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麒麟?yún)^(qū)第四中學 胡 勇
因為以教師的“教”為主導的舊的課程理念根深蒂固,我們的教育教學不同程度存在:“教”的方面,因教者無心研究而缺乏新的理念與好的教學設計,導致課堂“少、慢、差、費”現(xiàn)象普遍存在;“學”的方面,因課堂缺乏吸引力,學習者被動接受而備感無趣,學習效果堪憂。
雖然社會的詬病不是學校教育能夠完全承載的,但社會在變、學生在變、需求在變……這樣看來,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基于新課程理念,基于“雙減”背景教師是否也應該改變自己,才能成為更具勝任力的教師而不被時代所淘汰?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需求的發(fā)展變化,促使教育工作者到了該適時改變自己的時候了。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英國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闡明: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和發(fā)展學生自我發(fā)展之路。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是一種自由的發(fā)展,所謂自由的發(fā)展意味著教育不能壓制學生的想象力。不能以“強制的手段”對學生進行灌輸,而是激發(fā)和點燃學生內心深處對某一領域的強烈興趣。興趣是推動生命體走向適合自己發(fā)展之路的最佳動力。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象力(好奇心)比知識更重要。如此而言,教育的關鍵在哪里?在于激發(fā)興趣,點燃想象力、好奇心。概括而言,激發(fā)+點燃=自我發(fā)展。
什么是新課程理念?目前,理論界的種種界定,似有些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言以蔽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或教育教學活動,即是新課程理念。反之,在課堂教學或教育教學活動中只考慮教師的“教”,而“罔顧”學生的“學”,即是舊的課程理念。
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長期以來,我們究竟在實踐哪種課堂教學理念?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關鍵點又在哪里?
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許多教育教學專家一直致力于探索種種課堂教學新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然而,新課程理念的關鍵點究竟在何處?仔細考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脫胎于錢夢龍老師“三主四式”教學模式的“雙主”(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理念更加符合新課程理念,更能夠得到多數(shù)行家認同。換句話說,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或教育教學中,只要不忘“雙主”理念,并努力實踐,就是踐行新課程理念。
在教學中努力踐行“雙主”理念,就能使我們的教學從以“告知”為主的舊的課程理念轉向以引導學生“悟得”為主的新的課程理念。
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努力朝著激發(fā)興趣和點燃學生好奇心去努力構建更加高效的課堂。課堂教學不再“告知”為主,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課堂中產生思維的“頓悟”,即引導學生“悟得”;不再將教學藝術簡化為技術,而是構建自己獨有的魅力課堂;不再將課堂變成自己個人表演的舞臺,而是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構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學生方能更多地“悟得”知識、提升素養(yǎng),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得到更好培養(yǎng)。
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告知”為主的課堂,教師務必提升研究能力。研究力的提升,需要不斷地學習。每天學習一點點,每節(jié)課改變一點點。假以時日,我就會成為不一樣的我。我們提倡的“改課”(改善、改進課堂),教師只要不斷思考、學習、研究“改課”,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斷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方法,就會告別平庸,走向卓越,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到職業(yè)生涯的幸福感。
教師務必要為自己樹立目標,尋求自我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唯有不斷樹立新的目標,打破“瓶頸”,走出舒適區(qū),進入焦慮區(qū)、痛苦區(qū),不斷思考、探究、實踐、提升,方能使我們的教學生涯更有意義。在焦慮期和痛苦期“潛水”,力爭量的積累獲得質的突破。取得一定突破以后,可能又會進入新的舒適期,這種時候就要有新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再次走出舒適區(qū),進入焦慮期、痛苦期,如此而已,循環(huán)往復。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生涯也如此。
教師從教學研究中獲得幸福感,方能不斷尋求自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物質的幸福是較低層次的幸福,精神的幸福才是較高層次的幸福。明白了這一點,方能定下心來,潛入教學,研究教學,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中達成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教師方能從中找尋到精神層面的幸福,走出職業(yè)倦怠的迷途。
有人說:雞蛋從外部打破只能成為盤中餐,如果從內部打破就意味著孕育新的生命。因此,理念的轉變在于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有自省力?有了自省力,就會想方設法打破平庸,朝著卓越的方向努力,方能主動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
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相當于黎明前的曙光,有了曙光,關鍵還在于付諸行動。那么,如何行動呢?
1.思考
思考什么?主要圍繞“如何做才能改善我們的課堂、才能點燃和激發(fā)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之路”這一關鍵點來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
2.學習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僅僅思考不去學習,恰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想破了腦袋,也不會有新的發(fā)展和突破。如此而言,關鍵在于不斷學習。學些什么?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如何學習?從閱讀做起——核心層面: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中間層面:讀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書籍;外圍層面:博覽群書。改變,都是從學習開始的。從聽課起——聽同事的課(常態(tài)課、競賽課、復習課、作文課、練習課、閱讀課、活動課……);聽名家的課(網(wǎng)上的、書面的、外出學習),課堂的改變,聽別人的課來得更加直接。
3.實踐
從改變備課方式起。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都要思考:讓學生干什么?目的是什么?從研究課標、教材起。課標要求達成的目標?單元目標是什么?教材內容是什么?切入點在哪里——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從問題、活動的設計起,層層追問:主目標?主問題?分問題?問題群?
如部編本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單元目標:“本單元注重學習注重熟讀精思。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的重點;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fā)現(xiàn)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本驮搯卧独贤酢愤@篇課文,你會怎樣設計問題?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課文結尾“這是一個幸運者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就可以作為主問題:誰是幸運者,誰是不幸者,為什么會愧怍?在這個主問題引領下,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教學的關鍵點在于引導學生解讀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另外,教師還要從學習信息技術賦能開始。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關鍵在于用得合適、用得恰當。該用則用:至少可以節(jié)約板書時間,可以使思路更清晰,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可以豐富我們課堂的表達力……
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們要懂得:撥開迷霧,方見真理。而且這個迷霧,要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撥開——注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給學生一個平臺,學生就會還你一個驚喜。
從“告知”到“悟得”究竟有多遠?或許是一步之遙?或許是萬水千山?——關鍵在于我們自己是否去學習、去領悟、去實踐。只要我們愿意改變,在“行至水窮”時,努力做到“參與云起”,而不僅僅“坐看云起”,就會迎來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