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得位,劉 沖,翟敬宇,丁來錢,李經民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遼寧大連 116024)
航空發(fā)動機長期工作在高溫高壓、大載荷和劇烈振動的惡劣環(huán)境中,容易發(fā)生疲勞裂紋和磨損,其安全性嚴重制約著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1]。對發(fā)動機運行狀態(tài)的監(jiān)測可以提前診斷故障,避免進一步的損壞和重大事故發(fā)生,這離不開精準的電渦流位移檢測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電渦流傳感器工作溫度一般只限于200 ℃以下,不能滿足高溫環(huán)境的要求。對于航空發(fā)動機、燃氣輪機及渦輪增壓器等旋轉機械系統(tǒng),葉片運動復雜,工作環(huán)境非常惡劣,因此對葉片的位移和振動測量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一種新的感應探頭結構,不僅能在600 ℃高溫下保持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而且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品質因數(shù),實現(xiàn)對葉片等微小位移的測量,對高溫電渦流傳感器的設計和制作有重要意義。
當感應線圈通高頻電流時,被測物表面感應出的渦流會產生磁場阻礙原磁場的變化,從而使線圈的阻抗特征發(fā)生變化。這一變化與被測物尺寸r、電導率σ、磁導率μ,電流頻率及距離等參數(shù)有關,即線圈阻抗可用Z=F(r,σ,μ,f,d)函數(shù)來表示。實際測量時控制其他參數(shù)不變,只改變距離,線圈阻抗就成為距離的單值函數(shù),通過電路處理將阻抗的變化轉換成電壓或電流的變化,實現(xiàn)對被測金屬振動、位移等參數(shù)的測量。傳感器工作時線圈中變化的電流形成磁場,線圈消耗電能發(fā)熱,因此可以看作電感和電阻串聯(lián)的初級回路,同理被測金屬可看作是電感和電阻串聯(lián)組成的次級回路[6]。在理想情況下(忽略線圈寄生電容及磁芯損耗),二者之間的耦合關系可以用變壓器的等效模型來解釋,等效電路如圖1所示。
圖1 電渦流傳感器的等效電路模型
根據(jù)基爾霍夫電壓定律,變壓器原邊和副邊兩個回路的電壓關系可以表示為:
(1)
式中:R1、L1分別為感應線圈的電阻、電感;R2、L2分別為被測物的等效電阻、電感;ω為激勵電流的角頻率;M為線圈與被測物之間的互感系數(shù),與二者的間距有關。
當被測金屬靠近感應線圈時等效阻抗變?yōu)?/p>
(2)
感應線圈的等效電阻R′、等效電感L′可以表示為:
(3)
由式(3)可以看出,當被測目標存在時,感應線圈的電阻增大,電感減小,電阻和電感的靈敏度與激勵源頻率和間距有關。
電渦流傳感器探頭主要由探頭基底和感應線圈組成。一般在400 ℃以上時鐵氧磁體的磁性失效,電路不能正常工作,會帶來未知的誤差和漂移。而且通過在磁芯上繞制金屬漆包線制作的探頭一致性差,使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品質因數(shù)下降。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新的感應探頭結構來適應高溫環(huán)境。
為保證傳感器在高溫下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選擇耐高溫、絕緣性好、熱膨脹系數(shù)和介電損耗低的低溫共燒陶瓷作為基底材料[7]。如圖2所示,感應線圈設計為平面空心線圈結構,曲折型線圈電感較低,螺旋型線圈具有較高的電感,但尺寸較大。為了在給定區(qū)域內獲得較大的電感和線性測量范圍,采用具有相同螺旋方向的多層立體結構,上下兩層通過在通孔填充金屬漿料實現(xiàn)電氣連接。
圖2 線圈形狀
Au、Ag、Cu、Pt是4種常見的線圈材料,分析600 ℃高溫下線圈的阻抗特性,得到4種線圈的電感相差不大,而Ag線圈的電阻最小,靈敏度最高。將變化的溫度作為邊界條件分析結構的可靠性,如圖3所示冷卻后最大等效應力出現(xiàn)在通孔附近,Pt的等效應力值最低,變形最小,可靠性最高。在工藝方面,Au和Ag可直接在空氣中燒結,而Cu必須在氮氣中燒結,加大了工藝難度。因此綜合考慮選擇Ag作為線圈材料最合適。
圖3 不同材料線圈的等效應力云圖
線圈的形狀會影響電磁場的分布,進而影響傳感器的性能,分析3種不同形狀對線圈阻抗和靈敏度的影響。如表1所示,空載時圓形線圈的電阻、電感最小,而矩形線圈的電阻、電感最大;對于靈敏度而言,圓形線圈的電阻靈敏度最高,而矩形線圈的電感靈敏度最高[2]。
表1 不同形狀線圈的電阻、電感值及靈敏度
圖4是線圈靈敏度隨被測物的寬度的變化,可以看出當被測物寬度小于線圈外徑的1.5倍時,電感靈敏度隨寬度的減小而迅速減小。而當被測物寬度小于線圈外徑時,電阻靈敏度隨寬度的減小而迅速減小,因此對于狹窄目標的位移測量要預先評估其靈敏度[8]。
圖4 線圈靈敏度隨被測物寬度的變化
圖5是當被測物寬度小于線圈外徑時渦流分布的情況,渦流密度在被測物中心最小,向外逐漸增加并在邊緣達到最大,渦流環(huán)形狀與被測物形狀相似[9]。
圖5 被測物為窄平面時渦流密度云圖
這是因為狹窄的表面會切斷渦流導致其按被測物形狀分布,當線圈形狀與被測物相差較大時,會有部分電磁能量損耗,縮小了測量范圍。當測量葉片的振動和微小位移時,選擇矩形線圈更合適。
線圈的內徑l、外徑L、線寬w、間距s和匝數(shù)n之間存在確定的關系:
l+2nw+2(n-1)s=L
(4)
一般都是通過控制其他參數(shù)不變,改變單個參數(shù)來比較結果進行優(yōu)化分析。這種方法主要存在2個問題:一是參數(shù)按照一定步長改變時會導致優(yōu)化結果落在2個值之間,造成一定偏差。二是對于有關聯(lián)的優(yōu)化參數(shù),不能只改變一個參數(shù)而使等式成立,實際分析的是多個參數(shù)對目標的影響。這種情況下遺傳算法就顯示了優(yōu)勢,它不存在對函數(shù)可導性和連續(xù)性的限定,可以直接對結構對象進行操作,采用概率化的尋優(yōu)方法在全局范圍內獲取多個參數(shù)的最優(yōu)解。
遺傳算法中較重要的一步是確定適應度函數(shù),它是根據(jù)所求問題的優(yōu)化目標確定的,用來評估個體優(yōu)劣程度并進行選擇淘汰[10]。為了獲得更高的靈敏度,線圈和被測物的電磁耦合強度隨間距的變化速率要大,所以將多匝線圈產生的磁感應強度的梯度函數(shù)作為適應度函數(shù)[11]:
maxf(a,b,w,s,n)=dBp(a,b,w,s,n)
(5)
式中:a為矩形線圈長邊;b為短邊;z為徑向距離。
分別設置線圈長邊、短邊、線寬、間距和最小內徑的約束條件,最后通過設置初始種群數(shù)量、變異和交叉概率以及最大迭代次數(shù),得到最終的優(yōu)化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感應線圈參數(shù)優(yōu)化結果
當導體厚度較小時,線圈的電阻增大,導致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品質因數(shù)降低,不利于測量;當導體厚度過大時,不僅會使線圈電感和磁場強度減小,而且趨膚效應會使電流只在導體表面通過,造成能量損耗和工藝成本的上升。圖6是靈敏度隨線圈厚度的變化,可以看出線圈的電阻靈敏度隨厚度增加,電感靈敏度隨厚度減小,且電阻靈敏度變化率更高。
圖6 線圈電感和電阻靈敏度隨線圈厚度的變化
理論上來說,線圈電感與總匝數(shù)N成正比,當線圈的層數(shù)增多時,其電感值將顯著增大,品質因數(shù)和靈敏度也應隨之增大。但實際情況是隨著層數(shù)的增加,鄰近效應會使線圈的雜散電容變大,電阻增長速率高于電感(見圖3),品質因數(shù)不與層數(shù)成正比變化;另一方面,層數(shù)增加使整體厚度增加,遠離被測物的那部分線圈對目標的靈敏度很低,所起的作用很小,反而會增加電磁損耗,降低整體的靈敏度和諧振頻率。如圖7所示,電阻靈敏度隨著層數(shù)增加先增加后減小,而電感靈敏度在緩慢減小。
表3 不同層數(shù)的線圈電阻、電感和Q值
圖7 線圈電感和電阻靈敏度隨線圈層數(shù)變化圖
圖8是制作的感應探頭的實物圖,它由低溫共燒陶瓷基板和絲網印刷的Ag線圈組成。首先按照預先設計的圖形制作絲網模板,通過在生瓷片上打孔、填充銀漿、絲網印刷制出所需的電路圖形,然后將8層生瓷片按照次序疊片、等靜壓和高溫(850 ℃)燒結,形成三維探頭線圈結構,最后在頂層線圈表面化鍍一層金,防止高溫下發(fā)生氧化。
圖8 感應探頭的實物圖
通過工具顯微鏡測試線圈線寬、間距和內部結構等幾何參數(shù),如圖9、圖10所示。測得線圈線徑的最小寬度為0.115 mm,最大寬度為0.126 mm,制作誤差小于5%。可以看出制作的線圈線徑一致性好,電路圖形復制準確,各部分圖形相對基準的位置精度高,厚度均勻性較好。
圖9 線圈頂層結構在顯微鏡下的示意圖
圖10 線圈在顯微鏡下的橫截面
圖11是測試線圈阻抗特性的裝置圖,感應線圈固定在位移平臺的一端,線圈2個電極通過測試夾和屏蔽導線與阻抗分析儀連接,阻抗分析儀通過GPIB線和接口實現(xiàn)與電腦的連接和通信。在預先編好的LabVIEW程序中設置掃描的開始頻率、截止頻率、掃描點數(shù)及測量的阻抗參數(shù),通過四探針法測量線圈的阻抗,可以減小布線電阻和接觸電阻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測量時Labview程序界面不僅可以顯示測量參數(shù)的實時數(shù)值,還能繪制測量參數(shù)隨頻率的變化趨勢,方便分析結果。
圖11 線圈阻抗特性測試裝置圖
在50~5 MHz范圍內,掃頻測量感應線圈空載時的電阻R、電感L、阻抗模|Z|和相角φ,如圖12、圖13所示。由于感應線圈包含電感和電阻,因此所有的阻抗特性都會發(fā)生明顯的諧振變化,線圈自諧振頻率為1.8 MHz。在1.8 MHz以下線圈的電阻和電感隨頻率增加,并在1.8 MHz附近達到最大值,相應地,相角逐漸增大并趨于+90°,此時線圈顯現(xiàn)電感特性。達到諧振頻率后,電感從正的最大值變?yōu)樨撝?,相角?90°變?yōu)?90°,傳感器開始顯現(xiàn)電容特性。根據(jù)渦流檢測的基本原理,傳感器只能在顯現(xiàn)電感特性的頻率范圍內工作,因此工作頻率必須小于自諧振頻率。
圖12 線圈電感和電阻隨頻率的變化
圖13 線圈阻抗模和相角隨頻率的變化
當被測物為直徑50 mm、厚度5 mm的銅片時,測量線圈的R、L和|Z|隨檢測距離的變化關系如圖14~圖16所示,可以看出隨著距離增加電感不斷增加,電阻不斷減小,這是因為隨著距離增加二者之間的耦合作用減弱,對原磁場的阻礙作用變小??梢钥闯鲎杩狗惦S距離增加但變化速率小于電感,這是因為電阻的變化趨勢和電感相反,抵消了一部分電感對幅值的影響,因此為獲得較高的靈敏度在選擇測試參數(shù)時必須考慮電阻的影響。
圖14 線圈電阻隨檢測距離的變化
圖15 線圈電感隨檢測距離的變化
(1)以低溫共燒陶瓷為基底,Ag為線圈材料制作的多層感應探頭結構能夠耐高溫,具有較大的電感和較小的電阻,空載品質因數(shù)大于30,線性測量范圍和靈敏度較高。
(2)感應線圈的阻抗特性會發(fā)生明顯的諧振變化,在低頻時顯現(xiàn)電感特性,高頻時顯現(xiàn)電容特性,因此傳感器的工作頻率必須小于自諧振頻率。
(3)當被測物寬度大于線圈外徑時,傳感器的靈敏度較高;當被測物寬度小于線圈外徑且被測物形狀與線圈形狀一致時,傳感器靈敏度較高,否則線圈形狀對靈敏度的影響較大。
(4)設計感應線圈時并不是匝數(shù)和層數(shù)越多越好。當匝數(shù)過多時,會增加線圈之間的雜散電容,增加損耗;當層數(shù)過多時,遠離被測物的那部分線圈所起的作用很小,會降低整個傳感器的自諧振頻率和靈敏度。
(5)采用控制單一變量法優(yōu)化線圈幾何參數(shù)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能使多個參數(shù)同時取得最優(yōu)值,采用遺傳算法可以同時分析多個參數(shù)的影響,獲得全局范圍內的最優(yōu)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