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草原
非小細胞肺癌在臨床癌癥中占比較高,其誘發(fā)與肺部慢性感染、空氣污染等因素有關,早期患者臨床多予以外科手術治療。開胸肺癌根治術可切除病灶,更徹底清掃淋巴結,且花費少,但因其切口較大,術后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1]。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主要通過現(xiàn)代攝像技術,在小切口下將病灶組織切除的手術方式,屬微創(chuàng)手術,機體損傷較小,也能完整清除能轉(zhuǎn)移淋巴結?;诖耍x取我院152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分析胸腔鏡引導肺癌根治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52例,將7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開胸肺癌根治術;將78例患者作為研究組,予以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齡43~74歲,平均年齡(57.64±2.36)歲;病變位置:左側32例,右邊42例;病理類型:鱗癌24例,腺癌35例,腺鱗癌15例。研究組: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齡43~74歲,平均年齡(58.70±2.43)歲;病變位置:左側37例,右邊41例;病理類型:鱗癌25例,腺癌35例,腺鱗癌18例。2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理類型)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組織學確診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②存在低熱、咳嗽、疲乏等臨床癥狀;③未經(jīng)化療、放療治療。排除標準:①遠處轉(zhuǎn)移;②胸部創(chuàng)傷;③胸壁、支氣管受累。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開胸肺癌根治術,氣管插管麻醉,取側臥位,于第5肋至第6肋間做切口約25 cm,自淺入深,依次將皮下組織切開,明確病灶位置等,切除肺葉病灶,清掃淋巴結,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止血,置入胸腔閉引流管,切口縫合。
1.3.2 研究組 予以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氣管插管麻醉,取側臥位,于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做切口約1.5 cm,并以30°左右角度置入胸腔鏡,全面探查胸腔;于腋前線第4或第5肋間做切口4~5 cm,做主操作孔,腋后線第6或第7肋間做切口1.5~2.5 cm,做輔操作孔,在胸腔鏡的引導下,采用鈍性分離沿前鋸肌纖維方向,切除肺葉病灶,清掃淋巴結,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止血,胸腔閉式引流,切口縫合。
(1)圍術期情況:記錄對比2組患者胸腔引流量、出血量、住院時間情況。(2)肺功能指標:記錄對比2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水平。(3)依據(jù)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評估2組患者術前、術后3 d疼痛程度變化,滿分10分,分值越低越好。(4)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記錄對比2組患者胸腔積液、氣胸、切口感染發(fā)生情況。(5)生存率:剔除脫落病例,記錄對比2組患者術后1年、2年、3年生存情況。
研究組胸腔引流量、出血量較對照組少,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表1 圍術期情況
研究組FVC、FEV1、MVV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肺功能指標
術前,2組VA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3 d,研究組VAS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VAS評分分)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13%,較對照組(15.38%)低(χ2=4.957,P=0.026)。見表4。
表4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例,%)
研究組術后1年生存率為98.68%、2年生存率為86.84%、3年生存率為81.58%,與對照組的97.26%、87.67%、79.45%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5。
表5 生存情況(例,%)
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重,腫瘤發(fā)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又以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較為常見[2-3]。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為多發(fā)性疾病,臨床癥狀常表現(xiàn)為低熱、咳嗽、疲乏等,因其遠處轉(zhuǎn)移概率較低,病變部位較為局限,故臨床多選用手術治療,其中又以常規(guī)開胸肺癌根治術普及度較高[4-6]。開胸肺癌根治術療效較為明顯,但術后具有切口周圍肌肉等組織粘連導致的上肢上舉困難等后遺癥,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
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胸腔鏡具有高倍鏡作用,可放大血管、軟組織等,近距離探查胸腔內(nèi)各組織,精準掌握病灶數(shù)目、大小、位置等情況,且其較為靈活,可減少對血管、組織造成過多損傷[7-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胸腔引流量、出血量較對照組少,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提示胸腔鏡引導肺癌根治術可減少胸腔引流量、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數(shù)據(jù),研究組FVC、FEV1、MVV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表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可提高FVC、FEV1、MVV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分析原因在于,在行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患者切口較小,故無需將肋間撐開,可最大程度維持患者胸廓形態(tài),確保胸廓穩(wěn)定性,避免對機體血流動力學及呼吸功能造成過多影響;在分離淋巴結時,因可視度較佳,對淋巴結清掃效果較優(yōu),且清掃目標較為準確,臨近毛細血管受損程度較輕,可有效減少淋巴液流失較多,減輕機體應激反應,促進術后恢復。同時,本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術后3 d,研究組VAS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且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可見胸腔鏡引導肺癌根治術可降低VAS評分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析原因在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可為術者手術提供開闊術野,對肺門縱膈等部位清晰觀察及分辨正常組織,有效避免術中對肌肉、肋骨等施以過多牽拉,降低相關神經(jīng)受損,且術腔暴露范圍相對較少且時間較短,感染概率較低,可有效減少手術風險,緩解疼痛,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研究數(shù)據(jù)還顯示,研究組術后1年生存率與對照組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具有良好遠近期療效。但需注意,在行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時,因其所用醫(yī)療器械較多,操作較為復雜,故對術者具有較高技術要求。
綜上所述,應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較常規(guī)開胸肺癌根治術的臨床價值更高,可有效減少胸腔引流量和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提高肺功能,還可減輕疼痛,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