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及其價值研究

        2022-02-26 01:48:10黎千駒
        關(guān)鍵詞:老子

        黎千駒

        (湖北師范大學(xué)國學(xué)研究中心,湖北 黃石 435002)

        老子認(rèn)為,天地萬物原本都是效法道之自然而自由和諧地生存發(fā)展的,然而由于人類追逐私欲,逐漸背離了道,因而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等方面的矛盾沖突。老子將道的“自然而然”屬性引入人類社會之中,引入到人們?nèi)粘5难孕信e止和修身養(yǎng)性之中,希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1](《老子·二十五章》)。如果人類社會效法道的自然屬性,則可轉(zhuǎn)化為治理天下國家之道和人生哲學(xué)。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子》就是為解決人類社會在其發(fā)展進程中所面臨的矛盾而開出的藥方?!独献印芳仁且槐菊軐W(xué)著作,也是一本關(guān)于如何治理天下國家的政治學(xué)著作,還是一本探討人生哲學(xué)的著作。

        一、老子人生哲學(xué)的內(nèi)容

        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包含眾多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曾以《老子的修身處世思想研究》為題,以《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和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不爭”和“物極必反”兩個方面來探討老子的修身處世思想及其所蘊涵的人生哲理。[2]本文主要從“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知足”、“致虛極,守靜篤”、“貴柔尚弱”、“謙下”等方面來探討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

        (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老子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ā独献印な耪隆罚┮馑际潜3仲|(zhì)樸的本性,減少私欲。這體現(xiàn)了老子關(guān)于人法道,而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曰: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三十二章》)

        然而現(xiàn)實是,人們已背離了道而產(chǎn)生了私欲,怎么辦?老子曰:

        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老子·三十七章》)

        作為治理天下國家之道,人君當(dāng)以質(zhì)樸清靜化民,以公正廉潔為政,如此則可做到: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

        作為修身處世之道,人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則可做到: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老子·二十章》)

        就像田地被荒草遮蔽那樣,眾人之心被物欲遮蔽,并且欲無止境!眾人競逐名利,熙熙攘攘,好像去享受豐盛的宴席,好像春天登上高臺觀欣賞美景。我獨淡泊寧靜,無動于衷,好像嬰兒還不會發(fā)出笑聲,懶懈閑散啊,好像心無所系的樣子。眾人皆欲望無窮,而我獨好像淡泊無欲,顯得若有所失。我具有愚人之心啊,混混沌沌的!眾人皆炫其所得之名利,我獨迷迷糊糊不知所求。眾人皆苛求于人,我獨寬容待人。我心恬淡似海,無私無欲而不知所系。眾人皆有為,我獨愚鈍鄙陋而無所見識。這一切皆表明我獨與眾人不同,我獨貴重以道養(yǎng)生。

        (二)知足

        老子提倡“知足”。人為什么要知足呢?老子從“知足者富”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正反兩個方面做了概括說明。

        1.知足者富

        知足者富。(《老子·三十三章》))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

        “足”有標(biāo)準(zhǔn)嗎?譬如富貴到何種程度才叫做“足”呢?老子沒有說,因為“足”的標(biāo)準(zhǔn)無法界定。雖然如此,老子還是給出了一個總體原則,這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人們也可以從具體的人物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知足”。

        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笆加?,曰:‘茍合矣?!儆?,曰:‘茍完矣?!挥?,曰:‘茍美矣?!?/p>

        (《論語·子路》)[3]411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鞭o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左傳·昭公三年》)[4]522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記·管晏列傳》)[5]492

        衛(wèi)國的公子荊剛有一點家產(chǎn),就說:“差不多夠了?!鄙晕⒃黾右稽c家產(chǎn),就說:“差不多齊全了。”有許多家產(chǎn),就說:“差不多十全十美了?!庇纱丝梢姡忧G的治家之道在于家產(chǎn)夠用則可,不求奢侈,因此孔子稱贊他“善于治家”。晏子貴為齊國的相國,卻“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他的住房靠近市場,低濕狹小,喧鬧多塵,因此齊景公要為晏子更換一個明亮而干燥的住宅。晏子辭謝說:“我的先人住在這里,以我的才德是不能夠繼承祖業(yè)的,我住在里面已經(jīng)過分了?!笔捄螢闈h朝第一開國功臣,貴為相國,居處也非常簡陋。他們卻知足,并且感到這“差不多十全十美了”、“我住在里面已經(jīng)過分了”。知足則儉,儉以養(yǎng)德,儉以傳家,此乃古代有識之士的治家良方。知足則少私寡欲,不生貪欲之心,能隨遇而安,如此則無不足之憾而常覺富足矣!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

        “知足者富”與“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是從正面說明人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從反面說明人要“知足”,如果不知足,則將受辱并導(dǎo)致禍患。

        人類對于名利方面的欲求,不僅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種種不和諧,同時也造成了人自身的身心不和諧。你看,人們追求視覺、聽覺、味覺的享受,追求畋獵和難得之貨,然而老子認(rèn)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

        這是為什么呢?老子對此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rèn)識: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

        下面從正反兩面各舉兩例來分別加以闡釋。

        據(jù)《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載,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备ヂ牎6辉录核人?,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奔葷闯闪校忠愿?。公曰:“未可?!奔汝惗髶糁?,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盵4]151-152

        司馬遷指出:“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襃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5]302如果依照老子“名與身孰親”之問觀之,則宋襄公屬于不懂得“名聲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可愛”之屬,他為了獲得所謂“修行仁義”的名號而遭致慘敗。

        據(jù)《左傳·僖公二年》載,晉國的荀息請求用屈地出產(chǎn)的寶馬和垂棘出產(chǎn)的璧玉向虞國借路來進攻虢國。晉獻公說:“這是我的寶物??!”荀息回答說:“如果向虞國借到了路,東西放在虞國,就像放在宮外的庫房里一樣。”于是晉獻公就派荀息到虞國去借路,虞公答應(yīng)了,而且自己請求先去進攻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不聽,就帶兵進攻虢國。夏季,晉國的里克、荀息領(lǐng)兵會合虞軍,進攻虢國,滅了虢國的下陽。又據(jù)《左傳·僖公五年》載,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4]119虞公最終沒有聽取宮之奇的進諫而答應(yīng)借道,就在當(dāng)年年底,晉國滅了虢國,并且在軍隊返回虞國時趁機襲擊虞國而滅了虞國。如果依照老子“身與貨孰多”之問觀之,則虞公屬于不懂得“生命與財富相比哪一樣更為可貴”之屬,他因貪求晉國的寶馬和寶玉而遭致滅國。

        據(jù)《韓非子·喻老》載:“楚莊王既勝,狩于河雍,歸而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此不以其邦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盵6]435據(jù)《左傳·襄公十五年》載,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弊雍痹唬骸拔乙圆回潪閷?,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盵4]395

        由宋襄公與虞公觀之,生命重于名利,而名利皆為身外之物,皆無益于生,若貪念名利,則必將成為生命之累甚至使其身受辱受害。由孫叔敖與子罕觀之,子罕“以不貪為寶”,孫叔敖唯求貧瘠之地為賞賜,此可謂知足而少私寡欲,則常以為足矣。

        (三)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保ā独献印な隆罚?/p>

        “虛”與“靜”是《老子》中兩個重要概念。后世學(xué)者在評論老子之道時,往往扣住“虛”與“靜”而發(fā),例如:《莊子·天下》謂關(guān)尹、老聃“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又謂老聃“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7]221。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云:“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撜叩乐R玻蛘呔V也?!盵5]942朱熹曰:“老子之學(xué),大抵以虛靜無為、沖虛自首為事。故其為說,常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8]2695

        所謂“虛”,是就道之體而言,老子認(rèn)為道體虛空無形。老子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老子·十四章》)

        但正因為道體虛空而具有巨大的作用,故老子曰: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老子·三十四章》)

        “沖”通“盅”,虛空?!暗罌_”猶言大道空虛。道體虛空而作用無窮無盡,它淵深啊,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本原。大道流行無所不至,無所不在,宇宙萬物依賴道而產(chǎn)生。

        所謂“靜”,是就道之用而言。老子曰:

        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老子·十六章》)

        老子認(rèn)為道生萬物,而萬物依恃其根而生長,根深入土中,安靜柔弱,故曰“歸根曰靜”;靜為萬物之本原,萬物歸根,意味著復(fù)歸其本原,故曰“靜曰復(fù)命”;靜乃根也,萬物復(fù)依恃其根而生生不絕,此乃萬物運動變化中的永恒規(guī)律,故曰“復(fù)命曰?!?。知道永恒規(guī)律就叫做明,不知道永恒規(guī)律而輕舉妄動,則必生禍患。

        由此可見,所謂“致虛極,守靜篤”,就是秉持虛靜之道,并達到空虛的極點,保持清靜而專一不變。這既是老子的治國之道,也是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

        “致虛極,守靜篤”作為老子的治國之道,是指圣人治理天下國家,當(dāng)效法道之虛靜,并達到極點而專一不變。老子曰: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三章》)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老子·五章》)

        清靜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

        世俗之所謂賢者,以其才德而揚名,若人君推崇賢人,則勢必導(dǎo)致士大夫而爭名;難得之貨,乃稀罕之物,是財富的象征,若人君以之為貴,則勢必橫征暴斂以逞其私欲,此又勢必導(dǎo)致人民因無以安生而偷竊。名與利皆是人之欲,人君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則人民之心就不會被名利所迷亂而無爭名奪利之心矣。因此老子認(rèn)為,圣人的治理之道,就在于使人民虛其心而弱其志,而至于無知無欲,從而消弭其爭奪和盜竊之心,但要使人民吃飽飯和身體強健。這樣即使有巧詐之徒出現(xiàn),也不敢恣意妄為了。根據(jù)無為來治國理政,就沒有治理不好的事情了。因此,老子倡導(dǎo)人君治理天下國家要“守中”和“清凈”。“中”通“盅”?!笆刂小豹q言保持空虛清靜,即無為而治。因此班固云:“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盵9]769

        “致虛極,守靜篤”作為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是指修身處世當(dāng)效法道之虛靜。虛空到極點而靜到篤定專一,則心靈空明而寧靜,心無私欲而不受外界功名利祿的困擾。此乃老子人生哲學(xué)之最高境界。老子曰:“道常無為?!保ā独献印と哒隆罚┮驗榈朗乔屐o無為的,而天地萬物與人的本性都是道賦予的,因此人當(dāng)效法道之清靜,正所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二十一章》)。僅僅達到“虛靜”還不夠,還必須達到“極”與“篤”的境界,即達到極點而專一不變。黃茂才認(rèn)為:“致虛不極,則不可得而虛;守靜不篤,則不可得而靜?!碧K轍認(rèn)為:“致虛不極,則‘有’未亡也;守靜不篤,則‘動’未亡也……不極不篤,而責(zé)虛極之用難矣?!盵10]108

        “虛靜”之德,猶如溪谷。老子曰:

        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老子·二十八章》)

        “虛靜”之德,又猶如嬰兒。老子曰:

        復(fù)歸于嬰兒。(《老子·二十八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十章》)

        所謂“復(fù)歸于嬰兒”,就是要復(fù)歸于嬰兒“專氣致柔”般質(zhì)樸純真的境界;所謂“專氣致柔”,王弼注曰:“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11]5意思是聚結(jié)精氣以達到最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復(fù)歸于嬰兒“專氣致柔”般質(zhì)樸純真的境界,則能虛靜而少私寡欲矣。

        (四)貴柔尚弱

        老子曰:“柔弱勝剛強?!保ā独献印と隆罚?/p>

        所謂“貴柔尚弱”,是一種價值判斷。為人處世是崇尚“剛強”好呢,還是崇尚“柔弱”好?世人皆崇尚“剛強”,而獨“老聃貴柔”[8]2695,這是因為老子認(rèn)為“柔弱勝剛強”。按,“勝”有“勝過”、“超過”義?!墩撜Z·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被寿┝x疏:“勝,多也,超也?!崩献铀^“柔弱勝剛強”,意思是柔弱勝過剛強。老子曰: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五十五章》)

        “全”,帛書本作“朘”?!皷K起”,指嬰兒的陰莖勃起。人的生命是從嬰兒開始的,在老子看來,柔弱代表事物的起始、發(fā)展階段,意味著充滿活力與前途。例如:嬰兒具有兩個明顯特征,即純真柔弱而無知無欲。筋骨柔弱,伸縮自如而握拳牢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而陰莖卻能勃起,這是合于自然之道的緣故;終日啼哭而聲音卻不嘶啞,這是無爭欲之心而柔和的緣故。知道柔和不爭,則可謂知自然之道;知自然之道,則可謂明智。剛強則代表事物的旺盛、顛峰階段,意味著開始衰退與死亡。例如:人到壯年,既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也是開始走向衰老的時期,正所謂“物壯則老”。由此可見,崇尚柔弱與崇尚剛強,其結(jié)局迥異而高下立判。老子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老子·七十六章》)

        只有“貴柔尚弱”,才能使自己長久處于起始、發(fā)展階段而充滿活力與前途;才能延緩或避免走向旺盛、顛峰階段而開始衰退與死亡。此乃身心和諧之道。

        “貴柔尚弱”具體落實到人生哲學(xué)之中,往往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例如:退為柔,進為強;后為柔,先為強;下為柔,上為強;屈為柔,伸為強等。當(dāng)人們面臨這些問題時,是選擇“貴柔尚弱”還是“貴剛尚強”,其結(jié)局往往迥異。例如: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老子·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河上公注:“曲己從眾,不自專,則全其身也。屈己而申人,久久自得直也?!薄巴輨t盈,敝則新”,河上公注:“地洼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崩献痈嬲]人們:任何對立的事物皆是相反相成的,因此人們想要獲得什么時,就必須從該事物的對立面去把握事物,并以其對立面為起點或立足點。例如:世俗之人往往視“身先”與“身存”為剛強進取,而視“后其身”與“外其身”為懦弱無能;往往欲全身、充盈、榮寵與獲得,而忽視屈己、謙下、忍辱與寡欲。老子則認(rèn)為,圣人效法天地,置己身于最后而先為人,自身反而能夠居先;置己身于度外,自身反而得以保全。這正如《易傳·系辭下》所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盵12]356人們想要全身,就先得屈己從人;想要品德充盈,就先得謙下;想要榮寵,就先得含垢忍辱;想要獲得,就先得少私寡欲。越王勾踐忍辱負(fù)重而復(fù)國滅吳的故事就很能闡釋這一道理。據(jù)《國語·越語下》載:越王勾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范蠡進諫,王弗聽而興師而伐吳,戰(zhàn)于五湖,不勝,棲于會稽。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與地?!蓖踉唬骸芭c人奈何?”對曰:“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蓖踉唬骸爸Z。”乃命大夫種行成于吳,曰:“請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隨之以國家之重器。”吳人不許。大夫種來而復(fù)往,曰:“請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隨之,君王制之。”吳人許諾。[13]越王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而最終滅亡吳國。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貴柔尚弱”,并非要使自己變得柔弱,而是示人以柔弱,以柔弱之態(tài)處世,骨子里卻蘊涵著無比的韌性與剛強。這正如老子所說:

        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二十八章》)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六章》)

        貴柔尚弱,也絕不會使自己變得柔弱可欺,而只能使自己變得強大而立于不敗之地,這正如老子所說: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老子·五十二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

        只可惜“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而仍是一味地窮兵黷武或爭強好勝,最終亦難逃“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之結(jié)局。

        (五)謙下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三十九章》)

        所謂“謙下”,就是謙遜,屈己待人?!爸t下”乃中華文化之傳統(tǒng)美德,早在西周文獻中已多有論述。例如《周易》六十四卦中就設(shè)有“謙”卦:

        《謙》:亨。君子有終。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鳴謙,貞吉。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六四,無不利,撝謙。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12]81-85

        《周易·謙卦》肯定君子謙下必將有好的結(jié)果。爻辭云:謙謙君子,以謙虛謹(jǐn)慎的態(tài)度渡過大河,是吉利的;謙謙君子,具有聲望而謙,勤勞刻苦而謙,奮勇向前而謙。這些都是吉利的?!跺鑲鳌酚芍t卦的卦辭“亨”而闡釋出“一謙而四益”?!跺琛吩唬骸啊吨t》,‘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盵12]81意思是天的規(guī)律是居上往下成就萬物而使大地光明,地的規(guī)律是居下而使萬物向上生長。天的規(guī)律是使?jié)M盈受到虧損而使謙讓得到益處,地的規(guī)律是改變滿盈狀況而使謙讓流傳,鬼神是損害滿盈而降福謙讓之人,人的規(guī)律是厭惡滿盈而愛好謙讓。謙虛,位尊則榮,位卑則不可逾越。這就是《謙》所說的“君子有終”之“終”的意思。

        《尚書·堯典》稱堯之德為“允恭克讓?!盵14]1《尚書·大禹謨》云:“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14]21班固則稱贊道家“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9]769。按,“攘”,通“讓”;“嗛”,通“謙”。

        老子倡導(dǎo)謙下,這與老子的辯證法是密切相關(guān)的,以“孤”、“寡”、“不谷”而言,老子曰:“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這是為何?這是因為“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老子·四十二章》)。侯王以人之所惡的“孤”、“寡”、“不谷”等稱謂來自稱,這似乎有失其尊貴,然而這是“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老子·三十九章》)以此為政,則國泰民安,于是人們皆稱贊他,由此可見,這是似自損而實獲益。由此而類推,因此老子才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二十二章》)。河上公注“洼則盈,敝則新”云:“地洼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薄白允鼙妆。蠹合热?,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狈粗?,若以人之所美之辭來自稱,這似乎顯其尊貴,然而卻是狂妄自大,以此為政,則國亂民怨,于是人們皆厭惡他,此乃“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九章》)。由此可見,這是似自尊而實遭損,甚至“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四十二章》)。

        老子倡導(dǎo)謙下,也是處理國與國關(guān)系的一項基本準(zhǔn)則。老子曰: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老子·六十一章》)

        大國不自恃其強而謙遜居下以待小國,則得小國心悅誠服而歸附之;小國自知其弱而謙卑居下以待大國,則獲大國歡心而包容之。

        老子倡導(dǎo)謙下,也是執(zhí)政者善于用人的藝術(shù)。老子曰: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

        圣人當(dāng)效法江海自居卑下,則民猶如百川歸海而歸之。圣人欲居人民之上,必以言辭卑下自居;欲處人民之先,必先人而后己。老子曰: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老子·六十八章》)

        善于用人者,對人謙下,不逞能,不自夸,則才能之士皆愿為之所用,這就叫做憑借他人之力來成己之事,這是合乎大道的。

        二、老子人生哲學(xué)的價值

        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在歷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廣泛而深遠(yuǎn)的影響,在當(dāng)今對人們修身處世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下面略舉兩則內(nèi)容而言之。

        (一)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觀的價值

        歷史反復(fù)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大凡懂得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觀而知足者,往往能夠持有恬淡之心或保有其富;追求私欲而不知足者,則往往遭受恥辱并導(dǎo)致禍患。例如:

        襄子立四年,知伯與趙、韓、魏盡分其范、中行故地。晉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是為晉懿公(按,《史記·晉世家》作“晉哀公”)。知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龂x陽,歲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禮。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于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史記·趙世家》)[5]368

        春秋末期,晉國有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范氏、知伯、中行氏六位上卿,其中知伯最強。晉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范氏和中行氏之地以為邑。晉哀公時,晉國政事皆決于知伯,于是知伯更加驕橫,他強迫韓康子割讓封地給他,接著又威逼魏桓子割讓封地,不久又要求趙襄子割讓封地。趙襄子堅決不肯答應(yīng),于是知伯脅迫韓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討伐趙襄子。襄子害怕,于是逃奔到晉陽退守。知伯與韓康子、魏桓子圍攻晉陽,一年多以后,他們引來汾水灌城,城墻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里的人都把鍋掛起來做飯,互換子女吃掉。群臣都有了外心,禮節(jié)越來越怠慢,唯有高共不敢失禮。襄子害怕,于是暗地聯(lián)合韓魏,乘夜出兵偷襲知伯,將他殺死,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知伯最終因為貪得無厭而滅亡。韓非子對此感嘆道:“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為溲器。故曰:‘禍莫大于不知足?!盵5]433

        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保ā妒酚洝な捪鄧兰摇罚5]449

        蕭何為漢朝第一開國功臣,貴為相國,居處卻如此簡陋,他卻知足,這是因為他知道:“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p>

        當(dāng)今社會,不少人物欲橫流,他們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享受,甚至往往以“年薪多少”與“財富多少”作為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這種對物質(zhì)的過度追求,往往容易使人從政則貪污受賄,經(jīng)商則唯利是圖。君不見,那些貪污受賄的老虎與蒼蠅乎?其結(jié)局又如何?曰:鋃鐺入獄,身敗名裂。由此可見,老子所倡導(dǎo)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和“知足者富”的人生哲學(xué)對我們修身處世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當(dāng)然,我們并非苦行僧,更何況人人都有追求美好而幸福生活的權(quán)利和欲望,只不過我們在希望自己過上美好而幸福的生活時,也希望自己在物質(zhì)追求方面保持一顆恬淡與平常之心,這樣或許可以不至于迷失自我。

        (二)老子“謙下”觀的價值

        歷史反復(fù)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大凡懂得老子“謙下”觀者,往往能夠受到人們的尊敬;富貴而驕者,則往往自取其禍。例如《后漢書·馮異列傳》:

        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士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15]

        馮異是東漢著名軍事家,精通《左氏春秋》和《孫子兵法》,協(xié)助劉秀創(chuàng)建東漢政權(quán),隨劉秀安定河北,為劉秀偏將軍,封應(yīng)侯。然而馮異為人謙遜,從不夸耀己功,他乘車在路上與諸將相逢時,就引車避道,讓諸將先行。每當(dāng)軍隊休息時,諸將坐在一起談?wù)撜l的功勞大,馮異則常避于大樹下,因此被軍中稱為“大樹將軍”,光武帝亦因此而稱贊馮異。又據(jù)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載:

        石崇與王愷爭豪,并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yīng)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蹦嗣笥蚁と∩汉鳂洌腥咚某?,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16]

        石崇富可敵國,他與晉武帝的舅舅王愷斗富時,極盡奢華,暴殄天物,居然斗得王愷“惘然自失”。王愷的珊瑚樹是晉武帝賞賜給王愷的,并以之作為幫助王愷戰(zhàn)勝石崇寶物。殊不知,石崇所擁有的珊瑚樹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皆遠(yuǎn)遠(yuǎn)超過此珊瑚樹。帝王之家與大臣斗富,居然輸了!人們不難想象晉武帝當(dāng)時的心情是何等的沮喪、嫉妒與憤恨。石崇最終被人給殺了,石崇臨死時對害他的人大聲說道:“我知道你們是看上了我的財富?!焙λ娜司驼f:“你既然知道,為什么不先把財富散掉呢?”然后就一刀把他的頭給砍了。石崇由西晉建國初期最大的富豪而最終被殺,印證了老子所謂“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道理。

        謙下在當(dāng)今仍然是為人處世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準(zhǔn)則,也是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的一種優(yōu)良的潤滑劑。說話謙下之人,人們往往樂于與之相處;而口出狂言、盛氣凌人之人,人們則往往敬而遠(yuǎn)之。做事謙下之人,事成則歸功于他人或團隊,人們往往樂于與之合作;而自夸其功之人,人們則往往棄之而去。

        同時,謙下也仍然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據(jù)說,清華學(xué)校在1925年春成立國學(xué)研究院,當(dāng)年4月,梁啟超、王國維和趙元任被聘為國學(xué)院教授。主持籌建國學(xué)院的吳宓和梁啟超向校長曹云祥力薦陳寅恪。在中國,用人要看重這個人的資格或者文憑已成為一種風(fēng)氣。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下面的戲劇性場面和對話:曹云祥問:“他是哪一國博士?”梁啟超回答:“他不是學(xué)士,也不是博士?!辈茉葡橛謫枺骸八袥]有著作?”梁啟超回答:“也沒有著作?!辈茉葡閾u了搖頭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啟超一聽這話,有些生氣地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xué)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shù)百字有價值!好吧,你不請,就讓他在國外吧。”曹云祥最終同意聘請陳寅恪擔(dān)任國學(xué)院教授。[17]人們因此稱贊梁啟超先生是位伯樂而發(fā)現(xiàn)了陳寅恪這匹千里馬,能夠不拘一格推薦人才;而我們由此則感受到梁啟超先生謙下的品德。他著作等身,并且極具學(xué)術(shù)價值而已成為學(xué)界泰斗,但竟然說自己所有著作加起來還不如陳寅恪先生寥寥數(shù)百字有價值。這種謙下是他真誠地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許推崇,而并非為了“抬舉”陳寅恪而發(fā)。這是梁啟超先生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其實,古往今來,越是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就越謙下;越是淺薄之人反而越喜歡自吹自擂,甚至貶低他人。謙下之人,人們反而敬重他;自吹自擂,甚至貶低他人之人,人們卻鄙視他。

        總之,老子倡導(dǎo)“人法道”,而“道法自然”,“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老子·四十八章》)求世俗之學(xué),日增其私欲;修道則日減其私欲,減少又減少,最后達到無私之境界,由此可見,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主要是做減法,即不斷地減去種種不合于道的私欲而使自己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之最高境界。因此,司馬遷說老子“無為自化,清凈自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5]494。此可謂揭示出了老子人生哲學(xué)的宗旨。

        注釋:

        ①本書所引《老子》原文皆以樓宇烈的《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為底本(中華書局,2016年),所引原文只標(biāo)注章而不再標(biāo)注頁碼。

        猜你喜歡
        老子
        你好,老子
        中國漫畫(2022年10期)2022-10-27 07:20:48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安居樂業(yè)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漫畫
        讀書(2018年9期)2018-09-05 03:30:16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xué)中的智慧
        尋找老子【三】
        國學(xué)(2014年2期)2014-02-13 20:02:11
        老子說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一线区| 麻豆精品国产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国产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你懂的视频网站亚洲视频 |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色戒 | 中文日本强暴人妻另类视频| 欧洲多毛裸体xxxxx| 人妻被黑人粗大的猛烈进出| 一区在线播放| 粉嫩人妻91精品视色在线看| 成人亚洲精品777777|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人人玩|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色婷婷不卡|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午夜国产在线|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a在亚洲| 亚洲一区毛片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永久|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99久久| av国产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 人妻少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国语在线对白观看| 手机看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区偷拍自拍29p| 亚洲国产国语对白在线观看|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日韩在线第二页| 亚洲中文字幕免费精品| 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三a级三级日产三级野外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九九99无码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