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旭 李玉晗
摘 要:21世紀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的發(fā)展歷史已有二十余年,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電影影像也有其自身獨有的特征。整體上看影片的質量參差不齊,隨著對鄉(xiāng)村兒童電影的探索,將來影片必然會有質的飛躍。
關鍵詞:云南鄉(xiāng)村 兒童電影 影像歷史
鄉(xiāng)村是相對于城市而言的,也就是指縣城以下的廣大村落或鄉(xiāng)村聚落。《簡明藝術詞典》中把兒童劃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三個階段,也就是3至15歲的孩子。本文采納此觀點,將幼兒園至初中的3至15歲的孩子納入兒童的范疇。電影中包括“地點、時間、人物、主題和故事情節(jié)(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tǒng)制作體系)”六個要素,反之則是視頻。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指在云南拍攝、具有鮮明地域色彩、以云南鄉(xiāng)村日常生活為內容,適合兒童觀看且有兒童參與的電影,其中包括長時電影、微電影、紀錄片。根據以上觀點,如《諾瑪的十七歲》中主人公超過15歲;而《車票》涉及的女棄嬰童年影像基本是教堂里的生活,并沒有呈現鄉(xiāng)村日常生活;《送菜》的導演雖然是有感于在云南鎮(zhèn)雄縣實習經歷所創(chuàng),但拍攝地點在四川宣漢,諸如以上類型影片被本文排除在研究之外。
一、21世紀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的發(fā)展歷程
截至目前,21世紀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的發(fā)展歷史已有二十年了,筆者在百度共搜出四十四部影片。整體來看,這些影片采用了現實主義方法描繪鄉(xiāng)村兒童的苦難及夢想,反映了鄉(xiāng)村的落后和貧窮制約了鄉(xiāng)村兒童的人生成長,導演對影片中的底層人物給予了人道主義關懷。
(一)沉寂和復蘇(2001—2011)
21世紀的第一部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是《學生村》,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1999年云南鄉(xiāng)村的教育狀況,上映于2000年,但它在社會上產生影響是在21世紀。從2001年到2006年,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一片空白。正是這個緣故,本文把《學生村》作為送給21世紀電影的一份禮物,同時也給中國電影行業(yè)帶來了動力。這一時期電影機制進行了改革,特別是院線化、創(chuàng)作多元化等,2005年即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后,中國電影行業(yè)開始復蘇。但云南兒童電影還在徘徊猶豫,步履停滯,2006年,導演潘安子在大理開機拍攝《志愿者》。這部電影里面涉及了大山里的孩子,上映于2007年。2008年有兩部電影,一部是導演李松霖根據自身經歷改編而成的微電影《俄瑪之子》,一部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在元陽拍攝的《櫻桃》。同年,云南省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目標,積極扶持影視業(yè)的發(fā)展。2009年電影《走路上學》上映,該影片講述了云南怒江的一對傈僳族姐弟每天溜索過江上學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200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影視業(yè)從21世紀初的低迷開始走向突進。但兒童電影由于沒有好的劇本,市場回報利潤低,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的復蘇步伐緩慢。2010年沒有新上映的影片,2011年上映了《娜娃與扎朵》,影片故事發(fā)生在云南瀾滄,敘述了一對留守兒童姐弟進城找媽媽的故事。
該時間段的電影雖然不多,但幾乎每部影片都是精品?!秾W生村》曾榮獲云南廣播電視政府獎、中國電視金橋獎、金鷹獎等;《志愿者》2008年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獎;《櫻桃》榮獲金孔雀獎、最佳影片獎、中國新電影獎等;《走路上學》獲得優(yōu)秀少兒影片獎和優(yōu)秀少兒男演員獎。雖然這些影片都展現了鄉(xiāng)村的貧窮和落后,但導演們更多是表現了兒童身上的樂觀堅強。如《學生村》里的孩子們小小年紀離家住校,只因為他們對知識充滿了渴求;《俄瑪之子》中的阿水為了心中的夢想走出了大山;《櫻桃》中的紅紅在父母都是殘疾人的情況下考上了大學。這三部電影可以說是鄉(xiāng)村兒童的勵志片?!蹲呗飞蠈W》和《娜娃與扎朵》都有對故土的熱愛,娜香和瓦娃由衷地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好,他們盡管日子拮據也沒有拋棄自己的故土。
(二)突進和前行(2012—2017)
隨著優(yōu)酷網、芒果TV等網絡平臺的出現,中國電影行業(yè)的發(fā)展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有人把中國網絡電影稱為2011年中國電影的新元年。2012年在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幫助下,云南本土的民營影視企業(y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2年上映了鄉(xiāng)村兒童電影8部,分別是關注山區(qū)貧困兒童宣傳片《在路上》、根據作家陶永燦短篇小說《荒洲》改編的《戛灑往事》、根據歌手劉寅經歷改編的《希望樹》、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中國首部社會扶貧公益電影《包裹》、導演趙大勇的《小雅各布》、云南師范大學留守兒童故事片《一米陽光》、首部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微電影《幸福微笑》和導演王兵的《三姊妹》。2013年只有兩部,一部是紀錄片《看世界:云南》(微電影),一部是昭通首部回族留守兒童微電影《外婆,我想吃肉》。2013年云南臨滄被定為亞洲微電影藝術節(jié)的舉辦地,同年昆明首屆微電影大賽舉行;2014年由共青團云南省委和中國電影網主辦了云南青少年微電影大賽,2015年繼續(xù)舉辦。2014年上映了中國紅土地首部微電影《許愿樹下》,優(yōu)酷網上原創(chuàng)微電影《塵》,以及《大山里的曙光》《小沙彌》和《滇夢》。2015年上映了云南微電影大賽作品《電話》和《讓我回家,讓愛回家》、臨滄微電影《兄弟》、麗江永勝首部農村留守兒童微電影《童樣的企盼》、永善法制微電影《媽媽,你在哪兒》,以及反映2014年10月普洱景谷縣地震的微電影《放心》。2016年上映了云南首部少數民族彝族傈僳族微電影《童年》、王國禮導演的《一把鑰匙一個家》、金平拍攝的《守望》 ,以及兩部紀錄片《你一定不曾了解過的云南》《堅強的留守》。2017年只有兩部:一部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微電影《月光夢》,一部是在文山普者黑拍攝的《童話先生》。
該時間段的電影共28部,其中以微電影為主,但整體來看質量參差不齊,題材單調。電影的主題聚焦在給予鄉(xiāng)村兒童陽光和愛、呼吁關注鄉(xiāng)村兒童、鄉(xiāng)村兒童的夢想等。由于網絡電影的門檻低,不少非專業(yè)人士涌入,影片質量難以與院線電影相比。2012至2015年,不少電影以悲情為主,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放大了鄉(xiāng)村兒童的苦難。比如《小雅各部》《外婆,我想吃肉》等,內容上缺少創(chuàng)新?!栋分杏腥藢π」人胝f:“長大后到城里當太太。”蔣老師則把孩子們走出大山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赌阋欢ú辉私膺^的云南》以俯視的視角和一種優(yōu)越的目光瞄向了云南偏遠的鄉(xiāng)村。2016年的《堅強的留守》則將鏡頭對準了兒童堅強樂觀的一面,推翻了銀屏上“孤獨傷感”的形象。2017年的《月光夢》基調明朗、光線明亮,兒童身上灑滿了陽光,這兩個影片的風格一直延續(xù)至今。
(三)穩(wěn)定和待機(2018年至今)
面對網絡電影精品少的現狀,網絡播放平臺從2018年開始有意識地控制新上線電影的數量,同時也在注重質量的提升。2018年7月,云南省微電影協(xié)會在昆明成立,對提升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水平起到專業(yè)性與引導性的作用。2018年上映的電影有《河流·孩子(云南篇)》《阿爸的大手》《米花之味》《卓遠的夢想》《尋找雪山》《媽媽,你聽見了嗎?》《山谷回響》。2019年只有兩部:《哈尼族阿卡功夫小子》《寸草安心》。2020年只有一部微電影《彩云之交》。
該時間段的電影共10部,但題材各有特色。《河流·孩子 (云南篇)》屬于公益系列微電影,鏡頭更多地對準了怒江的青山綠水,濾去了兒童身上的悲情?!栋值拇笫帧分v述了父女之情?!睹谆ㄖ丁分v述了在外打工的單親媽媽葉楠回到家鄉(xiāng)后,與自己的女兒相互融合的過程。該片是一部文藝片,曾獲得中國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的影片,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名獎等?!蹲窟h的夢想》講述了一位不明國籍的棄嬰卓遠自我身份的尋找過程,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片在2017年成為國家向青少年推薦的優(yōu)秀兒童電影?!秾ふ已┥健肥怯赡陜H10歲的吳玥璇原創(chuàng)的,講述了一對兄妹到雪山尋找父母的故事。該影片采用了兒童視角,獲得了中國首屆少數民族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獎等?!渡焦然仨憽肥窃颇鲜撞恳魳穭∥㈦娪?,《哈尼族阿卡功夫小子》是中國首部自導自演的哈尼族阿卡語電影,《彩云之交》是一部講述上海交通大學幫扶云南洱源脫貧的故事。隨著對鄉(xiāng)村兒童電影的探索,將來影片必然會有質的飛躍。
二、21世紀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影像的典型特征
(一)與同期的省外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作品相比
1.電影中民族種類居多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電影藝術是對現實的反映,所以21世紀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中所涉及的民族種類比較多。如《俄瑪之子》中的兒童是哈尼族,《走路上學》是傈僳族,《娜娃與扎朵》是拉祜族,《戛灑往事》則是彝族,《一米陽光》是儂族,《外婆,我想吃肉》是回族,《米花之味》是傣族……與以民族題材電影居多的內蒙古、新疆、西藏相比,21世紀的44部云南鄉(xiāng)村兒童電影中所涉及的民族種類最多,共11個民族。內蒙古鄉(xiāng)村兒童電影中主要是蒙古族一個民族;新疆的十七部電影中則是維吾爾族一個民族;西藏的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很少,筆者只找到兩部,主人公都是藏族兒童。除了這三個自治區(qū),民族題材電影較多的當屬貴州與青海。但貴州的鄉(xiāng)村兒童電影中只有水族和苗族兩個民族,青海的則是藏族一個民族。對于我國其余的大部分省份來說,鄉(xiāng)村兒童電影中只是點綴一兩部民族題材電影,所涉及民族種類是少之又少。
2.鮮明的地域特征
云南鄉(xiāng)村題材電影是在云南本地拍攝的,因此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從地理環(huán)境上說,云南鄉(xiāng)村題材電影里有著洶涌的怒江、層疊的哈尼梯田、邊境的傣家竹樓等典型的云南元素。新疆的鄉(xiāng)村兒童電影中多是孤獨的胡楊挺立在遍地金沙之上的畫面,內蒙古的兒童電影則多呈現的是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個個蒙古包像朵朵白云矗立在風中。從使用的方言上說,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里的人物用的方言有哈尼語、拉祜語、傣語、傈僳語等,而新疆的鄉(xiāng)村兒童電影中的方言基本是維吾爾語,內蒙古的是蒙古語,西藏的是藏語,其余的省份大部分都是漢語。從民族服飾上看,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中有身穿黑色上衣、短褲,頭戴白色三角形披肩頭巾的哈尼族女子,有身著傣裙的傣族女性等。新疆的維吾爾族女子則喜歡穿著各種裙裝,男女都喜歡戴著帽子。蒙古族男女都身著蒙古袍,此外,西藏的是藏袍,其他省份的服飾上大多沒有什么特色。除此之外,云南鄉(xiāng)村電影中有著獨特的婚戀民俗、民間信仰、生產方式等,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二)與同期的國內城市題材兒童電影作品相比
1.電影題材與類型的單一
21世紀44部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中有8部屬于紀錄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有11部。其余的也大多使用現實主義方法,中規(guī)中矩地用鏡頭記錄了鄉(xiāng)村兒童原生態(tài)的生活以及內心的渴望。電影題材集中于教育與家庭兩種類型,整體看明顯缺少了想象的成分。而城市題材兒童電影包括的類型則很多,有動畫、科幻、冒險等,內容上豐富多彩。兒童本就喜愛幻想,對周圍充滿了好奇,由于電影藝術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兒童電影題材的多樣性才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反映。
2.敘事以悲情為主
云南鄉(xiāng)村題材兒童電影中的兒童主要包括留守兒童、貧困兒童等,造成留守兒童的根源在于貧困。他們要么父母至少一方不在身邊而享受不了完整的父母之愛,要么因為生活的艱難過早地承擔了生活的重擔而斷掉了飛翔的翅膀?!睹谆ㄖ丁冯m然有著喜劇的元素,但喜中有悲,讓人笑中帶著淚。從上海歸來的葉楠看到的是女兒喃杭在網吧打游戲、與同學打架、偷錢花,母女之間一度無法面對面進行溝通。雖然母女兩人最后和解,但整個過程中,母親葉楠是痛苦的,去與留的抉擇始終在拉扯著她的心靈。喃杭的好友喃湘露臨死前,喃杭用一條毛毯魔術般地把喃湘露的父母變了出來。當然這是導演的幽默處理方式,真實情況是喃湘露直到死父母都沒回來,輕快中透著絲絲悲涼。城市題材兒童電影中當然也有悲情的,但由于題材與類型的豐富,尤其是動畫科幻冒險等電影拓寬了兒童的視野,故事中往往有可圈可點的笑料,所以整體來看是以快樂敘事為主。
3.話語權的缺失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市場經濟在體制上的合法化將影視行業(yè)商品化。2006年云南積極扶持影視業(yè)的發(fā)展,其中就包括兒童電影。由于改革開放后,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fā)展,鄉(xiāng)村的發(fā)展遠遠滯后于城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鄉(xiāng)村兒童電影逐漸失去話語權。鄉(xiāng)村兒童淪落為城市成年人所同情的對象,鄉(xiāng)村成為城市人所要拯救的空間,城市兒童則成為“幸福和美好”的代名詞。這都是鄉(xiāng)村兒童電影話語權缺失的體現,也是電影藝術對現實生活的不真實的反映。
參考文獻:
[1]歐陽周,顧建華,曹志國.簡明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2]郭鵬群,王紅彬.新世紀云南影視業(yè)發(fā)展的現狀與對策[J].民族藝術研究,2016(5).
基金項目: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0J1215)
作 者: 王東旭,碩士,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李玉晗,碩士,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兒童文學與古代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