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分
每年六月,我都會想起父輩們的一些往事。
我祖父是縣里的公務員,但在我眼里,他身上的農(nóng)民特質(zhì)更多一些。他偶爾會帶我到他在縣政府的辦公室里,我記得他常常在前面走著,時不時回頭叮囑我不要踩在方石板鋪就的污水管道上。但我對他的記憶,更多是他在田間地頭干農(nóng)活的樣子。
他是家里干農(nóng)活的第一好手。無論是春耕、麥收、麥收后種玉米,還是秋收,他都是我們家的組織者和出大力者。我曾跟著他,學著在種玉米時幫忙扶犁,以及在秋收時鉆進玉米地掰玉米棒子。但對我來講,這兩種勞動實在沒有什么美好的記憶可言,因為扶犁實在需要點力氣,而在暑氣仍未散盡的初秋,鉆進密不透風的玉米地,任鋒利的玉米葉劃在身上,實在是頗為痛苦的事情。
相對來講,我更喜歡麥收。平展的麥場,是孩子們鐘愛的游戲之地。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在麥場上飛跑,穿梭在高高的麥秸堆之間,時而趁大人們不注意爬上麥堆,那是很美好的童年記憶。
除了玩,小孩子也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替大人們?nèi)∷C慨斝枰∷臅r候,往往是所有人汗流浹背的時候,包括只顧瘋玩的我們。于是我們提著鋁壺和水桶,來到就近的機井房,就著噴涌而出的白花花涼絲絲的井水,先把自己灌個飽,然后再打滿水回去。當我把井水打回去,祖父會對著鋁壺嘴一通牛飲,突出的喉結隨著每一次吞咽而上下滾動。以現(xiàn)在養(yǎng)生學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健康之舉,但這粗獷里卻浸透著祖父作為一個勞動者的自豪和喜悅。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牲口棚,我們當?shù)卦捊小榜R房院”。我家用作牲口棚的那間小平房,頂上豎著電視天線,下面放置著石槽,常年點著馬燈。
我祖父通常會養(yǎng)兩三頭牲口,牛馬驢或者騾子。祖父經(jīng)常佇立在石槽前,默默地看著牲口們吃草料,時不時撫摸下它們的皮毛,邊摸還邊嘟囔著些什么。在馬燈的映照下,祖父一臉欣慰和幸福。牲口則瞪著烏亮的眼睛,咯嘣咯嘣嚼著草料。這場景,讓我覺得馬燈是個非常溫馨的物件。
祖父除了扛起自己一大家子的事務,還經(jīng)常憐弱惜貧。村里的孤寡婆子馬老太,老年更加無依無靠,祖父見狀就和村里多次交涉,為她爭取到一所土坯房的院落,讓她有所歸屬地走完了最后的人生之路。我奶奶常說,我祖父心軟,總見不得別人的日子過不下去。
祖父也有精神追求,主要體現(xiàn)在“修族譜”和“耍故事”這兩件事上,并且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他有一本用白紙線裝而成的族譜,上面滿是毛筆字寫就的內(nèi)容,平時用布包著放在閣樓上一個木盒子里。每當家族里有人去世,他會搬來竹梯爬上閣樓,取下族譜后,他會先洗手,然后十分鄭重地在族譜上將去世者的生平寫下來。除此之外,他為了將族系弄清,還多次遠赴我們家族的發(fā)源地——河南滎陽。
“耍故事”是我們當?shù)匾环N關于農(nóng)歷新年的慶?;顒?,也叫“社火”。每逢過年,農(nóng)活已經(jīng)忙完,即便條件不好的家庭也開始殺雞宰豬為新年做準備,我祖父便會張羅村里的故事隊。我曾參加過兩年他組織的“故事”,那是我生平唯一的濃墨重彩穿古裝的經(jīng)歷,當然也是非常開心的經(jīng)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祖父去世后,“修族譜”和“耍故事”這兩件事,逐漸開始擱淺。我父親是技術工人,對這兩件事一點也不感冒。我父親那代人,在國有工廠的蔭蔽下,過上了不用為基本生存過多考慮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浪漫色彩。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當年工廠里意氣風發(fā)的父輩們,如今都已年近古稀,從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了老照片里意氣風發(fā)的影子。
到了我這一代,當年廠里跟我同齡的子弟,以及孩提時在祖父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們,如今生活得也不似前兩代人那般的千篇一律。比如我,上完學后,選擇了在上學的城市落腳,如今已為人父多年。故鄉(xiāng)的人和事,于我越來越有了一種漸行漸遠的感受。
這固然有些傷感,但正如詩人濟慈在其詩歌《人生的四季》中所寫:“他終將走進冬天的蒼涼晚景,不然他就失去了凡人的本性”。小時候在我們眼里無所不能的父輩,在經(jīng)歷了人生各有況味的春夏秋三季之后,終將各自凋零。因為無論我們主觀感受如何,絕大多數(shù)父輩,連同業(yè)已成為父輩,或者即將成為父輩的人們,終究都只是普通人。
六月是我眼中的父親月,它讓我時刻銘記父輩們的歷史往事。雖然,每一個父親終會老去,但我勸自己不要傷感,我祈禱天下每一位父親,都能經(jīng)歷濟慈筆下那平凡而美好的“ 人生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