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寧,黃 耿,農明善,賓世平,羅柳寧
400 m障礙訓練是體能訓練與作戰(zhàn)技能結合最緊密的科目,是必修科目之一,因參訓官兵需要奔跑、支撐、攀爬等,并多次從高處跳下,故容易發(fā)生膝關節(jié)損傷,比較嚴重的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其可引起膝關節(jié)反復疼痛和明顯失穩(wěn),如打軟腿,明顯影響訓練效果。本研究旨在調查400 m障礙訓練時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的位置和主要原因,并提出預防損傷的措施。
1.1 對象 選擇2017-01至2019-12我院收治的92例武警官兵,均有訓練傷,MRI和關節(jié)鏡顯示前交叉韌帶損傷或止點撕脫骨折。排除合并膝關節(jié)其他韌帶損傷。92例均為男性,年齡18~33歲,平均(22.31±3.67)歲。其中左膝46例,右膝44例,雙膝2例。前交叉韌帶完全斷裂79例,占85.9%,部分斷裂9例,占9.8%,止點撕脫骨折4例,占4.3%。
1.2 方法 詳細詢問并記錄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病史,包括軍齡、病程和致傷的訓練科目等。如果科目為400 m障礙訓練,則進一步詢問并記錄受傷的位置和主要原因,并且,在行膝關節(jié)鏡下手術治療時,觀察和記錄合并的半月板撕裂的情況。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l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使用Kruskal-Wallis H 檢驗,<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調查結果 按訓練科目劃分,發(fā)生前交叉韌帶損傷最多的科目是400 m障礙48例(52.2%),其次是籃球16例(17.4%),木馬11例(12.0%),跑步8例(8.7%),摔擒4例(4.3%),其他5例(5.4%)。
2.2 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分析 48例中,軍齡為1~2年的患者居多,占45.8%;但不同軍齡層次之間的損傷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在400 m障礙訓練中,從云梯和獨木橋上跳下來容易出現(xiàn)前交叉韌帶損傷,分別有15例(31.3%)和13例(27.1%),其他位置是高墻10例(20.8%),高板6例(12.5%),矮墻4例(8.3%)。最常見的主要損傷原因是準備活動不充分12例(25.0%),其次是場地條件欠佳9例(18.8%),然后是過于疲勞7例(14.6%),注意力不集中6例(12.5%),帶傷訓練4例(8.3%),保護不充分4例(8.3%),技術動作不當3例(6.3%),原因不詳3例(6.3%)。
表1 2017-2019年400 m障礙致前交叉韌帶損傷人員不同軍齡的分布 (n;%)
48例中,病程小于3周的急性損傷有24例(50.0%),病程為3周~3個月的亞急性損傷有10例(20.8%),病程大于3個月的慢性損傷有14例(29.2%)。在這些患者中,只有5例(10.4%)在關節(jié)鏡下未觀察到半月板撕裂,其余病例均合并半月板Ⅲ度撕裂(89.6%),需要修整或縫合。其中,有14例合并雙側半月板撕裂(29.2%),合并1側外側半月板撕裂的最多,有25例(52.1%);有4例(8.3%)合并1側內側半月板撕裂。
2.3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手術和預后情況 92例均行膝關節(jié)鏡手術治療,完全斷裂的患者取自體腘繩肌腱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部分斷裂的患者有2例因韌帶損傷小于50%而未行重建術,其余病例取自體半腱肌腱行前內束或后外束重建術治療;止點撕脫骨折的患者行“8”字縫線技術固定骨折塊治療。81例獲得隨訪1年。其中,1例出現(xiàn)膝關節(jié)僵硬,經松解手術后好轉。2例移植物松動失效,經翻修手術治療后恢復穩(wěn)定性。其余病例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良好,伸直正常,屈曲可大于120°。
在400 m障礙訓練中,參訓人員需要從云梯、獨木橋和高板上躍下,以及翻躍高墻2次和跳下濠溝,一共有6次從1.5~2 m的高度上跳下來的時刻。在落地瞬間,膝關節(jié)將承受很大的沖擊力,如果此時下肢沒有站穩(wěn),膝關節(jié)發(fā)生外展、外旋的扭轉,將會造成前交叉韌帶損傷。與400 m障礙相比,籃球運動雖然對抗性強,跳躍次數(shù)頻繁,但球員躍起的高度較低,膝關節(jié)的損傷集中在髕腱止點末端病和髕股關節(jié)軟骨損傷,交叉韌帶損傷占比不大。對于木馬訓練,從高處躍下的次數(shù)只有1次,并且落地減震的軟墊容易放置,保護人員容易到位,所以前交叉韌帶的損傷少于400 m障礙。在400 m障礙訓練中,參訓人員在翻躍高墻和從高板上跳下來時,一般會借助手臂扶持障礙物躍下,以分解一些下墜的勢能,但在通過云梯和獨木橋時,一般沒有扶持而直接跳下去,下墜的勢能全部依靠身體來緩沖,膝關節(jié)則承受了更大的應力,所以,與高墻和高板相比,云梯和獨木橋兩處更容易出現(xiàn)前交叉韌帶損傷。張躍民等在調查400 m障礙引起的訓練傷時也發(fā)現(xiàn),云梯和獨木橋是造成訓練傷的最主要障礙區(qū)段。雖然濠溝也有2 m高,但本組病例沒有出現(xiàn)在此處受傷的情況??赡芤驗殄系牡撞渴禽^軟的土層或填有小石子,能起到緩沖作用,所以此處的損傷較少??梢?,在400 m障礙訓練時,如果扶持障礙物從高處跳下來,或者跳下時落腳點是軟基,那么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可能性會降低。
為了預防400 m障礙引起的前交叉韌帶損傷,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1)把云梯和獨木橋兩處的落腳點改成軟基。簡單實用的措施是把這兩處的落腳點改為沙坑,其長、寬、深分別為1.5、1.5、0.5 m,經實踐證明可以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如果在這兩處放置一般的軟墊,因為云梯和獨木橋的高度較高,所以跳下來的緩沖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從云梯和獨木橋跳下來后還要快速往前跑,軟墊容易引起打滑崴腳。如果能把跑道全部改成沙地是最好的辦法,但下雨后沙地會變硬,要翻松整個跑道上的沙土并不容易,所以沙地跑道需要配備雨棚。(2)增加專項性準備活動。準備活動包括一般性和專項性兩個層次。目前,官兵們大多停留在一般性準備活動,如慢跑和徒手操,其作用主要包括機體預熱、舒展關節(jié)和提升心肺功能。但這并不夠,因為400 m障礙包含奔跑、跳躍、攀越、鉆爬、支撐等多種運動方式,屬于重度勞動強度的訓練,其勞動強度甚至高于5 km武裝越野,所以,訓練前還應增加有針對性的專項準備活動,重點加強對肩、膝、踝的熱身,確保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得到充分的動員,以保護關節(jié)不易受傷。建議增加俯臥撐20個,深蹲20次,墊腳尖20次,高抬腿30 s,原地收腹跳30 s。(3)思想上要全神貫注。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軍齡層次的官兵在400 m障礙訓練中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發(fā)生率無差異。這提示,即使技術熟練的老兵在跑400 m障礙時也不能掉以輕心,注意力不集中也是該訓練發(fā)生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
400 m障礙引起的前交叉韌帶損傷應得到及時治療。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多達30%的病例在受傷3個月以上才來住院治療。雖然前交叉韌帶損傷后不影響行走,甚至不一定會影響長跑等某些運動和訓練,這也是患者受傷后不及時來院治療的重要原因,但該損傷常常合并半月板撕裂,如本組病例有90%合并半月板Ⅲ度撕裂,如果不及時治療,由于膝關節(jié)失穩(wěn)而發(fā)生關節(jié)內應力重新分布,會加重對半月板的損傷。我們在行關節(jié)鏡下治療時,經常觀察到原本可以縫合的半月板組織,因病程較久發(fā)生嚴重磨損而喪失了修復機會,只能行修整成形,這使半月板失去不少組織,可能會加速膝關節(jié)退變。因此,建議前交叉韌帶損傷后3個月以內接受治療,有利于修復撕裂的半月板組織。
綜上所述,400 m障礙因為需要多次從高處躍下,所以比籃球和木馬訓練等更容易出現(xiàn)前交叉韌帶損傷。從云梯和獨木橋上跳下來時,一般是直接跳到硬地面上,膝關節(jié)受到較大的沖擊力,所以發(fā)生損傷較多。如果把這兩處的落腳點由硬地面改為沙坑,可以起到有效的緩沖作用,從而降低損傷的可能性。400 m障礙包含多種運動方式,屬于重強度訓練,應當增加專項性準備活動,以期降低受傷風險。一旦出現(xiàn)前交叉韌帶損傷,應盡早接受治療,重新穩(wěn)定膝關節(jié),修復撕裂的半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