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柳清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廣西 北海 536000)
現(xiàn)階段,我國的摩托車騎行服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功能性應用階段,對文化屬性的凸顯依然存在設計短板和不足。本研究將分析城市公路賽中摩托車騎行服設計的文化特征,同時結合面料的選擇、款式的設計、圖案的要求以及市場特征的凸顯等,全面體現(xiàn)摩托車騎行服文化,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對摩托車騎行服產(chǎn)生興趣,進而了解和學習摩托車騎行運動,這對提升人們的日常休閑娛樂質量和運動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相對于其他運載工具,駕駛摩托車更加簡單便捷,且摩托車的造價和售價較其他類型的機動車更有優(yōu)勢。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歡將摩托車作為首選的代步工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社會需求的不斷提升,一些造車企業(yè)開始針對摩托車進行文化屬性的滲透,并開始制造大排量機車,甚至開始將大排量機車應用到專業(yè)的摩托車比賽項目中。從19世紀中期開始,摩托車騎行比賽開始在歐洲部分國家流行,而摩托車騎行服與其同步發(fā)展[1]。經(jīng)過近200年的發(fā)展和演化,當前人們看到的摩托車騎行服不論是功能性還是文化屬性,都具有獨特的價值。
在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場地、不同的車型、不同的比賽項目等,有不同的服飾類型設定(圖1)。其中,較為常見的有兩種:(1)專業(yè)類型的摩托車騎行服;(2)業(yè)余類型的摩托車騎行服。專業(yè)類型的摩托車騎行服以緊身服為主,具有抗風阻、抗摩擦、抗燃燒材料的支持和保障。業(yè)余類型的摩托車騎行服更加注重款式設計,有半袖類型、短褲類型、馬裙類型、長袖類型、包裹類型等,部分服飾還具有四季分類的功能。由此可見,在服飾的類型設計方面,相對于文化屬性,摩托車騎行服更加關注功能性[2]。
圖1 不同類型的騎行服
摩托車騎行屬于一項特殊的戶外運動,融合了競速元素和工業(yè)元素,實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設計摩托車騎行服時,除了要進行功能性設計,還要重點針對摩托車騎行的環(huán)境作有效設計,保證人們能在現(xiàn)實騎行環(huán)境中用最短的時間有效辨認,這對提升運動的觀賞性和安全保障效能具有重要作用[3]。
相對于山地地形,城市公路賽更符合大眾對摩托車賽事的觀賞需求。由于城市公路較為平坦,危險系數(shù)較低,很多摩托車車手更加傾向于參加公路賽。在城市公路賽中,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需要緊密結合周圍環(huán)境特征。因此,在設計過程中,為體現(xiàn)城市公路賽的特色,會融合各類文化元素。例如,在外觀設計中,注重提升摩托車騎行服的辨識度,一般采用紅白相間、紅藍相間或藍白相間的配色。這種設計風格更加符合城市公路賽的特色,且能在體現(xiàn)速度的同時凸顯力量感,還能讓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辨認出摩托車車手所屬隊伍,對觀眾具有高度的指引作用,對驗證摩托車車手的身份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服裝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較高的功能性和使用價值。特別是對摩托車騎行服等專業(yè)性運動服飾而言,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功能性,參賽運動員必然會在比賽的過程中受到影響,甚至會因此面臨更加嚴重的安全風險。此外,摩托車騎行對速度有較高要求,因此,對騎行服的抗風能力、吸濕能力以及保護能力均提出了較高要求[4]。這也是摩托車騎行服功能性體現(xiàn)的重要之處。
從功能性需求來分析,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主要體現(xiàn)在4個方面。(1)具有較強的吸濕功能且附帶良好的通風效果。這對減小摩托車車手在騎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風阻和摩擦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快騎行速度的同時,還能降低車手本身的危險系數(shù)。(2)具有較好的彈性和舒適性。由于車手在騎行的過程中需要長期保持一個姿態(tài),如果摩托車騎行服不具備良好的舒適性,不僅會影響車手的發(fā)揮,還會導致車手在騎行過程中面臨安全隱患。(3)具有夜光功能、防風功能以及恒溫功能。在高速騎行的過程中,即使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車手也會感覺寒冷。在夜間騎行的過程中,夜光功能的輔助能向周圍的汽車和行人發(fā)出警示。(4)具有較好的防護功能,特別是在抗摩擦以及抗燃燒方面,摩托車騎行服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和較好的表現(xiàn)[5]。
體育運動本質上是人們對力量的追求,同時也是個人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著不同的競技法則和個性特征。在競速性運動項目,特別是摩托車騎行運動中,人們對速度、力量以及形態(tài)都有較高的審美要求。觀眾在觀看比賽時,必然會評論騎手的著裝。因此,騎手的著裝是否得體直接影響觀眾對騎手的喜愛程度。以F1方程式賽車手舒馬赫為例,他對比賽服裝有著嚴格的要求,即使出現(xiàn) “摔車” 的情況,也會非常愛惜自己的服裝,他將自己的騎行服親切地稱為 “戰(zhàn)袍” 。由此可見,合理設計摩托車騎行服,不僅能帶給觀眾視覺上的享受,還能帶給車手更好的騎行體驗[6]。
在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設計人員會針對夜間騎行的特殊需求設計服裝。一般設計人員會選擇采用大塊拼接的方法對不同顏色的面料進行組合,同時借助分割線對輔助面料進行設計,讓人們快速辨認出車手的位置以及車手騎行的速度,判斷出車手的隊伍。通常情況下,設計人員會選擇具有夜光效果的面料或是飽和度較高的顏色,如藍色、白色、紅色、橘色等都是常用顏色。此外,在當前新興技術發(fā)展的背景下,為了尋求全新的運動元素和設計元素,還在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過程中應用了LED和DIY技術,使摩托車騎行服能夠根據(jù)環(huán)境變色,很多運動員將其稱為 “變色龍騎行服” 。由此可見,在應用各類設計元素的背景下,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元素和設計理念更加前衛(wèi),同時對各類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更加有效。
選擇并應用合適的面料是各類服裝設計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服裝設計最重要的一步。在設計摩托車騎行服的過程中,對面料的選擇除了需要考慮功能性,還要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融合藝術元素,讓車手和觀眾產(chǎn)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在為休閑類摩托車騎行服選擇面料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采用反光面料、吸濕面料以及防風面料。為了體現(xiàn)對現(xiàn)代化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在服裝設計過程中融入LED燈光技術,或者采用激光技術重點描繪服裝的圖案和色彩,反光拉鏈、斜入式燈帶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人們日常穿著的服裝有不同的款式,摩托車騎行服同樣也有各類款式供人挑選,可適應不同的騎行環(huán)境和騎手的個人需求。城市騎行要求摩托車騎行服穿脫簡易,而且要融入個人感情色彩或者性別暗示,既能提升摩托車騎行服的美觀性,又能讓騎行服具備更加多元的設計效果。一般情況下,摩托車騎行服的款式主要為 “H” 型,且大部分為緊身設計[7],一方面可以減小載具快速前進時車手與空氣產(chǎn)生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摩托車騎行服凸顯車手的身體線條。例如,在部分女性車手的騎行服設計中,設計人員會選擇露腰款式、低腰款式、束腰款式,為運動員帶來更加極致的比賽體驗。
由于摩托車騎行運動對性別的限制較小,且對場地的要求較為寬泛,很多人都參與了摩托車騎行運動項目。為了體現(xiàn)個性,人們對摩托車騎行服的圖案要求也變得更高。相對于普通服飾,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更加中性。因此,設計人員在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需要融合 “中性” “競速” “干練” “色彩” 等元素對摩托車騎行服進行創(chuàng)新。例如,可以采用省道設計的方法對人體結構進行有效表達,讓人體線條顯得更加流暢,更符合人體動力學。同時,在設計過程中,還要保證服裝的腰部位置、小腿位置、肩部位置以及小臂部位置具有較好的彈性,融入跳脫的色彩模塊,提升車手的舒適性和摩托車騎行服的審美效果。
隨著摩托車騎行運動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非專業(yè)人士參與這項運動,也對騎行服的審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騎行服在時尚語境中的流行應考慮到時尚搭配性。近年來,國際時裝品牌開始陸續(xù)推出以摩托車騎行服為原型的時裝設計,將騎行服單品納入時尚體系。騎行褲的流行源于美國擁有超高網(wǎng)絡流量的卡戴珊家族的街拍,常穿著騎行褲搭配西服、緊身背心等時尚單品。各大時尚品牌隨之紛紛推出帶有騎行服搭配的設計。卡戴珊家族騎行服裝因運動機能的特質,也加入了時尚語境的設計。
本研究通過探討和分析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方法與文化滲透,了解到當前摩托車騎行服的文化性設計理念和標準,并且對創(chuàng)新元素以及功能性應用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另外還了解到,在當前的摩托車騎行運動中,騎行服不僅是一種基于功能需求的應用工具,人們還賦予其更深的意義和更高的價值,旨在通過摩托車騎行服的設計宣傳摩托車騎行文化,實現(xiàn)體育運動的廣泛傳播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