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雨 姜方桃 袁裕嬌 葉籽慕
(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大大提升,健康意識也逐漸升高,對于新鮮果蔬農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增加。而果蔬農產品的冷鏈運輸能較好地保障果蔬的新鮮程度,鎖住營養(yǎng)成分,降低果蔬農產品在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從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因此,建立切實有效的果蔬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識別系統(tǒng),不斷進行果蔬農產品風險研究是尤為重要的。本研究首先分析國內外冷鏈物流發(fā)展現(xiàn)狀,然后對果蔬農產品供應鏈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詳細的分析,并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等方法對果蔬農產品進行風險識別和評價,從而促進我國冷鏈物流發(fā)展,擴大果蔬農產品市場。
目前,國內的冷鏈物流現(xiàn)狀與國外一些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日本的冷鏈物流已經進入成熟期,近年來的冷藏運輸率高達90%以上,但產品的腐損率低至5%以下;作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的荷蘭,即使在疫情籠罩的2021年,荷蘭的農產品出口也迎來了近10%的增長,其中超多半數(shù)是易腐類產品[1]。而截至2021年,我國的冷鏈流通率只有19%,發(fā)達國家基本達85%以上,折射出我國冷鏈物流存在著嚴重的基礎設施不足,技術落后等問題;同時,我國的整體食品冷藏鏈還未形成體系,冷鏈運輸率不足20%,缺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規(guī)劃與協(xié)調。盡管近年來生鮮電商日益發(fā)展,但行業(yè)整體集中度低,沒有出現(xiàn)可以與國際冷鏈巨頭相媲美的領軍企業(yè),整個行業(yè)飽和度較低。冷鏈物流各環(huán)節(jié)的設施、設備、溫度控制和操作規(guī)范等方面缺乏統(tǒng)一標準,從而使信息資源難以實現(xiàn)有效銜接,導致農產品的質量得不到保證[2]。
SCOR模型是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的簡稱。SCOR模型于1996年由國際供應鏈協(xié)會開發(fā),該模型能詳細地描述供應鏈中措施,流程和資產等信息,能幫助管理者測評出供應鏈的績效,幫助企業(yè)提高供應鏈的有效性。該模型是目前學術界認為最成熟的供應鏈梳理的方法體系,界定從計劃(Plan)、采購(Source)、生產(Make)、配送(Deliver)、退貨(Return)五大流程梳理,并分別從供應鏈劃分、配置和流程元素三個層次切入,描述了各流程的標準定義、規(guī)范了供應鏈績效的衡量指標,為供應鏈提供了“最佳實施方案”[3]。
層次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運籌學者 T.Lasyat提出的一種將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分解為多個小目標及多層次,再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方案優(yōu)化決策的系統(tǒng)方法。從含義上來說,層次分析法主要采用的是化整為零的思想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此方法具備較強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被廣泛運用于管理、決策評價等領域。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以模糊數(shù)學理論為基礎,運用隸屬度理論,將定性評價或邊界不明及難以定量化問題轉化為定量化評價,構建數(shù)學模型,然后根據(jù)評價指標值進行排序的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具有結果清晰,系統(tǒng)性強的特點,尤其適用于處理多層次多因素問題。
供應鏈風險是指供應鏈上存在內外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導致供應鏈效率低下,甚至斷鏈[4]。因農產品具有易污染,易腐壞等特征,使得農產品供應鏈在采購、物流、管理、倉儲等多方面均存在風險,加劇了供應鏈的脆弱性[5],提高了斷鏈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來保證供應鏈能夠持續(xù)、平穩(wěn)的運行。
本文對大量風險研究文獻進行歸納總結,以南京市某超市果蔬農產品供應鏈為例,基于改進后的SCOR模型分析,擬定從計劃流程風險、采購供應風險、生產流程風險、配送流程風險、退貨流程風險、信息技術風險六個維度對農產品供應鏈風險進行分析,并建立模型。
對于超市來說,為了保證經營的相對穩(wěn)定發(fā)展,需要對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前做好計劃,其中包括對市場需求進行預測,結合目前超市的經營狀況做出整體的供應鏈戰(zhàn)略計劃;同時對于“農超”模式的供應鏈來說,任何一方的戰(zhàn)略目標與整體目標不一致都會影響供應鏈整體的運作,從而發(fā)生風險;市場中價格的波動也會影響消費者的需求與購買力,從而影響超市原有的采購計劃。
果蔬農產品的產量易受溫度濕度的影響,當產量供不應求的時候,市場上的定價相對偏高,這就會影響超市采購人員的采購需求計劃。除此之外,農產品本身的質量,不可忽視的農藥的殘留和產品的新鮮度都會影響產品的銷售,進而增加供應鏈上采購供應的風險;更為甚者,供應鏈中供應商的選擇不當,會直接影響其采購流程,使供應鏈出現(xiàn)斷鏈的情況。
由于消費者不斷提高對果蔬品質化和高端化的追求,果蔬農產品供應鏈也愈加復雜以滿足消費者多變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偏好也間接影響了果農的種植規(guī)劃和超市的采購計劃,而在生產流程中極端的自然災害,如暴風、干旱、洪水等,都使生產流程存在潛在風險。此外,國家的一些政策法規(guī)的偏向都會使某產品的供應量出現(xiàn)較大的波動,甚至導致生產過?;蚬┎粦蟮那闆r。
果蔬農產品本身具有易腐易質特性,農產品若是包裝不當,在配送途中發(fā)生的擠壓碰撞會對農產品的質量造成影響,同時運輸設備的落后導致不能控制車內的溫度和濕度,易造成農產品的腐爛變質。而運輸距離過遠會導致交貨不及時,也提高了農產品在配送途中損耗的風險。
當產品出現(xiàn)因運輸不當而導致變質損耗或者發(fā)生交貨不及時的情況,會產生退貨的需求,若售后人員處理不當則會增加消費者的不滿情緒,進而影響其購買力。
由于國內對科技方面投入不足,現(xiàn)有的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完善,各企業(yè)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利用率較低,使信息不能及時傳遞與共享,從而會出現(xiàn)信息失真和滯后等風險;其次,因信息的不對稱性,在市場出現(xiàn)劇烈波動時,供應鏈上各節(jié)點企業(yè)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違背道德原則的隱瞞與虛報行為,會危害整體供應鏈的利益,甚至造成供應鏈的中斷。
根據(jù)上述果蔬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因素分析,確定了其層次關系,構建層次結構圖。其中六個一級指標分別為:計劃流程風險B1、采購供應風險B2、生產流程風險B3、配送流程風險B4、退貨流程風險B5、信息技術風險B6;其次是十八個二級指標:市場需求預測不當B11、戰(zhàn)略目標不一致B12、市場價格的波動B13、采購價格過高B21、供應商選擇不當B22、產品質量問題B23、政策法規(guī)B31、自然災害B32、消費者的需求偏好B33、運輸設備落后B41、運輸距離過遠B42、產品包裝不當B43、交貨不及時B51、農產品變質損耗B52、人員的業(yè)務處理能力B53、信息不對稱B61、供應鏈信息化程度B62、信息失真B63,如圖1。
圖1 果蔬風險評價指標的層次結構圖
本文根據(jù)統(tǒng)計文獻綜述和相關領域專家文獻判斷信息,構造下列比較矩陣,并計算其各級指標的影響因素權重。權重值的確定需要重要性標度,判斷矩陣的標度,如表1。
表1 比例標度表
假設目標層為A,準則層為Bi,子準則層為Bij,得到各因素的判斷矩陣列為:
根據(jù)上述各級判斷矩陣,首先對列向量進行一體化計算,得出標準型判斷矩陣;在進行行和歸一化,求出各級指標權重W;然后計算各指標的特征值λmax;最后計算出一致性指標CI、一致性率CR,并進行一致性判斷。
從表2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各級指標一致性檢驗CR均小于0.1,說明各級指標都滿足一致性檢驗。從上述權重可知,B6占比重最大(0.3223),其次依次是B4(0.3013)、B1(0.1293)、B5(0.1006)、B3(0.0914)、B2(0.0524)。在二級指標中,B11(0.5816)對計劃流程風險影響最大,其次B12(0.309)、B13(0.1095);在采購供應風險中,B23(0.625)是影響采購供應風險的關鍵因素,遠高于B22(0.2385)和B21(0.1365);在生產流程風險中,B33(0.5584)是生產流程風險中的關鍵因素,遠高于B31(0.122)和B32(0.3196);在配送流程風險中,B42(0.5584)重要程度大于B41(0.122)和B43(0.3196);在退貨流程風險中,B52(0.5584)重要程度大于B51(0.3196)和B53(0.122);最后在信息技術風險中,重要程度最大的是B63(0.625),其次B62(0.2385)、B61(0.1365)。
表2 各指標計算結果
根據(jù)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模型,邀請幾位物流領域的專家,對南京市超市各級風險進行評分,并匯總建立模糊綜合評判矩陣,最后確定風險程度等級論域:V=(非常安全、安全、一般安全、一般危險、危險、非常危險),對應分值為1、2、3、4、5、6,其中分值越大表示發(fā)生風險的可能性越大??傻蒙鲜隽鶄€二級指標的評價矩陣如下。
對上述各二級指標進行分析,計算其各指標的評價向量,過程如下。
根據(jù)上表中各指標的權重,可得各指標的評價值,結果如下。
由此可知,該果蔬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各二級指標評價值分別為:計劃流程風險PB1=3.5235;采購供應風險PB2=4;生產流程風險PB3=3.4141;配送流程風險PB4=3.3182;退貨流程風險PB5=3.4299;信息技術風險PB6=3.8341??傻枚壷笜讼鄬τ诳偰繕藱嘀貫椋?/p>
W=(0.1293 0.0524 0.0941 0.3013 0.1006 0.3223)
PB=(3.52354 3.4141 3.3182 3.4299 3.8341)T
因此,可計算出該果蔬供應鏈風險指標整體評分為:HA=W×PB=3.5806
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知南京市果蔬農產品供應鏈整體的風險評分為3.5806分,即風險程度偏高。其中采購供應風險4分,為較高風險程度,尤其產品質量問題高達4.6分。而排在第二位的是信息技術風險得分為3.8341分,是偏高風險程度,其中信息失真高達4.6分。而計劃流程風險得分為3.5235分,風險程度偏高,其市場需求不當風險較高。退貨流程風險、生產流程風險和配送流程風險得分分別為3.4299分、3.4141分、3.3182分,同屬于一般風險偏低狀態(tài)。
在果蔬農產品供應鏈過程中,計劃流程風險是整個供應鏈風險的先行者。對于超市企業(yè)來說,計劃流程的風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若計劃流程風險未能防范,則會導致超市的巨額虧損,更為甚者,將會影響整個超市的正常運轉。因此,超市需要更加完善市場需求預測分析,建立實時網絡系統(tǒng),緊密關注社會動態(tài),以此調節(jié)采購需求,穩(wěn)定價格,達到與戰(zhàn)略目標一致的平衡狀態(tài)。
對于超市企業(yè)來說,產品的質量與企業(yè)的形象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超市的營業(yè)狀況。對于消費者來說,人們多愿意選擇“物美價廉”的產品。因此,新鮮且便宜的果蔬產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首先,市場部門和采購部門應該密切合作,進行層層考察、篩選,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伙伴,建立長期且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其次,為了確保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質量與安全,政府應當制定一系列標準,如加拿大制定的《防蟲產品法》,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農藥注冊登記辦法以及需要提供的數(shù)據(jù)和農藥用量標準。
首先,我國應盡快完善冷鏈物流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進一步提高國家統(tǒng)一標準的制定水平,制定與國際社會相接軌的冷鏈物流指導準則和標準;其次改良耕作技術,盡可能安全度過極端天氣,提高作物存活率以及收成率;最后,超市要時刻掌握消費者的偏好,以消費者為中心,種植相應的農作物。
目前,國內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對于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國來說,當前的基礎設施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完善冷鏈物流運輸網絡,形成四通八達的運輸網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其次,我國要大力支持并不斷推廣“農超對接”模式;同時,對于落后老化的冷藏車及時進行淘汰更換,投入資金研制新型冷藏車輛;引進、推廣自動化冷庫技術、真空遇冷技術、溫濕度自動控制技術等先進技術;通過合作合資、兼并重組等方式對現(xiàn)有的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建立全國性和區(qū)域性的大型低溫物流中心。
縱觀各大購物中心,退貨問題是每個超市均存在的嚴重問題。首先需要不斷完善基礎冷鏈設備設施,對于出現(xiàn)問題的冷藏車,冷藏設備冷庫等進行修繕或是更換,保證基礎設施設備能夠良好運行;其次,提高信息化程度,實現(xiàn)對農產品質量實時監(jiān)控,對已經出現(xiàn)質量問題的產品進行及時的處理,同時在接收到訂單時,及時進行路徑優(yōu)化,合理安排車輛和配送時間;對于處理相關業(yè)務的工作人員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業(yè)務能力和服務意識。
建立專業(yè)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務平臺,避免出現(xiàn)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供應鏈上各個環(huán)節(jié)不能及時共享信息以及信息失真的現(xiàn)象,以此來提高競爭力。多維度的軟件設施服務可以為供應鏈體系提供支持與動力,應推廣應用條型碼、無線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tǒng)、移動物流信息技術等技術,建立區(qū)域性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時監(jiān)控系統(tǒng)平臺并不斷擴大到全國。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市場需求的變更,技術服務需不斷地創(chuàng)新。對此,物流行業(yè)需國家政策的不斷支持,需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yè)的共同努力,不斷培養(yǎng)新型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電子商務、農超對接、每日優(yōu)選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果蔬農產品供應鏈日益復雜。本文對果蔬農產品供應鏈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辨識,構建了以改進后的SCOR模型下的風險指標體系。本文基于SCOR模型的分析,選取六個一級風險指標,十八個二級風險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分析法建立模型,再進行數(shù)學運算得出各級風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及排序,最后根據(jù)各風險指標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但基于專家打分涉及個人主觀因素,所得出的指標難以保證其客觀性,同時風險因素指標的選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會主要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展開。