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呂欣靜
安徽博物院
內容提要:通過分析目前國內博物館推出的傳統(tǒng)書畫展覽,結合安徽博物院的展覽工作實踐,對傳統(tǒng)書畫展覽的現狀和困境進行歸納與思考,并提出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舉措,以期推出更豐富多元的精品書畫展覽。
我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代書畫作品不僅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藝術化表達,亦是記錄古人起居游玩、宗教祭祀等文化生活的載體,折射出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特點及演變軌跡。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當代博物館人義不容辭的使命。展覽無疑是觀眾直觀感受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最佳途徑之一,博物館庫房里收藏的書畫作品,理應在合理的保護下展示于大眾視野之中。
近年來,各大博物館書畫展覽的熱度直線上升。如2015年故宮博物院策劃“石渠寶笈特展”,展出北宋經典之作《清明上河圖》全卷;2017年,故宮博物院策劃“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眾多書畫愛好者前來參觀,展廳門口排起長龍;2018年底,上海博物館推出“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據統(tǒng)計,共接待參觀人數60萬人次,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2022年,南京博物院策劃“萬水千山——南京博物院藏歷代山水畫迎春特展”,遴選歷代山水畫佳作,大家云集,觀者眾多??杉词惯@類聲勢浩大的特展,仍有一定比例的觀眾認為得到的信息不夠全面,“看不懂”,從而影響了觀展體驗。
客觀來說,大部分參觀者對書畫藝術的認知還停留在個別名家、名作,書畫展覽并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展覽類型。相較于工藝類文物兼具藝術與實用價值,書畫類文物的純藝術性或許在無意之中成為它的“參觀門檻”。普通觀眾對書畫藝術的了解不多,藝術欣賞、美術史等相關知識又涉獵不足,參觀時容易失去興趣,在展廳走馬觀花之后匆匆離場。
如何提高觀眾的觀展積極性,是書畫展覽的策展團隊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本文結合安徽博物院書畫展覽實踐,深入剖析展覽策劃與設計中存在的困境,探索書畫展覽如何在專業(yè)與親民中做到平衡,從而完成繼承、傳播、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公眾文化藝術素養(yǎng)的社會使命。
書畫展覽的蓬勃發(fā)展,對傳統(tǒng)書畫藝術的普及與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此類型展覽的困境也漸漸浮現:譬如選題角度的趨同化、展覽語言的學術化、展陳方式的單一化等。
近年來博物館內的書畫展覽層出不窮,但梳理后不難發(fā)現,展覽選題的角度及題材相似性較高,展覽不免大同小異。
以“吳門四家”為例,過去幾年,以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張大千等名家為題材的展覽頻頻出現,圍繞“吳門四家”這一主題就有多個展覽。2012年至2015年,蘇州博物館策劃“吳門四家”系列學術展覽。2016年天津博物館推出“畫與書歸——明代中期吳門書畫特展”。2020年廣東省博物館策劃原創(chuàng)展覽“解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重點展出了“吳門四家”的書畫作品。2021年,南京博物院推出“江南風華——明代吳門繪畫特展”“江左流韻——明代書法吳門書法特展”[1]。
優(yōu)質的展覽選題與展覽預案,可謂精品展覽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而書畫展的選題卻時常相似或重復。隨著女性主義浪潮的涌起,策展人的目光又開始聚焦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與情感世界(表1)。女性題材雖可引發(fā)共鳴,但趨同化的選題角度,不免使人審美疲勞。構思精巧、角度新穎的展覽主題,才能迅速抓住大眾眼球,吸引觀眾前來觀展。
表1 近三年來部分女性題材書畫展統(tǒng)計
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決定了其定位,展覽應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將學術成果充分研究與轉化,闡釋為通俗易懂的展覽語言。書畫作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展示手法相對較少,學術成果轉化、闡釋、傳播的難度也相對較大。策展團隊必須認識到,書畫展覽離不開學術研究和專業(yè)理論的加持,專家學者對文物的研究是觀眾參觀展覽獲取知識的前提條件?,F階段,博物館里的策展人或內容設計人員通常是某領域的專業(yè)研究者,擁有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但展覽并不等同于學術研究,學術成果在轉化為展覽語言時若過于學術化,離開專業(yè)講解人員的導覽,觀眾在理解與吸收時會存在一定的難度。
展覽語言表述中的難點不止于此,如何解讀純粹的藝術作品也是學術討論的焦點。剔除對作者生平、作品概況、繪畫技法的學術性闡釋,對書畫作品的藝術賞析,如何以中立的角度組織文字做出相對客觀的表達呢?解讀過多害怕過于主觀、失之偏頗;解讀過少又擔心無法引導觀眾欣賞,這或許也是策展團隊都曾面臨的困惑。其實對于藝術欣賞而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個體自有不同的角度,這種主觀且私人的獨特感受,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
書畫類文物質地脆弱,只能于展柜中展示,且對展廳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依據GB/T 23863—2009《博物館照明設計規(guī)范》,書畫屬于對光特別敏感的展品,展出時照度標準值需小于等于50lx[2],溫度應控制在20℃,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0%—60%,并且不能過長時間展出,需要定期回庫房休養(yǎng)。
書畫展品也沒有立體的造型或復雜的工藝,僅以立軸、手卷、冊頁、扇面等二維形式展示,展品本身的特質決定了展陳手法的相對單一。立軸類書畫展品尺幅通常較大,一般以通柜懸掛展示;手卷類則多以定制斜面展架展示;冊頁和扇面通常放置于斜面或制作輔助展品固定在背板展示。書畫展覽通常大量使用通柜,展廳空間布局也大多規(guī)整而少變化。相對直白的展陳方式,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觀展過程平淡乏味。
為了使觀眾目光聚焦于展品自身,配合水墨暈染的縹緲意境,書畫展覽通常以典雅得宜的淺色調為主,較少使用強烈的對比色,視覺上也很難引起觀眾注意。此外,書畫展常配套設計書房陳設、筆墨紙硯等場景,書架、案幾、太師椅等元素的高頻使用,使展覽場景趨于雷同,缺少了趣味性與新鮮感。若展出的并非名家作品,展柜內外的平面設計再平庸普通些,展覽確實難以引起觀眾的觀展興趣。
針對目前書畫展覽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展覽緣起、深度與廣度、相關配套、展示效果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出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舉措,對策劃精品書畫展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隨著博物館事業(yè)的推動及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業(yè)內人士意識到,展覽在于質而不在于量。與其糾結某部分館藏展品的數量不足以支撐聲勢浩大的特展,不如另辟蹊徑。立足區(qū)域文化與館藏精品,深度挖掘展品的內涵及外延,拓展相關知識,從觀眾實際需求出發(fā),調整策展角度,打造專屬的地域文化展覽品牌。堅持精益求精,相信每個博物館都能做出專屬于自己的“爆款”展覽。
仍以安徽博物院為例,安徽山清水秀,古往今來孕育了光芒奪目的徽州藝術及新安文化。明清之際,江南畫派林立、名家輩出,徽州地區(qū)以漸江、查士標、汪之瑞、孫逸為代表畫家的“新安畫派”獨樹一幟。超凡脫俗的藝術格調,傳承和豐富了中國文人畫的內容,對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策展團隊可立足館藏,加強“新安畫派”的相關學術研究,深度挖掘新安地區(qū)繪畫的藝術面貌和風格特點,則既使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tǒng)繪畫筆墨神韻,又可傳播徽風皖韻的文化魅力,甚而推動區(qū)域文明互鑒、促進文化交流。
單調的書畫展陳已無法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觀展需求,唯有積極拓寬展覽的深度與廣度,嘗試挖掘展覽的各種可能性,例如多學科融合及跨界合作,才能促進展覽的推陳出新。
首先,豐富展覽內容,在展覽中加入其他類別的展品進行組合展示,譬如陶瓷、玉器、金銀器等。一方面可以營造展示的微場景,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書畫與其他展品的融合,推出綜合性主題展覽。
其次,策展團隊不應只局限于博物館內,可以嘗試加入外界的聲音,如高校教授、專家學者、專業(yè)收藏愛好者等[3]。借助所在地區(qū)的學術優(yōu)勢,更能發(fā)揮當地專家所長?;蛘邠Q位思考,與觀眾互換角色,若觀眾是策展人,會以什么樣的角度作為切入點,策劃出什么樣的書畫展覽呢?
最后,拓展展覽外延內涵,以擴大其影響力。如舉辦圍繞展覽主題的學術論壇及專業(yè)講座,還可通過排演舞臺劇、歷史劇等多種舉措來吸引觀眾流量。2021年河南春節(jié)晚會上的《唐宮夜宴》取得成功,曼妙舞姿生動地將大唐盛世的傳統(tǒng)文化形象呈現于舞臺之上。節(jié)目運用“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AR(增強現實)”的技術,以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將歌舞放進了博物館場景,營造出博物館奇妙夜的感覺。結合博物館傳統(tǒng)文化元素,將厚重的歷史與現代藝術手段相結合,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身臨其境,更能觸動人心。
要讓文物活起來,必須以更為創(chuàng)新的手段,全方位提高審美體驗,拓展觀眾對歷史的認知。
展覽的推廣傳播還須依托社教與文創(chuàng),積極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和宣傳功能。針對書畫展覽,社教可以開展主題性活動,如書畫鑒賞沙龍、國畫書法小課堂等;同時增加講解場次,擴大志愿者隊伍。此外,關注傳統(tǒng)節(jié)氣、假日的周期,可配合開展在線問卷、夜游博物館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拉近觀眾與書畫藝術的距離。
2016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下發(fā)《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的若干意見》,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博物館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書畫文物最具中國風格、民族特色,通過書畫與文創(chuàng)產品、文創(chuàng)活動架起文化橋梁,可以積極有效地強化本土意識與文化認同感。圍繞展覽主題研發(fā)周邊文創(chuàng),既能豐富觀眾對于博物館文化的體驗,又能實現“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的愿望。
任何類型的展覽,形式設計都是相當重要一環(huán)。它不僅是展覽內涵最直觀的外化表現,也是觀眾接受展覽信息的直觀方式。針對書畫展覽的特性,本文認為形式設計的提升或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打造序廳美感
序廳設計的好壞可謂決定展覽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觀眾走入展廳,不僅需要從序廳獲取展覽的主題信息,更要由此獲得美的享受及繼續(xù)參觀的興趣。安徽省美術館的開館特展——“新安畫派”,可謂重在表達安徽本土藝術文化的展覽典范。新安畫派領袖人物多為明末遺民,他們標榜氣節(jié)、寄情山水,畫作筆法尖峭、用墨枯澀、氣質悲壯,凝結出孤冷荒寒的藝術風格?;谛掳伯嬇傻淖髌窔赓|,整體展廳以米白色調為主,配合墨綠色打造清冷之感。序廳(圖1)選取漸江所作的《曉江風便圖》高度還原場景,仿畫卷的背景配合立體的山石,同時在畫面的左下角以多媒體投影出一只晃晃悠悠前進的小船,動靜結合,虛實之間讓整體格調高級,十分耐人尋味。書畫展的序廳理應如此,充滿藝術氛圍,給人以美的享受。
圖1 安徽省美術館“新安畫派”展覽序廳
2. 豐富設計層次
值得欣慰的是,不論博物館還是美術館,形式設計者已經開始進行有益的嘗試。在空間布局上,通柜和立柜開始交替使用,多用矮墻或軟性隔斷劃分區(qū)域。手卷或在定制平柜中展示,或以斜面展架展示。通柜亦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底色,或用底紋,或配色彩,柜內的L形背板也開始根據展覽形式的具體要求進行設計與改變。有的展覽還配合主題,以盆景、珍玩、案幾等在柜內搭建迷你造景,讓觀眾的視覺感受日漸豐富,整體觀展體驗持續(xù)優(yōu)化。
安徽博物院推出的“綠鬢朱顏——明清時期女性題材繪畫展”,正是由文本脈絡出發(fā),設置了賞心游園場景(圖2):組合展示的古典人物立牌、綠竹、棋局、石凳,表達出古代閨閣生活的文雅情趣,吸引觀眾駐足停留、打卡拍照;同時提煉出書畫作品中歌詠女性的詩詞,印刷于紗簾上,裝飾展廳內容較少的墻面,既豐富了形式的表現手法,又增加了展覽的空間層次,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
圖2 安徽博物院“綠鬢朱顏”展覽中的場景設計
3. 營造藝術氛圍
如果是非藝術專業(yè)的觀眾,日常能夠接觸到藝術欣賞、美術史的相關課程不多,并不能快速地理解和欣賞這些作品。而書畫展覽設計的目的正是讓更多的參觀者欣賞、看懂中國書畫這種藝術形式,因此展廳內藝術氛圍的營造就顯得至關重要。
結合書畫作品本身特點,圍繞書畫藝術的“意境”“氣韻”等追求,色彩運用上應該要淡雅寧靜,有利于營造純粹的觀展環(huán)境。設計可以從內容、空間構圖、皴法、顏料等多個角度出發(fā),使書畫作品與展廳環(huán)境相呼應,觀眾置身展廳感受傳統(tǒng)藝術之美,于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水平(圖3)。
圖3 安徽博物院“集千古智——方以智文物特展”展廳內景
平面設計也是重要一環(huán),通常作品的說明文字不宜過多,以避免引發(fā)閱讀時的疲勞感。設計上需要對信息的傳遞做好篩選與過濾,通過對字體、字號、圖案的把控與運用尋求內容與形式、知識與趣味之間的平衡。
書畫作品與音樂相結合,在各空間環(huán)境中選取不同的背景音樂,就可對展覽節(jié)奏進行把控,如古琴、古箏等傳統(tǒng)樂器能更好地烘托出高山流水的藝術氛圍。此外,還可根據展覽主題,適當引入現代藝術品裝置,古今藝術的碰撞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展示效果。多手段合力推動傳統(tǒng)書畫藝術傳播形成良性循環(huán),力求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觀賞訴求。
4. 科技賦能展覽
毋庸置疑,當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給博物館事業(yè)也帶來的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萍假x能拉近了觀眾與博物館的心理距離,有效增加了展覽的互動性。在科技的加持下,從全息投影技術到“5G+AR”的沉浸式體驗,文物開始“會說話”。
低反光展柜玻璃與LED(發(fā)光二極管)光源的加持,不僅加強了對書畫展品的保護,也優(yōu)化了觀眾的觀展體驗。同時,書畫展覽要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嘗試從單一的視覺體驗逐漸轉向聽覺、觸覺等多位一體的復合型體驗。
香港藝術館日前推出的“想識·賞析中國山水畫”展覽,正是將古人的書畫作品輔以科技特效,以藝術科技為媒,解構傳統(tǒng)山水畫中大師的創(chuàng)作過程。展覽通過多種沉浸式的互動數碼體驗,讓傳統(tǒng)山水畫不再局限于平面,觀眾仿佛置身山水世界,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不可否認的是,科技手段的應用還取決于展覽的需求和目的。結合博物館的自身特性,“因館制宜”,才能真正解決展覽制作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從理論出發(fā),書畫類展覽的策展方向與設計手法或許有跡可循,但在實際工作中,展覽的策劃方向、大綱文本、展廳環(huán)境、宣傳推廣等細節(jié)都直接決定著展覽的成敗。策展團隊必須緊跟時代腳步,調整自身狀態(tài),加快提升能力,以展覽項目積累實踐經驗。本文提出的探索與思考只為拋磚引玉,期待更多的博物館工作者共同努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彰顯傳統(tǒng)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