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曙
辦學理念,在學校的辦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所學校價值觀、使命愿景和行動綱領的集中反映。教師按照辦學理念育人,學生按照辦學理念成長,學校按照辦學理念發(fā)展。
因為評估的關系,常要接觸中小學校長,也要深度研讀受評學校的辦學理念。我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校長對辦學理念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區(qū),常常會混淆“學校辦學理念”與“校長辦學理念”兩個概念。有的,將前任校長的辦學理念一概全否、一鏟到底;有的,由于受“不能隨便修改前任的辦學理念”等觀念的影響,到校多年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辦學理念,學校的各方力量不能有效地統(tǒng)領在自己的辦學思想之下,辦學實踐不能在關鍵領域、重點方面獲得突破。
我以《水滸傳》中梁山的兩任首領——晁蓋、宋江為例,談談兩者的區(qū)別。
晁蓋領導時期的梁山,每個上梁山的好漢,不管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必須提交一個“投名狀”。即要跑下山,見到第一個人,管他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管他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一刀砍下對方的腦袋,提著首級來見,以體現(xiàn)自己的決心和忠心。晁蓋時期的梁山,老百姓聞之色變,就連那些上了山的好漢們也人人自危,更別說會為梁山的將來打算。
宋江成為首領后,取消了血淋淋的投名狀,喊出了“替天行道”的口號,規(guī)定了貪官可殺、污吏可擒、惡紳可搶,嚴禁濫殺無辜,特別是普通老百姓;搶來的錢一部分開倉濟窮,一部分做好儲備,一部分按功勞大小、等級座次分配。尤其是先功勞后座次的分配制度,更是深得梁山好漢的人心。因此,宋江不但得到好漢們的認可和擁護,還得到山下老百姓的歡迎和支持,梁山在宋江治下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
《水滸傳》的例子,用在學校身上不一定恰當,但能較形象地解釋學校辦學理念與校長辦學理念的不同。梁山就相當于一個單位,有管理者,有被管理者,大家各司其職,各盡其職。梁山好漢們之所以上山,多數(shù)是因為受到了官府的逼迫、有錢人的壓榨,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不公。他們上山的目的就是期望建立一個有肉吃、有酒喝、有福同享、有難同當?shù)氖澜?。這是他們的共同價值觀,不管誰做首領,晁蓋還是宋江,都是如此。這就是梁山的共識,也即共同的理念。這種理念,放在一所學校,即是學校的辦學理念。
晁蓋和宋江兩位首領的經歷不同,認識不同,也導致他們領導梁山發(fā)展的理念不同。理念不同,效果就不一樣,影響也會不一樣,晁蓋時期的梁山三教九流,不分良莠,在他人看來,梁山就是一群流寇。而梁山在宋江的帶領下發(fā)展成為北宋末期最令朝廷頭痛的一支武裝力量。
晁蓋的“投名狀”,宋江的“替天行道”都服從于梁山的大理念,是在梁山大理念下的作為首領的理念。他們的理念,就相當于今天校長的辦學理念。同樣的,校長的辦學理念也要服從于學校辦學理念。
清華大學開辦至今,歷經110年,共經歷了20任校長。不管誰做校長,他們雖都有自己作為校長的辦學理念,但都秉承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初心不改。
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一個體系,是一所學校價值觀的總集成,包括校長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以及辦學目標、育人目標,甚至還包括學校內各常設機構的理念。這個體系,有的是經過師生代表集體提煉而成,如校訓;有的是經過師生長期實踐,自然豐富而成,如校風、教風、學風;有的是校長因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總結而成,如校長辦學理念。
《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理念最初并不是宋江提出來的。在原著里,首次出現(xiàn)“替天行道”這一說法,是在第十九回最后一段話,“林沖言無數(shù)句,話不一席,有分教:聚義廳上,列三十六員天上星辰;斷金亭前,擺七十二位世間豪杰。正是:替天行道人將至,仗義疏財漢便來”。這是作者的評論,而非書中人物說的。宋江將“替天行道”作為自己行事理念,則是他躲過趙能的追捕,在古廟里救他的九天玄女對他說的:“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彼谓瓘倪@番話中迅速地抓住了一個重要的詞——替天行道,由此萌發(fā)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當自己的追求和梁山相遇在一起,這個詞便成了他管理梁山、發(fā)展梁山的理念??梢?,宋江的理念是在他上梁山前就有了。
一位校長辦學理念的形成,也是如此,在他做校長之前就確定了自己的價值追求——希望辦怎樣的教育。這種價值追求,在他是普通教師時,回答的是帶一個怎樣的班,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在中層管理崗位上,回答的是如何開展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教學活動。這樣的價值追求,在他成為校長之前就已經反復思考過、糾正過、改善過,一旦與辦學機遇相遇,便可轉化為自己基于學校辦學理念體系下的校長辦學理念。當然,由于人的局限性,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效果也不一樣。就好像晁蓋的“投名狀”,雖然也有“替天行道”的意思,但他的提法、做法影響惡劣。因此,不少有經驗的校長會將自己的辦學理念反復斟酌、反復打磨、反復論證,使自己的辦學理念在語言表達上有更強的吸引力,在落地執(zhí)行上有更強的號召力。
一些校長之所以會混淆“學校辦學理念”與“校長辦學理念”,一是因為在一些人的眼中,校長就代表一所學校,認為校長提出來的思想、口號、措施、要求便是學校提出來的,久而久之,便將校長提出來的辦學理念誤認為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二是因為部分校長常將“我們學校如何如何”“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如何如何”當作口頭禪,把自己的辦學理念不經意說成是學校的辦學理念,經不加分析、糾正地傳播而成誤解;三是因為部分校長對辦學理念缺少長期思考、系統(tǒng)研究、深刻理解,導致其分不清“校長辦學理念”和“學校辦學理念”。
學校辦學理念,如果是經過師生長期辦學實踐形成,且已經取得歷史檢驗的,新繼任的校長應該盡量保留,使其積淀為學校文化,成為學校發(fā)展源源不竭的動力。如果確需要修訂,也應由師生共同提煉,達成共識,在傳承的基礎上完善、豐富,而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鏟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