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添富 吳志鋒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員意識提升路徑研究
楊添富 吳志鋒
[昆明文理學院 ]
黨員意識是黨的意志在中國共產黨員思想上的認同、行動上的自覺和價值上的共同追求,大學生的黨員意識具有開放性、成長性和創(chuàng)新性特點。本文基于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黨員意識的提升,建議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學習和教育,強化大學生黨員意識的思想哺育機制;強化服務和實踐,構建大學生黨員意識的行為管理機制;重視考核與監(jiān)督,形成大學生黨員意識的結果評價機制。
高校大學生;黨員意識;入黨動機;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同志要強化黨員意識,牢記共產黨員是第一身份,為黨工作是第一職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顯著提高的大背景下,黨內外的一些不良風氣也在悄然影響身處“象牙塔”內的青年大學生。進一步增強高校大學生的黨員意識,提高大學生黨員綜合素質和大學生追求政治進步的信心決心,對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落實“四個服務”的方針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延安作為一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成為新中國發(fā)展的“心腹之地”?!豆伯a黨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的成功撰寫,成為各民主黨派共同奮斗的目標及重要依據。關于黨員意識,李久海(2005)[1]、胡旭陽(2006)[2]、祝信勤(2006)[3]、李瓊瓊(2010)[4]、郭劍開(2015)[5]等學者定義的黨員意識有兩個核心要點:一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更好地詮釋了各級黨組織共同奮斗的目標,也從側面反映了黨政思想的綱領、服務宗旨及黨員義務和權利。二是對中國共產黨黨員來說,對自身獨特社會身份、社會地位、社會作用等角色的認同與自我嚴格要求是強化黨員意識的重要內容,突出的是思想上的認同和行動上的自覺。
我們理解的黨員意識是指黨的意志在共產黨員思想上的認同、行動上的自覺和價值上的共同追求。黨員自身具備的政治意識,成為各級黨員考核工作的重要標準。政治意識是一個黨員對于黨政思想的理解能力及踐行能力,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看待事物的思想傾向。[6]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黨政軍民學的重要理論指導,考驗的是廣大黨員政治意識是否正確,政治鑒別力是否牢固的重要依據。黨章意識是黨員意識的重要考量標準。黨章作為一項重要的規(guī)章制度,同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一樣,為各行業(yè)秩序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也是全體黨員行為規(guī)范的根本大法。[7]不僅如此,一個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還要具有大局意識,學會利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具有高度的思辨力,學會站在黨和國家的角度去認識大局,從而在顧全大局的同時,切實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執(zhí)政意識也是考驗共產黨員黨員意識的重要指標。一個共產黨員,只有認真踐行黨組織及國家賦予的政治使命,并在這種政治使命的驅使下著力提升自身的觀念意識。[8]
此外,旗幟意識、組織意識、群眾意識和紀律意識也是最具黨性特征的黨員意識。旗幟意識反映的是黨員先進性的最基本要求,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具體體現。組織意識是黨員組織觀念在思想、政治、工作、感情上認同和服從各級黨組織管理的具體體現。群眾意識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黨員思想與行動上的固化,核心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紀律意識既是黨員遵紀守法、清正廉潔自我干預或規(guī)范的意識表現,也是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信心的認知和判斷,更是全面從嚴治黨和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意識和態(tài)度。
新時代高校和大學生面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面臨“四個自信”的斗爭形勢、面向一個建功立業(yè)的最好時代,在黨員意識方面表現出以下群體特點。
一是開放性。嚴格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高校大學生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融入群眾,走向社會,在社會認知與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在全球化浪潮中,高校大學生必須有開放的思維、培育國際視野,在中外對比的學習實踐中增強“四個自信”的本領。
二是成長性。在青年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階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面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重點發(fā)展對象,無論是黨的思想理論和大政方針的學習,亦或是入黨前的黨校學習培訓與培養(yǎng),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最為重要,據此,要求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斷強化自身政治理論學習以提高教育培訓質量。
三是創(chuàng)新性。當代高校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對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獲取方式與開展形式已經不感興趣,借助于互聯網手段的互動式、趣味性的知識獲取模式成為熱衷的方向。面對日益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形勢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任,創(chuàng)新思維是新時代大學生黨員強化黨員意識的先導思維。
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為年輕一代黨員的培養(yǎng)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隨著各級黨組織的年輕化發(fā)展,高校成為了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聚集地”,為各級黨政機關輸送了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9]
入黨動機是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內部驅動力。端正入黨動機教育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正確的入黨動機意味著高校大學生對我們黨追求的政治價值的認同,是黨員政治標準的核心內容。高校發(fā)展優(yōu)秀大學生加入黨組織,使學生個人價值取向與黨的教育方針和育人目標匹配,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表現形式,可以為優(yōu)秀黨員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大學生們須不斷強化對黨的理論知識的學習,端正入黨動機,為進入工作崗位奠定良好基礎。
正確的入黨動機必須通過高校大學生在關鍵時期的表現和行為進行動態(tài)考察:一是積極擁護黨的領導和組織工作,牢固樹立黨章意識、政治意識、看齊意識和全局意識,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二是在高校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引領下,面對學習、就業(yè)、參軍、考研、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評優(yōu)評先、獎助、意識形態(tài)斗爭等重大考驗,是否奮勇爭先,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應有的貢獻;是否違法亂紀,有違黨章規(guī)定,能否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三是對歷史虛無主義和社會上一些不法行為、丑惡現象,在遇到危險時,是“拔刀相助”,還是本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行事[9]?通過行為引導和組織管理,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黨員意識和黨性修為。
入黨動機受大學生個人動機和高校與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雙重制約。高校須在組織專業(yè)學習教育活動的同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確保黨的意志入腦入心。只有構建學生自我學習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雙管齊下的工作格局,才能確保黨員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端正入黨動機,滿足入黨的條件要求。
從學生的角度,一是要明確高校大學生黨員的基本標準是什么。從《黨章》對黨員行為的規(guī)定和高校大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出發(fā),要著重培養(yǎng)廣大學生黨員的道德修養(yǎng),同時也要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待事物,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同時還要善于提出創(chuàng)新性想法,具備積極的探索欲望,甚至為了黨的事業(yè)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2]這是大學生外部動機內化的前提條件。
二是政治理論學習。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政治理論學習的內容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黨員意識養(yǎng)成的思想理論哺育之基。在實踐中,建議從入黨積極分子和重點發(fā)展對象的選拔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成績列為先決條件,低于良好成績以下的學生達不到“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條件要求。
三是形勢與政策學習,包括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時政和國際經濟與政治態(tài)勢等內容。信息網絡時代的當代大學生所具備的互聯網思維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在深入學習了中外歷史后,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清晰,通過中外對比更深入地理解和體會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優(yōu)越性。而且,大學生政治理想信念的形成也是一個感性與理性交融的過程。入黨的動機建立在時事新聞中對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發(fā)展中取得偉大成就的感性認識基礎。隨著學生視野的開闊和理性思考能力的提升,他們逐漸能在社會變革與發(fā)展中找準自我方位,將自我發(fā)展規(guī)劃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實現人生價值,實現入黨動機的整合調節(jié)。
四是黨章黨規(guī)學習。學習黨中央公布實施的各種工作條例、規(guī)范、準則、辦法等。通過黨章黨規(guī)學習,培養(yǎng)榮譽意識、責任意識和組織意識,促使優(yōu)秀大學生按黨員管理規(guī)范嚴格要求自己,注重個人日常行為規(guī)范,最終在入黨后變?yōu)榇髮W生黨員的自覺行為。
對高校來說,將個人入黨動機的外部因素內化為具體行動是持續(xù)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
一是繼續(xù)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戰(zhàn)場”功能。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內容。但是,如何將學生視為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論內容講授得生動而有趣味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臨的現實問題。2020年1月,《思想教育研究》刊載了四篇文章以“課堂革命”為主題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解決方案:通過情懷培育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高度[10],通過文獻利用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深度[11],通過視角轉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廣度[12],通過共情意識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溫度[13]。
二是全面發(fā)揮“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非思政理論課教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建立在學科史和時間體驗性活動中的思想政治育人教育元素更有可感性、親切性和生動性。這些隱性知識在學生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中更容易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結合起來,更容易與大學生的政治理想信念融合。
三是全方位拓展黨性主題教育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的“第二課堂”是開展黨性為主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平臺。以“四個自信”為核心,高校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四史”教育,堅定“四個自信”的歷史觀;深化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教育,增強“四個自信”的時代性;推動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視野教育,堅定“四個自信”的國際觀;重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堅定“四個自信”的民族意識。[14]
黨員意識是一種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人民意識,其先進性只有在與群眾的相互比較中才能得到彰明較著,在與人民的聯系和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得到錘煉和升華。[15]通過考察高校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在關鍵時刻顯露出來的行為表現,可以逐步構建起增強黨員意識的行為管理機制。
首先要強化服務意識。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關于教育方針的表述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這一決定必然要求高校大學生黨員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學習、學科競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與學校的改革創(chuàng)新、與集體的爭先創(chuàng)優(yōu)、與個人的成長成才緊密結合,將服務學校、服務同學、服務社會的黨員意識貫穿于個人發(fā)展的全過程。
其次要增強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是高校大學生進行黨性鍛煉的主課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從國情出發(fā),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chuàng)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盵16]這就要求高校大學生要通過社會實踐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提出解決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融入社會實踐,堅持與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相結合,堅持與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工作相結合。[17]
再次要加強組織管理。高校大學生黨員的組織管理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強化黨員的組織紀律觀念,目的是鞏固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其次是強化組織生活管理,以規(guī)范“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為依托,培養(yǎng)角色行為管理意識,深化組織生活內涵建設。再次,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創(chuàng)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和組織管理模式,主動占領網絡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新陣地”。通過“頭雁效應”機制和“亮徽掛牌”等活動落腳在強化黨員責任意識上。這也是黨員身份和角色的內在要求。
黨員意識成效如何需要黨員教育和管理的培養(yǎng)結果來檢驗。因此,構建高校大學生黨員的量化考核評價機制和黨員履行責任的監(jiān)督機制就顯得十分必要。關于高校大學生黨員的考核評價,主要涉及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評價指標體系,二是考核形式。程化琴博士(2012)[18]根據黨章對黨員標準的規(guī)定并結合高校大學生的身份,從政治素質、先進性和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三個部分制定了“大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33個觀測點。劉德強等(2018)[19]在分析“95后”高校大學生黨員群體特點后,提出高校大學生黨員的量化考核評價體系的理念:堅持核心標準,保證大學生黨員政治屬性;量化行為標準,指導大學生黨員全面發(fā)展;注重成長特征,給予不合格黨員提升空間。他們制定的“大學生黨員量化考核表”有4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
兩個指標體系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我們可以在實際工作中結合黨員積分制考核評價的相關指標進行修正并驗證量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高校大學生黨員的考核評議一般要經過黨支部考核評價、黨員自我評價和群眾民主評議三個環(huán)節(jié)。考核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對高校大學生黨員的考核評價重在發(fā)揮引導作用和約束作用,旨在加強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從而強化黨員意識。關于黨員履行責任的監(jiān)督,可以從兩個層次進行構建,一方面,形成黨內監(jiān)督與黨外監(jiān)督與評議相輔相成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進一步豐富監(jiān)督載體,暢通監(jiān)督意見反饋渠道。
[1]李久海.黨員要有黨員意識[J].黨建研究,2005(02):56.
[2]胡旭陽,胡禮祥.論大學生黨員的黨員意識養(yǎng)成機制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04):29-31.
[3]祝信勤.必須正視黨員意識淡化問題[J].求實,2006(09):28-30.
[4]李瓊瓊.關于增強黨員意識的幾點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0(02)下:181-182.
[5]徐劍開,蘇加毅.強化黨員意識是立起黨性原則之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03):125-127.
[6]宇文利.習近平緣何高度重視黨員干部政治意識問題[J].人民論壇,2016(10)中:16-18.
[7]于艷艷,趙付科.黨章意識的內涵及長效機制構建[J].學習論壇,2017(05):23-27.
[8]鄭權.黨員主體意識與黨的建設基點[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10):63-66.
[9]曹鵬.探析發(fā)展大學生黨員的政治標準[J].黨政論壇,2020(04):21-24.
[10]王赟鵬.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高度:“課堂革命”與情懷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90-94.
[11]崔春雪.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深度:“課堂革命”與文獻利用[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95-99.
[12]夏清.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廣度:“課堂革命”與視角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100-104.
[13]趙紫玉.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溫度:“課堂革命”與共情意識[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105-109.
[14]楊添富等.以“四個自信”為核心豐富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思考[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21(01):85-90.
[15]黃文朝.論建立和完善黨員意識養(yǎng)成機制[J].學術論壇,2005(12):79-81.
[16]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http://www.gov.cn/xinwen/2020 -08/24/content_5537091.htm.
[17]楊添富.“云南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視角下高?!叭Y合”實踐育人路徑探析[J].保山學院學報,2019(12):1-4.
[18]程化琴.大學生黨員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江蘇高教,2012(04):137-138.
[19]劉德強,彭國樑.大學生黨員的量化考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以上海E高校學生黨支部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8(07):131-133.
云南省教育廳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全媒體時代習近平思想引領下云南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J0868)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