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昊,寇雅楠,蘭韶穎,宋 威
平頂山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口腔正畸三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在口腔治療中,矯治牙齒是否能夠按照預先設計的方向以及位置進行移動[1],與支抗部分的設計有著重要的關系。在對患者的病灶牙齒進行矯正的過程中,針對需要矯正的牙齒,則需要進行有效的移動和方向調(diào)整[2],而對于作為支抗部分的支抗牙齒,則盡量要求不移動及不發(fā)生方向改變。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支抗控制是患者正畸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矯正過程當中,往往需要對患者的支抗進行控制,但是任何一個作用力都會對患者的支抗牙齒產(chǎn)生位置或者是方向的移動。所以要想在臨床上獲得完全沒有移動的支抗牙齒,幾乎是不可能的[3]。在臨床治療中,相比傳統(tǒng)的支抗治療,微種植體支抗治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臨床中應用微種植體治療的患者,其前牙的內(nèi)收作用以及側貌改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因其體積較小,適用范圍較廣,不會對植入部位的周邊組織產(chǎn)生損傷,不良反應較少,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本研究通過對微種植體支抗+直絲弓矯治技術對錯牙合畸形正畸效果及對上氣道、軟硬組織變化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選取2016 年2 月—2017 年4 月在平頂山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治療的60 例錯牙合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31 例,年齡集中在41~68 歲,平均年齡(63.22±4.09)歲,平均體質(zhì)量(24.54±2.43)kg/m2,將以上患者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63.88±4.17)歲,平均體質(zhì)量(24.47±2.24)kg/m2。觀察組中男1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62.56±4.37)歲,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4.61±2.22)kg/m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軟組織美學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論證通過。
納排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錯牙合畸形診斷標準[5],患者主觀要求進行口腔正畸治療,所有患者均可耐受手術,所有患者均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口腔腫瘤患者,患者的病灶部位周圍軟組織嚴重損傷,口腔衛(wèi)生保持不良患者,嚴重心臟、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
觀察組患者采取微種植體支抗加直絲弓矯治技術,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tǒng)矯治治療。
微種植體支抗+直絲弓矯治技術:手術前,使用直絲弓對患者的牙弓進行平整,關閉拔牙間隙,對患者進行阿替卡因(4%)局部浸潤麻醉,在患者的上頜第一磨牙以及第二磨牙之間,將微種植體進行植入,微種植體的長度、直徑分別為8 mm、2 mm。在植入過程中,不需要對患者進行黏骨膜翻瓣手術。在對患者進行微種植體植入后,牙槽黏膜組織切開。手術完成兩周后,對患者每側采用100~150 g的力量進行內(nèi)收,術后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
傳統(tǒng)矯治治療:在患者的上頜第一前磨牙拔除后,應用直絲弓矯治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排齊、整平牙列后,使用口外弓一步法關閉拔牙間隙,治療結束。
1.3.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咬合舒適程度,美觀性,自然程度以及牙齦疼痛情況,牙齒咬合關系,牙齦健康狀況進行評分,以100分為滿分,其中70分以上表示患者治療成功,70分以下表示患者治療不成功。
1.3.2 兩組患者的測量指標 采用Tweed 分析法對患者的上下切牙突角(U1-NA)、上中切牙突距(L1-NB)、上切牙凸距(U1-APg)以及上第一磨牙到翼突點以及后鼻棘點的距離(U6-PtPNS)進行比較。
1.3.3 兩組患者氣道以及軟硬組織影響 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后進行頭顱側位片,采用DOLPHIN11.8對患者的氣道以及軟硬組織影響進行測量。分別對SNA(蝶胺中心、鼻根點及上牙槽座點所構成的角)、SNB(下頜相對于顱部的位置)、L1MP(下中切牙-下 平面角)、FMA(眼耳平面—下頜平面角)、UPW(上咽壁點)、MPW(懸雍垂尖-中咽壁距)、PAS(舌根后的咽腔徑)、LPW(會厭谷-下咽壁距)、SPP-PPW(舌根后-舌根后咽壁距)。
1.3.4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 對兩組患者治療中可能存在的種植體支抗周圍組織炎癥、牙齦感染以及口腔不適情況進行比較。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例(%)
觀察組患者的U1-NA、L1-NB、U1-APg、U6-PtPNS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測量指標情況(±s)mm
表2 兩組患者的測量指標情況(±s)mm
組別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U1-NA 4.02±0.45 6.47±0.24 26.312 0.000 L1-NB 5.17±1.46 7.61±2.22 5.030 0.000 U1-APg 6.32±1.56 8.24±1.34 5.114 0.000 U6-PtPNS 19.29±1.87 22.87±1.47 8.244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NA、SNB、L1MP、FMA、UPW、MPW、PAS、LPW、SPP-PPW 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NA、L1MP、UPW、LPW 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SNA、L1MP、UPW、LPW 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氣道以及軟硬組織影響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氣道以及軟硬組織影響情況(±s)
組別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治療前P值t值治療后P值SNA(°)SNB(°)L1MP(°)FMA(°)UPW(mm)MPW(mm)PAS(mm)LPW(mm)SPP-PPW(mm)治療前84.61±0.22 84.88±4.17 84.27±1.72 26.32±1.56 25.24±0.34 3.81±1.27 12.02±4.45 17.47±2.24 14.88±4.17治療后82.47±1.24 84.56±4.37 79.17±1.34 26.29±1.87 23.87±0.47 3.69±1.55 10.17±4.46 14.61±2.22 13.56±4.37治療前83.90±0.35 84.36±4.52 84.39±1.33 26.89±1.21 25.29±0.22 3.32±1.56 12.02±1.27 17.25±1.03 15.36±4.52治療后82.25±1.03 84.29±4.37 81.51±1.21 26.61±1.46 24.15±0.44 3.33±1.87 10.89±4.36 16.90±4.35 13.29±4.37 1.192 0.107 0.302 1.581 0.676 1.334 0.001 0.489 0.428 0.239 0.915 0.764 0.119 0.502 0.187 0.999 0.628 0.671 2.650 0.174 7.099 0.739 2.382 0.812 0.632 2.568 0.239 0.010 0.862 0.000 0.463 0.021 0.420 0.530 0.014 0.812
觀察組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種植體支抗周圍組織炎癥、牙齦感染以及口腔不適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例(%)
在傳統(tǒng)治療中,對錯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療,除了對患者采取牙支抗治療外,還會采用口外弓、頜間牽引、橫腭桿、舌弓、唇檔等多種手段進行治療矯正[6],但是從臨床效果來看,這些支抗控制效果往往依賴于患者的配合。例如口外弓在患者錯牙合畸形的治療過程中,需要患者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TPA 等技術會增加患者口腔不適,造成患者口腔功能的下降,以及口腔衛(wèi)生難以維護[7]。所以雖然采用了各種方法來加強患者的支抗控制,仍然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8]。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需要一些更舒適、更有效地強支抗的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傳統(tǒng)的支抗方式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臨床需求。有研究認為[9],患者的配合能力的高低是錯牙合畸形治療的關鍵因素之一?;颊叩囊缽男詻Q定牙頜畸形手術的成功與否,所以,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尋找一條不依賴于患者依從性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已經(jīng)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
本研究中采取微種植支抗的治療方法。在對患者完成微種植體手術后,根據(jù)患者的平面高度與位置,加以一定的力量進行控制,使患者的上下前牙最大限度的進行內(nèi)收。同時,在對患者手術過程中,種植體常規(guī)種植于患者的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間,一般情況下,常規(guī)種植體高度應該在主弓絲以上的8~10 mm[10]。才可以獲得相對較好的中位牽引效果。在此位置上,患者的平面在上頜前牙內(nèi)收過程中可以保持不變,如果此位置不足8 mm[11],則會導致低位牽引。如果此位置在10 mm 以上,則表現(xiàn)為高為牽引機制,此時在患者的上前牙內(nèi)收過程中,平面則會表現(xiàn)為顯著的逆時針旋轉(zhuǎn)[12]。對錯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療,臨床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其咬合功能以及內(nèi)收前牙。通過對患者的測量指標分析,觀察組患者U1-NA、L1-NB、U1-APg、U6-PtPNS 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微種植體手術治療對患者的內(nèi)收上頜切牙以及磨牙前移效果顯著,治療效果良好,對于面部形態(tài)的改變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微種植體支抗作用可有效擴大矯正的范疇。利用微種植體對前牙的內(nèi)收作用、磨牙的壓低作用以及磨牙的近遠中移動效果,進而改善患者的前牙覆蓋關系[13]。錢毅等[14]在對錯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療中,通過對患者采取微種植體治療手段,患者臨床效果顯著,與本研究相互印證。
在對患者的周邊軟組織以及氣道的分析中顯示,通過對患者的相關指標的測量,經(jīng)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NA、L1MP、UPW、LPW 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SNA、L1MP、UPW、LPW 低于對照組,提示在對患者進行微種植體支抗技術的治療過程中,由于對患者的下頜牙列進行整體移動,導致患者的舌后氣道以及下咽氣道相對變窄,其原因可能是在手術過程中,下頜牙列整體的后推,導致了患者前牙有舌向傾斜。最終導致患者的口腔容積整體降低,舌體以及舌骨被迫向后退[15]。因此,其舌后氣道以及下咽氣道變窄。有臨床醫(yī)學研究認為,在對患者的下頜整體牙列的移動過程中,雖然對患者的舌后氣道以及下咽氣道有一定的狹窄作用,但是并不會對患者造成相應的臨床不適癥狀。通過對患者下頜平面角FMA分析顯示,微種植體在對患者下頜牙列的治療過程中并沒有對患者的下頜骨產(chǎn)生旋轉(zhuǎn)。從患者的不良反應來看,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雖然手術對患者的氣道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是由于在臨床上并未產(chǎn)生相應的臨床癥狀,并發(fā)癥較小,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在對微種植體支抗+直絲弓矯治技術對錯牙合畸形正畸治療中,患者的成功率較高,雖然會對患者的氣道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并發(fā)癥較小,臨床不適較低,建議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