴大識字量。
第二,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趣味識字。生活中漢字無處不在,利用家庭教育資源展開識字教學,可以將學生識字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還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擴大識字量。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親子閱讀學習漢字,可以根據(jù)各種生活用品中的漢字進行學習,讓漢字融入日常生活,并在具體的場景中加深記憶。
第三,教師可以利用社會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趣味識字。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鼓勵學生學習漢字。例如,當學生上街游玩的時候,可以提醒學生看一看廣告牌上寫的是什么,走進商場可以看一看各種商品的介紹等。這些無處不在的商標、廣告、招牌等可以成為學生識字的素材庫,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場景鞏固漢字記憶,進行拓展學習,提高識字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漢字的特點出發(fā),可以從學生興趣點入手,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展開趣味識字教學。這樣才能打破枯燥的學習模式,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領略漢字的無窮魅力,享受識字過程,同時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從而提高識字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