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真,時 斐
(江蘇省測繪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3)
“移動道路測量”是在機動車上裝配GPS,CCD,INS或航位推算系統(tǒng)等先進的傳感器和設備,在車輛的高速行進之中,快速采集道路及道路兩旁地物的空間位置數據和屬性數據[1]。“移動測量系統(tǒng)”在移動載體平臺上集成多種傳感器,由傳感器自動采集載體的運動位置、姿態(tài)及周圍環(huán)境點云及影像等各種三維連續(xù)地理空間數據,而后按一定的數據轉換方法和融合算法,對生成各種空間信息應用系統(tǒng)所需的圖形和數據信息,最終可重建測區(qū)真實場景。
本文基于移動測量系統(tǒng)在精度上的優(yōu)勢,探索研究了車載移動測量技術。首先,利用采集車輛獲取道路的全景影像和高精度三維點云數據,通過疊加全景影像及三維點云,動態(tài)采集道路的三維空間場景,可以實現對道路空間線型的精確采集,準確計算其里程樁位置,從而對公路里程進行實地放樣。
基于移動測量采集的三維點云數據,自動生成線路軌跡,經內業(yè)處理后,計算公里樁位置,最后根據位置信息進行公里樁的回放。
研究總體技術路線包括:
(1)道路實景三維采集:將移動采集設備架設到汽車上,經過線路勘察和規(guī)劃等前期準備,設置外業(yè)采集計劃,對全省的國省干線公路進行點云及全景照片的采集。
(2)內業(yè)處理路線數據:通過對采集的點云數據進行IE解算,得到移動采集設備的采集軌跡點集,根據甲方對路線處理的要求,經內業(yè)處理后即為國省道路線數據。
(3)計算公里樁位置:利用ArcGIS插件技術,實現路線公里樁及每段路線起止點里程樁的自動化計算。
(4)外業(yè)回放公里樁:將自動計算的公路里程樁數據平移至道路邊線位置,計算其經緯度坐標,根據對應的路線名稱、里程樁號、經緯度信息等進行路面的回放打點,采用GPS-RTK法進行公里樁施測。
移動車載測量過程是將移動測量設備架設在汽車上,根據規(guī)劃的采集線路進行數據采集,最終獲得點云、全景影像、絕對坐標和定位定姿等原始數據。
道路實景三維采集主要分為前期準備、設備安裝、數據預采集、數據采集、設備卸載以及數據整理等6個階段。
(1)前期準備:首先對待測區(qū)域的大致情況進行了解,根據道路的分布情況、精度要求等做出初步的采集路線計劃。同時,對設備的完整性和設備狀態(tài)進行檢查確認。
(2)設備安裝:設備安裝包括基站的架設及車載測量設備的安裝等。在進行外業(yè)采集之前,確?;疽呀浖茉O完畢,并開始正常工作。
按照對中、整平、測高、采集的先后順序進行基站架設,對于基站的位置選擇,通常情況下移動站與基站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20 km,即每次架設好基站后,移動站的工作范圍限定在以基站為中心,半徑20 km的圓形區(qū)域內。在沒有停止基站數據采集的情況下,不能移動基站的位置。
基站架設完成后,對車載測量設備進行安裝,先安裝一體化結構平臺,再進行全景相機與車輪編碼器的安裝。
(3)數據預采集:數據預采集主要是通過移動采集設備進行一定的試拍,在確保所有設備能夠正常工作,采集的點云數據、全景照片等正常,且相機曝光參數正確后,方可進行正式的數據采集。
(4)數據采集:在采集開始前,需尋找衛(wèi)星信號較好地段,并驗證當前IMU收斂角度,保證測量精度。在完成POS采集、掃描儀采集后,開始進行外業(yè)采集作業(yè)。根據預先規(guī)劃好的采集線路及采集順序,進行數據采集。
(5)設備卸載:在設備電源全部關閉后,進行移動采集設備卸載。
(6)數據整理:在設備拆除之后,數據需要從不同的設備拷貝至數據存儲磁盤中。
使用一體化三維移動測量系統(tǒng)結合RTK的測量方式,通過特征點坐標值的對比來驗證道路數據采集精度。以RTK實測坐標為基準,與移動測量系統(tǒng)獲取的三維激光點云中提取的坐標比對,統(tǒng)計其精度。
(1)需要采集道路標線、標志標牌等特征點坐標,要求道路上行駛車輛要少,路邊不能停靠大量車輛,以防道路標線、標志標牌被嚴重遮擋,無法采集到有用數據。
(2)要求道路標線清晰,無嚴重磨損,與路面顏色反差較大,便于識別。標志標牌周圍無明顯干擾物體。
(3)要求GPS信號質量良好(有效衛(wèi)星5顆及以上)。
(1)外業(yè)作業(yè)精度評測:對測試路段進行點云采集,通過IE解算,得到POS的精度,作為評定點云精度的指標之一。此次試驗POS精度小于30 cm,精度良好。
(2)坐標提?。涸谌S激光點云處理軟件中,提取相應特征點的坐標,將RTK坐標和點云坐標錄入Excel對比分析xyz方向差值及三維距離,并分析均方差。
(3)結論:經測試,采用移動測量系統(tǒng)采集道路數據的精度滿足JT/T318—1997《公路定位規(guī)則》的精度要求,精度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精度對比
對于外業(yè)采集的數據進行一定的處理,獲取精確的道路路線數據。
(1)IE解算:IE解算處理操作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數據模式轉換階段、添加數據階段、數據處理階段和數據導出階段。
首先對基站數據、移動站數據進行模式轉換,隨后對數據進行緊耦合解算,依次設置處理模式、IMU、對齊模式、桿壁值、IMU旋轉角等參數后,對數據進行處理。設置坐標軸及經緯度后,按1 m的長度間隔將數據導出。
(2)路線線性處理:由于IE解算后的POS文件中存放了每隔1 m的采集路線經緯度信息,根據這一信息對路線數據進行處理。根據經緯度信息將1 m間隔的路線點集轉換成線性路線,疊加正射影像,對路線的交叉口、線型、共線等進行處理,最終形成路線矢量數據。
利用移動車載測量采集到的點云數據對路線進行制作,該路線數據中帶有高程信息,依據路線數據及道路起止點坐標,計算道路表面長度,從起點開始,在路線上每隔1 km打一個點,即為公里樁,公里樁樁號從0開始。
利用距離附屬設施最近的公里樁樁號,基于ArcGIS的里程樁反算技術,自動計算附屬設施與該公里樁沿道路上行方向的距離,從而計算附屬設施的樁號。
采用GPS-RTK 法進行施測,將里程碑樁號及坐標數據導入GPS,根據每個點位坐標放點,每隔1km 測設一個點,實際施測點位必須位于公路邊上,標記采用紅色油漆噴涂,所做標記于路肩或路邊的路面上。
(1)準備工作:包括資料準備、技術設計、制定生產實施計劃、人員設備準備等。資料準備工作包括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根據收集的資料、任務書及相關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編寫項目技術設計,制定確實可行的生產實施計劃。
(2)確定中央子午線:通過ARGIS建立經緯度格網,得到中央子午線分布圖。通過判別落在相應經緯度范圍內確定經緯度,精確到整數位。
(3)建立坐標系統(tǒng):坐標系統(tǒng)橢球采用CGCS2000橢球,中央子午線設定為上述確定好的中央子午線。
(4)導入待放樣數據:放樣采用RTK法,放樣點提前導入手簿,點文件格式可采用“*.txt”格式,以逗號分隔,其他格式可根據手簿要求,進行配置。數據導入后,需檢查數據是否導入正確。
(5)RTK放樣:點放樣過程中,為了快速找點,首先利用非固定狀態(tài)的RTK找到放樣點概略位置,再由固定狀態(tài)的RTK精確放樣。
華測X10放樣步驟如下:如圖1所示,首先從【點管理】中選擇要放樣的點后,在【待放樣點】查看點放樣任務,有了具體放樣目標后,屏幕顯示當前點到目標點的方向線,同時會實時顯示當前平面坐標,點擊切換后可顯示當前點到放樣點的偏移量、距離、高差、俯仰角、方位角,隨著放樣操作者的移動,數值和視圖會發(fā)生變化。通過不斷減小與待放樣點的距離,最終可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放樣點。
圖1 放樣步驟
(6)標志噴涂:利用噴漆或油漆噴繪放樣點標志時,選擇平整、干燥的路面進行噴涂,保證標志清楚、明顯。同時,為了避免標志在埋樁前被破壞,在路面以外選擇另一明顯地物(如小樹、護欄等)進行輔助噴涂,每個點都作點之記,幫助后期埋樁時快速找點。
傳統(tǒng)的道路里程樁數據是由外業(yè)利用全站儀、皮尺等工具實際測量而來,投入產出比較低。利用移動測量技術快速獲取道路三維點云,運用ArcGIS插件技術,對道路里程信息進行自動計算,在提高精度的同時,大大減少了外業(yè)作業(yè)工作量,縮短了外業(yè)采集時間,更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外業(yè)工作危險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