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飴媛
早期的儒家是在社會中觀察人,用“禮”對人們的生活進行約束。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的思想逐步解放,民眾對人的自然屬性重視起來。經過對一些思想家所認為的生存與繁衍是人的本能自然屬性這一觀點的反思,促進了個人思想的解放,促進了人們對平等的追求。 墨子通過對社會的考察,更傾向于人性本惡這一觀念,因而他否認命定論,認為社會秩序的建立需要打破人們可以依靠自身善性維護社會秩序的幻想,要求統(tǒng)治者制定法律并且嚴格實行。
墨子一方面認為人性的最初是惡,另一方面他同樣認為后天環(huán)境的教化對人的發(fā)展是不可或缺的。墨子在《墨子·非命(上)》中認為人應當積極努力地改變命運,人人平等,無長幼貴賤之分。墨子通過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來反對當時國與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殺人、欺人頻頻發(fā)生的混亂現(xiàn)實。墨子對人的物質欲望加以肯定,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物欲存在的合理性。在《墨子·非命(下)》中他提出食飽、衣暖、居安這三類是人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條件,人的欲望是人自然存在的本性,同時墨子對物欲有所限制,他不認可傷害他人的非分欲望,不認可不義的欲望。以損人利己行為的不可行入手,推論出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相互傷害是不可行的,因而推行兼愛非攻這一思想。墨子將不勞而獲看作不義,而相攻、相伐、兼并與不勞相比更加嚴重,更是屬于不義。
墨家對“法”的定義十分廣泛。《墨子·經上》有言:“法,所若而然也?!边@句話中的“法”指的是某種標準、規(guī)定?!督浾f(上)》中提道:“圓的含義、圓所造就的圖形,乃至于圓規(guī),這些都可以作為創(chuàng)造圓的標準?!蹦彝瑯釉诜?、法令等方面使用“法”這個詞來進行表述。在墨家的觀念中,“法”具體表現(xiàn)為法令,而“刑罰”則是懲罰措施。墨子認為“罪”就是指違反法律,被法令所禁止的行為。另外,他認為,若行為有害但并不在法律明文禁止的范圍內,那么也可以稱其為無罪。這與現(xiàn)代法律中的“法無明文不為罪”這一概念一致。但在“即若詒”這個概念中,“像欺人一樣”,雖然對人有害,但不在禁內,也依然為罪。犯罪不一定只局限于做法律禁止的事,若是傷害了無罪的人,那也可以稱之為犯罪,這同樣體現(xiàn)了墨子的兼愛思想。在墨家看來,先王之書、憲、刑、誓等,都可以稱為“法”,即法律、法令或法規(guī),對人們的行為可以起到約束與規(guī)范的作用。墨家在對儒家思想的反駁與辯論中,一直對其命定論持反對的態(tài)度,墨家強調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社會的穩(wěn)定還是混亂,不是由天命決定的,完全與人民、統(tǒng)治者的治理有關,因而墨子提出法律的制定和兼以易別與非攻,在法律層面提供保障的同時,為人與人、國與國相處和交往提供保障。在墨家看來,儒家的命定論是社會禍害產生的原因之一,應當正視人的作用,依靠人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管理社會,解決社會問題,治理社會動亂,人們只有通過制定法律,并且加以執(zhí)行,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
“兼愛 ”在墨子思想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兼愛”可以簡單概括為人與人之間平等且普遍地相愛互助?!凹鎼邸本哂姓x性,除了體現(xiàn)在對和諧、和平的訴求與渴望,還體現(xiàn)在倡導追求平等的思想方面。
兼愛的平等觀念,首先表現(xiàn)為人格的平等,這一要求是針對當時的貴族統(tǒng)治階級的。墨子用人與人自然平等的觀念反對宗法政治等級,他倡導人的政治地位平等,提出“尚賢以兼愛”的觀點,認為人不分貴賤親疏,不應過分關注血緣、門第、社會地位等因素,應任用賢德賢能之人,以賢為能。并且萬民不僅有權利要求舉官尚賢,還可以進一步要求以尚賢為準繩來擇人主,官員的任用不能采用世襲制度,應當由人民擇賢,并且在擇賢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憑借自身能力參與為官的權利。這樣,平等就從生活生存的自然平等發(fā)展為以賢為能的社會平等。
“兼愛”的產生使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他人賦予的價值,并且同時將價值賦予他人,因此,“兼愛”的過程也是“交利”的過程。墨家的“兼”,強調將他人看作自己,并且提出了回報與被回報的觀點,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將人人平等奉為最高準則。因此,墨子“兼愛”這一思想展現(xiàn)出了平等權意識。
“兼愛”思想的提出是為了追求平等,這與儒家奠定的仁愛觀對立的同時,也與儒家對行為上的道德禮樂要求形成了沖突。孟子對兼愛思想的反對主要體現(xiàn)于內在,即體現(xiàn)為對墨家“尚同”思想的反對,而荀子對兼愛思想的批判則是體現(xiàn)于外在,荀子強調禮樂的重要性,重視社會等級的劃分,注重社會分工。孟子提到依靠腦力心力的人統(tǒng)治他人,而只憑借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tǒng)治,這句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同時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主要觀念。荀子認為社會分工十分重要,在提出社會分工理論這個學說時,將墨家的平等觀作為主要反對對象,認為墨家的人無等差是不可能的。但是,儒家對墨家的這些批判其實有些夸大其詞,墨家并不是認為人完全沒有差別,墨家在人的智力方面就提出了“圣人”與“眾人”的概念,并且墨家并沒有表達過對社會分工的反對。
應該承認,墨子雖然在政治上提出官員不可能一輩子都高高在上,一直為貴,民眾也不可能一直低賤這一看法,但由于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并沒有提出從根本上改變封建等級制度,消除高低貴賤之分。雖然“兼愛”中的平等色彩十分濃厚,但是墨子依據(jù)“尚同”這一思想構建出的“一同天下之義”的理想化社會,其社會等級框架都是以封建傳統(tǒng)社會為模板,存在根深蒂固的森嚴的等級觀念,這與其理想國中的平等社會存在較大的差距。墨家的“天志”也是一種表面提倡天道平等,實則透露著封建不平等的思想。因此,墨家思想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墨家的“兼愛”思想注重對倫理道德上對等差的批判,無差的推廣構建,但在社會政治層面的“尚同”思想?yún)s仍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之下進行的。
因此,墨子的平等觀仍然主要局限于精神思想層面,并沒有在政治社會方面真正地主張平等。所以現(xiàn)在我們研究墨子兼愛的平等思想時,應把握其根本,把握墨家“兼愛”思想蘊含的平等思想,以現(xiàn)代的角度分析豐富墨學“兼愛”平等的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其在平等上表現(xiàn)的專治理論進行批判的同時,對其中能為社會平等發(fā)展提供借鑒意義的理論加以提取。
自商朝起,天、鬼、神這一觀念就在社會中盛行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生產水平、社會文明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但天、鬼、神信仰仍然十分流行。墨子受到“天、鬼、神”這種思想的影響,并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天志” “明鬼”,并為其兼愛思想的推廣奠定一定基礎。
墨子在《天志》中提出天的意志是兼相愛,交相利。人們應該順應上天的意志,強大的不欺辱、攻擊弱小的,人數(shù)多的不欺壓人數(shù)少的,奸詐之人不欺騙愚笨的人,身份富貴之人不以此為驕傲侮辱貧賤之人。墨子同時利用《明鬼》來佐證鬼神是真實存在的,而其證明鬼神的目的也是為推行兼愛思想創(chuàng)造前提,引導民眾愛人愛己,從而推動和諧和平社會的建立。
墨家擁有救世情懷,在春秋戰(zhàn)國這個動蕩年代,墨家提出的兼愛非攻思想便很好地體現(xiàn)了其救世情懷。在兼愛中提出“愛人如愛己”的同時,又主張“愛”的原則,所愛之人不包括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人,這表現(xiàn)出墨子在堅持兼愛平等的同時,又堅持正義的原則。
在墨家“兼愛”的理論中,“愛”在“義”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說,正義是愛在社會歷史中的具體化,一個擁有愛心的人,當他在制度的世界中活動的時候,他就會將自己的愛轉化為正義。正因為這樣,人們認為,在研究墨家的法律思想、正義觀念時,必須立足于“兼愛”這一根本觀念;并且,墨家的正義感無時無刻、如影隨形地附著于“兼愛”,若想探索墨家之“義”與墨家的正義觀,便無法拋開情感意義上的墨者之愛。
墨子的正義觀源于功利思想,“兼愛”與“交利”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將“兼愛”與“非攻”相糅合的墨子思想體現(xiàn)出一種向往和平與和諧的正義觀,而墨子從平民的立場出發(fā),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這一學說,使追求和平和諧的觀念在社會中的影響范圍擴大,并為正義觀在軍事政治方面發(fā)揮作用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從而構成了以兼愛非攻為內核的社會正義觀。墨家思想所蘊含的平民色彩十分鮮明突出。墨家關注社會問題,因而導致其富有平民輿論的傾向,“兼愛”的主張實際上也是小生產者在那個時代的強烈響應。因此,雖然諸子百家都或多或少地對社會民生問題表示過關注,但代表著小生產者平民階級利益的墨家卻仍然能夠依靠這份獨特性在百家中獨樹一幟。以墨家的“兼愛”為核心,一種正義且較為穩(wěn)定的法律秩序也逐漸產生,這種秩序致力于推動對立利益之間的相互妥協(xié),而并非當時傳統(tǒng)上的為了滿足一方利益而犧牲另一方利益,以這樣平等的解決來保障社會和平??偠灾覍⒔裹c集中在正義問題上,將追求和諧和平的正義觀和注重利益的“交利”社會正義觀融入“兼愛”觀。
“兼愛非攻”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和諧,保護生命與財產安全,這樣的正義觀在前秦時期是獨樹一幟的。在“兼愛非攻”中同樣蘊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法律觀,那就是對私有財產權的看重與保護。“兼愛”所體現(xiàn)的社會正義觀是帶有集體色彩的,從國家政策制度的實施入手,解決各種各樣的民生問題。在“交利”中,更著重體現(xiàn)了個體的權益。因而“兼相愛,交相利”不僅關注了社會整體的正義,同時也對個體的權益進行了維護,將集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加以統(tǒng)一,并在其中體現(xiàn)愛的觀念。墨子的思想不僅體現(xiàn)出權利意識、秩序觀念,而且包括對人的生產權與財產權的尊重保護,還反映了平民小生產者要求獲得與其發(fā)揮勞動生產作用所匹配的物質財富的期望。墨家將“興天下之利”的發(fā)展問題作為“交利”首先要著手解決的問題,因此“交相利”不僅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同時也能夠發(fā)揮出調節(jié)、對其加之規(guī)范的功效。但是,由于墨家的交利觀念是從小生產者立場入手,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墨家的這個觀念僅僅涉及最基本的平民生存生活的權利,并沒有提出更加完備的基本權利理論。
“兼愛”不僅強調了對個人私有財產的保護,在涉及社會犯罪問題時,而且能精準深刻地將原因解釋為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這同時強調了“兼愛”的必要性。這樣將禍亂原因全部歸結為不相愛的判斷,是十分具有超前性的,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深刻解讀?!凹嫦鄲?,交相利”的提出也體現(xiàn)出墨子并不是一味地宣揚“利”,墨子的重利是與愛相結合的,既注重客觀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忽略對個體主觀的善惡出發(fā)點,對動機的辨析。這樣特殊的思維模式使墨家在分析違法犯罪行為堅持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的同時,又能充分考慮到主觀的善惡動機,并加以區(qū)分,這是一種十分具有進步意義的刑法理論。
墨子大力推行“以法治國”,強調國家的治理、人民的生活行為都離不開“法儀”。墨子曾提出“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在這一表述中,就能夠體現(xiàn)出我們當今所提倡的法律規(guī)范。墨子在當時就已經認識到若想治理國家,法律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墨子認為治理國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法律,從而體現(xiàn)出其倡導的法律至上的觀念。墨子思想中的這種法律觀念,為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建設提供了參考。而其思想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與當今的“法律至上”有部分的契合,因此,重溫墨子思想中的法律內涵,對現(xiàn)代社會加強法律觀念,確立“法律至上”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墨子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時, 還要求人們對待他人也應該堅持平等的原則,將他人視作自己一般友好對待,不僅要履行不侵害他國、他人的義務,同時也應該擁有不受他人、他國侵害的權利。墨子對人因社會環(huán)境、出身貴賤而產生的差別持否定態(tài)度,同時也否認了國與國在強弱大小等方面的差別,墨子認為人人都可以享受權利,并且做到履行其基本的職責義務,這個思想為處于較低階級的人民和國力較弱的國家爭取了更多發(fā)展的機會,為其爭取利益提供了便利。
“兼愛”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能夠引申推演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觀念,從人與人的自然平等到人人權利平等、人格平等,這是思想的大進步。墨子“兼愛”的正義價值觀念,與人們對基本平等公正的追求相契合。墨子思想所蘊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在現(xiàn)代仍然具有時代價值與參考意義。
墨家的“兼愛”思想為現(xiàn)代社會變革提供了學習對象。在這個已經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中國社會早已和傳統(tǒng)宗法社會有別。墨家“兼愛”具有十分濃重的人文色彩,“兼愛”既可以在個人的道德層面加以限制,推動高尚品格的塑造,又可以增進社會獨立個體之間的和諧關系,促進社會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