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翔 蔡文舢 沈 丹
(浙江大學 a.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b.經(jīng)濟學院 c.國際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面對“兩個大局”和廣大青年成長的需求變化,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入腦入心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也更加緊迫。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1]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高校“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緊貼時代發(fā)展脈絡、回應學生需求變化、實現(xiàn)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的創(chuàng)新探索。研究并把握高?!敖櫴健彼枷胝谓逃睦砟?、內涵與實踐路徑,凝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模式,對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將社會主流的價值規(guī)范、思想觀念、道德品質、政治觀點轉化成面向受教育者的符合社會要求的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2]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幾乎同時存在于這一實踐活動之中,二者在不同時代、不同發(fā)展階段,因各有所長而存在主次之分。[3]
顯性教育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存在已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顯性教育的實質就是教育者直接地、公開地向受教育者表明教育的目的、任務和內容,對受教育者產(chǎn)生影響的有形教育方式。[4]顯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必要的,在很長的歷史階段中,它也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顯性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公開性和規(guī)范性,教育者把社會主流的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觀點要求開誠布公地告訴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明白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特別是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其借助學校課堂平臺,能夠較好地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
隱性教育緣起于美國“隱性課程”的教育理念。1968年,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首次提出了“隱性課程”這一概念。隨后,科爾伯格提出利用“隱性課程”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推入到社會的每一層面。20世紀中后期,西方國家逐漸將“隱性課程”理論引入德育教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政治社會化。隱性教育在我國教育史上也有深遠的歷史,例如以孔子為代表的言傳身教并重理念,戰(zhàn)國時期“孟母三遷”環(huán)境塑人思想等。近代以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倡導“生活即教育”,強調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意義。與顯性教育直接而鮮明的方式不同,隱性教育把思想、政治與道德等內容融入具體的教育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設置具體的情境并且采用多種教育資源的教育方式,在潤物無聲中使人們受到教育。[5]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的主體意識顯著增強,僅靠顯性教育難以實現(xiàn)育人的目標。隱性教育對此則是一種有效補充,通過接受暗示、無意模仿、從眾心理等無意識的心理機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品德行為,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教育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育者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方式方法以促進效果。[6]事實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兩種模式,形式有別、各有側重、功能互補,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如何較好地實現(xiàn)兩者有機結合、相互統(tǒng)一,揚長補短、共同發(fā)力,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基于二者有機統(tǒng)一的“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應運而生。
高?!敖櫴健彼枷胝谓逃且环N既堅持政治主導性、堅守理論科學性,理直氣壯地進行公開、直接地開展理論講授與價值傳播,又注重實現(xiàn)教育目的于受教育者的不知不覺中,開展教育于各類活動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之中的教育方式。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方式,“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歸根到底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要旗幟鮮明講政治,立場堅定理直氣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直言不諱地指出:“共產(chǎn)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盵7]毛澤東也曾指出:“我們必須堅持真理,而真理必須旗幟鮮明。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來認為隱瞞自己的觀點是可恥的?!盵8]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堅持不懈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處處凸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根“紅色主線”,牢牢把政治引領作為第一要務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全環(huán)節(jié)。
《論語?顏淵》有云:“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贝颂帯敖櫋本陀兄饾u滲透,引申為積久而發(fā)生作用。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對綏遠起義人員的團結改造時也曾說,“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下大雨,而是“要像下小雨一樣”才能滲透進去。[9]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借力用力,運用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化育無形、潛移默化,把黨的政治觀點、理論、方針、路線的宣傳有效地融入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積久而發(fā)揮作用。
高?!敖櫴健彼枷胝谓逃哂絮r明的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性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10]高?!敖櫴健彼枷胝谓逃桥c心智、精神、靈魂等深層次的“對話”,這種“對話”需要教育者根據(jù)教育目標精心創(chuàng)造應時應情應景應人的教育情境。高校“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從微觀層面上注重場景的精心構造,如注重運用圖文并茂、身臨其境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實現(xiàn)在情感、價值觀層面對學生的影響;從宏觀層面注重文化氛圍的立體營造,協(xié)同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網(wǎng)絡文化、社會文化等,發(fā)揮文化持續(xù)、柔性、隱喻地規(guī)范人、滋育人、影響人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依據(jù)一定階級、政黨的要求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教育對象思想政治素質的個體或群體。[11]毫無疑問,高校教師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高校教師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高?!敖櫴健彼枷胝谓逃粌H需要一支把“道”講通、“理”講透的思政工作隊伍和一支傳授知識與引領價值同頻共振的專業(yè)教師隊伍,還需要一支拓寬學生社會認知、增進學生人生閱歷的校外育人隊伍等。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指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接受程度和外化行為水平。[12]高校“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始終注重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動有“溫度”,教育對象接受、內化、外化教育信息活動有“深度”,以及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中介物即教育手段有“準度”。有“溫度”的教育更有助于青年大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有“深度”的教育更有助于青年大學生獲得深度體悟、產(chǎn)生深度認同、真正入腦、入心、入行;有“準度”的教育更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對準內心的需求、踩對時代的鼓點、產(chǎn)生思想的共鳴。這種教育效果一旦形成,往往會長期作用于教育對象的心理,所傳導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將深深植入其心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敖櫴健彼枷胝谓逃窃谘赜秒[性教育“好辦法”、改進顯性教育“老辦法”基礎上的一種對“新辦法”的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主動研究掌握這種“新辦法”,在建好教育場域、抓好隊伍建設、把好工作火候上下功夫,讓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顯性教育“驚濤拍岸”之勢,又有隱性教育“潤物無聲”之效。
教育場域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參與者相互之間所形成的一種以知識的生產(chǎn)、傳承、傳播和消費為依托,以人的發(fā)展、形成和提升為旨歸的客觀關系網(wǎng)絡。高校在開展“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要努力構建“浸潤式”的教育場域,實現(xiàn)“課堂教學場”“社會實踐場”“校園文化場”等相結合。
第一,以“課堂教學場”作為“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陣地。高校要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并在通識課、大類課、專業(yè)課中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要持續(xù)優(yōu)化課堂授課方法,結合體驗式、互動式的隱性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課內外專題研究,組織學生前往校內外教學基地實踐體驗,達到“浸潤”的目的。要深度拓展教育教學資源,例如開展“黨政領導干部進思政課堂、學科領軍人物進思政課堂、知名校友進思政課堂、社會優(yōu)秀人士進思政課堂”的“四進”行動,健全協(xié)同育人網(wǎng)絡。
第二,以“社會實踐場”作為“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陣地。從學生特點出發(fā),按照學生學科特點、專業(yè)屬性等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組成“理論—實踐—能力”一體的模塊化實踐體系,使學生通過實踐拓展視野,明晰方向,增強本領。從學生需求出發(fā),搭建定位準確、特色鮮明、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組群,如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場教學基地、大學生綜合素質訓練中心和海外實踐基地等,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系統(tǒng)化、立體化、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以“校園文化場”作為“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推進線上線下校史館、校友人物雕塑、校園景觀建筑建設,強化校訓校歌校史校情的育人功能。開展先進典型評選表彰,組織優(yōu)秀黨員師生宣講進班團、進軍訓連隊、進課堂,發(fā)揮身邊榜樣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推進各類硬件設施建設,使校園設施承載的文化元素與教育目標相適應,與教育對象相契合。
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高校在開展“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要努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的全口徑,形成思政工作隊伍、專業(yè)課程教師、校外育人力量相協(xié)同。
第一,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等課堂教學效果,在注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同時,更要注重整支隊伍在教學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人格魅力方面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二,要進一步發(fā)揮教師隊伍育人作用。高校要建立教師學生互助互聯(lián)的新型關系,如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生之友”寢室聯(lián)系制度,校領導、兩院院士、專業(yè)教師、黨政管理干部等與新生寢室一對一、全覆蓋建立聯(lián)系,發(fā)揮新生之友在人生閱歷、學術研究等方面專長,關心、引導學生成長發(fā)展。
第三,要進一步盤活校外育人資源。高校要積極聘請政府、企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擔任校外導師,通過面對面交流、形勢與政策報告、紅色主題教育、鄉(xiāng)鎮(zhèn)基層鍛煉走訪等,發(fā)揮他們貼近社會發(fā)展前沿、貼近工作實際、貼近社會對人才需求實際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開拓視野、規(guī)劃人生。
“度”是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高校在開展“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也必須把握好工作的“度”。
第一,注意分寸,避免“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陷于“形式化”。一方面,高校在尋求各種外在形式的創(chuàng)新性、追求教育過程的趣味性和學生體驗的愉悅性的同時,要避免簡單地將實踐活動與思政教育捆綁在一起,陷入“活動化”的泥潭。實踐證明,實踐活動如果缺乏思想的引領,沒有內涵的融通,只重視形式,往往會偏離軌道,無法真正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高校在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技術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也要看到過度“技術化”的危害。注重慕課、微課導“鍵對鍵”的交點,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政治性和系統(tǒng)性,會導致學生缺乏理性思辨和深度思考,往往易入眼而難入心。
第二,過猶不及,避免“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沉于“情感化”。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做人的工作的過程中,情感往往具有先導和“潤滑劑”作用。但情感相較于理論,往往是不穩(wěn)固的,一味“以情感人”,離開了“以理服人”,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就無法實現(xiàn)。高校在“浸潤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與“以情感人”相結合,既要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緩解心理壓力和情感困惑,又要用鮮活的例證、可信的論據(jù)闡揚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道”、彰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邏輯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