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敦煌美術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敦煌美術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到中國古代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除了著名畫家的作品外,還有很多不知名的畫家,他們的藝術也是無與倫比的輝煌。這種藝術體系在傳統(tǒng)藝術史的作品中沒有被記錄或欣賞過。因此,將從敦煌美術的發(fā)展史、敦煌美術對中國藝術史的影響、中國藝術史研究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這幾個方面深入研究,進一步強化敦煌美術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
20世紀上半葉出版的中國藝術史(包括繪畫史)共有31種,但其體系和史料基本上采用宮廷繪畫和文字繪畫。對于少數(shù)民族藝術、大眾藝術以及洞穴藝術的描述,有些是空的,而另一些則只有幾句話概括。雖然當時沒有考古學,但藝術史學家不限于文學。資料的收集和敦煌石窟藝術的提及與晨星一樣罕見,只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石巖主編的《東方藝術史》第一卷的相關章節(jié)中找到。例如,“唐代代表畫家及其作品”一節(jié)描述“敦煌千佛洞的遺跡、墻壁和平面畫在此展現(xiàn),敦煌石窟樹下的美的形象與日本繪畫緊密相連,必須注意”。雖然石巖的作品中提到的敦煌作品不多,但在當時的藝術史作品中浮現(xiàn)出的“敦煌磨坊佛窟壁畫”這幾個字卻極為罕見。20世紀下半葉,社會的諸多方面產生巨大的改變,作為學術思想范疇的美術史研究的變化也無例外。文化教育部門委托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史教授王遜在北京舉辦“中國美術史書編纂研討會”,參加者包括游公卓、于建華、王迅、石燕燕、博民、金維諾,在研討會上,有人提到敦煌美術應該被列入中國藝術史。在研討會上,當時都做了記錄,主要觀點是敦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為了滿足研究和教育的需要,文化部、教育部建議讓藝術史教師和研究人員參觀敦煌等西北地區(qū),豐富我國藝術史學專業(yè)的內容,完善我國藝術史學體系。王遜向文化部作了專門匯報,事后確實產生了效果,文化部曾發(fā)文,組織部分專家到敦煌、麥積山以至天龍山考察,許多報刊發(fā)表了消息。從那時起,藝術史的教材里有了敦煌藝術的內容。王遜主編的《中國藝術史講義》首次將敦煌藝術運用到《講義》教學中,如《講義》中的“第三章”、南北兩晉藝術的第三節(jié)等。壁畫地衛(wèi)石窟從北到莫高窟有三處,莫高窟地衛(wèi)西石窟和壁畫,這部分的末尾還有新疆的佛教城墻遺跡。隋唐九年在“五代藝術”的第三節(jié),有“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和彩塑”的特別主題,分為唐代敦煌藝術的發(fā)展、唐代敦煌壁畫及黑色雕刻的內容和表現(xiàn)。這些內容在慈善事業(yè)中占有相當大的空間。這本書是藝術史上的第一個典型案例,此后,如畫家李浴于1957年正式出版的《中國美術史綱》、閻麗川于1958年正式出版的《中國美術史略》、王伯敏于1964年出版完稿的《中國繪畫史》等,無不把敦煌的石窟美術列為專門章節(jié)來論評。從那時起,這些專著開始重視敦煌藝術,這與許多學者如常書鴻、閻文如、蘇白等對敦煌石窟藝術的探索貢獻是分不開的。他們中的一些人住在敦煌,一些人沿著西北絲綢之路走,正如藝術史學家石巖早些時候提到的,他們的指紋在敦煌邊境要塞上保留了很長時間。這些藝術史家對敦煌藝術的研究,不僅在于他們的成就和重要作用,而且在于他們對敦煌美術發(fā)展的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敦煌的重新發(fā)現(xiàn)以及敦煌現(xiàn)代美術的深入研究,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歷史觀。中國藝術家找到了自己的藝術之根。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敦煌被發(fā)現(xiàn)后,隨著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許多藝術家也在思考新中國藝術在藝術領域的發(fā)展方向。同時,陳獨秀和魯迅等在西方知識分子的強烈影響下,對西方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徹底批判和基本反思已經成為當時學術思想的焦點,繪畫藝術界也不可能例外。中國對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美術的基本批評往往基于西方傳統(tǒng)藝術的一些基本審美觀念,這是一種藝術家的潮流,包括常書鴻、徐悲鴻等畫家。明清以后,像許多以山水、花鳥、人物為題材的文人人物畫一樣,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現(xiàn)實的繪畫藝術,但只能反映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強調重視各種文字表達形式,缺乏藝術寫實性,這已成為批評的對象。人們非常希望這些藝術作品能夠真實反映時代精神和當時的經濟社會狀況。當外敵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逐漸被激化,這一點尤為重要。在當時的社會,以徐悲鴻、常書鴻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知識分子,從逆境中把中國藝術拯救了出來,過去的形式化為中國藝術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林風眠、劉海粟專注于中西當代藝術的完美結合,探索中西當代美術相結合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另外,還有一些中國藝術家不僅大力引進西方的新現(xiàn)代設計藝術,而且親自創(chuàng)作了很多具有西方現(xiàn)代化設計風格的藝術作品,被稱作“前衛(wèi)派”。
在敦煌藝術被發(fā)現(xiàn)之前,我國的藝術正處于待開發(fā)的狀態(tài)。正如魯迅先生1934年說的那樣,“我們看不到唐代以前的正宗作品,但我們仍然可以知道,你可以從歷史中學習?!?敦煌壁畫和泥塑人偶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顯示了唐代以前和北魏最初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可以貫穿中國藝術并得到系統(tǒng)的研究,這對中國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大眾文學藝術和傳統(tǒng)文學藝術這兩個知識體系的科學研究都已具有科研理論,敦煌大眾藝術被引入前,中國大眾藝術的科學研究發(fā)展方向主要在傳統(tǒng)文學藝術和現(xiàn)代美術上。因為唐朝以后,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基本上都是以現(xiàn)代文學藝術為主導的,再如明清宮畫,元、明、清時期的現(xiàn)代文學藝術繪畫(主要以古代山水、花鳥等藝術題材繪畫為主要特征),都比較注重人的個人修養(yǎng)和一種所謂“神韻”的藝術表現(xiàn),但是沒有注重文學繪畫的整體寫實性和基本藝術技法。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風格不同,但這些作品普遍受到學者的喜愛,也經常被文獻記錄和收藏。藝術家必須注重技巧,反映當時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然而,唐朝以后,隨著大眾藝術與文學藝術的區(qū)別,大眾體系的藝術被削弱,從事大眾藝術的畫家往往因地位低下而受到歧視,他們的大部分作品都被忽略了,因為這些作品存在于普通的寺廟中,而這些寺廟往往沒有記錄在文人畫的歷史中。因此,研究敦煌藝術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大眾藝術的發(fā)展和時代風格的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中國藝術史研究呈現(xiàn)出不同于古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特點,藝術作品十分豐富,但仍有改進的空間。在封建社會,中國歷代的書畫收藏品都保存在王室或民間收藏家手中,普通研究人員只能通過文學記錄或復制作品來“想象”繪畫。二手資料影響研究的真實性。然而,自20世紀以來,大量藝術作品進入藝術博物館并開始向公眾展出。研究人員終于有機會接觸藝術作品的真實對象,這對藝術史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研究方向由文人書畫轉向大眾書畫,研究的重點不局限于書法和名人畫,而是關注古代流行藝術和工藝美術。這一特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藝術史研究領域的體現(xiàn)。自從接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影響,一些中國人堅定地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放棄了英雄歷史和個人歷史的觀點,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藝術史的思想,推動了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改革。在論述方法上,我們不僅注重用內部視角的方法研究文體的演變,而且注重用外部視角的方法研究因果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論述方法。從功能和對象的角度來描述問題,是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這種處理方式顯然更完整,效果更好。
流傳到唐朝、五代和宋朝的大部分現(xiàn)存作品都可以遲于原作進行復制。中國傳統(tǒng)藝術史關注歷代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隨著中國考古研究的發(fā)展,大量的地下文化被發(fā)現(xiàn),這就拓寬了藝術史的范圍。藝術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還涉及各個時代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從原始社會的陶器到商周的青銅器,從漢代的磚石畫像到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雕塑和壁畫等,都已進入藝術史研究者的視野。然而,如何將這兩個有效的研究體系的藝術傳統(tǒng)結合起來,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方法論。這無疑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史研究產生了影響,但考古學、歷史或人類文化不能取代藝術史。藝術史研究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藝術美學,然后從審美意識的角度探討人類文明的進程。沒有審美思維和藝術表現(xiàn)的個性(包括表現(xiàn)能力),藝術就不可能說話。盡管現(xiàn)代社會對“藝術”的概念存在諸多爭議,但人們普遍認為藝術是指造型藝術,包括建筑、雕塑、繪畫、工藝等項目。那么,藝術史就是這一系列造型藝術的發(fā)展史,它從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畫家、雕塑家等)發(fā)展而來,涉及作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作品的內涵、作品的時代等。這些都是藝術史上需要討論的話題。如前所述,中國藝術史上存在一些問題,研究方法也相對有限。敦煌石窟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各個時期現(xiàn)存作品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作品的相對完整性和時代的系統(tǒng)性使其在藝術史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藝術史體系。撰寫敦煌石窟藝術史,不僅可以總結出敦煌美術的發(fā)展史,而且可以將中國藝術史充分融入內容中,在研究方法上為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國的文化藝術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建筑風格、藝術作品甚至飲食都可以稱為“中國藝術”。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藝術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演變而不斷發(fā)展。因此,它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中國美術不斷發(fā)展。陶瓷藝術以彩陶為主要代表,陶瓷制作技術在我國原始社會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模型種類很多,主要有繩索模型、鋸木廠模型、三角模型、人臉模型、舞蹈模型等,裝置類型簡潔、簡單、有力。先秦雕塑藝術以古代青銅鑄造藝術為主要代表,在那個時期,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的一個藝術奇跡,它涉及古代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當時的青銅工匠具有很強的藝術創(chuàng)造天賦。秦漢時的古代美術主要以古代雕塑藝術作品繪畫為主,對于美術史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陵兵馬俑在刻畫現(xiàn)實主義人物形象方面充分展現(xiàn)了高超的雕刻技藝,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美術繪畫繼續(xù)向更高水平發(fā)展,以“精、美”的藝術特點而承前啟后?,F(xiàn)代山水畫藝術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注重比例,較好地體現(xiàn)了“山高水遠”的空間效果,并開始獨立。唐代時期是中國藝術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期,在雕塑、建筑、裝飾、繪畫和篆刻書法等各個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壯觀,尤其是具象畫,是中國藝術史上又一大藝術奇跡。中國藝術史曲折且獨一無二,回顧中國藝術史,可以為以后的美術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敦煌美術使中國藝術家找到了自己的根,看到了被忽視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20世紀敦煌藝術史已有了自己的形象與地位。進入21世紀,發(fā)展中國藝術史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對它的研究還要不斷深入,從美學的高度評價敦煌這種宗教美術藝術的獨特價值,同時為中國藝術史的探索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而有意義的經驗。敦煌美術承載著中國藝術史,是一座豐富的藝術博物館,它見證了無數(shù)的藝術作品,收集了中國各個時代的杰作。我們探索的是百年來敦煌藝術的具體體現(xiàn),這就是敦煌藝術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