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加福 譚淑芬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患者胃部和十二指腸功能發(fā)生紊亂,造成餐后不適、上腹疼痛等臨床綜合征,該病起病緩慢,一般呈持續(xù)性或反復(fù)發(fā)作,通常由飲食和精神因素誘發(fā)[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大多伴有脾胃虛弱,其主要癥狀為頭暈、氣短乏力、大便稀溏等,臨床上對于治療該病有西藥治療和中藥治療兩種方案,但該病具有反復(fù)性,長期服用西藥可能會加重患者胃部的損傷,相比之下,中藥安全性較高[2-3]。黃芪建中湯重在溫養(yǎng)脾胃,而枳實消痞丸加減重在健脾和胃,故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詔安縣醫(yī)院進行中藥治療的78例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就黃芪建中湯合和枳實消痞丸加減治療該病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詔安縣醫(yī)院進行治療的78例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納入標準:(1)中醫(yī)診斷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陽虛;(2)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痛且伴有燒灼感。排除標準:(1)本研究開展前7 d內(nèi)服用過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2)胃腸道嚴重出血;(3)存在胃腸道手術(shù)史。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17例,女22例;年齡23~60歲,平均(43.19±4.21)歲;患病時長2~6年,平均(4.02±0.77)年。觀察組男18例,女21例;年齡22~62歲,平均(43.24±4.24)歲;患病時長2~7年,平均(4.05±0.7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臨床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促胃動力西藥進行治療。多潘立酮片(生產(chǎn)廠家:江西捷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864,規(guī)格:10 mg/片)口服,1片/次,3次/d。觀察組采用黃芪建中湯合枳實消痞丸加減進行治療。黃芪建中湯含桂枝、甘草、生姜各10 g,大棗12 g,雞內(nèi)金、白芍各15 g,黃芪、黨參、茯苓各 30 g;水煎 600 ml,2次 /劑,早晚各溫服 1次。反酸可加煅瓦楞子15 g,泛吐清水可加法半夏12 g,脹滿苔膩去黨參、大棗,加黨參、薏苡仁各30 g,砂仁6 g。枳實消痞丸,干生姜、炙甘草、麥芽曲、白茯苓、白術(shù)各 6 g,半夏曲、人參各 9 g,厚樸 12 g,枳實、黃連各15 g,研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每顆 3 g,6~9 g/次,2 次 /d,溫水服用。虛寒者,可加砂仁 8 g,減黃連 4 g;肝膽火甚者,可加柴胡 12 g,黃芩10 g。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長一致,均為28 d。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食欲不振、早飽、食后易瀉等癥狀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每個癥狀最高分為5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2)使用尿素呼氣試驗法檢驗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幽門螺桿菌(Hp)陽性率。(3)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個月胃泌素含量。(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zhì)量。心理狀態(tài):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該量表分為兩個維度,包括精神和軀體兩方面,包括胃腸道癥狀、全身癥狀、精神焦慮等17項內(nèi)容,總分<7分為正常,分值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生活質(zhì)量:采用尼平消化不良指數(shù)(NDI)評分表評估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造成的影響,評分共有25項,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差。(5)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評估標準,顯效:治療后3個月內(nèi)患者上腹痛且伴有燒灼感等臨床癥狀無復(fù)發(fā),中醫(yī)癥候積分降低>95%;有效:治療后3個月內(nèi)患者上腹痛且伴有燒灼感等臨床癥狀無復(fù)發(fā),中醫(yī)癥候積分降低80%~95%;無效:治療后,患者上腹痛且伴有燒灼感等臨床癥狀仍存在或加重,中醫(yī)癥候積分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食欲不振、早飽、食后易瀉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食欲不振、早飽、食后易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s)]
組別 食欲不振 早飽 食后易瀉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9) 4.02±0.55 2.16±0.47 3.99±0.50 1.88±0.36 3.86±0.46 1.23±0.22觀察組(n=39) 3.98±0.53 1.90±0.41 3.95±0.45 1.65±0.31 3.82±0.40 1.10±0.17 t值 0.327 2.603 0.371 3.023 0.410 2.920 P值 0.745 0.011 0.711 0.003 0.683 0.005
治療前,兩組Hp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Hp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p陽性率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胃泌素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觀察組胃泌素含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泌素含量比較[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泌素含量比較[ng/L,(±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對照組(n=39) 121.59±11.74 88.10±8.23觀察組(n=39) 120.88±11.70 82.75±8.19 t值 0.268 2.878 P值 0.790 0.005
治療前,兩組HAMD、ND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AMD、N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AMD、NDI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AMD、NDI評分比較[分,(±s)]
ND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9)15.11±1.885.00±1.21 80.55±5.0751.23±4.04觀察組(n=39)15.07±1.854.20±1.1780.12±5.0048.55±4.00 t值 0.095 2.968 0.377 2.944 P值 0.925 0.004 0.707 0.004組別 HAMD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高于對照組的79.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療效比較[例(%)]
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食欲不振、早飽、食后易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服用黃芪建中湯和枳實消痞丸加減后,食欲不振、早飽、食后易瀉的癥狀有所緩解,療效顯著。中醫(y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虛弱,則吸收消化能力差,進而影響人體氣血不足,體質(zhì)變差。長期脾胃虛弱,胃脘滿悶,則易產(chǎn)生食欲不振、早飽、食后易瀉[4-5]。黃芪建中湯主治胃納不佳,胃脘痞硬,枳實消痞丸可行氣消痞、健脾、健胃,前者方中的大棗與甘草同服,味甘且固護正氣,用于治療脾氣不足,有調(diào)和藥性之功;茯苓與黨參、黃芪相配,健脾益氣作用大增,而與枳實消痞丸中的人參、白術(shù)同用,可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對于出現(xiàn)反酸現(xiàn)象的患者,可加入煅瓦楞子進行調(diào)和,保護胃黏膜,緩解其臨床癥狀[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Hp陽性率、胃泌素含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黃芪建中湯和枳實消痞丸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降低患者的Hp陽性率及胃泌素含量。Hp傳染性極強,人體感染后易產(chǎn)生胃腸道疾??;而胃泌素水平異常,可能會導致胃黏膜受損,造成消化不良。黃芪建中湯方中的雞內(nèi)金含胃激素與角蛋白等物質(zhì),人體服用后,胃運動功能增強,胃排空率加快,從而促進腸胃消化;白芍與甘草成分中的FM100在抑制胃液分泌方面具有協(xié)同作用;在《日華子》中,大棗可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癖氣,糾正腸胃病損;而黃芪具有廣泛的抗菌作用,與炙甘草合用,可治療氣虛衰弱、益氣升陽,提高患者免疫力[7]。枳實消痞丸中的枳實可使胃腸運動收縮節(jié)律有力,對患者受損的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修復(fù)作用,與白術(shù)聯(lián)合使用,可治痞、消食、強胃;砂仁可促進促進消化酶的分泌,排出消化管內(nèi)的積氣,與枳實同用,對虛寒者進行加減治療;黃連苦寒,生干姜辛熱,二藥配用,寒溫并施,理腸胃之功顯著[8-9]。
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的Hp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jié)果提示,黃芪建中湯合枳實消痞丸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穩(wěn)定其心理狀態(tài)。中醫(yī)學認為,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的“運化”功能可化生氣血、充養(yǎng)機體,與胃一同攝取飲食中的營養(yǎng),維持生命活動[10]。若脾胃虛弱,會導致人體的消化功能減退,營養(yǎng)吸收減少,進而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影響其心理狀態(tài)。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程較長,食后易腹脹,大便次數(shù)增多且時瀉時溏,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黃芪建中湯中的生姜可益脾胃元氣,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腸黏膜,增強人體的消化能力,而大棗適宜應(yīng)用于治療脾虛食少、乏力便溏;黃芪、生姜、桂枝等成分,均可幫助患者調(diào)理脾胃,溫中祛寒。枳實消痞丸主治大便不暢、脾虛氣滯,重在行氣清熱,其麥芽曲可補脾胃虛,止瀉利,內(nèi)含的人參、白術(shù)、茯苓可配合黃芪建中湯復(fù)“脾運”、益氣化濕[11-12]。以上諸藥合用,脾健胃和,痞消積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穩(wěn)定其心理狀態(tài)。
綜上所述,黃芪建中湯合枳實消痞丸能補脾和胃、益氣復(fù)脈,對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