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三幼兒園 段 晶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當今社會不少孩子卻把父母、老師、身邊所有人對他的好都當作理所當然。當孩子出現(xiàn)霸道、自私等不良行為時,周圍人也只是一句“孩子還小”來輕描淡寫地了事,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來引導幼兒懂得知恩、學會感恩,這也就助長了孩子們霸道、自私、不知恩也不會感恩等不良品性的形成。
彬彬是一個很活潑的男孩子,當我第一次走進這個班看到他時覺得他憨厚、可愛。但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彬彬在班里跟同伴相處得不是很友好,總有小朋友因為彬彬搶他們的玩具或者圖書而向我“告狀”,我給他遞東西他也從不會說“謝謝”。
在與家長的接觸中我慢慢了解到:彬彬是老來得子,所以家里人都很寵愛他,因此彬彬在各方面的習慣都很差,也很霸道,只要他想要的東西都會想辦法得到。
案例1:
有一天離園前,我給全班孩子教折紙,其他孩子都學得很認真,只有彬彬不認真學,但他又特別想要這個折紙,就向我求助說:“老師,你給我折一個吧!”看到他那么想要,我就幫他折了一個。但當我折完后,彬彬很霸道地說:“給我!”,連句謝謝都沒說就直接拿走了。
案例2:
在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家長要陪同孩子進餐,了解孩子在園的進餐情況。彬彬的飯量一直很好,媽媽坐在旁邊看著很開心。但過了一會兒,彬彬的飯桌上就堆了很多白花花的餐巾紙,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fā)現(xiàn)他每吃一口飯就要抽一張紙擦嘴。我走過去,微笑著說:“浪費紙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吃完飯后再擦嘴。”可彬彬根本就不聽,而他的媽媽也笑著說:“沒事,他在家一直這樣!”這讓我很詫異,家長對于彬彬的不良習慣不僅不及時糾正反而把它當成一種愛的表現(xiàn)。
案例3:
加餐時孩子們吃蘋果,老師一般都會幫孩子們將蘋果切成瓣,削去果核。但有一次老師只把蘋果切開,沒有去掉果核,彬彬就抱怨說:“我的果核都沒有去掉,這怎么吃啊!”在班上,像彬彬這樣的孩子不只一兩個——對待老師的幫助,有的孩子會很開心地說聲“謝謝”,有的孩子會微微一笑,而有的孩子則把它當成一種習慣、一種理所當然,會欣然接受卻吝嗇一句“謝謝!”。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我對班上的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并尋找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
1.家庭的過分溺愛抹殺了孩子的感恩心
彬彬是全家人的焦點,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把別人對自己的好和幫助當作是理所當然,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家長看到孩子自私、霸道的不良行為時卻沒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進行引導,任其發(fā)展。家長過分的溺愛讓孩子感覺到他就是家里的全部,導致孩子沒有感恩之心,更不知道什么是感恩。
2.幼兒園感恩教育的薄弱
幼兒園雖有品德教育,但還不夠全面和到位。在幼兒德育教育中,大多數(shù)活動都采用集體式教學,缺乏個別教育和針對性教育,而且活動大都是教師的講述與說教,幼兒沒能真正參與其中,無法從內(nèi)心深處去理解和感受其行為的真正意義,做到知之而行;教師沒有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時機去引導幼兒感受相互幫助、知恩感恩的情懷。
筆者針對幼兒感恩心理缺失的原因,通過自身的教育實踐提出以下教育策略。
幼兒感恩教育單靠教師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長的有效支持與配合。針對彬彬這類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我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溝通、交流,并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議。通過多次的交流,我們達成了教育的一致性。
1.家長轉(zhuǎn)變教育觀念
家長需要改變現(xiàn)有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教育觀念,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例如,家長可以利用睡前閱讀時間,給孩子講一個感恩小故事,或者帶孩子參觀孤兒院或敬老院,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2.家長以實際行動影響幼兒
家長不能事事以孩子為中心,而要以實際行動影響孩子。家長在生活中能主動關心老人,給老人端茶遞水、洗腳捶背,孩子在無形中也會慢慢學會對長輩的感恩。當孩子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時,家長要毫不猶豫地向孩子說聲“謝謝”,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
1.教師的示范引領
在戶外活動時,有孩子會幫我拿玩具;看到我不小心將玩具打翻在地上,有的孩子會主動幫忙拾起來……每當這時,我都會給孩子們一個贊賞的目光和肯定的微笑,毫不吝嗇地給他們擁抱和獎勵,并大聲地對孩子們說聲“謝謝”。我希望孩子們能在我的贊許中得到良好行為及情感的發(fā)展,同時強化榜樣的作用,讓所有的孩子都懂得助人為樂、懂得感恩他人。
2.在一日活動中融入感恩教育
我緊緊抓住一日活動中的教育契機對彬彬和班上其他孩子進行隨機感恩教育。例如,給孩子們切好水果,我會將盤子一個一個遞到孩子們手中,要求孩子拿到水果時要說聲“謝謝”,孩子忘記時我會提醒他:“你應該對老師說什么呢?”;午睡起床后,老師幫孩子穿衣服、穿鞋子、整理床鋪后,我都會引導他們說一聲“謝謝”;在生活中,只要有小朋友互相幫助,我也會提醒他們說“謝謝”。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全班孩子都明白了當別人為你做事后應該說聲“謝謝”,培養(yǎng)了感恩的習慣。
在“娃娃家”游戲中,孩子們分別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照顧自己的寶寶、做家務,體會父母的辛苦。通過游戲活動,孩子們感受到了他們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父母的無私奉獻、關懷是分不開的,從而學會了關心身邊的人,能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關心周圍的世界。
3.利用節(jié)日進行感恩教育
我利用三八婦女節(jié)、教師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織各種感恩活動將彬彬和存在類似問題孩子的父母請來參與我們的活動,讓這些孩子為自己的父母捶一次背、端一次洗腳水,讓孩子們用實際行動去感恩父母。其他節(jié)日,我還組織孩子為家人、老師、朋友制作一些節(jié)日卡片、小禮物,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通過這些具體而形象的活動,孩子們學會了正確地對待他人的熱心幫助,學會了感恩。
經(jīng)過一學期的教育,彬彬和其他小朋友逐漸養(yǎng)成了向他人說“謝謝”的好習慣,還能主動幫助老師、同伴和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學會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是一個長期細致的工作,需要教師、家長、社會堅持不懈地努力,進一步細化感恩教育工作,讓幼兒園和家庭成為幼兒感恩教育的沃土,讓感恩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