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wèi)蓮
(南寧市第四職業(yè)技術學校,廣西 南寧)
本文研究并分析案例教學在籃球裁判理論課中的運用,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具體案例展開對應的教學,分析教學中的難題與問題,制訂對應的教學方案,為學生創(chuàng)建更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
通過對“以賽促教、以賽助學”籃球裁判課程教學相關文獻以及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分析,了解籃球裁判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硬件設施不足。在中職學?;@球課中雖然在場地、籃球等硬件方面的建設已經逐漸完善,但是在籃球裁判教學方面的硬件設備仍舊不足,如口哨、專用裁判器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裁判理論課程教學效率的提高。
第二,未重視案例教學在裁判理論課程中的應用,當前一部分體育教師在教授理論課程時多是按照傳統(tǒng)模式來進行一一宣講,其雖然具備一定的效用,但是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
案例教學在籃球裁判理論課中的綜合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可強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并以教師為引導者、參與者,協(xié)助學生通過各種經典案例來探究裁判知識與技能在籃球比賽中的靈活用法與深層意義。
第二,適當的教學案例可讓學生在構建的籃球場景中直面各種爭執(zhí)與問題,并促使其將裁判知識與實際籃球比賽相結合,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局面,讓學生得到更多的主動權,利于體現(xiàn)學生在裁判理論課程學習中的主體位置,提升其學習效率。
第三,案例教學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當前裁判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的評判標準等,并通過后續(xù)的討論,讓學生各自闡明其對同一裁判內容的態(tài)度與想法,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理解裁判知識與技能最恰當的用法[1]。
1.討論分析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讓學生與教師對提供的案例展開討論分析,研究案例中涉及的各種裁判知識,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其具體原因與解決方式,并在該過程中讓學生對裁判知識與技能有深入淺出的理解,并可運用相應的理論與規(guī)則來準確裁定籃球比賽。而要展開案例教學,有必要做好對應的準備工作,如豐富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口哨、裁判器等,還需利用現(xiàn)有的條件與資源,結合對應的案例為學生構建真實的籃球比賽場景,或者是直接與校外組織的籃球賽事達成合作意向,挖掘和對比分析籃球比賽與籃球裁判課程的契合點,讓學生在其中扮演裁判助理、副裁判、記錄員、助理記錄員、計時員、24秒計時員、技術代表等角色,從而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實踐裁判理論知識。
2.設置多元化的案例教學形式
為保證案例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多元化設置案例教學形式。其一,音響案例。通過剪輯籃球比賽錄像,收集各種違反籃球規(guī)則的合集,讓學生討論利用何種規(guī)則來加以裁定,給予對應的處罰。其二,文字案例。主要是通過文字來闡釋當時的籃球比賽場景,讓學生領會如何裁定違反規(guī)則的情況,并學會在實踐中多加練習。需要注意的是,在為學生呈現(xiàn)籃球裁判案例時,不應直接給出結果,而是應先呈現(xiàn)當時的情況,讓學生思考若是其處于當時的情況下應當如何進行判罰,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且在學生裁定錯誤時不急于對其進行否決,而是讓其在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時依靠自身的知識、經驗來判斷,這對其理解相關裁判知識、加深記憶極為重要[2]。
3.準備教學案例
利用剪輯手段來制作教學案例,保證教學案例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可剪輯近段時間的NBA、CBA比賽或者是校園比賽,將其中涉及裁判判罰的內容剪輯整理,作為后續(xù)案例教學所用。
1.呈現(xiàn)案例
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案例視頻內容,并提出需要學生探究的問題,如“前導裁判應當如何站位?其主要職責是什么?”“追蹤裁判應當如何站位?其主要職責是什么?”“案例中裁判的裁定方式準確嗎?如果是你,應當如何裁定?”讓學生攜帶問題觀看案例視頻,教師在此過程中可提醒學生關注裁判裁定時所用的手勢、時機以及兩方球員的反應等,讓學生能夠進入當時的場景,帶入其中,并思索應當利用哪項知識或者技能來進行正確裁定[3]。
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分到不同的問題與任務,探究相關問題的具體解決方式;每個小組可以分為兩個隊伍,一支隊伍為籃球隊員,另一支隊伍為裁判隊員,籃球隊員可以演示當時的比賽場景,裁判隊員則討論其具體問題所在,最終得出結論:前導裁判應在比賽前方,并盡可能快地跑到前方,讓比賽能夠朝其而來,其主要責任涉及以下數點:無球區(qū)域、非法掩護、通過中鋒或者側影比賽、籃球下面比賽、限制區(qū)內動作、任何運球上籃;而前導裁判的執(zhí)裁原則包括:當籃球移動時,保持移動狀態(tài);兩裁判員視野間可監(jiān)控場上所有的籃球隊員;尋找兩方球員比賽中的空間;從端線向后退以獲取更寬視角;追蹤裁判責任主要包括:3分試投與2分投籃,包括正確判斷某位球員的24秒違例、干涉得分與干擾、有球與無球掩護、非法用手、低策應區(qū)、遠離前導裁判的犯規(guī)、帶球走步違例、24秒鐘裝置、當球在無陰影區(qū)時觀察無球區(qū)域;具體制裁原則為:當籃球移動時,保持移動狀態(tài);尋找兩隊隊員之間的空間;將所有球員置于兩個裁判員之間;在運球、傳球或者投籃的球推進到罰球線延長部分以內時,要插得進。通過該種方式讓學生對案例中相應位置裁判員應當承擔的職責以及具體的判罰方式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針對判罰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展開研究[4]。
3.以賽促教,以賽助學
在案例學習之后,學生對各項裁判理論知識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師在此基礎上可組織學生進行籃球比賽,以小組形式進行對抗,在其中兩個小組進行籃球對抗比賽時,另外兩個小組推選出裁判員、副裁判員來執(zhí)裁;教師則與其他小組的學生作為裁判來對比賽中涉及的違規(guī)、違例動作進行討論,以“裁判員基本手勢”來作為“以賽促教、以賽助學”的主題,兩個小組的裁判員在執(zhí)裁時會用到各種手勢,如“得分手勢”“計時手勢”“違例手勢”“違規(guī)手勢”“管理手勢”等,學生在作出相應手勢時難免會出現(xiàn)不規(guī)整、不標準的情況,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可現(xiàn)場指出,并為學生示范正確的手勢,搭配對應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對此有深入淺出的了解,以管理手勢來進行舉例分析,其包括以下多項手勢:招呼入場手勢,表達方式是:單臂提前屈肘;替換手勢,表達方式是:雙手提前交叉;暫停手勢,表達方式是:一手張開,一手食指接觸掌心。通過比賽對抗,學生參與其中,提升學生的實踐經驗,又通過教師的演示,讓學生掌握標準的理論知識與手勢內容,實現(xiàn)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5]。
傳統(tǒng)形式的學習評價考核多關注的是學生理論成績的提升程度,但是得出的結果未免有失偏頗,因此建議教師選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其一,考核主體多元化。除了教師的考核評價外,我們還應引入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評價方式,以此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其本身真實的裁判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其二,評價元素的多元化。除了評價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外,還應評價學生在裁判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度、積極性、團結協(xié)作性等,以此形成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使其在后續(xù)的學習中能夠更加投入。
綜上所述,本文就案例教學在籃球裁判理論課中的運用進行了論述與分析,探討了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建議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做好系列準備工作,在課程教學中引入案例,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