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江蘇省泗洪縣衡山路實驗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課程標準把原教材中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這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一種改變,而是體現(xiàn)了整個教學觀念的轉變,即淡化知識點,簡化題型,以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為學習的重點,加強綜合,使得語文教學更具有魅力。足見語言積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沒有積累,就談不上有真正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更不能學好語文。而且,語文的學習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才能形成有效的語言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語言積累的薄弱成了他們的語文能力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由于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樓閣,學生語文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也就缺乏后勁。每次寫作文,語言平鋪直敘,寫讀后感,就是先寫讀了什么,再寫今后我要怎么做。想想,這是多么蒼白的語文生活! 多么吝嗇的語文生活啊! 我想,要傳承我們民族的語言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擴大古典名著的閱讀和積累,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當學生有充分的知識準備時,在學課文時,儲備的知識被激活,在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的驅動下,學生就會產(chǎn)生一種急于表達的沖動。這種表現(xiàn)欲一旦得到滿足,,就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探求未知的范圍與領域便會越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語感的能力,來自于語言的積累。書讀多了,有了豐富的語言庫存,感覺自然靈敏,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能力自然加強。學生通過語言積累的運用,既感受了言中之情,又訓練了語感、陶冶了情操。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感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語感的形成是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在心理結構中的積淀。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語言刺激,逐漸形成語感。語感敏銳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豐富的內涵,還可以體味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只有給學生更多的機會積累語言,才能激發(fā)學生真實感情與此產(chǎn)生共鳴,從而通過豐富的語言表達出來。然而,僅僅局限于閱讀,那還是表層的,深層次的在于積累和運用語言材料。一本書讀完,對很多學生來說,只是雨過地皮濕,大腦皮層沒刻下深刻的印記。這就要求學生摘錄一些好的語句,經(jīng)常閱讀。要使學生記住所摘錄的優(yōu)美語句,除了要求學生自己經(jīng)??纯?、背背外,教師可以利用早自習時間,讓學生朗讀自己摘錄的語句。這種形式多樣的識記法,既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但積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運用。在語文課本上,有很多寫景狀物的句子,可以叫學生用自己學到的語句來替換。也可以結合課文出一個小作文題,叫學生運用摘錄下的句子做口頭作文。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師更應鼓勵學生多多地運用摘錄下來的語句。經(jīng)過這樣長期的積累與運用,學生的語感能力就大為加強。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大量的語言后,一輩子受益無窮。然而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才思如泉水般汩汩流出,徜徉于古典文化殿堂;生活中,與別人交談中也處處洋溢著自己的文采。學生心里有了足夠的底氣,才能為培養(yǎng)一個有才氣、有文采的學生打下結實的基礎。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薄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逼涞览矶际菑娬{多讀,熟讀成誦,讀中感悟。確實,理解文章含義要靠讀,感受文章思想情感也要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既要讀課內的,也要讀課外的。當然,首先要讀現(xiàn)行所學習的語文課文,把課本中的優(yōu)美詞句段讀記下來,并做到熟讀成誦。此外,教師還應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推薦適宜的課外讀物,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課外讀物。如:我在教學《神鳥》一課后,推薦學生閱讀《神鑼》、《報恩鶴》、《堯王嫁女》等等;又如:我教學完古詩《出塞》后,結合教學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閱讀《涼州詞》、《塞下曲》、《從軍行》等邊塞詩,學完《題臨安邸》、《示兒》后,推薦學生閱讀《望故鄉(xiāng)》、《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詩歌。這種課外延伸閱讀不僅能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理解課文的能力,豐富他們語言積累的內容。
“文章不是無情物”,它傳達的是作者熾熱的情和愛。只有讀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來,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準確地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讓讀者和作者筆下的人物進行角色換位,使讀者的情和作者的情和諧統(tǒng)一,使文本中那些準確傳神、充滿靈性的語言能喚起學生心中某種情愫。如指導讀《理想的風箏》中最后一段時,要在理解了主體部分所寫劉老師課堂上的情景及課下放風箏的描寫的基礎上讀,當學生讀到“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時,他們感悟到的是一個殘疾老師的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頑強執(zhí)著的精神。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來品味語言、感悟語言,使文字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畫面,為之動情;通過讀使學生內心的情感得到釋放,又通過讀出自己的感受賦予作品以生命,沉淀下來,變成他們自己的語言,積累下來為今后的發(fā)展打基礎。
生活積累內容很廣泛,也很重要。要積累什么呢,一般來說要積累身邊的小事,要積累經(jīng)歷的情感,要積累認識和思考,還要去挖掘積累潛在的內涵。如果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積累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定能寫出很精彩的文章。
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日常的吃穿住行,我們的經(jīng)歷中的很多事情雖小,只要你留心,都可以留住他。舉個例子,比如說跳高,我們就可以給他分層次,認真觀察,積累下來,從跳高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要做的準備活動,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助跑、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踏跳,第四個環(huán)節(jié)騰空,第五個環(huán)節(jié)落地。那么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怎樣的呢? 就那準備工作來看,有的同學是壓腿,有的同學是蹦高,有的同學是活動腰,各有不同,大家去觀察了嗎? 去積累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了嗎? 別小看這些小事,這些小事都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良好材料,一定要把它關注好,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作家劉墉在一篇小文中寫到,他小時候特別愛畫畫,有一次他畫一個人騎馬上山,騎在馬上的人脊背高高挺直,后來媽媽看見了告訴他,這人騎馬上山的時候就該俯下脊背,這樣才好上山;過了幾天,劉墉畫到人要騎馬下山,馬背上的人是俯下脊背下山來,媽媽看到了,批評他說,不對,這時候的人衣背應該挺直。經(jīng)歷了生活中的這些小事,劉墉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說這人騎馬上山,就如同走順境一樣,人走順境的時候就應該謙虛謹慎,俯下身子,;人騎馬下山就如同走逆境一樣,人應該要反而挺直胸膛。就是生活中一個點滴的事情,劉墉卻積累了他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僅影響了劉墉的做人,同時也影響了閱讀他這篇文章的讀者們怎樣做人。所以,就在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發(fā)生的這些事情之中,只要你認真去想了,去思考了,就一定會有認識的,這種認識應該記憶下來,積累下來,這很重要。
學生積累到的好詞好句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而任何語言的運用最終都要走進生活,因此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運用,隨時運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在與老師交流、在與家長交流時運用;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在見到客人時用來問候,在節(jié)日時用來抒情;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高興時用來傳達喜悅,在傷心時用來互相勉勵,在勝利時用來祝賀,在失敗時用來鼓勵……校內、校外、家庭、社會都將成為他們積累運用語言的舞臺。為了能在這樣一個廣闊的舞臺上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學生必然會鍥而不舍地積累語言,積極主動地交流運用語言。
實際運用一直是語言積累的重點,我們的世界是多彩的,如果我們用自己的心去深深地感受,就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語言可以積累。在教學中,小學語文老師可以捕捉一些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作為作文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去主動的觀察生活,或者帶領學生去戶外觀察,走出課本,每周研究一次課外的內容,這些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趣味性,用切身經(jīng)歷來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夠更牢固的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添磚加瓦。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同,家庭環(huán)境也不同,每個人對于語言的積累也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勵學生互相交流,讓一些有想法的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觀點,通過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學生能夠鍛煉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交流活動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分享感受,體驗成功。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后,以“尋找名人的足跡”為主題,開展了一次語文實踐活動。整個實踐活動從讀名人、議名人到學名人,學生不僅沐浴了名家思想的洗禮,而且語文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有關名人的資料,可謂是受益匪淺了。此外,我還采用課堂討論、辯論會、積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筆記、心得體會)等形式,讓學生進行學習交流。
語言的積累不能急于求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積累不能讓學生一下寫出漂亮的文章。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應該養(yǎng)成積累語言的習慣,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優(yōu)美詞匯記錄下來,說不定自己什么時候就可以用到了。為了幫小學生養(yǎng)成積累語言的習慣,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好現(xiàn)有資源,小學語文課本就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最好資源,小學語文課本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也需要緊緊圍繞教材內容,這樣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充分挖掘課本里可以積累的語言詞匯。
比如,當語文教師在帶學生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時,就可以讓學生積累文章中寫的比較好的詞句?!懊苊軐訉拥闹θ~把森林封的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边@句話把樹木生長的茂盛描寫得淋漓盡致,給我們一種站在樹下向上看,能看到的都是大樹的枝葉的感覺,這樣的描寫要比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單純說“大樹生長得非常茂盛”要優(yōu)美的多,這種寫作方式和表達方式值得小學生認真學習。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類似這樣優(yōu)美的描寫詞句非常常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帶學生去分析研究這些詞句,告訴學生這些詞句好在哪里,自己在以后的寫作中可以用在哪里,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等等。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在閱讀文章過程中,能夠自己判斷哪些詞句描寫的比較好,適合自己積累起來留著以后可能會用得到。
通過以上這樣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學生的思路會逐步清晰,閱讀能力會隨之提高。在積累了大量語言文字后及時練說練寫再加以創(chuàng)造性想象,將來就能揮灑自如地應對考試、寫作和辯論。更多地接觸生活中的語言文字材料和學習資源,增加實踐的機會,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材料和言語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