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淇|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qū)實驗幼兒園
STEM教育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的有效形態(tài),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探索精神,這些構成了孩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qū)實驗幼兒園以STEM 理念下木工坊教育為出發(fā)點,探索STEM教育在幼兒園軟著陸的路徑。
專屬工坊,環(huán)境激趣。幼兒園提供了完備的操作空間,將器械室打造成幼兒專屬的STEM木工坊。木質墻面、木質房頂、立體木質作品有助于激發(fā)幼兒操作的興趣。木工坊外的涼亭、木橋和天然的木質材料,為幼兒提供了操作、交流的自由空間。此外,我們提供了安全的、適合幼兒使用的鋸子、刨子、錘子等工具,滿足他們的不同探究需求。
區(qū)域布局,空間重塑。STEM教育理念提倡項目式、小組式的學習環(huán)境。幼兒園改變了以往幼兒數(shù)列依次排座的方式,采用小組式圍坐形式,形成6-8人的探究小組??梢苿拥闹v解板便于幼兒分享經驗、教師總結提升。
教室區(qū)域的設置準備區(qū),為幼兒提供了保障安全的設備,有護目鏡、手套、圍裙、套袖等,幼兒可依照墻面提示進行穿戴。教室四周擺放材料櫥,各類材料分類收納,便于幼兒取放。空間的重塑滿足了幼兒對木工游戲探究的多樣需求,使有限的探究空間實現(xiàn)了場地功能最大化。
制定課程目標。幼兒園以知觀察、勤思考、樂動手、享創(chuàng)造為課程目標。課程設置從“趣”入手,以“玩”為主,通過“探、趣、融、促”四步,推動幼兒探究能力升級。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著合作的樂趣,通過大膽地表達,呈現(xiàn)獨具魅力的創(chuàng)意作品。
設計項目框架。課程實施分為短期項目和中長期項目。短期項目以認知木工坊工具為核心,探究學習基礎木工技能。幼兒逐步掌握了錘子、鋸子、砂紙等材料的使用方法,了解了三角塔、榫卯結構、測量等木工技能。中長期項目為綜合項目。我們通常選取一個場景或一個生活問題為出發(fā)點,通過聚焦情景(問題)、小組討論、制定計劃、操作實踐、展示調整五個環(huán)節(jié),逐步提升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綜合運用的能力。比如,在“我心中的小學”主題中,幼兒通過參觀小學、了解現(xiàn)在小學樣態(tài)、小組研討小學建筑,繪制了教學樓、籃球場、花壇等不同建筑的圖紙。幼兒通過多次嘗試,共同努力完成了相關木工作品。
落實課程實施。“三類通關卡”是幼兒解決問題的腳手架。“觀察思考卡”幫助幼兒觀察生活,思考解決方法?!皥D紙創(chuàng)享卡”需要幼兒通過小組討論,繪制圖紙,培養(yǎng)幼兒分析整理等能力,提升幼兒數(shù)學思維?!皢栴}成功卡”用于梳理、分享活動經驗,提升幼兒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創(chuàng)意拼搭。STEM搭建游戲是大班木工活動向中小班的延展,我們增設了室內STEM建構工坊和室外自主建構區(qū),大型積木、木質積木、紙磚等豐富的建構玩具分層投放。幼兒在主題搭建與自由搭建中熟練各類搭建技巧、解決各種工程問題。
家園連線。為使STEM教育理念走入幼兒家庭,我們利用幼兒園智慧園平臺開設“慧玩空間”親子教育專題,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運用STEM教育模式與幼兒共同探索生活中的奧秘。我們先后開展了“一米的秘密”“如影隨形”等30多個主題活動。
STEM教育不是掌握某種知識和技能,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將繼續(xù)堅持以幼兒興趣和需求為核心,以自由、自主、愉悅、創(chuàng)造的游戲精神為引領,積極探索STEM教育園本化的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