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之淵源考

        2022-03-01 00:44:45馬海峰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神圣情書教會

        馬海峰

        目 次

        一、《人權宣言》第17條“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規(guī)定的出臺

        二、“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動因

        三、“神圣不可侵犯”一詞的泛化及其歷史淵源

        四、“神圣不可侵犯”的歷史意涵及財產(chǎn)之神圣化

        五、第17條中的“財產(chǎn)”意涵及其變遷

        六、結論

        眾所周知,“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之規(guī)定首見于1789年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以下簡稱《人權宣言》——筆者注)第17條。但有意思的是,這一條在流傳過程中,被有意無意地等同于《人權宣言》確立了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鑒于《人權宣言》的巨大影響,加之經(jīng)典作家對它的引述和批判,于是乎,“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是資本主義國家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成了通說。對此通說,學界早有人提出了質疑,上官丕亮指出,“過去我們通常認為,資本主義憲法都規(guī)定‘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確,在早期,有的資本主義國家憲法規(guī)定‘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但也只有少數(shù)國家的憲法這樣規(guī)定。據(jù)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只發(fā)現(xiàn)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法國1791年憲法作了這樣的規(guī)定,且在規(guī)定‘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時,還規(guī)定了為公共需要而可征用的內(nèi)容?!薄?〕上官丕亮、朱中一:《憲法原理》,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69頁。應當說,指出只有1791年憲法做了規(guī)定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是論者在此依舊將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等同于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度藱嘈浴分械摹柏敭a(chǎn)”究竟意指何物?同時,雖然大部分學者都談及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但鮮有人對其淵源和具體含義做出解讀。管見所及,只有趙文洪對此做了解答。趙文洪認為,“近代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直接起源于1215年《大憲章》開始的英國議會歷史之中?!薄?〕趙文洪:《對資本主義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的歷史考察》,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8年第4期,第174頁。在分析英美法三國這一原則的確立過程及理論淵源的基礎之上,他認為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1.擁有私有財產(chǎn)是每一個人的自然權利或天賦人權;2.根據(jù)人的自然權利以及通過自然人之問的契約結成的政治社會中的法律,使私有財產(chǎn)在社會以及其他個人面前神圣不可侵犯;3.政府在以稅收和其他方式征用人民的財產(chǎn)時,一定要經(jīng)人民或其代表的同意,并要有相應的政治法律程序以保證之;人民有權推翻侵犯私有財產(chǎn)的政府;4.任何個人不得侵犯其他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3〕趙文洪:《對資本主義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的歷史考察》,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8年第4期,第180頁。趙文的解讀確有撥云見日之功,但問題依舊存在。其一,趙文在解讀《人權宣言》時,亦將其“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解讀為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其二,《人權宣言》第17條規(guī)定之淵源真的來自英國嗎,有無可能是受他國影響,抑或自有其獨立淵源?對于這一問題趙文并未解答;其三,由于沒有明確第二個問題,很難說趙文對于神圣不可侵犯之含義的解答就符合《人權宣言》之本旨。基于此,本文試圖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考查《人權宣言》第17條之規(guī)定之淵源,闡釋“神圣不可侵犯”之含義,最后明確其中“財產(chǎn)”之所指,以求對這一問題能有更清楚的認識。

        一、《人權宣言》第17條“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規(guī)定的出臺

        (一)《人權宣言》第17條的出臺過程

        談及《人權宣言》,必然離不開它的制定主體——制憲議會。雖然制憲議會在1789年7月9日就宣告成立,但直到1789年7月20日和21日才開始討論《人權宣言》的制定問題?!?〕A.P.T.VIII, p. 256.本文所引法國大革命期間議會檔案,即Archives Parliamentaires,皆源自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刊布的影印本(https://sul-philologic.stanford.edu/philologic/archparl/)。按照西哀士(Sieyès,1748-1836)的說法,憲法的制定須等到新的制憲權力出現(xiàn)時方可,而制憲議會的代表認為所有政治憲法的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和公民的權利,因此應首先致力于確保這些權利,它們應先于憲法計劃而為深思熟慮?!?〕A.P.T.VIII, p. 256.西哀士無疑指出了宣言的重要性,但代表們并未就此開始擬定宣言,而是很快就為省區(qū)代表、制憲議會的任務、什一稅的存廢、憲法、代表名額等問題爭論不休,《人權宣言》的制定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了8月17日,在這紛紛擾擾之際,米拉波(Mirabeau,1749-1791)及時地將代表們的注意力拉回到《人權宣言》上。他強調(diào),《人權宣言》是可以適用于所有政府形式的基本原則。其后,權利宣言五人審查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十九條的權利宣言草案。這一草案后來成了擬定《人權宣言》的基礎。到了18日,隨著當值主席的宣布,制憲議會的工作才又落到了《人權宣言》上面。也是在這一日,迪波爾(Adrien Duport,1759-1798)〔6〕迪波爾(1759-1798),出身巴黎名門,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風云人物。自1778年成為巴黎高等法院律師后就積極投身政治活動,推動法國變革。迪波爾思想上深受盧梭、孟德斯鳩、貝卡利亞等人之影響,贊賞美國革命,反對專制主義,提倡共和自由。他是《人權宣言》制定過程的主要參與者,第17條的作者,亦是第8條“法不溯及既往”和第9條“無罪推定”原則的主要倡議者。不僅如此,他還極力推進刑事司法改革和陪審制在法國的引進,積極推動法國第一部刑法典的制定,強調(diào)廢除死刑。就宣言的工作提出三點建議,即詳列計劃,討論每一條的正謬,提出修正之法?!?〕A.P.T.VIII, p. 451.至此,《人權宣言》的制定就正式開啟。

        8月20日至22日每日議定三條,總共九條。23日只議定了第10條,24日至26日議定了余下諸條。就宣言的前16條規(guī)定而言,雖然它們的出臺免不了代表們的爭議,但基本都是條文本身的爭議,也遵循了迪波爾所提出的原則。在第16條出臺之后,大部分代表們都想開始制定憲法,但也有一部分代表認為若無有關財產(chǎn)的條款,那么權利宣言就不能結束?!?〕A.P.T.VIII, p. 489.于是迪波爾提出了一項條文建議,該建議立即得到了大多數(shù)代表的贊成,以致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修改,亦未有其他與之相并列的提議就得以通過。〔9〕A.P.T.VIII, p. 489.這就是今日《人權宣言》之第17條,按照當日之議會記錄,該條的表述為,“La propriété étant un droit inviolable et sacré, nul ne peut en être privé, si ce n’est lorsque la nécessité publique, légalement constatée, l’exige évidemment, et sous la condition d’une juste et préalable indemnité.”但是,制憲議會最后提交簽字的文本中將“財產(chǎn)(La propriété)”一詞由原來的單數(shù)變成了復數(shù)的“l(fā)es propriétés”,該詞的含義包括了諸多財產(chǎn),甚至是封建財產(chǎn),所以它才得到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的批準和認可,直到1791年,當年的憲法才在序言中將其恢復為單數(shù)——La propriété。〔10〕Putfin Guy, “La 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Recensement et variantes des textes (ao?t 1789 -septembre1791)”, 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aise, n°232, 1978, pp. 180-200.

        制憲議會的代表當時意欲先制定憲法,再討論其他草案。然而后來“再未遇見補充《人權宣言》的適當機會,或者遇見而大家不愿重提這個繁難問題,所以結果是第17條便成為《人權宣言》的最末一條?!薄?1〕王建學主編:《1789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思想淵源之爭》,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59頁。迪波爾提出的第17條,在表達“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之時,用的是分詞短語。之所以用分詞來表達,是因為分詞結構在法律文書中所具有的特殊效用。在筆者看來,這里用現(xiàn)在分詞來表達條件,〔12〕此種用法并非特殊,在穆尼埃的草案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用法,比如他的草案的第二章第8條,即用了“La France étant une terre libre, l'esclavage ne peut y être toléré, et tout esclave est aあranchi, de plein droit, dès le moment où il est entré en France(法國是自由之國土,奴隸制在此是無法容忍的,因此所有的奴隸從其進入法國的那刻起即獲得解放及充分的權利)”。也即雖然后文有征收條款,但“神圣不可侵犯”是其根本,征收補償是其例外。只有在確認前者的基礎之上,方可以征收?!吧袷ゲ豢汕址浮弊鳛楦?,它有利于保障不同等級的財產(chǎn)權益,這是大眾最為關切的,這事關永久;征收作為例外,有利于解決當時存在的財政問題,這事關一時。

        從第17條的出臺過程來看,“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之表述,絕非迪波爾原初之理念。迪波爾曾在制憲議會期間刊布過《權利宣言及政府基本原則》。該宣言中第17條和第18條涉及財產(chǎn)。第17條規(guī)定,“所有人都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愿處分自己的財產(chǎn),就像處分自己的勞動成果,只有根據(jù)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經(jīng)過其本人或其代表同意的前提下方可交出部分財產(chǎn),而且他能獲得這一部分財產(chǎn)的補償”〔13〕Tout homme doit pouvoir disposer à son gré de sa propriété comme de son travail. II ne peut être obligé d'en donner une partie qu'en vertu d'une Loi précife , consentie par lui ou ses Représentai; mais il peut être contraint au paiement de cette contribution. (因為這是開會之前臨時散發(fā)的小冊子,并非正式的出版物,所以無法按照常規(guī)予以引注,只能在此照錄原文。);第18條規(guī)定,“如果某人擁有對公眾明顯有害的財產(chǎn)且已經(jīng)過判定,那么就可以在賠償之后立即強制其放棄。”〔14〕Si quelqu'un jouit d'une propriété qui soit évidemment nuisible au Public, et qui a été jugé telle, il peut être contraint à la céder en l'indemnisant sur-le-champ.在此迪波爾絲毫未提“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甚至可以說他的理念與此相悖,尤其是“有害財產(chǎn)”的觀念。但這并不代表制憲議會中無人提及,只不過大家表述行文略有不同。

        會場的所見所聞對迪波爾的提議必然會有影響。當時的三級會議的會場是一個長長的房間,沒有現(xiàn)代的音響設備,這讓對話較為困難?!把┥霞铀氖?,代表們不得不面對有時非常多且非常激動的觀眾,這對辯論的性質產(chǎn)生了影響。在這樣一個成員不了解投票規(guī)則的大會上,要讓一個微妙或有細微差別的文本得到表決,是非常困難的。有必要喚起大多數(shù)人的熱情和一呼即應的支持。”〔15〕Jean Morange, La 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26 aout 1789),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88, p. 48.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則當事人所提之規(guī)定必然是諸多代表的“共同話語”,使用一些“世紀詞匯”或“時髦詞匯”?!?6〕Jean Morange, La 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26 aout 1789),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88, p. 48.就財產(chǎn)權而言,此種共同話語要求對不同等級的財產(chǎn)給予嚴密而又審慎的保護,而“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又是當時的時髦詞匯之一?;诖耍鳛橐粋€善于審時度勢的政治家,第17條的規(guī)定極有可能是他對諸多代表關于財產(chǎn)規(guī)定提議的總結陳述。在制定宣言的過程中,“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被屢屢提起。早在8月6日,就有教士代表強調(diào)什一稅已為先前的三級會議所確認,作為財產(chǎn),它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7〕A.P.T.VIII, p. 353.這是擬定《人權宣言》以來第一次提出“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張,但因為涉及什一稅,所以這次提議所獲支持甚少?!?8〕A.P.T.VIII, p. 353.到了8月10日,孟德斯鳩修道院的院長發(fā)表演講,再次指出,國民公會中所有的陳情書的第一條就是“財產(chǎn)是神圣不可侵犯的”?!?9〕A.P.T.VIII, p. 393.同一日,在制憲議會通過的決議中,亦強調(diào)財產(chǎn)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20〕A.P.T.VIII, p. 378.迪波爾之條文建議呼應了與會代表的心聲,因此一經(jīng)提出,便很快獲得通過。若再論淵源,制憲議會代表的這些觀點,也絕非憑空創(chuàng)造,在很大程度上是陳情書觀點的概括和轉述。因此,若要溯源,就應先考察陳情書中有關財產(chǎn)的表達。

        (二)三級會議的陳情書中有關財產(chǎn)的表述

        毫無疑問,在整個大革命期間,財產(chǎn)或財產(chǎn)權始終是一個核心問題?!百F族視其為舊秩序的保障,革命者視其為進攻封建主義的殺手锏。”〔21〕Bret Boyce, “Property as a Natural Right and as a Conventional Right in Constitutional Law”, 29 Loy. L.A. Int’l & Comp. L.Rev. 201, 250(2007).在三級會議當中,絕大多數(shù)陳情書就財產(chǎn)發(fā)表了自己的要求和觀點。在諸多涉及財產(chǎn)的主張中,財產(chǎn)神圣,財產(chǎn)不可侵犯,或神圣不可侵犯屢屢被提及。比如昂古莫瓦的第三等級的代表的陳情書第9條就強調(diào),“財產(chǎn)乃神圣之物,任何公民都不應被剝奪其占有,如果不是為了必要和有益之公共用益,在此情況下,在已經(jīng)就其有效價值獲得補償前不應被剝奪,而此價值由專家在例會共同討論后予以決定?!薄?2〕A.P.T.II, p. 132.再如3月19日博若萊的貴族代表在陳情書中也要求,“所有的財產(chǎn)權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不應在未給予正當補償?shù)那闆r下被剝奪財產(chǎn)”。〔23〕A.P.T.II, p. 281.3月29日杜爾當?shù)馁F族階層的陳情書中也說,“財產(chǎn)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無論是何人擁有,也即每個人基于公共信賴和法律之確認而擁有的財產(chǎn),任何人都不能為了公共利益而被剝奪財產(chǎn),除非他獲得了及時且可能是最高價格的補償?!薄?4〕A.P.T.III, p. 246.除貴族外,洛林的布呂伊埃雷的第三等級的教士代表的陳情書中亦有同樣的主張,他們認為,“財產(chǎn)是神圣的且應是不可侵犯的;若非公共利益之需要而將其剝奪,那無疑是侵犯;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全國性的、保護性的法律,將財產(chǎn)置于其管轄之下,絕不允許在沒有合宜的補償以及僅僅為了公共福利的情況下對它有絲毫的侵犯?!薄?5〕A.P.T.IV, p. 10.

        在整個大革命期間,保存在議會檔案中的陳情書不過二百多份,與之相比,三級會議召開前不同等級的陳情書多達萬份。在這些陳情書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了該詞的廣泛使用。按照有關學者的研究,“貴族的陳情書以及第三等級的陳情書,他們都將財產(chǎn)看作是一種神圣的權利,且應寫在權利宣言當中,在貴族的陳情書中這一比例占到了56%,在市民陳情書中占到了46%?!薄?6〕Roger Chartier, “Cultures, lumières, doléances: Les cahiers de 1789”, Revue d’histoir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1954-), T.28e, No. 1 (Jan. - Mar.,1981), p. 90.不僅如此,制憲議會的代表在擬定權利宣言時,并未另起爐灶,他們大部分的主張皆與陳情書密切相關,財產(chǎn)自不能例外,第17條的出臺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回應了大眾之吁求。如若我們再行追問為何“神圣不可侵犯”在陳情書中得到了廣泛使用,那就必須放到當時法國的大背景中去理解。

        二、“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動因

        無論是何種陳情書,大體都由兩部分組成:一則涉及陳情人所遭受的虐政,一則關乎虐政救濟之道。換言之,陳情書一則陳述事實,二則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請求。也有不少陳情書開門見山,直書主張和請求,但是在這些主張和請求中也不乏事實之陳述?!柏敭a(chǎn)神圣不可侵犯”作為陳情人的主張,一方面說明當時人們的財產(chǎn)面臨被侵犯的危險或已被侵犯的事實,另一方面也說明“神圣不可侵犯”符合其陳情之目的和要求。從現(xiàn)實理由來說,“神圣不可侵犯”之所以能加于財產(chǎn),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財產(chǎn)的易受侵犯性決定了人們非??粗貙λ谋Wo,乃至首先希望從法律規(guī)定上將其限定為“神圣不可侵犯”。這無疑是當時人們?nèi)后w焦慮的一種反映。誠如盧梭所言,“財產(chǎn)比起人身更容易被侵犯,保衛(wèi)起來更吃力更困難”?!?7〕Jean-Jacques Rousseau, Discours sur l’oeconomie politique, Amsterdam, 1758, p. 44.在法國封建制度下,個人的財產(chǎn)非常容易受到侵犯,尤其是那些處于封建特權壓迫下的普通民眾。他們要么沒有財產(chǎn),成為無產(chǎn)者;要么財產(chǎn)權利往往得不到保障,他們的財產(chǎn)往往被隨意征用,雖然“補償有時候很及時,而且在有些司法裁判中超過了財產(chǎn)的市場價,但在其他地方,被征用的受害者不得不等待經(jīng)年累月,有時候補償價金根本無法到位?!薄?8〕Bret Boyce, “Property as a Natural Right and as a Conventional Right in Constitutional Law”, 29 Loy. L.A. Int’l & Comp. L.Rev. 201, 217(2007).與國家的侵奪相比,從犯罪史的角度來看,從17世紀中期開始,在“違法的”犯罪行為中,針對人身的流血暴力犯罪減少,針對財產(chǎn)的犯罪日益占據(jù)上風?!?9〕參見[法]羅杰?夏蒂埃:《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洪慶明譯,譯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79頁;亦可參見[法]??拢骸兑?guī)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櫻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94頁。尤其是在發(fā)生經(jīng)濟危機之時,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以諾曼底的昂日地區(qū)為例,在1708年至1712年,1737年至1741年,以及18世紀60年代晚期,財產(chǎn)犯罪激增,而從1766年之后,一直到舊制度結束,財產(chǎn)犯罪依舊保持增長?!?0〕See N. Mogensen, “Crimes and Punishments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 The Example of the Pays d'Auge”, 10 (20) Histoire Sociale - Social History 337, 337-353 (1977).不僅昂日地區(qū),對其他地區(qū)這一時期司法檔案的研究表明,財產(chǎn)犯罪皆有不斷增長之勢?!?1〕Couillard Virginie, “La criminalité à Vend?me (1714-1789)”, Annales de Bretagne et des pays de l’Ouest, Tome 96, numéro 3,1989. pp. 269-296.

        財產(chǎn)易受侵犯的風險在大革命前夕達到了頂峰。大革命時期的社會秩序崩潰和財產(chǎn)所面臨的風險無疑是人們強調(diào)“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最直接的動因。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在1787年之前,將“神圣不可侵犯”用于財產(chǎn)還是相當少見的,〔32〕以筆者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所做的檢索為例,在1787年前,提及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次數(shù)不超過十次,分別是Jean-Antoine-Nicolas de Caritat Condorcet, Reflexions sur le commerce des bleds, Londres, 1769, p. 2; Pestel, Les Fondements de la jurisprudence naturelle, Utrecht: J. Van Schoonhoven & Comp, 1774, p. 74; Nicolas Baudeau, Avis au peuple sur son premier besoin, Amsterdam: Fr.Ambr. Didot l'Ainé, 1774, p. 131; Simon-Nicolas-Henri Linguet, Très-humbles, Tres-respectueuses représentations adressées à Sa Majesté,Bruxelles, 1776, p. 5; Jean-Fran?ois de Barandiéry-Montmayeur d’ Essuile, Traité des communes ou Observations sur leur origine & état actuel, d’après les anciennes ordonnances de nos rois, les coutumes, édits, déclarations, arrêts & règlements intervenus sur cette matière; les droits qu’y ont les seigneurs, les communautes et chacun des habitants; ou, joignant la politique a l’economique, on demontre leur inutilite,le prejudice qu’elles font a l’agriculture, et l’avantage que l’on retirerait de leur alienation ou partage, Paris: Colombier, 1777, p. VIII;Anonyme, Procès-verbal des séances de l’assemblée provinciale du Berri, tenue à Bourges dans les mois de septembre & octobre 1780,Bourges: B. Cristo,1784, p. 92; J. P. Brissot de Warville, Bibliothèque philosophique du législateur, du politique, et du jurisconsulte; ou Choix des meilleurs discours, dissertations, essais, fragmens, composés sur la législation criminelle par les plus célebres écrivains, en fran?ois,anglois, italien, allemand, espagnol, & c. pour parvenir à la réforme des loix pénales dans tous les pays, traduits & accompagnés de notes &d’observations historiques, Tome 6, Berlin: Desauges, 1782, p. 323; Robert Martin Lesuire, Première suite de l’Aventurier Fran?ois, Ou Mémoires de Grégoire Merveil, Tome 1, Paris: Veuve Duchesne & Mérigot le jeune, 1787, p. 134; Landreau de Maine-au-Picq, Législation philosophique, politique et morale, Tome 1, Paris: Debure A?né, 1787, p. 311.這一術語大規(guī)模地與財產(chǎn)發(fā)生勾連是在1788年到1789年,也即三級會議召開之前。大革命前夕,由于天災人禍,農(nóng)民暴動不斷,搶劫盜竊等案件日益增多,整個1789年的春天,連番的搶糧暴動橫掃全國?!?3〕參見[英]威廉?多伊爾:《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張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頁。這不僅使貴族不堪其擾,也讓資產(chǎn)階級心驚,以致有學者將此種情形稱之為“大恐懼”〔34〕參見[法] 阿爾貝?索布爾:《法國大革命史》,馬勝利、高毅、王庭榮譯,張芝聯(lián)校,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2頁。。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對財產(chǎn)予以嚴格保護也就成了自然而然之事。因之,財產(chǎn)安全才屢屢在陳情書中得以提起。〔35〕A.p.T.I, p. 237; A.p.T.I, p. 252; A.p.T.I, p. 316; A.p.T.I, p. 318; A.p.T.I, p. 327; A.p.T.I, p. 425; A.p.T.I, p. 522; A.p.T.I, p. 693;A.p.T.IV, p. 41;A.p.T.IV, p. 44; A.p.T.IV, p. 76; A.p.T.IV, p. 346; A.p.T.IV, p. 415; A.p.T.IV, p. 742; A.p.T.V, p. 4; A.p.T.V, p. 65; A.p.T.V,p.147; A.p.T.V, p. 160;A.p.T.V, p. 162;A.p.T.V, p. 235; A.p.T.V, p. 276; A.p.T.V, p. 520; A.p.T.V, p. 551.對此,制憲議會的代表亦不例外,有代表認為財產(chǎn)是神圣的,亦是不可侵犯的,其原因就是法國的現(xiàn)實情況,強盜暴民到處焚毀租約,搶奪財產(chǎn),這使得他認為唯有如此,方能恢復安寧秩序?!?6〕A.P.T.VIII, p. 344.而巴黎秩序的恢復,各省混亂的消除,王國的安寧,是代表們不停念叨的對象?!?7〕A.P.T.VIII, p. 311; A.P.T.VIII, p. 313; A.P.T.VIII, p. 316; A.P.T.VIII, p. 343; A.P.T.VIII, p. 345; A.P.T.VIII, p. 351; A.P.T.VIII,p.356;A.P.T.VIII, p. 359; A.P.T.VIII, p. 360; A.P.T.VIII, p. 362; A.P.T.VIII, p. 365; A.P.T.VIII, p. 372;A.P.T.VIII, p. 376; A.P.T.VIII, p. 378.制憲議會8月10日通過的共同決議,也可說明此點。代表們認為,“考慮到在群情騷動之際,財產(chǎn)這一最神圣的東西,以及在這一饑饉時期人民唯一的希望,同樣神圣的糧食收獲都未得到尊重,國民公會認為應團結所有力量,集中所有權力之影響,窮盡一切方法,匯集所有良善公民之熱望,以鎮(zhèn)壓當前之動亂?!薄?8〕A.P.T.VIII, p. 378.

        再者,國王不受限制的權力,尤其是亂征稅,稅收分攤不公,征稅過多,賦斂不節(jié)也讓一般民眾抱怨連連,訴請不斷。以征稅問題為例,第一第二等級者享有特權,第三等級者稅負過重。第一等級的教士免納捐稅,貴族等級則免納直接稅和間接稅。相反,第三等級,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他們不僅要繳納各種直接稅,還要向封建領主繳納各種地租,以及諸如路橋稅、買賣稅、遺產(chǎn)稅這樣的雜稅?!?9〕參見沐越:《稅收與革命——以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為例》,載《歷史教學問題》2013年第5期,第103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認為有必要限制國王之專權,加強對己身財產(chǎn)之保護。以保留在議會檔案中的二百多份陳情書為例,“稅收(imp?ts/ impositions/ taxés)”一詞在幾乎所有的陳情書中都有出現(xiàn),大眾的請求無過于廢除所有現(xiàn)行稅,廢除所有的因人而異的稅種,或廢除間接稅、勞役稅、什一稅、通行稅、軍役稅等苛捐雜稅,或公平分攤,按比例征收,或合理征稅,或稅收應該確定不變,或未經(jīng)國民同意不得征收新稅,或合并縮減為一種,或謹慎合理地分配使用稅收,或對某些特定群體免稅。〔40〕Voir A.P.T.I-V, pp. 1-790.甚至有教區(qū)的陳情書將稅收問題列為陳情書的第一項內(nèi)容。三級會議中,阿讓奈地區(qū)的教士階層在其陳情書中明確提出,“所有的財產(chǎn)都是神圣的,且免受未經(jīng)國民同意之征稅?!薄?1〕A.P.T.I, p. 675.因為稅收本身是對個人財物的一定比例的征收,對于個人而言,是絕對財產(chǎn)利益之損失。

        第二,不同等級的財產(chǎn)的不平等性也讓人們追求財產(chǎn)的“神圣不可侵犯”。征稅之間的不平等已如前述,另外一大不平等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不同等級的財產(chǎn)的法律保護上面。在法國,教會的財產(chǎn)往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為了保障這種特權,歷代法國國王先后頒發(fā)過不同的敕令。伏爾泰曾說,“在法國,教會財產(chǎn)如果未經(jīng)辦理嚴格的程序而轉讓又于教會無益,則轉讓不生效力?!薄?2〕[法]伏爾泰:《哲學辭典》,王燕生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47頁(此處根據(jù)法文原文對譯文有所改動)。由此導致當事人即使占有所轉讓的教會財產(chǎn)四十年,其所有權也無法生效,這就使得當事人之財產(chǎn)根本無法得到保障。而國王之財產(chǎn),亦受到了更嚴格的保護。相較之下,一般民眾的財產(chǎn)不僅容易受到犯罪行為的侵害,而且在司法保護方面也頗有欠缺。正如本文下面要展示的,一般民眾的財產(chǎn)受到侵害之后,很難得到救濟。此種不平等自然會引發(fā)人們的不滿和反思,提出“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恰恰是為了消弭不同財產(chǎn)之間由于主體身份不同所帶來的差別對待,其意無過于人們對于平等之追求。

        第三,財產(chǎn)本身之重要性也讓人們對其格外珍視。人的物質性決定了人要活著,必須解決衣食住行之問題,這些統(tǒng)統(tǒng)離不開財產(chǎn)。早在1768年,就有學者認為財產(chǎn)關系到個人生計之維持,故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3〕Gabriel de Mably, Doutes proposés aux philosophes économistes sur l’ordre naturel et essentiel des sociétés politiques, Paris:Nyon, 1768, p. 37.或如盧梭之觀點,財產(chǎn)是文明社會的基礎,公民事業(yè)的保證。對于資產(chǎn)階級而言,財產(chǎn)對他們的意義更甚,因為財產(chǎn)是他們賴以立足之資本,對于沒有血緣優(yōu)勢,沒有等級優(yōu)勢的資產(chǎn)階級而言,財產(chǎn)是他們賴以自豪和自立的基礎,也是他們的身份標簽。如果財產(chǎn)對于一般人意味著溫飽富足,那么對于資產(chǎn)階級來說,財產(chǎn)還是其能力身份之象征,更是衡量其社會影響之標準,而大革命后的社會影響是獲得官位的關鍵?!?4〕參見[英]威廉?多伊爾:《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張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7頁。也正是此點,使得他們對于財產(chǎn)格外珍視。

        上述因素決定了必須對財產(chǎn)在法律上予以嚴格有效的保護。法律規(guī)定的不同將導致對于財產(chǎn)的不同保護,而法律規(guī)定又與法條或法律意見的表述息息相關。那么,為何“神圣不可侵犯”成了法國當時不同等級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呢?在筆者看來,這與該詞的泛化使用和特殊內(nèi)涵關系緊密。

        三、“神圣不可侵犯”一詞的泛化及其歷史淵源

        語詞的泛化本身是語言在具體社會情境中流變的自然產(chǎn)物?!吧袷ゲ豢汕址浮钡奈谋狙葑兪凤@示該詞經(jīng)歷了一個泛化過程,這一泛化過程亦伴隨著法國王權的去神圣化和宗教改革?!吧袷ゲ豢汕址浮钡姆夯癁樵撛~限定財產(chǎn)鋪平了道路,而其在當時的法國制度規(guī)定和具體實踐中的特殊內(nèi)涵則使其成了限定財產(chǎn)的不二選擇。但欲了解其在特定歷史語境中的特殊內(nèi)涵,就必須知悉其歷史淵源。

        (一)“神圣不可侵犯”一詞的泛化

        在16世紀以前的文獻中,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該詞的使用?!?5〕這主要是筆者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之數(shù)字圖書館檢索得來的結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詞多義,所以筆者在翻譯這一術語時,根據(jù)語境做了不同的翻譯,還請明察。當然,這并不代表現(xiàn)實當中不存在這一術語。自16世紀后,該詞的使用頻率漸次增高,但它修飾最多的依舊是國王。除了國王,亦可用于其他對象,比如有學者在談及王位繼承時,認為“由最近的男性親屬繼承,而非女性來繼承,我們認為是這一王國根本的神圣不可違抗的法律。”〔46〕Fran?ois Le Jay, De la dignité des rois, et princes souverains: du droict inviolable de leurs successeurs légitimes: et du devoir des peuples & subjectz envers eux, Tours: Mathvrin le Mercier, 1589, pp. 132-133.博丹(Bodin,1530-1596)在其《共和六書》(Les Six livres de la République)中直言君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47〕Jean Bodin, Les six livres de la République, Lyon: Jean Detovrnes, 1579, p. 311.不僅如此,他還認為主權神圣不可侵犯。〔48〕Jean Bodin, Les six livres de la République, Lyon: Jean Detovrnes, 1579, p. 311.在談及教會戒律時,有人認為教階制度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9〕Anonyme, Confession de foy faitte d’un commun accord par les fran?ois, qui desirent vivre selon la pureté de l'Evangile de nostre Seigneur Iesus Christ, 1561, p. 22.只不過在表達用語方面,除了使用今日常見的“sacré(神圣的)”一詞外,人們通常也使用“sainct(神圣的)”這一中世紀法語,比如封臣之信義和誓言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0〕Bernard de Girard du Haillan, De l’estat et succez des aあaires de France, Paris: Oliuier de l'Huillier, 1572, p. 75.上述神圣不可侵犯所限定的對象,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與君主有關,比如君主、主權、法律;一類與宗教有關,比如封臣之誓言、信義,以及上師之權威。君主、宗教自身無疑是該詞限定的最主要對象。

        到了17世紀,“神圣不可侵犯”除了繼續(xù)用在教會、國王、國王所頒之律法外,也開始用來限定其他對象,比如內(nèi)閣、婚姻之忠誠、利益、法律、避難所、婚姻契約,還有領土、領主、保有物、大使。到了18世紀,該詞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展,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大概是17世紀的三倍有余。這一時期,尤其是在三級會議召開之前,就有了財產(chǎn)權(droits de la propriete)神圣不可侵犯之表述,〔51〕Anonyme, Aきches, annonces, et avis divers,1761-1784, Paris: Bureau d'adresse, p. 176.政府形式神圣不可侵犯,〔52〕Andrew Michael Ramsay, Essay de politique où l’on traite de la nécessité, de l’origine des droits, des bornes & des diあérentes formes de la souveraineté selon les principes de l’auteur de Télémaque, La Haye: Henri Scheurleer, 1719, p. 46.神圣不可侵犯之關系、自由、方法、用法(usage)、父權、義務,公共部長的人身神圣不可侵犯,公共安全、誓愿、基礎等神圣不可侵犯。如果說16、17世紀時該短語的用法與宗教和國王聯(lián)系較多,其適用對象只不過是這兩個對象的神圣性所及之物,那么18世紀“神圣不可侵犯”的用法明顯具有世俗化和泛化之傾向,像自由、遺囑、關系、政府、權利、義務、形式這樣的詞語,即是顯例。這種泛化無疑為它后來限定財產(chǎn)奠定了基礎。問題在于,與國王有關的語詞的泛化,絕非僅有“神圣不可侵犯”一詞,為什么只有它成了陳情書起草人和代表們的選擇呢?在此,就不得不對這一語詞的歷史淵源作一說明。

        (二)“神圣不可侵犯”的歷史淵源

        前已述及,“神圣不可侵犯”這一用語經(jīng)歷了泛化之過程,這一過程事實上也是去神圣化之歷程,這與法國民眾反對王權和教權、追求平等有關。該詞之所以成為流行表達,主要在于它凝結了人們的某種向往和追求,能夠滿足當時人們的需求。就像“皇家”一詞,該詞也經(jīng)歷了泛化使用乃至世俗化,主要原因在于“‘皇家’意味著良好的、優(yōu)質的、絕世無雙的,因為平民百姓認為,任何的平庸之物都不可能接近宮廷”?!?3〕Mercier, Tableau, “A la Royale”, 5:148-149. 轉引自[法]夏蒂埃:《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洪慶明譯,譯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頁。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又具有何種吸引大眾的歷史意涵呢?

        在法國,與“神圣不可侵犯”有關的主體大致有兩類,一則是國王,二則是教會。前者主要涉及國王之人身,后者則關乎基督教信仰、教會圣物、教會財產(chǎn)及教士。但無論是國王之神圣,還是教會之神圣,皆與基督教、與上帝有關。為了保護國王之“神圣不可侵犯”,法國的世俗立法規(guī)定了叛逆罪和瀆圣罪。“從腓力二世至路易十一期間,法國王室曾頒布大量立法,將瀆圣罪的適用范圍由宗教領域擴及到政治領域,即對神圣的國王以及王室成員的褻瀆行為不僅是一種宗教罪愆,而且也是一種不容寬宥的政治犯罪;在這里,詛咒國王就如同詛咒上帝一樣,它是對王統(tǒng)神圣性的挑戰(zhàn),而其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薄?4〕陳文海:《試論中世紀中后期的法蘭西王統(tǒng)理論》,載《世界歷史》1999年第1期,第49-56頁。為了保護教會圣物與財產(chǎn)之“神圣不可侵犯”,教會法專門規(guī)定了瀆圣罪。按照教會法的規(guī)定,“搶奪教會之物或金錢者,犯有瀆圣罪?!薄?5〕C.17.q.4, d.p, c.18.不僅如此,侵入圣地,拿走圣地的圣物,或非圣地的圣物,或圣地的非圣物;〔56〕C.17.q.4, d.p, c.20.侵入教堂及其周邊建筑,拿走或奪走財物,或拿走或奪走教士,修士的財物或獻給上帝之物,或對教士進行侵辱;〔57〕C.17.q.4, d.p, c.21.進攻教堂或對其進行縱火;〔58〕C.24, q.3, c.22.欺詐教會,〔59〕C.12.q, 2. c.71.侵占教會財產(chǎn),〔60〕C.12.q, 2. c.21.非法售賣教會財產(chǎn),〔61〕D.50.d.p.c.22.將進入教堂避難之人帶走并轉移給他人,〔62〕C.12.q, 2. C.21.皆是瀆圣罪。

        但無論是教會法,〔63〕關于羅馬法中瀆圣罪對教會法之影響,可參見馬海峰:《圣命難違與圣教一統(tǒng)——羅馬法中的瀆圣罪》,載方小敏主編:《中德法學論壇》(第15輯),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236-265頁。還是法國世俗法,瀆圣罪的規(guī)定皆受到了羅馬法之影響。中世紀時期,不僅世俗的法律文本中極少出現(xiàn)“瀆圣罪”這樣的語詞,即使是真正的瀆圣罪案件,也由于教會如日中天的權勢大都由教會審判。但是從11世紀羅馬法復興開始,這一局面有所改變。從11世紀開始,羅馬法中有關瀆圣罪的規(guī)定就對法國的世俗立法產(chǎn)生了影響。〔64〕Norbert Hachez, Essai sur le délit de sacrilege en droit francais jusqu’à la fin du Xve siècle, Gand: J. L. M. Eggen,1910, p. 117.從13世紀開始,隨著世俗王權的加強,世俗法官,尤其是王室法官開始介入瀆圣罪之審判。〔65〕Norbert Hachez, Essai sur le délit de sacrilege en droit francais jusqu’à la fin du Xve siècle, Gand: J. L. M. Eggen,1910, p. 97.在審理這些案件時,羅馬法中有關瀆圣罪的規(guī)定很可能為他們提供了參照。到了15世紀,巴爾多魯(Bartolus,1313-1357)和巴爾杜斯(Baldus,1327-1400)的評注著作在法國流傳廣泛,他們對于瀆圣罪所做的評注,為瀆圣罪這一概念在法國的世俗化貢獻良多?!?6〕Norbert Hachez, Essai sur le délit de sacrilege en droit francais jusqu’à la fin du Xve siècle, Gand: J. L. M. Eggen,1910, p. 137.以著名的《博韋習慣法》(Coutumes de Beauvaisis)為例,其中瀆圣罪之規(guī)定與羅馬法頗為相似。因此,若要歸根結底,那么“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無疑來自羅馬法中的瀆圣罪。

        四、“神圣不可侵犯”的歷史意涵及財產(chǎn)之神圣化

        要探究“神圣不可侵犯”在當時法國所具有的歷史意涵,除了了解其歷史淵源,尚需知道瀆圣罪在當時法國的實踐??紤]到當時絕大多數(shù)的法國民眾并不識字,而公開行刑這種“法的實踐”是最貼近民眾的方式,在此過程中民眾形成了自己對于“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解和認知,這種理解和認知構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歷史意涵。

        (一)瀆圣罪在當時法國的實踐

        對于盜竊圣物和教會財產(chǎn)的行為,教會往往對其處以絕罰。不僅如此,世俗立法也對此做了規(guī)定,并且刑罰更為嚴厲。依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大革命前的法國,對于瀆圣罪的懲罰包括了罰金、斷手、苦役、永久流放、火刑、斬首、絞死等刑。罰金刑一般不會單獨使用,往往與斷手之肉刑合并使用?,F(xiàn)實當中,有些犯罪人被處死后,還要將其尸體燒成灰燼。教會法和世俗立法在保護圣物和教會財產(chǎn)方面,構建了嚴密的保護體系。首先,僅僅懷有盜竊之意圖,就要受到懲罰,這無疑是將思想也列入了打擊范圍。其次,在當事人有了動機之后,若盜竊圣物,比如圣杯、圣體架、圣餐,皆要處以斷手乃至死刑的刑罰。最后,對于他人而言,雖然并未直接盜竊圣物,但若窩藏盜竊圣物之瀆圣犯或購買贓物,則要被處以罰金、吊死,而后焚燒尸體。〔67〕Daniel Jousse, Traité de la justice criminelle de France, Paris: Debure Pere, 1771, p. 103.即使是兒童,若盜竊圣物,也要被科以鞭刑。就算是在教堂盜竊非圣物或價值較低之物,通常也會被科以苦役和流放。〔68〕Daniel Jousse, Traité de la justice criminelle de France, Paris: Debure Pere, 1771, p. 104.在構成犯罪方面,凡是老幼,皆可觸犯瀆圣罪;處罰上,不分首從,一律重懲。

        法律的規(guī)定是一回事,實際執(zhí)行是另外一回事。規(guī)定再嚴,若法令不行,依舊只能存在于紙面,正所謂“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因此,司法和執(zhí)法就非常重要。在舊制度下,法國的刑事司法系統(tǒng)弊病多多,效率低下,大量的犯罪行為往往得不到追索和懲罰,尤其是那些一般的暴力犯罪和財產(chǎn)犯罪。〔69〕以諾曼底昂日地區(qū)為例,盜竊罪的不追訴率從18世紀初期到大革命時代,一直維持在40%上下,具體可參見N.Mogensen, “Crimes and Punishments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 The Example of the Pays d’Auge”, 10 (20) Histoire Sociale–Social History 337, 350(1977).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有些地區(qū)的法院往往無力為一些不太嚴重的僅僅關乎私人的犯罪的追索提供財政支持,〔70〕Steven G. Reinhardt, “Crime and Royal Justice in Ancien Regime France: Modes of Analysis”, 13 (3)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437, 444(1983).而絕大多數(shù)財產(chǎn)犯罪恰恰屬于這一類型。即使進入追訴程序,由于難以確認案犯,大部分的盜竊行為都難以受到懲罰?!?1〕Muracciole Marie-Madeleine, “Quelques aper?us sur la criminalité en Haute-Bretagne dans la deuxième moitié du XVIIIe siècle”, Annales de Bretagne et des pays de l’Ouest, Tome 88, numéro 3, 1981, p. 324.但叛逆罪和瀆圣罪則不同,歷代統(tǒng)治者必然將有限的司法資源用來打擊直接侵犯統(tǒng)治秩序之行為,所以較一般犯罪,此類犯罪更容易得到執(zhí)法者的重視,因為這與他們的利益直接相關。在當時的法國,瀆圣罪乃王室案件,由重罪法庭管理?!?2〕Daniel Jousse, Traité de la justice criminelle de France, Paris: Debure Pere, 1771, pp. 104-105.這就意味著相對于普通人的財產(chǎn),教會之圣物和財產(chǎn)更易得到司法保護。

        但是,即使能有罪必究,如若不公開行刑,那么普通民眾就難以對瀆圣罪有實際的觀感,刑罰所具有的傳達法律信息的功能就無從發(fā)揮,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尤其是對于目不識丁者而言,更是如此。相反,如若公開行刑,那么不僅可以向公眾展示具體的罪名,更可以讓其知悉罪名所對應的懲罰。懲罰越嚴厲,刑罰越殘酷,那么行刑場面給當事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深。畢竟鮮血淋漓,肢體割離,甚至身首異處的場景,對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造成視覺沖擊和刺激。同時,圍觀之公眾越多,法律的傳播就越廣泛,刑法本身的威懾功能就越強。因此,公開行刑是政府與其臣民之間非常重要的一種交流形式,這種交流是專制社會法律體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借此,立法者想傳達的嚴峻話語得以表達,且通過公眾的記憶而以傳聞的形式得以復制?!?3〕參見[法]??拢骸兑?guī)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櫻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127頁。就瀆圣罪來講,瀆圣犯之行刑,大多都在公共場合進行。在1715年出版的《刑事案件的規(guī)則和格言》 一書中,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幾個因犯瀆圣罪而被處刑的例子。從其記述來看,這些瀆圣犯的行刑地點基本都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門前,所施加的刑罰基本是斷手和火刑?!?4〕Antoine Bruneau, Observations et maximes sur les matières criminelles... ouvrage nécessaire à tous juges, avocats,procureurs,greきers, huissiers et praticiens pour bien faire et instruire un procès criminal, Paris: Guiiiaume Cavelier, 1715, pp. 459-461.考慮到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位于巴黎中心,加之其神圣地位,每次行刑,圍觀聚集者必不在少數(shù)。殘酷的刑罰加上公開執(zhí)行,統(tǒng)治者一方面通過這樣的方式重建神圣;另一方面,這種公開行刑向人們展示了何為神圣之不可侵犯。因為唯有如此,神圣方得以維系。〔75〕See Keith Grint, Leadership: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21.在此,世俗政權和教會合力建構了一套“神圣不可侵犯”的嚴峻話語,這一話語通過殘酷的行刑場面向外宣示自己的存在,使得普通百姓即使不知法條中瀆圣罪的具體規(guī)定,也可以對“神圣不可侵犯”有著充分的理解和認知。

        (二)“神圣不可侵犯”的歷史意涵

        除了財產(chǎn)本身之重要性外,現(xiàn)實的司法和公開行刑所蘊含的有關瀆圣罪的話語信息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對于所有權人以外的其他人而言,這種“神圣不可侵犯”意味著任何侵犯它的思想和行為,都要受到懲罰。究其原因,是因為在“神圣不可侵犯”的表達中,“神圣”一詞事關個人內(nèi)心情感,它的使用要求當事人首先從內(nèi)心開始就要十分小心,不對他人之財物有非分之想,存貪戀之念,這與傳統(tǒng)中國“十惡”之“三謀犯罪”有異曲同工之妙?!?6〕隋文帝在《開皇律》中借用佛教用語,將北齊律之“重罪十條”改成了“十惡”,最重要的變化便是在反逆、大逆、叛等罪名前加上“謀”一詞,使得打擊對象不僅包括了人的行為,甚至連思想也包括在內(nèi),打擊范圍的擴大化意味著對皇權之保護又更進一步。具體可參見周東平:《隋〈開皇律〉十惡淵源新探》,載《法學研究》2005年第4期,第133-137頁。與之相應的是,它還要求當事人對于他人之財物要抱有十分尊敬之情,正如有學者在描述瀆圣罪時所說的,“瀆圣罪是一種切實的攻擊整個社會的犯罪,它侮辱了社會尊敬非常的東西”?!?7〕Fortunato Bartolomeo De Felice, “Code de l’humanité, ou La législation universelle, naturelle, civile et politique”, Tome 13 Yverdon, 1778, p. 360.也即,強調(diào)神圣就是要讓當事人一方,尤其是負有義務的一方,從內(nèi)心到行為都要完全尊重和服從,不能“免而無恥”。這一點在陳情書中也多有體現(xiàn),我們在諸多陳情書中都發(fā)現(xiàn)了“所有的財產(chǎn)都應受到尊重”這樣的要求。這無疑意味著較之于一般的法律保護,它的保護力度更強。立法者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在規(guī)定法律保護的同時,借助人們的宗教情感,使人們最大限度地遵守規(guī)則,〔78〕Pierre-Yves Chicot, “Droit positif et sacré: l’exemple du droit de propriété inspiré de la 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Les Annales de droit, 8(2014), p. 35.從而保障財產(chǎn)安全無虞。

        另一方面,對于“神圣不可侵犯”之物,如若有犯,那么無論男女老幼,皆可成為懲罰對象,且處罰從重,絕大部分刑罰都是極刑。若從犯罪本身的打擊和預防而言,它不僅針對當事人,而且針對窩藏購買贓物之人,甚至所有跟它有關的當事人基本都成了被打擊對象。刑罰上,罰金、斷手到挫骨揚灰使其威懾功能盡顯。在特殊預防方面,斷手和死刑使得當事人無再犯之可能。從思想到行為,從直接實施者到間接參與者,從一般預防到特殊預防,為了保護這種“神圣不可侵犯”而構置的大網(wǎng)基本涵蓋一切,了無遺漏。聞者怖駭、見者慘然的刑罰勢必會讓人印象深刻,在自己記憶的深處留下類似傳統(tǒng)中國律典中的“十惡不赦”的印象,且通過口耳相傳造成甚于“止江東小兒夜啼”的恐懼效果。對于所有者之外的其他人而言,“神圣不可侵犯”,一則關乎尊敬,一則關乎恐懼。從內(nèi)到外,從犯罪之未發(fā)到犯罪之已發(fā),對于陳情書的起草者而言,尤其律師和司法官,〔79〕“就主要管轄區(qū)而言,官員以及法律人占據(jù)了南錫十二分之五的起草人,在奧爾良是二十分之十二,在特魯瓦是二十四分之十五,德拉吉尼昂是十四分之十三?!本唧w可參見Roger Chartier, “Cultures, lumières, doléances: Les cahiers de 1789”, Revue d’histoir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1954-), T. 28e, No. 1 (Jan. - Mar.,1981), p. 72.對于財產(chǎn)之保護再也沒有比這種“神圣不可侵犯”更全面強大和有效的了。因此,“神圣不可侵犯”自然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

        (三)財產(chǎn)之神圣化及國王之去神圣化

        也正是因為“神圣不可侵犯”所具有的這些特殊內(nèi)涵和情感認知基礎,使其非常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尤其是與它相關的強大的保護措施才是革命精英和普羅大眾所認可和追求的。從保護力度上來說,“神圣不可侵犯”一語的力度既要超過“神圣”,又要強于“不可侵犯”,雖然后兩個詞也經(jīng)常用來限定修飾財產(chǎn)或財產(chǎn)權利。因此,當財產(chǎn)面臨嚴重的侵害之虞時,人們自然而然地將保護力度最強的“神圣不可侵犯”加于財產(chǎn)之前。理解了這一點,也就可以理解為何“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竟然在一半以上的陳情書中得以出現(xiàn),原因就在于亂世之下,連年歉收,饑民暴動,公眾手中的財產(chǎn)對其而言,往往關系到其身家性命,故而大家對此非常重視,急需最強有力的保護手段。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之下,“神圣不可侵犯”所具有的特殊內(nèi)涵使其成為人們的不二選擇??疾爝@一規(guī)定的產(chǎn)生淵源,我們可以說,它與所謂的啟蒙思想并無關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啟蒙思想家的話語尚未到達底層的法官、司法官與自由職業(yè)者,無論他們是在鄉(xiāng)村,還是在城市的人群當中。因此,“陳情書所揭示的啟蒙思想家的思想是非常少的,更多的是對舊制度的批評以及相應的改革,而非對這一世紀新的價值的肯定?!薄?0〕Roger Chartier, “Cultures, lumières, doléances: Les cahiers de 1789”, Revue d’histoir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1954-), T.28e, No. 1 (Jan. - Mar., 1981), p. 82.同時,它也并非專屬于自然法思想的一種話語,而是深植于羅馬法和教會法之規(guī)定。

        回到《人權宣言》的出臺過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制憲議會上,“神圣不可侵犯”一語屢屢出現(xiàn)。除了財產(chǎn),亦涉及國王。在制憲議會的《議會檔案》中所存的14個草案中,有7個都強調(diào)國王之“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在最后出臺的《人權宣言》中,國王消失了,在序言及17條正文當中,無一處有“國王(Roi)”這一單詞。如果說國王在《人權宣言》中還有體現(xiàn)的話,那么他是作為“對人權的無知、忽視與輕蔑”的代表而隱性存在的。真正保留下來的,則是“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度藱嘈浴吠ㄟ^規(guī)定人權之神圣,尤其是財產(chǎn)之“神圣不可侵犯”,去掉了國王之“神圣不可侵犯”,去掉了教會財產(chǎn)之“神圣不可侵犯”。大革命之后沒收教會財產(chǎn),將路易十六及其王后推上斷頭臺是這一運動的標志。與這種去神圣化相伴的是,“去神圣化的力量自己在去神圣化的過程中并通過這一過程得以神圣化。通過清洗世界,去神圣化的力量獲得了被它們剝奪的舊神圣之物的精神光環(huán),他們將自己建構成終極權力,危險和真相的淵源。”〔81〕Robert Wuthnow, Rethinking Materialism: Perspectives on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Economic Behavior,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Grand Rapids, 1995, p. 100.而《人權宣言》中財產(chǎn)的被神圣化恰恰是這一過程的生動寫照?!柏敭a(chǎn)神圣不可侵犯”,是“財產(chǎn)權的神圣代替了國王的神圣王權”,〔82〕Ernest L. Fortin, A. A, “‘Sacred and Inviolable’: Rerum Novarum and Natural Rights”, 53 Theological Studies, 217 (1992).宣告了國王的神圣權利為資本家的神圣權利所替代;〔83〕Ernest L. Fortin, A. A, “‘Sacred and Inviolable’: Rerum Novarum and Natural Rights”, 53 Theological Studies, 214 (1992).瓦解的是教會之權威和高級教士特權之經(jīng)濟基礎。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世俗財產(chǎn)本身的性質,所以它無法具有像國王和圣物那樣的神圣性,所謂的“神圣不可侵犯”,其意不在于強調(diào)財產(chǎn)具有神圣性,而是強調(diào)其保護力度和措施。言其神圣,是說明它要享受與圣物和國王相應的保護力度和待遇,免遭各種非法行為之侵犯。

        五、第17條中的“財產(chǎn)”意涵及其變遷

        前文已經(jīng)探討了第17條之淵源以及“神圣不可侵犯”之意涵,但有一個問題尚待解決,那就是第17條中的“財產(chǎn)”一詞究竟意指何物,它是否等同于“私有財產(chǎn)”?由于宣言的制定者并未對此做出明確的解釋,因此留下了不小的解讀空間和爭議。有學者認為,“在起草者的思想當中,1789年《人權宣言》第17條針對的是地產(chǎn)。它恢復了地產(chǎn)權利的統(tǒng)一性,以對抗因支配權和用益權二分所造成的濫用?!薄?4〕Robert Savy, L’épreuve du temps: écrits autour du droit public, 1966-2006, Presses Univ. Limoges, 2007, p. 186.誠然,土地及其權益是大革命的核心問題,但認為這里的“財產(chǎn)”意指地產(chǎn),恐非其實。也有學者認為這里的“財產(chǎn)”主要指生產(chǎn)性財產(chǎn)。〔85〕Jeあ Noonan, Democratic Society and Human Needs,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74.要探究這一問題,依舊不能脫離當時之時代背景,離不開對于當時有關財產(chǎn)的話語表達的探究。“最好是將財產(chǎn)看作是與歷史緊密相關的法律建構”。〔86〕Rafe Blaufarb, “Propriété, Politique et Délimitation des Groupes Sociaux: Le Débat Sur Lesrentes Foncières, 1789-1811”,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aise, No. 359 (Janvier/Mars 2010), p. 140.以此出發(fā),那么恐怕無法將第17條的“財產(chǎn)”直接等同于“私有財產(chǎn)”,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從現(xiàn)有的議會記錄和陳情書的記載來看,不同等級的人由于自身境況和利益之不同,對于財產(chǎn)的分類可謂是五花八門,其表述也是多種多樣,但基本上都是按照所有者身份所做的劃分,而非按照抽象的權利主體。比如按照所有者之不同,可分為國家財產(chǎn)、王國財產(chǎn)、教會財產(chǎn)、公民或臣民之財產(chǎn)等;按照財產(chǎn)之具體表現(xiàn)形式而言,有地租財產(chǎn)、土地財產(chǎn);按照具體用途,又有用益財產(chǎn)、用于工業(yè)生產(chǎn)的財產(chǎn);按照所有權主體數(shù)量之不同,又有個人財產(chǎn)和共同財產(chǎn)的區(qū)別。也有按照財產(chǎn)之存在形態(tài)所作的劃分,一般財產(chǎn)和特殊財產(chǎn)。但像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這樣的專業(yè)術語表達,在現(xiàn)有的陳情書和議會記錄中則是極為罕見。絕大部分都是以所有者之身份做的劃分。不僅如此,有不少陳情書使用了所有種類的財產(chǎn)。使用這種表述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誰的利益也不侵害,從而獲得廣泛認同,以求達到保障自身財產(chǎn)安全的目標。但“私有財產(chǎn)”的表述僅出現(xiàn)一例,而且是在非財產(chǎn)意義上的使用。1789年4月7日雷恩地區(qū)的人們在其陳情書中曾就封建領主的司法壓迫指出,“公共權力只不過是私有財產(chǎn)而已”?!?7〕A.P.T.I, p. 544.事實上以所有者之身份來描述財產(chǎn),既符合陳情書所代表的陳情者的多元性,也符合他們切實維護自己利益的迫切心情。畢竟財產(chǎn)多種多樣,唯有突出主體身份,方能表達關切和引起重視。就像在主張財產(chǎn)權利之時會強調(diào),“這是我的”,而不會說這是某種財產(chǎn)??紤]到迪波爾提出這一條后未有爭議,未有爭議不僅僅是會議議程緊迫所致,更重要的理由在于財產(chǎn)(La propriété)一詞的抽象模糊性,足以涵括前述的所有財產(chǎn)類別,因而各等級的代表都可以從中找到認可,故而未有爭議?!?8〕這一點似乎也可以從《人權宣言》頒布之后立憲派與教士就教會財產(chǎn)所做的激烈辯論中窺見一斑,針對將僧侶財產(chǎn)收歸國有的提議,當時身為教士的莫里和卡扎萊斯強調(diào)財產(chǎn)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正如《人權宣言》所肯定的那樣。具體可參見[法] 阿爾貝?索布爾:《法國大革命史》,馬勝利、高毅、王庭榮譯,張芝聯(lián)校,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08頁。至于后來簽署之時改成復數(shù),也不能代表原初的單數(shù)就指某種特定的財產(chǎn),很有可能是對國王以及封建貴族而言,他們必須看到復數(shù)之表述方能放心,畢竟在當時的革命背景下,他們的財產(chǎn)和特權都面臨朝不保夕之虞。單數(shù)一詞很容易被理解為某一特定類別的財產(chǎn),從而對其利益造成損害。

        第二,《人權宣言》制定之時法國財產(chǎn)權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我們很難輕率地認為該條中的“財產(chǎn)”就指“私有財產(chǎn)”。在18世紀末的法國,在財產(chǎn)制度轉型的關鍵時期,有些物質利益的定性在當時存在爭議,尤其是地租。當時的革命者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確定地租之性質,它到底是否屬于封建性的。若屬于,那么1789年8月4日通過的廢除封建制的決議就將其連帶廢除,它也就無法成為法律要保護的對象。但當時的現(xiàn)實是:“由于地租的法律地位不甚明了,以致革命者幾乎不可能對其做出邏輯歸屬上清晰之界定?!薄?9〕Rafe Blaufarb, “Propriété, Politique et Délimitation des Groupes Sociaux: Le Débat Sur Lesrentes Foncières, 1789-1811”,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aise, No. 359 (Janvier/Mars 2010), p. 123.因此,這一問題在《人權宣言》擬定之時并未解決,日后也引起了不同群體的激烈的爭議。不僅如此,財產(chǎn)的多樣性也使得私有財產(chǎn)和公有財產(chǎn)以及國有財產(chǎn)的分類無法涵蓋當時所有的財產(chǎn)類型。除了這幾類財產(chǎn),當時的財產(chǎn)還包括了山林、沼澤、牧場等由市鎮(zhèn)居民共有的財產(chǎn)(Biens communaux)。這類財產(chǎn)在《人權宣言》制定之后并未消失,而是繼續(xù)存在。直到1793年6月10日,國民公會才頒布法令對此予以分割,并將其看作是個人權利和自由的障礙。雖然該法在1797年遭遇不少反對,但它為后來的《法國民法典》引入排他性原則,將財產(chǎn)權界定為絕對且永久的權利開辟了道路?!?0〕René Robaye, “Du ‘dominium ex iure Quiritium’ à la propriété du Code civil des Fran?ais”, Revue internationale des droits de l’antiquité, No 44, 1997, pp. 311-332.總體而言,第17條的“財產(chǎn)”一詞更多地指不同主體所擁有的財產(chǎn),即公民、封建領主等,并不指抽象概括意義上的“私有財產(chǎn)”。這一點也可以從該條后面的規(guī)定“任何人的財產(chǎn)不得受到剝奪”中得出。索布爾認為第17條中征用之規(guī)定是對贖買領主捐稅不明言的肯定?!?1〕參見[法] 阿爾貝?索布爾:《法國大革命史》,馬勝利、高毅、王庭榮譯,張芝聯(lián)校,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頁。另外,從這一條后面的征用條款來講,這里的“財產(chǎn)”一詞并不包括公共財產(chǎn),公共財產(chǎn)本來就是用于公共利益的,沒有征用之問題。故而從法條的合邏輯性來說,它無法包括公共財產(chǎn)。因此,那些認為《人權宣言》確立了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的說法,恐是一種誤讀。

        第三,從該條出臺背景來看,也不宜將其等同于私有財產(chǎn)。前文已經(jīng)說明了第17條出臺之背景,首先,“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絕非只是資產(chǎn)階級自己的主張,而是絕大部分人的主張,這些人不僅有市民資產(chǎn)階級,更有貴族教士。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他們分別強調(diào)什一稅、封建財產(chǎn)權皆屬于財產(chǎn),已如前述。其次,就迪波爾自身而言,他自己有關財產(chǎn)的提案建議有兩個特征,一則主體涵蓋了所有人,既如此就不排斥封建貴族,乃至教士;一則提出了有害公眾的財產(chǎn),這無疑是指各種各樣的封建特權,捐稅自然包括在內(nèi),而從其補償之規(guī)定,也可以看出他對于財產(chǎn)的概念中并不排斥此類財產(chǎn)。最后,不要說第17條,就是整個《人權宣言》,都可以說是一部大革命的激情之作,而非深思熟慮之計,更非嚴謹?shù)捏w系性的立法成果。這可以從《人權宣言》制定過程中的一波三折以及倉促完結得以證明。第17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陳情書意見的重述,而三個等級的陳情書皆涉及“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在這種情況下,“財產(chǎn)”一詞自然也具有綜括之效應,而非專指私有財產(chǎn)。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第17條規(guī)定的具體含義并非一成不變。語言作為社會物質生活之反映,社會物質生活發(fā)生變化,其含義自然也隨之而變化。因之,當法國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之后,人們對于它的理解自然也就發(fā)生了變化。法國大革命之后,社會鼎革,隨著什一稅被廢,教會財產(chǎn)被國有化,封建制被徹底廢除,有關財產(chǎn)的規(guī)定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在這當中,法國憲法無疑是最直接的反映。1791年的憲法將《人權宣言》置于篇首。與此同時,第17條的規(guī)定中復數(shù)的“財產(chǎn)”一詞也變成了單數(shù)。除此之外,在序言中明確規(guī)定,“憲法確保財產(chǎn)(復數(shù))的不可侵犯性或者對于那些因為公共需要,且經(jīng)過合法確認而被征用之財產(chǎn)的公平和事先的補償。用于宗教信仰開支和所有公共利益服務的財產(chǎn)都屬于國家,且在任何時候都由其支配”?!?2〕該條原文為:La Constitution garantit l'inviolabilité des propriétés ou la juste et préalable indemnité de celles dont la nécessité publique, légalement constatée, exigerait le sacrifice. - Les biens destinés aux dépenses du culte et à tous services d'utilité publique,appartiennent à la Nation, et sont dans tous les temps à sa disposition.與《人權宣言》不同的是,這里的財產(chǎn)用了復數(shù)(propriétés),其后“ou(或者)”一詞的使用表明該詞包括了國家財產(chǎn)。在這一規(guī)定中,我們依舊看到憲法對于財產(chǎn)界定的模糊不清,復數(shù)一詞也表達了當時的復雜情況。在1793年共和元年憲法中,在君主制被廢除的前提下,憲法重新擬定了《人權宣言》,其中第16條對財產(chǎn)權做了界定,“財產(chǎn)權是所有公民所享有的依照自己意愿占有、處分自己財產(chǎn)、自己收入、自己勞動成果以及自己產(chǎn)業(yè)的權利”。第19條是征收補償條款,即“茍非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必需,且在公平和預先補償?shù)那疤嵯?,未?jīng)當事人同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財產(chǎn)之分毫”。至此,一種新的財產(chǎn)權應運而生,它對于財產(chǎn)權做了明確的界定,不僅涉及權能,亦包括客體?!白约贺敭a(chǎn)”“自己收入”此類表述明確了這里的財產(chǎn)就指私有財產(chǎn),而無涉其他。至此,資產(chǎn)階級的私有財產(chǎn)權才真正確立。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財產(chǎn)權得到了明確的界定;另一方面,財產(chǎn)之神圣不復存在。而在此后的法國憲法中,我們也再未得見有關財產(chǎn)神圣之表述。

        六、結論

        “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規(guī)定的出臺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于自身財產(chǎn)安全的重視和渴求,這無疑是當時令人恐慌的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當時的人們強烈要求平等的財產(chǎn)權以及強力的財產(chǎn)保護,從這點上來說,“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出臺帶有其必然性。從最后出臺的結果來看,它剝奪了封建王權和教會之特權,“神圣不可侵犯”加之于財產(chǎn),這無疑是革命話語的表現(xiàn),而非自然法思想之話語。將“神圣不可侵犯”加之于財產(chǎn),無疑是舊瓶裝新酒。之所以加之以神圣,只不過是強調(diào)財產(chǎn)本身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財產(chǎn)所有人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是要求公權力、公眾要對其心存敬畏,絕不能侵犯它。若有侵犯,則嚴懲不貸。此外,對于文本規(guī)定的歷史變遷的考察,也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人權宣言》第17條規(guī)定中的“財產(chǎn)”并不指“私有財產(chǎn)”,而對于法國憲法中有關財產(chǎn)規(guī)定的考察可以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從未規(guī)定“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

        猜你喜歡
        神圣情書教會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神圣大陸(下)
        神圣的使命 光榮的擔當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20
        一封情書
        神圣的簡約
        暖暖的等
        初戀教會我們愛
        海峽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11
        3D情書是這樣煉成的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国产一级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精品|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热久久这里只有|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 亚洲桃色蜜桃av影院|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男女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 双乳被一左一右吃着动态图| 九一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农村熟妇性视频| 白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天堂|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视频免费 |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 亚洲小说图区综合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国语|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区| 免费高清日本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 亚洲精品国产av天美传媒| 伊人22综合| 亚洲一级天堂作爱av|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人妖另类综合视频网站|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69视频|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91精品全国免费观看青青| 日韩av在线不卡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